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2996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扁平导体,存在柔性基板(fpc)、扁平电缆等。上述的扁平导体多连接于在电路基板安装的电连接器。作为供上述的扁平导体连接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

该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的金属板制的端子维持金属板的平坦的板面不变,在与板厚垂直的方向隔开间隔排列多个,且被壳体保持。该端子在该专利文献1中,混合排列两种,双方端子均具有相互大致平行的上部的按压臂部与下部的支承臂部,两臂部在它们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被连结部连结。各端子在壳体的上壁以及底壁的各自的对置内表面插入并收纳于左右贯通形成的端子槽。在上壁侧的端子槽收纳有按压臂部,在下壁侧的端子槽收纳有支承臂部。一方的端子的支承臂部的比连结部更靠右端侧的部分被壳体的上壁固定保持,另一方的端子的支承臂部的左端侧的部分被壳体的底壁固定保持。在壳体的上壁与下壁之间形成接受部,该接受部形成为由接受扁平导体的空间连通上述多个端子端。

在具备上述的端子的专利文献1中,具有被支承为能够从开位置向闭位置转动的可移动部件,在可移动部件位于开位置时,扁平导体能够在上述长边方向从后端侧在按压臂部与支承臂部之间插入上述接受部,使在前端侧具有位于两臂部之间的凸轮的可移动部件朝向闭位置转动,并通过该凸轮按压上述按压臂部的前端侧,能够利用杠杆的原理使该按压臂部的后端侧向支承臂部一方弹性位移,而将扁平导体按压于支承臂部。

对于被扁平导体按压的两种端子的上述支承臂部而言,若可移动部件从开位置朝向闭位置转动,则在从上述连结部的位置至设置于该支承臂部后端侧的上缘的突起状的支承部的位置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弹性(挠曲)位移。

如此,扁平导体位于两种端子的按压臂部与支承臂部之间,被按压部按压并维持该接触压地与支承部电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2007

对于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而言,即便在未将扁平导体插入接受部的非插入时,也能够进行可移动部件的转动移动操作。在扁平导体的非插入时,处于按压臂部的按压部应该按压的对象的扁平导体不在的状态,若无意地将可移动部件移动操作至闭位置,则按压部件的按压部大幅超过通常的相对于扁平导体的按压状态,并移位至最大弹性位移量的位置。这是不必要的弹性位移量,若反复产生该最大弹性位移量的移动操作,则对于按压臂部而言,即便是移动操作解除后的自由状态,也残留塑性变形部分,从而该按压部件的按压部来到与最初的位置相比接近支承臂部的支承部的位置。即,按压部与支承部之间的间隔被缩窄。这使扁平导体的使用时的插入变困难,另外,若上述间隔变小而超过允许值,则扁平导体的前端朝向前方与按压臂部的后端碰撞而对其给予冲击力。该冲击力作用于按压臂部长边方向,因此也存在在该按压臂部产生弯曲的情况,从而对扁平导体与连接器的连接带来较大的妨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扁平导体的非插入时将可移动部件朝向闭位置操作,也不使按压臂部进行产生塑性变形的程度的弹性变形,另外,能够不使按压臂部产生弯曲地确保按压臂部的保护与按压臂部处的规定的弹性位移量,始终顺利地将扁平导体插入接受部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本发明所涉及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具备:金属板制的端子、在与上述端子的板面垂直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保持上述端子的壳体以及能够在可供扁平导体向前方插入至形成于该壳体的接受部的开位置与利用端子按压该扁平导体的闭位置之间移动的可移动部件,端子具有以扁平导体的插拔方向为长边方向延伸的按压臂部以及通过连结部与该按压臂部连结并沿上述长边方向延伸的支承臂部,上述按压臂部在作为扁平导体的插入侧的后端侧具有用于按压该扁平导体的一个面的按压部,并且在相比该按压部靠前方的位置具有接受来自凸轮部的力的受压部,按压臂部利用受压部接受来自凸轮部的力,使该按压臂部在与端子的板面相同的面内产生弹性位移,从而由按压部按压该扁平导体。

在本发明中,上述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端子的按压臂部与壳体或者安装于该壳体的部件的至少一方设置有限制机构,限制机构限制该按压臂部的相比连结部靠后端侧的部分的弹性位移量。

在扁平导体的非插入的情况下,若使可移动部件朝向闭位置移动,则在其移动过程中,按压臂部受到限制机构的不使弹性位移量进一步增大的限制,因此该按压臂部的相比连结部靠后端侧的部分的弹性位移量达不到规定量以上。上述规定量被确保为在扁平导体插入时可充分按压扁平导体的量,另外,即便在扁平导体非插入的情况下,按压臂部也不过度地弹性位移。因此,在按压臂部不产生塑性变形,从而按压部与支承部的间隔与最初的设定量相比不缩窄。其结果,能够实现扁平导体的顺滑插入、避免或极力减小由于与按压臂部的碰撞所引起的按压臂部的弯曲,保护按压臂部。

在本发明中,限制机构能够设置于下述位置,使得扁平导体的非插入时的可移动部件的移动所引起的按压臂部的弹性位移量比在未受到该限制机构的限制的情况下可移动部件被移至闭位置时的按压部的最大弹性位移量小,并且比扁平导体插入接受部时的可移动部件向闭位置移动过程中的按压部开始与扁平导体接触的接触开始位置的弹性位移量大。在该方式中,限制机构对弹性位移量的限制值小于扁平导体的非插入时的按压臂部产生的最大弹性位移量且大于插入时的按压部与扁平导体的接触开始时的弹性位移量,因此在连接器使用时确保能够充分地按压被插入的扁平导体的状态,并且即使在扁平导体非插入时无意地使可移动部件移动至开位置,也不在按压臂部产生塑性变形。

在本发明中,限制机构具有在壳体或安装于壳体的部件上形成的限制部以及形成于按压臂部的一部分并能够与该限制部抵接的被限制部,如此便足够实现本发明目的,限制部、被限制部的位置以及形状不受限定。

在本发明中,作为限制机构的一方式,被限制部形成为与端子的上述板面共面并相比按压臂部的按压部向后方突出的后端突部,限制部形成为在壳体的后端朝向前方突出至上述按压臂部的后端突部的下方的位置的后端支承部,另外,作为限制机构的其他方式,可以为被限制部形成为在相比按压部靠后方的位置从端子的上述板面向侧方弯曲的侧方突部,限制部形成为在壳体的后端位于上述按压臂部的侧方突部的下方的侧方支承部,作为限制机构的又一其他方式,也可以为被限制部能够由在按压臂部的长边方向上处于接近连结部的中间位置的该按压臂部的下缘形成,限制部形成为在端子的侧方位置向侧方突出至上述被限制部的下方从而支承上述限制部的中间支承部。

形成怎样的方式能够根据端子本身的设计条件、以及与壳体的关系中的设计条件适当地选择。

本发明如以上那样,在扁平导体的非插入的情况下,即使使可移动部件朝向闭位置移动,在其移动过程中,按压臂部也受到限制机构的不使比连结部更靠后端侧的弹性位移量大于规定量的限制,因此不产生过度的弹性位移量,从而不产生塑性变形。其结果,即使反复进行可移动部件的开闭,在扁平导体的非插入的情况下,按压部与支承部的间隔也不缩窄,能够确保恒定间隔以上,扁平导体在使用时始终顺利地进行,并且可靠地实现规定量的弹性位移量,并且避免由于扁平导体的前端与按压臂部的后端碰撞而产生弯曲,因此实现端子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扁平导体非插入时的整体立体图,且表示可移动部件处于开位置的状态。

图2是使图1的连接器在端子位置剖切的、可移动部件处于开位置的剖面立体图。

图3是图1的连接器的扁平导体非插入时的端子位置处的剖视立体图,且表示可移动部件处于闭位置的状态。

图4是图1的连接器的端子位置处的剖视图,(a)、(b)分别表示在扁平导体的非插入时可移动部件处于开位置、闭位置的状态,(c)表示在扁平导体的插入时扁平导体处于闭位置的状态。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扁平导体非插入时的端子位置处的剖视立体图,且表示可移动部件处于开位置的状态。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扁平导体非插入时的端子位置处的剖视立体图,且表示可移动部件处于闭位置的状态。

图7是图5的连接器的端子位置处的剖视图,(a-1)、(a-2)表示在扁平导体的非插入时可移动部件处于开位置的侧剖视图、局部主剖视图,(b-1)、(b-2)表示在扁平导体的非插入时可移动部件处于闭位置的侧剖视图、局部主剖视图,(c-1)、(c-2)表示在扁平导体的插入时可移动部件处于闭位置的侧剖视图、局部主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位置处的剖视图,(a)、(b)分别表示在扁平导体的非插入时可移动部件处于开位置、闭位置的状态,(c)表示在扁平导体的插入时扁平导体处于闭位置的状态。

符号说明

1…扁平导体用连接器;12…支承臂部;10…端子;30…壳体;11…按压臂部;30a…接受部;11a-1…受压部;31b…限制部(后端支承部);11b-2…被限制部(后端突部);34b…限制部(侧方支承部);11b-3…按压部;37a…限制部(中间支承部);11b-5…侧方突部;40…可移动部件;11b-6…被限制部;41…凸轮部;11b-7…被限制部;f…扁平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整体立体图,且表示在扁平导体的非插入时(插入前)可移动部件处于开位置的状态。图2是使图1的连接器在端子位置剖切时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连接器在可移动部件来到闭位置时的立体图。另外,图4是利用(a)~(c)表示各种状态下的剖面的剖视图。

在图1~图3中,连接器1具有金属板制的端子10、金属件20、排列保持该端子10、金属件的壳体30以及能够相对于壳体30转动移动的可移动部件40。

端子10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由在可移动部件40处于开位置时的状态下表示该端子10的位置处的剖面的图4中的(a)可见,端子10形成与纸面平行的板面,并具有在上方位置沿横向(在纸面内为左右方向)延伸的按压臂部11、在下方位置与上述按压臂部11相同地沿横向延伸的支承臂部12以及在它们的中间位置将两者连结的连结部13。

上述按压臂部11具有比连结部13更靠前方(在图中为右方)部分的上前臂部11a以及比连结部13更靠后方(在图中为左方)部分的上后臂部11b。上前臂部11a相比连结部13的上端位置向前方且向上方倾斜,而后大致向前方延伸,在该上前臂部11a的前端附近位置形成有下缘呈凹状的受压部11a-1。与此相对,上后臂部11b的后端部形成向上方隆起的上鼓起部11b-1,其后端(左端)具有上缘为锥形部、下缘为水平部,并向后方突出的后端突部11b-2,将上述下缘形成为用于与后述的限制部31b抵接的被限制部11b-3。上鼓起部11b-1在与其下缘的上述被限制部11b-3相邻的前方位置也具有形成大致三角形并向下方突出的按压部11b-4。

上述的按压臂部11的宽度(上下方向宽度)在上述连结部13的前后比较小,从而具有弹性,能够以上述连结部13为支点呈杠杆状倾斜的方式弹性位移。

在上述按压臂部11的下方与该按压臂部11对置并排设置的支承臂部12具有比上述连结部13更靠前方部分的下前臂部12a与比连结部13更靠后方部分的下后臂部12b。上述下前臂部12a具有相对于上述连结部13从正前方位置立起并向前方延伸的呈梯形隆起的凸轮支承部12a-1与在该凸轮支承部12a-1的前端位置的下方部分向前方突出的连接部12a-2。上述凸轮支承部12a-1位于形成于上述按压臂部11的上前臂部11a的受压部11a-1的下方并与该受压部11a-1对置,包含受压部11a-1的对置位置呈直线状沿前后延伸。另外,上述连接部12a-2位于其下缘与后述的壳体30的底面相同水平或稍向下方突出的水平的位置,该下缘的面焊接连接于电路部件(未图示),而形成焊接连接面12a-2a。该连接部12a-2在其后缘形成有形成弯曲槽的固定槽12a-2b,该固定槽12a-2b具有以与设置于壳体30的后述的前端固定部32a嵌合的方式固定安装于壳体30的功能。此外,上述连接部12a-2的右端突缘是为了从端子与载体(未图示)连接的半成品状态形成成品而从载体被切去的缘部。

上述支承臂部12的下后臂部12b从连结部13的位置向后方延伸,并到达至比按压臂部11的被限制部11b-3略靠近前位置,即在前后方向到达至比上述被限制部11b-3稍靠前方的位置。在该下后臂部12b的挨着连结部13的后方位置设置有以咬入设置于壳体的后述的中间固定部37的方式向上方突出的卡止突起12b-1,另外,在后端设置有与按压臂部11的按压部11b-4在上下方向对置并在前后方向上向上方突出的支承部12b-2。该支承部12b-2与按压部11b-4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在端子10为自由状态,即扁平导体f(参照图4中的(c))的非插入时,大于该扁平导体f的厚度尺寸。

如上形成的端子10在图1~图3中的成为左高右低的横向(在图4中为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连接器宽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被壳体30排列保持多个。

排列保持端子10的电绝缘材制的壳体30具有:遍布宽于端子排列范围的宽度的上壁31、下壁3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两端保持该上壁31与下壁32的侧壁33(参照图1)以及在双方的侧壁33之间隔开规定间隔地连结上壁31与下壁32的隔壁34,从而形成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外形。

上述上壁31形成有切口部31a,该切口部31a的前方部分以连接器宽度方向跨过端子排列范围覆盖直至侧壁33附近位置的较宽的范围向前方开口。即,该切口部31a也向上方敞开。在形成有该切口部31a的连接器宽度方向范围内,上述隔壁34也被裁下,从而壳体30形成前方敞开部35。该前方敞开部35作为后述的可移动部件40的配置以及转动空间发挥功能。

在壳体30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从上述前方敞开部35延伸至壳体30的后端的端子槽36。该端子槽36在端子10的规定排列位置设置有多个,由形成于上壁31的下表面的上槽36a与同其对置并形成于下壁32的上表面的下槽36b成对而构成一个端子槽36。即,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相邻端子槽36彼此之间形成隔壁34。

在各端子槽36的、在前后方向与已经叙述的端子10的卡止突起12b-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将该端子槽36的两侧的隔壁34彼此连结的岛状的中间固定部37,中间固定部37在上下方向位于端子10的按压臂部11的上后臂部11b与支承臂部12的下后臂部12b之间。

上述壳体30在后部(在图4中为左部)形成有向后方开口的扁平导体插入用的接受部30a,接受部30a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在上壁31与下壁32之间。该接受部30a以贯通隔壁34的方式在该图中沿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与多个端子槽36连通。

上述上壁31具有钩壁部31c,钩壁部31c在上壁31的后端向下方垂下而后向前方突入从而呈横u字状,在该钩壁部31c的下端向前方突出的壁部形成作为相对于端子10的按压臂部11的后端支承部的限制部31b。该限制部31b位于设置于端子10的后端的被限制部11b-3的正下方,将该被限制部11b-3中的弹性位移量限制为规定量。

壳体30的下壁32与上述上壁31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呈平坦的板状延伸,该下壁32的前端延伸至壳体30的前端的附近,并且该下壁32的后端延伸至壳体30的后端。上述下壁32在比上壁31的前端更靠前方具有位于壳体30的前方敞开部35的下方的部分,位于后方的该下壁32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位于与上壁31的后端一致的位置。上述下壁32的前端(右端)形成下表面呈锥状且末端变细的前端固定部32a。该前端固定部32a被压入端子10的固定槽12a-2b内而固定该端子10。

这样,排列保持端子10的壳体30如图1所示,在端子排列范围外的两侧还保持金属件20。该金属件20具有突入并卡止于在扁平导体形成的切口槽状的被卡止部(未图示)内的卡止部21b,用于防止插入后的该扁平导体的脱落。该金属件20的整体形状与已经叙述的端子大致相同,在后述的可移动部件40向闭位置移动时,相当于端子10的按压臂部11的上臂部21弹性位移。仅此时,与端子10的不同点在于,端子10的按压部11b-4与扁平导体的面抵接,与此相对,在该金属件20中,上述卡止部21b不与扁平导体抵接,而在突入至扁平导体的形成为切口部的上述被卡止部。

对具有上述的不同点的该金属件20的后端侧的形状进行说明。

该金属件20在相当于端子10的按压臂部11的上臂部21的后端形成有突状的卡止部21b,卡止部21b位于相比按压臂部11的后端稍靠后方的位置,具有与上述按压臂部11的按压部11b-4类似的形状,且比该按压部11b-4大(参照图1),下臂部22延伸至壳体30的后端的位置,直至该下臂部22的后端附近位置呈直线状。上述的金属件20不是本发明的发明点,因此省略对金属件20的进一步的说明。

如上形成的端子10以及金属件20在使它们的后端侧位于壳体30的前方敞开部35后,朝向后方压入端子槽36以及金属件槽(未图示),在端子10的情况下,设置于下后臂部12b的卡止突起12b-1咬入壳体30的中间固定部37,另外,将壳体30的前端固定部32a压入至形成于下前臂部12a的固定槽12a-2b,从而能够实现将该端子10插入端子槽36直至规定位置以及该位置处的端子10的保持与防脱。金属件20也与上述端子10相同地被压入金属件槽,实现该规定位置处的防脱。此外,为了能够增大金属件20的上臂部21的后端的向上方的弹性位移量,而在壳体30形成有狭缝状的避让槽38(参照图1)。

可转动移动地支承于上述的形成于端子10的前端部的受压部11a-1与金属件20的相同的受压部(未图示)、并对该受压部11a-1作用朝向上方的力的可移动部件40如图4中的(a)所示,具有收纳于上述受压部11a-1的凸轮部41。在该图中,可移动部件40形成为沿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并能够在该图所示的开位置与图4中的(b)、(c)所示的闭位置之间以上述凸轮部41为中心转动移动。

上述可移动部件40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遍布壳体30的前方敞开部35的整个宽度的方式形成为沿与图4中的(a)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板部件,并以能够在图1、图2、图4中的(a)的开位置与图3、图4中的(b)、(c)的闭位置之间转动移动的方式被端子10、金属件20支承(在图中,未表示金属件20支承的样子)。

可移动部件40形成有槽部42,在可移动部件40处于图4中的(a)的开位置而立起的姿势下,槽部42在下半部分别收纳端子10的受压部11a-1附近的后端部以及金属件20的受压部附近的后端部,在该槽部42内的该可移动部件40的下端设置有凸轮部41。该凸轮部将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位于槽部42的两侧的槽内壁连结。

上述凸轮部41具有:转动轴部41a,其具有适于在形成于端子10的凹状的受压部11a-1转动的曲面;以及被支承部41b,其在图4中的(a)中从该转动轴部41a向右方突出延伸,形成横向较长的大致梯形的剖面。该被支承部41b的下缘形成朝向右方下降并具有坡度的直缘部41b-1,被支承部41b的右端形成上下延伸的端缘部41b-2。该端缘部41b-2在凸轮部41从图4中的(a)的开位置以上述转动轴部41a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而来到图4中的(b)、(c)的闭位置时,来到端子10的凸轮支承部12a-1上。图4中的(a)的开位置姿势中的凸轮部41的横向长度大于该图中的受压部11a-1的槽底与凸轮支承部12a-1的上缘之间的间隔,在凸轮部41成为图4中的(b)、(c)的闭姿势时,凸轮部41将来自凸轮支承部12a-1的反作用力传递至上述受压部11a-1,而使端子10的上前臂部11a向上方弹性位移,扩大上述间隔,形成立起姿势。如此,若端子10的上前臂部11a向上方弹性位移,则按压臂部11以连结部13为支点呈杠杆状位移,结果上后臂部11b朝向下方弹性位移,其后端附近的按压部11b-4向下方移动,而将扁平导体f向下方按压。

以下,也根据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要领进行说明。

如图4中的(a)所示的那样,在未将扁平导体插入连接器1时(插入前),端子10的按压臂部11的按压部11b-4与支承臂部12的支承部12b-2之间,端子10处于未弹性位移的自由状态,因此保持较大的间隔,从而处于扁平导体(未图示)能够从左方容易地插入接受部30a的状态。在上述的状态下,端子10的被限制部11b-3处于上方,相对于壳体30的限制部31b处于非抵接状态。

接下来,在扁平导体的非插入时,在无意或者为了保管连接器1而使可移动部件40向闭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可移动部件40的凸轮部41形成立起姿势,由此按压臂部11的受压部11a-1从该凸轮部41受到朝向上方的力,从而该按压臂部11的上前臂部11a产生以其前端扬起的方式倾斜的弹性位移。该上前臂部11a的弹性位移使上后臂部11b基于以连结部13的位置为支点的杠杆的原理朝向下方弹性位移。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端子10设置的被限制部11b-3与在壳体30设置的限制部31b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相互对置,因此如图4中的(b)所示的那样,在可移动部件40向闭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上述被限制部11b-3与限制部31b抵接,按压臂部11的上后臂部11b不会进一步弹性位移,在此状态下,可移动部件40到达闭位置,仅上前臂部11a的弹性位移量增加。

如此,在扁平导体的非插入时,即使可移动部件40接受移动操作直至闭位置,按压臂部11的上后臂部11b也在中途接受限制而不产生过大的弹性位移,因此在返回开位置时,不会如以往那样残留塑性变形,从而端子10的按压部11b-4与支承部12b-2的间隔不因塑性变形缩窄,而被保持为规定量以上。因此,在扁平导体的插入时,该扁平导体始终能够顺利地插入接受部30a。

在连接器的使用时,将扁平导体f插入接受部30a。如上述那样,在扁平导体f的插入前,上述按压部11b-4与支承部12b-2的间隔被充分确保,因此扁平导体f容易向上述接受部30a插入至规定位置。在此之后,若如图4中的(c)那样,将可移动部件40朝向闭位置移动操作,则在被限制部11b-3未与限制部31b抵接的状态下由按压部11b-4将扁平导体f朝向下方向按压,从而扁平导体f相对于支承部12b-2具有规定接触压。这样,扁平导体f与按压部11b-4和支承部12b-2抵接,该扁平导体f的电路部与按压部11b-4和支承部12b-2的至少一方电连接。在该图4中的(c)中,在按压部11b-4按压扁平导体f时,被限制部11b-3与限制部31b不抵接而处于留有间隙的状态,从而丝毫不对按压部11b-4相对于扁平导体f的按压力产生影响。另外,被限制部11b-3与限制部31b不抵接不是必须的,只要按压部11b-4具有充分的按压力来确保按压扁平导体f的状态,则被限制部11b-3与限制部31b也可以抵接。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5~图7,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前面的实施方式中,端子10整体呈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的形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被限制部沿板厚方向弯曲形成。在图5~图7中,仅端子10的被限制部与壳体30的限制部与图1~图4所示的前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的部位相同,因此在图5~图7中,针对与图1~图4共通的部位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扁平导体f(参照图7中的(c1))的非插入时,如表示可移动部件处于开位置的状态的图5以及图7中的(a1)、(a2)所示的那样,按压臂部11的比按压部11b-4更靠后方部分朝向侧方弯曲而形成侧方突部11b-5,将该侧方突部11b-5的下缘设为被限制部11b-6。另一方面,在壳体30的上述侧方突部11b-5指向的一侧的隔壁34沿前后方向形成贯通槽34a,该贯通槽34a的形成下表面的部分被形成为用于支承上述侧方突部11b-5的侧方支承部,并且作为位于被限制部11b-6的正下方的限制部34b形成。

如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扁平导体f的非插入时,若将可移动部件40朝向闭位置移动操作,则在其移动过程中,被限制部11b-6与限制部34b抵接,而限制按压臂部11的上后臂部11b的进一步的弹性位移。该限制带来的塑性变形的避免的效果和使用时的扁平导体f的插入时的动作同前面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此,在使用时,在被限制部11b-6与限制部34b之间形成有间隙,不使两者抵接(参照图7中的(c1)、(c2))。另外,被限制部11b-6与限制部34b不抵接不是必须的,只要能够确保按压部11b-4具有充分的按压力来按压扁平导体f的状态,则被限制部11b-6与限制部34b也可以抵接。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8,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8中的(a)、(b)、(c)在与图4中的(a)、(b)、(c)分别对应的状态下被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被限制部未设置于端子的后端而设置于前后方向中间位置,除此之外,与图1~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此,即便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也成为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的形状,在图8中,对与图4共通的部位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8中的(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10中,在按压臂部11的后端存在按压部11b-4,在其后方不具有图4中的(a)那样的作为被限制部11b-3的后端突部,将接近上后臂部11b的连结部13的部位的下缘设为被限制部11b-7,另一方面,壳体30的岛状的中间固定部37的上表面形成作为限制部的中间支承部37a,该中间支承部37a处于上述被限制部11b-7的正下方,将与该被限制部11b-7之间的间隙规定成限制弹性位移为规定量的位置。扁平导体f(参照图8(c))的非插入时的限制部与被限制部的动作、使用时的动作如图8中的(b)、(c)所示的那样进行,从而能够获得与前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