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簧片。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继电器的簧片以及包括该簧片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继电器所使用的簧片普遍使用两片或更多片的簧片叠层使用,出于满足继电器功能的需要,这两片或更多片簧片的结构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因此,为了制造这两片或更多片簧片,相应地需要两套或更多套冲压模具。而且,由于分别制造两片或更多片簧片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制造误差或公差,所以在将两片或更多片簧片叠层时,很难保证各个簧片中的孔结构的中心能完全对齐,从而影响继电器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继电器的簧片,该簧片具有单簧片的一体结构,可以节省至少一套冲压模具,而且,在单簧片弯折之后再进行冲孔,能够充分保证簧片的孔的中心对齐。由此可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簧片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保证了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了生产出的继电器产品的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继电器的簧片,该簧片包括:
第一簧片部,包括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二簧片部,包括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过渡部,该过渡部为连接所述第一簧片部和所述第二簧片部并位于所述第一簧片部和所述第二簧片部之间的弯折部;
其中,所述第一簧片部、所述第二簧片部和所述过渡部为一体结构,经所述过渡部弯折后所述第一簧片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簧片部的第一端叠加在一起形成所述簧片的第一端,而所述第一簧片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簧片部的第二端叠加在一起形成所述簧片的第二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簧片部和所述第二簧片部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簧片部和所述第二簧片部在中部均形成有U形突起部,所述第一簧片部和所述第二簧片部的U形突起部相互配合以形成簧片的U形突起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簧片在其第一端部处设置有触点孔,在其第二端部处设置有引出孔,该触点孔和该引出孔均为贯穿所述第一簧片部和所述第二簧片部的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簧片在所述触点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加强筋。
作为一个示例,所述簧片为用于继电器的动簧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簧片,该簧片包括:
第一簧片部,包括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二簧片部,包括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过渡部,该过渡部为连接所述第一簧片部和所述第二簧片部并位于所述第一簧片部和所述第二簧片部之间的弯折部;
其中,所述第一簧片部、所述第二簧片部和所述过渡部为一体结构,经所述过渡部弯折后所述第一簧片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簧片部的第一端叠加在一起形成所述簧片的第一端,而所述第一簧片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簧片部的第二端叠加在一起形成所述簧片的第二端;
所述过渡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簧片部和所述第二簧片部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簧片部和所述第二簧片部在中部均形成有U形突起部,所述第一簧片部和所述第二簧片部的U形突起部相互配合以形成簧片的U形突起部;并且所述簧片在其第一端部处设置有触点孔,在其第二端部处设置有引出孔,该触点孔和该引出孔均为贯穿所述第一簧片部和所述第二簧片部的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继电器,其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中任一个所述的簧片。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簧片的透视示意图;
图2(a)-(f)示出了制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簧片的方法的各个步骤中形成的簧片的结构的侧视和主视示意图;
图3是示出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簧片的继电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簧片1的透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簧片1包括:第一簧片部10、第二簧片部20和位于第一簧片部10和第二簧片部20之间的过渡部30,关于过渡部30的结构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簧片1优选为用于继电器的动簧片,然而,它也可以是其它簧片,下面,将以簧片1为用于继电器的动簧片为例进行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簧片1在第一端部12处设置有触点孔50,在与第一端部12相反的第二端部14处设置有引出孔60,触点孔50和引出孔60均为贯穿簧片整个厚度的通孔。触点孔50用于接收例如银触点的动触点(图中未示出),引出孔60用于接收引出部件,例如铜端子等。在图1的示例中,触点孔50为1个,引出孔60为3个,但是,其它数量的触点孔和引出孔也是可能的。而且,簧片1在中部形成有U形突起部40,在触点孔5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加强筋70。这样,整个簧片1通过采用U形设计,簧片的柔性得以改善,并且通过在簧片的触点孔附加设置加强筋,可选择性地使簧片的头部变硬,提供了簧片的机械强度。簧片1还可以设置有多个现有的动簧片中的其它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图2进一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簧片的结构。
图2示出了制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簧片的方法的各个步骤中形成的簧片的结构的示意图。整体上,簧片的制造方法包括3个主要步骤:S1.形成单簧片坯件;S2.弯折单簧片坯件;S3.在弯折后的单簧片坯件上冲孔。
具体地,如图2(a)-(b)所示,分别示出了形成的单簧片坯件1’的侧视示意图和主视示意图,如图2(b)所示,单簧片坯件1’包括第一簧片部10、第二簧片部20和位于第一簧片部10和第二簧片部20之间的过渡部30,第一簧片部10在中部形成有第一U形突起部102,第二簧片部20在中部形成有第二U形突起部202,并且第一U形突起部102的尺寸形成为适于接收第二U形突起部202(如图2(c)所示)。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簧片部10、第二簧片部20和过渡部30为一体结构,它们都是单簧片坯件1’的一部分。并且,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过渡部30为弯折部(如下文所述),并且过渡部30的宽度小于第一簧片部和第二簧片部的宽度,如图2(b)所示,具体地,在过渡部30两侧分别形成有相对于第一簧片部和第二簧片部的两侧边向内凹的凹口301。
然后,单簧片坯件1’在过渡部30处沿单簧片坯件1’的宽度方向被折弯,如图2(c)-(d)所示。即,第一簧片部10和第二簧片部20在过渡部30处被对折,具体地,经过渡部30弯折后,第一簧片部10的第一端104与第二簧片部20的第一端204叠加在一起形成簧片1的第一端16,而第一簧片部10的第二端106与第二簧片部20的第二端206叠加在一起形成簧片1的第二端18,并且第一U形突起部102与第二U形突起部202配合以形成簧片1的U形突起部40,从而形成叠层的簧片1。
进一步地,在形成的叠层的簧片1上冲孔,具体地,在第一端部12处冲出触点孔50,在与第一端部12相反的第二端部14处冲出引出孔60,触点孔50和引出孔60贯穿第一簧片部10和第二簧片部20的整个厚度,如图2(e)-(f)所示。这样,簧片1通过弯折成一体结构的第一簧片部10、第二簧片部20和过渡部30而形成,即,其采用单簧片一体形成,从而只需要一套冲压模具,而且,在单簧片弯折之后再进行冲孔,能够充分保证簧片的孔50、60的中心对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技术构思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中的簧片1的继电器100,如图3所示。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为了清楚地示出各个部件的细节,附图中的各个部件并不是按比例绘制的,所以附图中的各个部件的比例也不应作为一种限制。
虽然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