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3129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重工机械、储能设备和蓄电池车辆系列产品中的直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保证用电安全和保证输出功率,对继电器带来负载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如:蓄电池车辆,储能系统和重工机械等场合;普通的继电器制造技术有限并且承受负载的能力较小,继电器非常容易出现粘连失效或连续电弧烧火接触系统失效。普通直流接触器由于在体积的限制,产品的输入功率小,导致其输出功率同样很小,产品在大电流和大电压的情况下使用会出现触点粘连的现象。普通的陶瓷封装的产品,由于对陶瓷腔体的密封性和洁净度要求较高,无法制作主触点的反馈系统,而主触点的负载较大,由于安全问题,客户不便于直接检测主触点的闭合与断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目前接触器无法制作反馈系统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反馈装置的直流接触器,能够对直流接触器的工作状态进行反馈。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直流接触器,包括底座以及设置于底座上的上盖,在底座与上盖之间形成封闭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中设有动触头装置、静触头装置,所述动触头装置中包括动铁芯及接触器线圈,在动铁芯下方设有反馈装置,反馈装置包括装配于动铁芯下方的辅助触点上片,以及处于辅助触点上片下方的辅助触点下片,在辅助触点下片上装配有间隔布置的第一导磁体、第二导磁体,以及处于第一导磁体、第二导磁体同一侧的干簧管,在第一导磁体上设有磁钢;

当接触器线圈通电时,动铁芯向上运动,在第一导磁体、第二导磁体和磁钢形成磁场回路,通过产生的磁场回路驱使干簧管内的两簧片接触产生接触器连接的反馈信号输出,当接触器线圈断电时,动铁芯复位,将磁场回路阻挡形成断路,第一导磁体、第二导磁体之间失去磁场,干簧管内的两簧片分开产生接触器断开的反馈信号输出。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将直流接触器装配到使用设备上,当接触器线圈通电时,动触头装置中的动铁芯向上运动,动触头装置与静触头装置形成接触配合,接触器实现接触导电的功能,同时,在第一导磁体、第二导磁体和磁钢形成磁场回路,通过产生的磁场回路驱使干簧管内的两簧片接触产生接触器连接的反馈信号输出;而当接触器线圈断电时,动触头装置中失电,动触头装置中磁场消失,动铁芯复位即动触头装置与静触头装置分开,接触器失去导电功能,而动铁芯复位后将磁场回路阻挡形成断路,第一导磁体、第二导磁体之间失去磁场,干簧管内的两簧片分开产生接触器断开的反馈信号输出。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对接触器的工作状态进行同步反馈,及时地了解接触器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间中设有基座,设于基座上的铁芯壳体,铁芯壳体上设有对铁芯壳体上端形成封盖的顶盖,铁芯壳体中设有套筒,套筒的上端敞开并穿过顶盖,所述动触头装置设置于套筒中,套筒外部与铁芯壳体内部之间形成接触器线圈的布置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下表面与底座之间形成装配上述反馈装置的装配槽口,辅助触点上片靠近套筒的下表面,动铁芯处于套筒内的底部,所述动触头装置还包括静铁芯、轴、动触头,静铁芯固定设于套筒内的上部且处于动铁芯的上方,轴的下端与动铁芯固定连接,轴的上端穿过静铁芯并伸出到套筒上方,所述动触头设于轴的上端,在动铁芯与静铁芯之间的轴上套设有受二者压缩的动铁芯压簧。

进一步地,所述动触头空套在轴的上端,在轴上处于动触头的上下位置分别设置有挡位件,动触头与其下方的挡位件之间的轴上套设有受二者压缩的静铁芯压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磁体、第二导磁体水平式布置在辅助触点下片上,在辅助触点下片上设有供干簧管放置并对干簧管形成限位的放置槽口,所述辅助触点上片装配到辅助触点下片上对干簧管两端引线形成压持。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触点下片上固定有定位销,在辅助触点上片上开设有供定位销插入的定位孔,所述辅助触点上片上还开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容置孔,上述磁钢放置于容置孔中与第一导磁体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静触头装置包括下表面形成空腔的陶瓷盖,以及环绕设置在陶瓷盖外的磁钢体,和处于陶瓷盖中且处于动触头上方的静触头,所述陶瓷套通过环形套设置于顶盖上,在环形套内壁、顶盖上方以及陶瓷盖之间形成填充有保护气体的封闭腔室。

进一步地,为了增大接触器的待载能力,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接触为面接触。

进一步地,为了对接触器形成保护,所述上盖上设置有对接触器形成遮挡的防护盖。

进一步地,所述动铁芯的导磁性高于第一导磁体与第二导磁体的导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反馈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隐去辅助触点上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容置空间,2为底座,3为上盖,4为动触头,5为静触头,6为反馈装置,7为辅助触点上片,8为辅助触点下片,9为第一导磁体,10为第二导磁体,11为干簧管,12为平面,13为基座,14为铁芯壳体,15为套筒,16为顶盖,17为触器线圈布置空间,18为骨架,19为装配槽口,20为放置槽口,21为引线槽口,22为定位销,23为定位孔,24为容置孔,25为圆形磁钢,26为静铁芯,27为动铁芯,28为轴,29为轴套,30为动铁芯压簧,31为孔道,32为挡位件,33为静铁芯压簧,34为陶瓷盖,35为磁钢,36为环形套,37为封闭腔室,38为防护盖,39为线路板,40为接线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6所示,一种直流接触器,包括具有容置空间1的底座2,在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对容置空间形成封盖的上盖3,容置空间中设置有动触头装置,以及处于动触头装置上方的静触头装置,动触头装置中设有动触头4,静触头装置中设有静触头5,在动触头装置外周设置有控制器线圈(图中未示出),当接触器线圈通电时,动触头伸出与静触头接触,当接触器线圈断电时,动触头与静触头分开。

在动触头装置下方设置有反馈装置6,该反馈装置包括装配于动触头装置下方的圆盘形辅助触点上片7,以及处于辅助触点上片下方的长条形辅助触点下片8,在辅助触点下片上装配有间隔布置的第一导磁体9、第二导磁体10,两个导磁体均为长方形结构,两个导磁体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一宽一窄,具体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以及处于第一导磁体、第二导磁体同一侧的干簧管11,当接触器线圈通电时,动铁芯向上运动,在第一导磁体、第二导磁体和磁钢25形成磁场回路,通过产生的磁场回路驱使干簧管内的两簧片接触产生接触器连接的反馈信号输出,当接触器线圈断电时,动铁芯27复位,将磁场回路阻挡形成断路,第一导磁体、第二导磁体之间失去磁场,干簧管内的两簧片分开产生接触器断开的反馈信号输出。为了保证反馈装置的稳定性,动铁芯的导磁性高于第一导磁体与第二导磁体的导磁性能。

为了提升接触器的载流能力,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接触为面接触,将静触头的下表面设置成平面12,以使静触头下表面与动触头上表面形成面接触。

在容置空间中设置有基座13以及下端设置在基座上的铁芯壳体14,铁芯壳体的上端设置有顶盖16对铁芯壳体内部形成封盖,铁芯壳体中设置有套筒15,套筒的上端敞开并穿过顶盖16,动触头装置设置于套筒中,套筒外部与铁芯壳体内部之间形成接触器线圈布置空间17。在接触器线圈布置空间中还设置有骨架18,以对线圈进行支撑。

基座下表面与底座底部之间形成装配反馈装置的装配槽口19,装配槽口的形状与反馈装置的整体结构相适应;辅助触点上片靠近套筒的下表面,第一导磁体、第二导磁体呈水平式布置在辅助触点下片上,在辅助触点下片上开设有供两个导磁体置于的槽,以对两个导磁体形成限位,在辅助触点下片上设置有供干簧管放置并对干簧管形成限位的放置槽口20,辅助触点上片装配到辅助触点下片上对干簧管两端引线形成压持,干簧管两端的引线从引线槽口21中引出。

辅助触点下片上固定有定位销22,在辅助触点上片上开设有供定位销插入的定位孔23,辅助触点上片上还开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容置孔24,在容置孔中放置有圆形磁钢25,圆形磁钢的下表面与第一导磁体贴合。当然,在底座内的底面可以设置于限位凸起或与辅助触点下片形状相适应的限位槽,以更好的对辅助触点下片形成定位。

动触头装置包括设置于套筒中的静铁芯26、动铁芯27、轴28;动铁芯设置于套筒内的底部但可以在套筒内形成上下运动,静铁芯固定设置于套筒内的上部无法运动,轴的下端与动铁芯连接,动铁芯的上下运动可以带动轴实现上下运动,上端穿过静铁芯并伸出到套筒上方,在静铁芯中可以设置轴套29供轴穿过,保证轴上下运动的平稳性以及减小运动摩擦,动触头设置于轴的上端,在动铁芯与静铁芯之间的轴上套设有受二者压缩动铁芯压簧30。本实施例附图中,在动铁芯中部开设孔道31,轴下端处于孔道中且动铁芯压簧下端部分处于孔道中,动铁芯压簧的上端部分与轴套形成抵触。

动触头空套在轴的上端,在轴上处于动触头上下位置分别设置有挡位件32,动触头与其下方挡位件之间的轴上套设有受二者压缩的静铁芯压簧33,这样能够避免动触头上升对静触头产生冲击而形成的破坏,对静触头与动触头形成一定的缓冲保护。

静触头装置包括下表面形成空腔的陶瓷盖34,以及环绕设置在陶瓷盖外的磁钢35,静触头处于陶瓷盖中且处于动触头的上方,陶瓷套通过环形套36设置于顶盖上,在环形套内壁、顶盖上方以及陶瓷盖之间形成填充有保护气体的封闭腔室37。在上盖上设置有对接触器形成遮挡的防护盖38。底座的容置空间中还布置有线路板39,接触器线圈、干簧管两端的引线均连接与线路板上,在底座的外部设置有与线路板形成电性连接的接线柱4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