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绝缘外壳与金属内壳之间无组装间隙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大陆发明专利第105322383号解释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内壳和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内壳与金属外壳之间存在组装间隙使得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容易发生偏移现象。
基于所述的现有技术,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绝缘外壳与金属内壳之间无组装间隙的电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安装在电路板,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以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第一外壳,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端子,所述第一外壳包括绝缘外壳及位于绝缘外壳内的金属内壳,所述金属内壳包括相对的两个长面及相对的两个短面,每一短面包括自其后缘向后延伸出第一臂及自第一臂反向向前延伸的第二臂,所述第一臂向下延伸出第一焊接脚,所述第二臂向下延伸出第二焊接脚,所述第二焊接脚穿过所述绝缘外壳而向所述电路板延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安装在电路板,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以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第一外壳,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端子;所述第一外壳的后周缘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面间填充有用来密封的后胶板,所述后胶板的后端面呈倾斜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电连接器通过将金属内壳与绝缘外壳一体注塑成型,使得本电连接器的绝缘外壳与金属内壳之间无组装间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其中电路板已去除。
图4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进一步分解图。
图5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分解图。
图6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中端子模组的分解图。
图7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中第一外壳的分解图。
图8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沿虚线A-A的剖视图,其中电路板已去除。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安装在电路板200上的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端子模组10、套设在所述端子模组10外的第一外壳20、位于所述第一外壳20后侧的第二外壳30、以及位于第一外壳20与第二外壳30之间的后胶板40。
所述端子模组10包括绝缘本体11及若干端子12。所述端子12包括上排端子12a及下排端子12b。所述端子模组10还包括用以固定上排端子12a的上绝缘块13a、用以固定下排端子12b的下绝缘块13b以及安装于上排端子12a与下排端子12b之间的屏蔽片14。所述上排端子12a与上绝缘块13a一体注塑成型而形成上端子组,所述下排端子12b与下绝缘块13b一体注塑成型而形成下端子组。所述上端子组与下端子组上下组装并将所述屏蔽片14夹持在其中。所述绝缘本体11是通过注塑绝缘材料包围在上、下端子组的前侧而成。所述上绝缘块13a包括第一基座131及自第一基座131向前延伸的第一舌板132。所述下绝缘块13b包括第二基座133及自第二基座向前延伸的第二舌板134。所述第一基座131与第二基座133构成端子模组10的基座15。所述绝缘本体11包括前后延伸的第三舌板111,所述第一舌板132、第二舌板134及第三舌板111构成自基座15向前延伸的对接舌板16。结合图8所示,所述端子12包括暴露在对接舌板16相对表面的接触部121、收容于基座15内的连接部122及暴露在基座15外的焊接部123。上排端子12a的焊接部与下排端子12b的焊接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屏蔽片14的后端向下弯折延伸有接脚141以与电路板200抵接形成接地回路。
结合图7所示,所述第一外壳20包括绝缘外壳21及位于绝缘外壳21内的金属内壳22。所述金属内壳22包括相对的两个长面221及相对的两个短面222。两个长面221与两个短面222共同围设形成对接腔201,所述对接舌板16收容于所述对接腔201并向前延伸超出所述第一外壳20。所述金属内壳22的每一短面222分别包括自其后缘向后延伸出的第一臂223及自第一臂223反向向前延伸的第二臂224。定义面向所述对接腔201的面为内侧面、与内侧面相对的为外侧面。所述第二臂224是自所述第一臂223向外弯折再向前平行延伸至所述金属内壳22短面222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二臂224的内侧面紧贴所述第一臂223的外侧面和短面222的外侧面。所述第一臂223靠近其与第二臂224的弯折处向下延伸出第一焊接脚225,所述第二臂224对应短面222的中部处向下延伸出第二焊接脚226。所述第一焊接脚225的末端为水平向后延伸的焊接部2251。所述第二焊接脚226向下穿过所述绝缘外壳21而向所述电路板200延伸。所述第一臂223设有位于第一焊接脚225前方的固定脚227,所述固定脚227是自第一臂223朝向端子模组10的方向弯折延伸。所述基座15的下方对应该固定脚227的位置设有与该固定脚227相互配合的缺口151,以防止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时端子模组10向后偏移。所述绝缘外壳21与所述金属内壳22一体注塑成型。所述金属内壳22的长面221分别设有若干朝向对接腔201凹陷的凹槽2211及凸肋2212,该凹槽2211及凸肋2212是为了防止绝缘外壳21与金属内壳22时发生偏移。
配合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二外壳30包括顶壁31、位于顶壁31相对两端的侧壁32以及自顶壁31向下弯折至与侧壁32底面平行的后壁33。所述第二臂224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外壳30的侧壁32的内侧面接触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所述后壁33的两端具有突出于侧壁32的固定部331,该固定部331向前弯折并覆盖在侧壁的外侧面。
结合图8所示,所述端子模组10组装入第一外壳20后,向第一外壳20后端灌胶形成密封于第一外壳20与第二外壳30之间的后胶板40,所述第一臂223向后延伸并穿过所述后胶板40。所述第二外壳30组装于第一外壳20的后侧并将端子模组10的基座15收容于其内。上排端子12a的焊接部123与下排端子12b的焊接部123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焊接脚225的最低面与第二焊接脚226的最低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通过将金属内壳22与绝缘外壳21一体注塑成型,使得本电连接器的绝缘外壳21与金属内壳22之间无组装间隙、灌胶成型后胶板40时也不会存在溢胶的风险。
参图4、5、8所示,所述第一外壳20的后周缘24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面101间填充有用来密封的后胶板40,所述后胶板的后端面42呈上窄下宽的结构,呈倾斜状,即相对电路板而言,后胶板40在接近电路板200的一端相对较厚,如此,在注胶过程中防止第一外壳20相对端子模组10轻微转动,同时下端较厚,也使得电连接器100相对电路板200的整个力矩减少,减少脱落的风险。而所述后胶板40的前端面41与端子模组10的后端面配合,大致呈竖直面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