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复合导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0160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复合导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导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复合导线。



背景技术:

电缆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每组至少两根]绞合而成的类似绳索的电缆,每组导线之间相互绝缘,并常围绕着一根中心扭成,整个外面包有高度绝缘的覆盖层,多架设在空中或装在地下、水底,用于电讯或电力输送。现有的复合导线内部结构简单,性能单一,通常直接在内部设置导电线芯,并在导电线芯外包覆绝缘材料,这种结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稳固性能较低,同时导线根据使用需求需要进行裁切处理,传统的导线结构在裁切后内部线芯容易松散,不方便打理,影响使用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柔性复合导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柔性复合导线,包括导线本体,所述导线本体包括导电层、包覆层、隔热层和填充层,所述隔热层粘结于包覆层的内侧壁上,所述导电层位于包覆层和隔热层的中心位置,且填充层位于导电层和隔热层之间,所述导电层包括铜导体和绝缘套,其中绝缘套套设于铜导体外,铜导体和绝缘套分别为四个,且四个绝缘套相互接触,所述填充层内设有两个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位于导电层的两侧,所述加强板远离导电层的一侧粘结有多个弹性块,所述隔热层远离包覆层的一侧内壁上粘结有多个固定块,且固定块分别与弹性块相对应,所述固定块靠近弹性块的一侧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弹簧,且弹簧与弹性块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加强板为弧形结构,且加强板靠近导电层的一侧设有防滑螺纹。

优选的,所述弹性块为T字形结构,其中弹性块的水平杆体一端延伸至固定槽内,弹性块的竖直杆体与固定槽的内壁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块靠近弹性块的一侧还开设有通孔,其中弹性块的一端通过通孔延伸至固定槽内,且弹性块的竖直杆体宽度大于通孔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包覆层为硅橡胶制成。

优选的,所述隔热层为聚氨酯泡沫塑料或酚醛泡沫塑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填充层内填充有树脂或玻璃纤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弹性块在弹性的作用下于固定块内往复移动,进而实现加强板压紧四个导电线芯,提高该导线内部结构的稳固度,且不影响导线本身的柔软性能,同时也避免了该导线在裁切使用时容易松散凌乱的问题,方便打理,有效增加导线的使用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操作简单,绝缘和柔性效果好,且保证整体结构安全稳固,有效提高导线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柔性复合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柔性复合导线的部分细节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线本体、2导电层、3铜导体、4绝缘套、5包覆层、6隔热层、7填充层、8加强板、9固定块、10弹性块、11弹簧、12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柔性复合导线,包括导线本体1,导线本体1包括导电层2、包覆层5、隔热层6和填充层7,隔热层6粘结于包覆层5的内侧壁上,导电层2位于包覆层5和隔热层6的中心位置,且填充层7位于导电层2和隔热层6之间,导电层2包括铜导体3和绝缘套4,其中绝缘套4套设于铜导体3外,铜导体3和绝缘套4分别为四个,且四个绝缘套4相互接触,填充层7内设有两个加强板8,加强板8位于导电层2的两侧,加强板8远离导电层2的一侧粘结有多个弹性块10,隔热层6远离包覆层5的一侧内壁上粘结有多个固定块9,且固定块9分别与弹性块10相对应,固定块9靠近弹性块10的一侧开设有固定槽12,固定槽12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弹簧11,且弹簧11与弹性块10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加强板8为弧形结构,且加强板8靠近导电层2的一侧设有防滑螺纹,弹性块10为T字形结构,其中弹性块10的水平杆体一端延伸至固定槽12内,弹性块10的竖直杆体与固定槽12的内壁滑动连接,固定块9靠近弹性块10的一侧还开设有通孔,其中弹性块10的一端通过通孔延伸至固定槽12内,且弹性块10的竖直杆体宽度大于通孔的宽度,包覆层5为硅橡胶制成,隔热层6为聚氨酯泡沫塑料或酚醛泡沫塑料制成,填充层7内填充有树脂或玻璃纤维。

本实施例中,使用时,加强板8、固定块9和弹性块10为多组阶段式的分布于导线内,不影响导线本身的柔软性能,通过弹性块10在弹簧11的弹性作用下于固定块9内往复移动,进而实现加强板8压紧四个导电线芯,提高该导线内部结构的稳固度,同时也避免了该导线在裁切使用时容易松散凌乱的问题,方便打理,有效增加导线的使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