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散热电动汽车电池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2869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散热电动汽车电池组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散热电动汽车电池组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节能环保的新能源电力汽车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并且为了提高续航能力,一个电动汽车内部会设置多个电池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的发热问题一直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效散热电动汽车电池组系统。

技术方案: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组系统,包括安装支架、多个蓄电池、多个冷却模块和多个对流模块,所述的蓄电池的数量、冷却模块的数量和对流模块的数量均相等;所述安装支架上装有压缩机和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冷凝器,所述冷却模块包括具有开口的冷却模块外壳,所述冷却模块外壳内设有蒸发器、膨胀阀和第一风扇,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膨胀阀连接,所述第一风扇相对于蒸发器远离所述开口;所述安装支架上的冷凝器与每个冷却模块的膨胀阀连接,每个冷却模块的蒸发器和所述安装支架上的压缩机连接;所述对流模块包括具有开口的对流模块外壳和设置在对流模块外壳内的第二风扇;所述蓄电池包括两端具有开口的蓄电池壳体,所述冷却模块外壳和所述蓄电池壳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对流模块外壳和所述蓄电池壳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支架上还安装有系统控制器。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蒸发器包括冷凝管、翅片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在所述冷却模块外壳上。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模块有4个;所述蓄电池有4个,所述对流模块有4个;所述冷却模块通过第一螺丝固定在蓄电池壳体的一端,使得冷却模块的开口和蓄电池壳体一端的开口面对;所述对流模块通过第二螺丝固定在蓄电池壳体的另一端,使得对流模块的开口和蓄电池壳体另一端的开口面对。

进一步地,每个冷却模块的冷却模块外壳内具有两个第一风扇、一个蒸发器和一个膨胀阀。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系统对电动汽车蓄电池的冷却效果好,针对一个电动汽车内具有多组蓄电池,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系统具有多个冷却模块,能够针对每组蓄电池分别进行散热,且散热空间缩小至蓄电池壳体内,避免对大空间进行冷却,散热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系统示意图;

图2为安装支架及其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冷却模块示意图;

图4为蒸发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1压缩机;2冷凝器;3系统控制器;4冷却模块;5蓄电池壳体;6储液罐;7第一风扇;8冷却模块外壳;9膨胀阀;10蒸发器;10.1支撑板;10.2翅片;10.3冷凝管;11对流模块。

一种高效散热电动汽车电池组系统,包括安装支架、多个蓄电池、多个冷却模块和多个对流模块11,所述的蓄电池的数量、冷却模块的数量和对流模块11的数量均相等;所述安装支架上装有压缩机1和与所述压缩机1连接的冷凝器2,所述冷却模块包括具有开口的冷却模块外壳8,所述冷却模块外壳8内设有蒸发器10、膨胀阀9和第一风扇7,所述蒸发器10和所述膨胀阀9连接,所述第一风扇7相对于蒸发器10远离所述开口;所述安装支架上的冷凝器2与每个冷却模块的膨胀阀9连接,每个冷却模块的蒸发器10和所述安装支架上的压缩机连接;所述对流模块包括具有开口的对流模块外壳和设置在对流模块外壳内的第二风扇;所述蓄电池包括两端具有开口的蓄电池壳体,所述冷却模块外壳和所述蓄电池壳体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对流模块外壳和所述蓄电池壳体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支架上还安装有系统控制器3。所述冷凝器2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蒸发器包括冷凝管10.3、翅片10.2和支撑板10.2,所述支撑板10.2固定在所述冷却模块外壳上。所述冷却模块有4个;所述蓄电池有4个,所述对流模块有4个;所述冷却模块通过第一螺丝固定在蓄电池壳体5的一端,使得冷却模块的开口和蓄电池壳体5一端的开口面对;所述对流模块通过第二螺丝固定在蓄电池壳体的另一端,使得对流模块的开口和蓄电池壳体另一端的开口面对。每个冷却模块的冷却模块外壳内具有两个第一风扇7、一个蒸发器10和一个膨胀阀9。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蓄电池包括两端具有开口的蓄电池壳体,每个冷却模块的开口和一个蓄电池壳体的一个开口连接,蓄电池壳体的另一端的开口安装有对流模块,所述对流模块内具有第二风扇将空气往回吹,配合冷却模块的第一风扇形成空气循环。制冷系统对空气进行制冷,冷却模块内的第一风扇将冷空气吹入蓄电池壳体内,从而形成空气循环,对蓄电池壳体内进行冷却,从而使蓄电池工作在最佳工作温度。电动汽车内可能具有多组蓄电池,本实用新型针对每组蓄电池的壳体设置对应的一个冷却模块和一个对流模块,从而具有针对性,需要冷却的空间减小(只是蓄电池壳体内部),而不是放置所有电池组的大空间内,减少了能耗。

尽管本实用新型就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示意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只要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