一种安全型充气式负荷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5793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型充气式负荷开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负荷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型充气式负荷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的充气式环网开关设备中,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不具有联锁功能,操作中,全凭操作者的主动意识去控制误操作;如果一旦不小心,有可能在主回路带电时合上了接地开关,也有可能在主回路接地时合上了隔离开关;另外,现有的充气式开关设备的负荷开关,往往是把主开关封闭在充满六氟化硫气体的不锈钢设备中,主开关合闸或分闸的操作与接地开关的合闸或分闸操作是独立进行的,所以就存在操作比较复杂,程序多的问题,在操作上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安全型充气式负荷开关。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安全型充气式负荷开关,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壳体,且安装座和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壳体内填充有六氟化硫,且壳体远离安装座的一侧设有两个转动槽,转动槽靠近安装座的一侧内壁上设有转动孔,所述转动槽内设有操作轴,所述操作轴与转动槽的内壁滑动连接,且操作轴通过转动孔延伸至壳体内,所述操作轴与转动孔的内壁滑动连接,且操作轴与转动孔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装置,所述壳体内设有主开关机构和接地开关机构,所述主开关机构和接地开关机构均位于安装座上,且主开关机构和接地开关机构对称设置于安装座的两侧,所述主开关机构和接地开关机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静触头座,且底座上转动连接有与静触头座相配合的动触头座,所述动触头座上连接有拐臂,且两个拐臂分别与两个操作轴连接,所述底座之间设有联锁轴,所述联锁轴与安装座转动连接,且联锁轴的两侧均设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远离联锁轴的一端连接有曲杆,两个曲杆远离驱动杆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动触头座连接。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周边设有固定孔,且固定孔位于安装座上。

优选地,所述密封装置为O形密封圈,且O形密封圈套设于操作轴上。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上设有活动槽,且联锁轴与活动槽的内壁滑动连接。

本发明中,所述一种安全型充气式负荷开关通过操作轴和拐臂能够带动动触头座移动,进行合闸和分闸,通过曲杆和驱动杆能够在动触头座移动时带动联锁轴转动,本发明具备联锁功能,操作简单,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在操作上不存在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安全型充气式负荷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安全型充气式负荷开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安装座、2壳体、3转动槽、4操作轴、5主开关机构、6接地开关机构、7底座、8静触头座、9动触头座、10拐臂、11联锁轴、12驱动杆、13曲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实施例

参考图1-2,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安全型充气式负荷开关,包括安装座1,安装座1上设有壳体2,且安装座1和壳体2为一体成型结构,壳体2内填充有六氟化硫,且壳体2远离安装座1的一侧设有两个转动槽3,转动槽3靠近安装座1的一侧内壁上设有转动孔,转动槽3内设有操作轴4,操作轴4与转动槽3的内壁滑动连接,且操作轴4通过转动孔延伸至壳体2内,操作轴4与转动孔的内壁滑动连接,且操作轴4与转动孔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装置,壳体2内设有主开关机构5和接地开关机构6,主开关机构5和接地开关机构6均位于安装座1上,且主开关机构5和接地开关机构6对称设置于安装座1的两侧,主开关机构5和接地开关机构6结构相同,且均包括底座7,底座7上设有静触头座8,且底座7上转动连接有与静触头座8相配合的动触头座9,动触头座9上连接有拐臂10,且两个拐臂10分别与两个操作轴4连接,底座7之间设有联锁轴11,联锁轴11与安装座1转动连接,且联锁轴11的两侧均设有驱动杆12,驱动杆12远离联锁轴11的一端连接有曲杆13,两个曲杆13远离驱动杆12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动触头座9连接。

本实施例中,壳体2的周边设有固定孔,且固定孔位于安装座1上,密封装置为O形密封圈,且O形密封圈套设于操作轴4上,安装座1上设有活动槽,且联锁轴11与活动槽的内壁滑动连接,一种安全型充气式负荷开关通过操作轴4和拐臂10能够带动动触头座9移动,进行合闸和分闸,通过曲杆13和驱动杆12能够在动触头座9移动时带动联锁轴11转动,本发明具备联锁功能,操作简单,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在操作上不存在安全隐患。

本实施例中,主开关合闸时,转动与主开关机构5连接的操作轴4,主开关的操作轴4经拐臂10带动动触头座9靠近静触头座8,完成合闸,同时主开关的动触头座9移动经联锁轴11一侧的曲杆13和驱动杆12带动联锁轴11转动,联锁轴11转动经联锁轴11另一侧的驱动杆12和曲杆13带动接地开关的动触头座9远离静触头座8,完成联锁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