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1630阅读:624来源:国知局
卡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卡连接器,尤指一种设有与卡托相互配合且防止与卡托发生干涉的导电端子的卡连接器。
背景技术
:2016年02月17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105337071A的中国发明专利揭示了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包括定义有收容腔、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焊接部、两固持部及位于两固持部之间的曲状连接部,所述曲状连接部中间拱起形成朝向收容腔凸伸的接触部,接触部相反的两端均连接有弹性部。然而这种电子卡连接器未揭示其上的导电端子与卡托的具体配合情况,在插入及退出卡托的情况下,导电端子也极易与卡托发生干涉的现象。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改进的卡连接器来解决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有与卡托配合顺畅的导电端子的卡连接器。为达成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卡连接器,包括定义有插设空间、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框形部、连接框形部的曲状部及焊脚,所述曲状部包括第一连动部、第二连动部及连接第一连动部及第二连动部的拱状部,所述拱状部包括第一拱起部及第二拱起部,当插入卡托抵压第一拱起部时,所述第一拱起部带动所述第一连动部移位,所述第二拱起部受所述第一拱起部向下的推力而带动所述第二连动部移位。进一步的,所述拱状部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拱起部和第二拱起部连接处的接触部,所述第一连动部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动部包括第二臂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臂部及第一拱起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臂部及第二拱起部。进一步的,当卡托未抵压拱状部时,所述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沿前后方向平行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沿左右方向平行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进一步的,当插入卡托抵压接触部时,所述第二臂部被抵压至倾斜度大于第一臂部倾斜度,所述第二连接部被抵压后所在平面低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被抵压后所在平面。进一步的,当卡托抵压接触部处于拔出状态时,所述第一臂部被抵压至倾斜度大于第二臂部的倾斜度,所述第一连接部被抵压后所在平面低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被抵压后所在平面。进一步的,所述曲状部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第一连动部及第二连动部连接至框形部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底部,所述底部设有贯通口,所述导电端子注塑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且容设于所述贯通口内,所述框形部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所述第一连动部及第二连动部所在平面位于所述底部的上下表面所在平面之间,所述焊脚侧向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进一步的,所述卡连接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上板部、自上板部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若干卡持部及定位条,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底部及自底部两侧向上凸伸形成的侧部,所述侧部包括若干卡持块,所述外壳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所述定位条容纳于所述插设空间,所述卡持部卡持于所述卡持块。进一步的,所述卡连接器包括底盘,所述底盘包括底面、自底面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抵持部,所述底盘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下表面,所述底盘的抵持部贴附于所述外壳的卡持部的外表面并卡持于所述卡持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包括框形部、连接框形部的曲状部及焊脚。所述曲状部包括第一连动部、第二连动部及拱状部,所述导电端子注塑成型于所述卡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内,且所述曲状部的第一连动部、第二连动部所在平面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部的上下表面所在平面之间,在插入或退出卡托时,导电端子可配合卡托发生移位且能防止在移位的过程中与卡托发生干涉而损坏导电端子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未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4所示的卡连接器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未插入卡托时的剖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插入卡托时的剖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继续插入卡托时的剖视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退出卡托时的剖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卡连接器100电路板200插设空间300卡托400底盘1底面11抵持部12固持脚13绝缘本体2底部21贯通口211凸块212凹槽213定位槽214狭槽215容纳槽216侧部22卡持块221端子组3导电端子31框形部311焊脚312第一臂部313第二臂部314固定部315拱状部316第一拱起部3161第二拱起部3162接触部3163第一连接部317第二连接部318动端子32主体部321第一焊接部322弹臂323本体部324按压部325搭接部326推杆4杆部41开口42枢转片5头部51尾部52孔部53定位片6第一折弯部61静端子7板状部71被搭接部72第二焊接部73外壳8上板部81卡持部82定位条83第二折弯部831焊接孔201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0介绍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100安装于电路板200上,所述卡连接器100包括定义有供卡托400插接的插设空间300、底盘1、绝缘本体2、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端子组3、退卡机构、定位片6、静端子7及外壳8。本说明书中所涉及方向皆以图1为参考,定义所述绝缘本体2设有导引卡托400插入/退出的前/后方向及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所述底盘1包括底面11、自底面11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抵持部12及自底面11两侧及前侧向上凸伸形成的固持脚13。所述绝缘本体2包括底部21及自底部21两侧向上凸伸形成的侧部22。所述底部21设有若干贯通口211。所述底部21的前端左右方向设有凸块212、凹槽213及位于凹槽213前端的定位槽214。所述底部21的左侧前后方向设有狭槽215及位于狭槽215右侧的容纳槽216。所述侧部22包括若干卡持块221。所述端子组3包括若干导电端子31及动端子32。所述导电端子31包括框形部311、连接框形部311的曲状部及自框形部311一端向外侧延伸形成的焊脚312。所述曲状部包括第一连动部、第二连动部、连接第一连动部及第二连动部的拱状部316及将所述第一连动部及第二连动部连接至框形部311的固定部315。所述第一连动部包括第一臂部313和第一连接部317,所述第二连动部包括第二臂部314和第二连接部318。所述拱状部316包括第一拱起部3161、第二拱起部3162及位于所述第一拱起部3161和第二拱起部3162连接处的与电子卡电性接触的接触部3163。所述第一连接部317连接所述第一臂部313及第一拱起部3161,所述第二连接部318连接所述第二臂部314及第二拱起部3162。所述第一臂部313和第二臂部314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317及第二连接部318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固定部315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动端子32包括主体部321、自主体部321一端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焊接部322、自主体部321另一端向上倾斜延伸形成的弹臂323、连接弹臂323的本体部324、自本体部324后端向下倾斜延伸形成的按压部325及自本体部324前端向上延伸形成的搭接部326。所述端子组3的导电端子31及动端子32注塑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2。所述导电端子31容设于所述贯通口211内,所述框形部311注塑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底部21的上下表面之间,所述第一连动部及第二连动部所在平面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底部21的上下表面所在平面之间,所述导电端子31的焊脚312侧向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2。因所述第一连动部及第二连动部所在平面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底部21的上下表面所在平面之间,故在插入或退出卡托400时,可防止卡托400与导电端子31发生干涉而导致导电端子31被卡托400拉坏变形的现象。所述动端子32容纳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凹槽213内。所述退卡机构包括推杆4及与推杆4配合的枢转片5。所述推杆4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杆部41,所述杆部41的前端设有朝上设置的开口42。所述枢转片5设有位于左端的头部51、位于右端的尾部52及位于中间的孔部53。所述推杆4容纳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狭槽215内,所述枢转片5的孔部53与绝缘本体2的凸块212相卡持并令其头部51容置于所述推杆4的开口42内。所述定位片6呈前后方向延伸的片状结构且设有第一折弯部61。所述定位片6卡持于所述容纳槽216内。所述静端子7包括板状部71、自板状部71上方向后侧方延伸形成的被搭接部72、自板状部71下方向前弯折再向上弯折形成的第二焊接部73。所述静端子7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定位槽214内。未插入卡托400时,所述动端子32的搭接部326搭接于所述静端子7的被搭接部72的下表面。当插入卡托400时,卡托400挤压动端子32的按压部325而令所述搭接部326离开所述被搭接部72。所述外壳8包括上板部81、自上板部81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若干卡持部82及自上板部81右侧向下延伸形成的定位条83。所述定位条83上设有第二折弯部831。所述外壳8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上表面,所述定位条83容纳于所述插设空间300,所述外壳8的卡持部82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卡持块221。所述底盘1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下表面,所述底盘1的抵持部12贴附于所述外壳8的卡持部82的外表面并卡持于所述卡持块221。所述电路板200设有若干焊接孔201,所述卡连接器100焊接至电路板200上时,所述卡连接器100的焊脚312、第一点焊部322、第二点焊部73及固持部13分别焊接至电路板200对应的焊接孔201内。请参照图7所示,当未插入卡托400或卡托400未抵压拱状部316时,所述第一臂部313和第二臂部314沿前后方向平行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连接部317及第二连接部318沿左右方向平行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拱状部316的第一拱起部3161、第二拱起部3162分别自第一臂部313所在平面向中间向上拱起。请参照图8所示,当插入卡托400抵压导电端子31的第一拱起部3161时,所述第一拱起部3161带动所述第一连动部的第一连接部317及第一臂部313向下移位,同时,所述第二拱起部3162受所述第一拱起部3161向下的推力而带动所述第二连动部的第二连接部318及第二臂部314向下移位。请参照图9所示,继续向前插入卡托400时,所述第一连接部317及第一臂部313继续向下移位,同时,第二连接部318及第二臂部314也继续向下移位。当所述卡托400插入抵压所述导电端子31的接触部3163时,所述第二臂部314被抵压后倾斜度大于第一臂部313倾斜度,所述第二连接部318被抵压至所在平面低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7被抵压后所在平面。当所述卡托400从按压接触部3163开始至完全插入于卡连接器100内时,所述第二臂部314倾斜度保持大于第一臂部313的倾斜度的状态,所述第二连接部318所在平面保持低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7被抵压后所在平面的状态。请参照图10所示,当卡托400抵压接触部3163处于拔出状态时,所述卡托400赋予第一拱起部3161更大的抵推力而令所述第一臂部313被抵压至倾斜度大于第二臂部314的倾斜度,所述第一连接部317被抵压后所在平面低于所述第二连接部318被抵压后所在平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的导电端子31包括框形部311、自框形部311一端向外侧延伸形成的焊脚312及位于框形部311内的曲状部。所述曲状部包括第一连动部、第二连动部及拱状部316。所述导电端子31注塑成型于所述卡连接器100的绝缘本体2内,且所述曲状部的第一连动部、第二连动部所在平面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底部21的上下表面所在平面之间,在插入或退出卡托200时,导电端子31可配合卡托200在上下方向上发生移位且能防止在移位的过程中与卡托200发生干涉而损坏导电端子31的现象。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