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1674阅读:7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线端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缆线的接线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目前电缆与电子设备内部电线的连接都是采用接线端子,接线端子分为焊接方式或螺钉固线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中,焊接的方式是分别将引出端接线、内部接线与端子焊接,焊接的固定方式连接牢固、连接可靠性好,但拆除接线或者换线时需要焊接设备才行,使得操作复杂,工作效率低,不利于现场拆装;在接线端子中,通常一端接线,另一端采用采用螺钉孔安装方式连接,采用螺钉安装的端子,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方面不能实现方便快捷的安装维修,同时螺钉安装存在螺钉松紧程度影响电接触可靠性,对安装人员具有一定的技能程度要求,而且在产品使用过程,螺钉也存在振动等造成松动接触不可靠的隐患。

如申请号为201110063457.3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快插接线端子,包括绝缘的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和后壳固定连接围蔽的空间内固定有导电的接线体,所述前壳开有引出端接线口,所述后壳开有内部接线端接线口,与引出端接线口相对的所述接线体上设有用于夹紧引出端接线的第一弹性夹持部,与内部接线端接线口相对的所述接线体上设有用于夹紧内部接线的第二弹性夹持部,所述前壳或后壳上设置有顶压解除第一弹性夹持部夹紧状态的绝缘的顶压件。该实用新型虽然提供了一种可快速拆卸安装、连接可靠性和牢固性都高的快插接线端子,但是存在结构复杂,加工制造工艺繁琐,装配零件较多,影响生产效率,只适合小截面电缆的连接,不适合大截面电缆的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可靠性好,能快速连接并自锁以及解锁分离的接线端子。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接线端子,包括端子本体和接触针,所述端子本体设有锁紧机构,端子本体一端形成接线端,用于各种连接方式端接导线,另一端形成接触孔;接触针一端设有与接触孔上的锁紧机构相匹配的锁扣,通过锁紧机构固定或分离于接触孔内。将接触针插入端子本体的接触孔内,并通过锁紧机构将接触针固定或分离于接触孔内,实现接线端子的快速自锁或分离,该接线端子安装方便快捷、连接可靠性好,适合所有规格类型电缆或导线的连接。

优选的,所述接触针与接触孔插合时,锁紧机构能够自动打开将接触针锁死,借助外力解锁分离。

优选的,所述端子本体接线端与接触孔形成任意可能的角度,所述接触孔内设有弹性接触件,通过弹性接触件固定接触针,进一步提高接线端子的连接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锁紧机构由弹性部件和支撑部件组成,通过支撑部件与端子本体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沿长度方向依次包括水平段、与水平段垂直的弯折段一、与弯折段一垂直的弯折段二、与弯折段二垂直的竖直段,所述弯折段二上形成尺寸可调的锁紧口。通过尺寸可调的锁紧口,实现接触针的快速自锁或快速分离。

优选的,所述水平段上形成安装孔一,所述端子本体上形成与安装孔一对应的安装孔二,一连接件贯穿安装一和安装孔二而固定弹性部件于端子本体。将弹性部件与端子本体固定,提高接线端子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件的中部形成所述接触针插接的凹槽,支撑部件的一端形成安装孔三,所述连接件依次贯穿安装孔三、安装孔一、安装孔二而将支撑部件、弹性部件和端子本体固定。在支撑部件的中部设置凹槽,用于限制接触针的轴向位移,进一步提升接线端子连接的可靠性;通过连接件将支撑部件、弹性部件和端子本体三者固定,提高接线端子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铆钉,并通过翻铆工艺固定。采用铆钉固定,避免了采用螺钉固定存在振动情况下造成接触不可靠的隐患。

优选的,所述接触孔上设一凸形支座,支座的凸出部插接固定于接触孔内;支座的中部沿插接方向形成通孔,通孔内固定所述弹性接触件,弹性接触件将所述接触针固定或分离于通孔内。增加凸形支座,增大了接触针与弹性接触件的接触面积,保证接触针的连接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弹性接触件为冠簧,具有高可靠性、拔力柔和、接触电阻小、抗震、耐冲击等优点,且加工方便。

优选的,所述接线端子外装配外壳,外壳上分别形成与所述端子本体的接线口、接触孔对应的进线口、进针口。对外壳内的零部件起保护作用。

优选的,所述外壳采用绝缘材料加工而成。消除接线端子触电、漏电的隐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接线端子将接触针插入端子本体的接触孔内,并通过弹性部件将接触针固定或分离于接触孔内,实现接线端子的快速自锁或分离,该接线端子安装方便快捷、连接可靠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线端子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触针的结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端子本体的结构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端子本体的结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凸形支座的结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端子本体与凸形支座的装配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弹性部件的结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弹性部件的结构正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部件的结构仰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部件的结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部件的结构俯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部件与弹性部件的装配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部件与弹性部件的装配俯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冠簧的结构正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冠簧的结构立体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冠簧的结构俯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壳的结构剖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壳的结构俯视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铆钉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触针插入弹性部件自锁前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触针插入弹性部件自锁前弹性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触针插入弹性部件完成自锁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触针插入弹性部件完成自锁时弹性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触针拔出弹性部件解锁前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触针拔出弹性部件解锁前弹性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25所示,本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包括接触针2、端子本体3、凸形支座4、铆钉5、冠簧6、弹性部件7和支撑部件8。接触针2从上至下依次包括外置段21、接触段22、锁扣段23、缓冲段24和插接段25,外置段21、接触段22、锁扣段23、缓冲段24均为同一轴线的圆柱形结构,外置段21的直径大于接触段22的直径,接触段22的直径大于锁扣段23的直径,接触段22的直径与缓冲段24的直径相等;插接段25是横截面为梯形的柱体结构,上底面的直径与缓冲段24的直径相等,下底面的直径与锁扣段23的直径相等,插接段25的直径从上而下呈线性减小,且插接段25的自由端有导向倒角。

端子本体3沿轴线方向依次包括插线段、铆钉安装段和插针段,插线段中靠近铆钉安装段的部分采用圆锥体过渡,其它部分为圆柱体结构,插线段的端头处沿端子本体3的轴线方向形成插线口31,插线口31的结构为插线段的结构按预设的比例缩小而成,即圆柱形口和圆锥形口的结合,插线口31用于与电缆或电线的连接配合。铆钉安装段和插针段为扁平的板状结构,铆钉安装段和插针段的宽度大于插线段圆柱形部分的直径。端子本体3的铆钉安装段上形成铆钉安装孔二32。端子本体3插针段的中部形成接触孔33,接触孔33内安装凸形支座4,凸形支座4的凸出段42插接于接触孔33内并凸出于接触孔33外,凸形支座4的底座段41的直径大于接触孔33的直径,从而使底座段41限位于接触孔33的上方,凸形支座4与接触孔33之间通过焊接固定,限制凸形支座4与端子本体3的相对位移,提升凸形支座4与端子本体3的连接稳定性;凸形支座4的中部沿轴线方向形成通孔43,通孔43内部的直径大于通孔43两端口的直径,通孔43内直径大的部分与两端口直径小的部分连接处采用清角工艺加工。通孔43两端口的直径与接触针2的接触段22的直径相等。

通孔43内直径大的部分用于固定冠簧6,冠簧6为中空圆柱形结构,冠簧6的上、下两端的外表面61竖直,中间部分62向中心方向对称凸出,冠簧6的侧面不闭合,具有高可靠性、拔力柔和、接触电阻小、抗震、耐冲击等优点,且加工方便。冠簧6的最小内径小于接触针2的接触段22的直径;冠簧6的最大内径大于或等于接触针2的接触段22的直径。

凸形支座4的下方设置弹性部件7,弹性部件7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圆棒材料对折加工而成,沿长度方向依次包括闭合端的水平段71、与水平段71垂直的弯折段一72、与弯折段一72垂直的弯折段二73、与弯折段二73垂直的竖直段74,竖直段74的自由端开口。水平段71上形成铆钉安装孔一711,弯折段二73上形成锁紧口731,锁紧口731、竖直段74的自由端开口、柳钉安装孔一711三者之间连通。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锁紧口731的内径与锁扣段23的直径相等,锁紧口731的尺寸能通过外力作用变化,相应的竖直段74的开口程度也随之变化,实现接触针2的快速自锁或快速分离。锁紧口731的周边具有一定的导向角,通过接触针上插接段25的自由端的导向倒角与锁紧口731的周边的导向角,实现导向分离。

弹性部件7的下方设置支撑部件8,支撑部件8呈长方体结构,上、下底面的每个角采用圆弧过渡。支撑部件8沿长度方向依次包括抵靠段81、铆钉段82和主体段83,铆钉段82的中部沿长度方向形成弹性部件安装槽一821,弹性部件安装槽一821内形成铆钉安装孔三822,主体段83的中部沿高度方向形成插接孔,插接孔沿高度方向从上而下分为上段、中段和下段,上段的内径大于中段的内径,中段的内径大于或等于凸形支座4的凸出段42的外径,下段为凸出于主体段83底部形成的凹槽孔831,凹槽孔831的上端口处向外形成预设倾斜面至端口的口沿,凹槽孔831的深度与插接段25的高度相等,凹槽孔831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接触针2的缓冲段24的直径。弹性部件安装槽一821的出口端与插接孔连通,即在插接孔与弹性部件安装槽一821的出口端的连接处沿竖直方向开口至插接孔中段的下端。

弹性部件7的水平段71的自由端抵靠于支撑部件8的抵靠段81,抵靠段81支撑于端子本体3的插线段与铆钉安装段之间;弹性部件7的水平段71装配于铆钉段82上的弹性部件安装槽一821内,使铆钉安装孔一711、铆钉安装孔二32、铆钉安装孔三821三者的位置正对,铆钉5依次贯穿铆钉安装孔三822、铆钉安装孔一711、铆钉安装孔二32并通过翻铆工艺将铆钉5的上端固定于铆钉安装孔二32的上表面。弹性部件7的弯折段一72位于铆钉段82侧面的高度方向上,弹性部件7的弯折段二73位于主体段83底部的上方,弹性部件7的竖直段74通过支撑部件8的侧向开口延伸至支撑部件8之外。

接线端子外包覆外壳1,外壳1采用绝缘材料PVC加工成型,外壳1上分别形成与端子本体的插线口31、接触孔33对应的进线口11和进针口12,进线口11与进针口12连通,端子本体3的插线段安装于进线口11内,端子本体3的铆钉安装段和插针段安装于进针口12内。对接线端子起保护作用。支撑部件8的抵靠段81和弹性部件7的竖直段74分别抵靠于进针口12的相对侧壁上,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接线端子自锁的工作原理如下:接触针2的插接段25正对外壳1的进针口12插入;然后,通过外力作用将接触针2的插接段25压下降至凸形支座4的通孔43内,穿过通孔43内的冠簧6,继续下降至弹性部件7的锁紧口731,锁紧口731的口径增大,接触针2的插接段25穿过锁紧口731下降至支撑部件8的凹槽孔831内,相应的锁紧口731回弹锁住接触针2的锁扣段23,接触针2的接触段22通过冠簧6固定,接触针2的外置段22卡牢于凸形支座4的上表面,从而完成接线端子的快速自锁。

本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分离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外力的作用下将接触针向外拔出,弹性部件7的锁紧口731在接触针2的缓冲段24的挤压作用下,锁紧口731的口径增大,接触针2的插接段25分离于支撑部件8的凹槽孔831,并穿过锁紧口731后再穿过凸形支座4的通孔43,从而将实现接线端子快速分离。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端子本体接线端与接触孔形成任意可能的角度,角度为0~360°,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可适应不同的应用场合,其它结构可参照实施例1。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及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上会有改变之处,而这些改变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