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4816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性连接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固定牢靠且弹性佳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整机系统的小型化,同轴连接器具有固设于绝缘本体上的一动端子和一定端子,动端子和定端子分别具有一固定部用以固定于绝缘本体,一弹性接触部位于绝缘本体的收容槽中,动端子的弹性接触部和定端子的弹性接触部相互抵接接触,业界常见的动端子的弹性接触部是自固定部的一端延伸形成,自固定部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焊接部,动端子的弹性接触部和焊接部的延伸方向相反且平行,同样地,定端子的弹性接触部和焊接部的延伸方向也是相反且平行。在同轴连接器体积越来越小的趋势下,上述动端子和定端子的固定部没有空间做的很大,所以动端子和定端子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经常发生松动的问题,此外,动端子和定端子的弹性接触部也没有大的空间容置,所以弹性接触部的长度较小,如此动端子和定端子的弹性不足,容易出现疲乏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同轴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端子的焊接部和接触部成锐角设置,以实现稳固和弹性佳作用的同轴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一收容槽,一动端子和一定端子固设于绝缘本体并部分位于收容槽中,动端子具有一第一固定部位于绝缘本体,自第一固定部延伸一第一焊接部显露出绝缘本体外,自第一固定部延伸一第一接触臂进入收容槽中,第一接触臂和第一焊接部之间成锐角设置,第一接触臂与定端子相配合。进一步地,定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臂,第一接触臂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接触臂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进一步地,于收容槽外相对设有一第一侧壁和一第二侧壁,相对设有一第三侧壁和一第四侧壁,第一固定部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相接处,第一接触臂是朝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相接处的方向延伸。进一步地,定端子具有一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设于第四侧壁,第二接触臂具有一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臂具有一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位于第二接触部的下方并相接触。进一步地,一让位空间位于收容槽的下方,该让位空间向下贯穿绝缘本体且与收容槽连通,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部分显露于让位空间。进一步地,一绝缘盖体设于绝缘本体上,且其设有一插孔,插孔位于收容槽上方;一金属外壳套设于绝缘盖体外,对应地,金属外壳对应插孔设有一容置空间。进一步地,定端子具有一第二固定部位于绝缘本体,自第二固定部延伸一第二焊接部显露出绝缘本体外,自第二固定部延伸一第二接触臂进入收容槽中,第二接触臂和第二焊接部之间成锐角设置。进一步地,第二接触臂自第二固定部向上反折形成,第二接触臂与第一接触臂的延伸方向相反。进一步地,第一接触臂具有一推抵部,该推抵部朝远离定端子的方向水平凹设,推抵部靠近第一接触臂的上板面设有一导引面,该导引面与垂直的裁切面相接。进一步地,第一接触臂的末端向下弯折形成一第一接触部,定端子的末端向下弯折形成一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为板面方式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自第一固定部延伸第一焊接部显露出绝缘本体外,自第一固定部延伸第一接触臂进入收容槽中,第一接触臂和第一焊接部之间成锐角设置,即使在同轴连接器体积越来越小的趋势下,第一焊接部和第一固定部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增大体积,可以保证动端子稳固于绝缘本体中,此外,第一接触臂可以设计较长,动端子的弹性得以保障,避免了动端子弹性不足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安装在电路板上移除了绝缘盖体和金属外壳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仰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移除了绝缘盖体和金属外壳与中心端子配合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移除了绝缘盖体和金属外壳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同轴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收容槽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14第四侧壁15让位空间16动端子2第一固定部21通孔211第一焊接部22第一接触臂23第一接触部231推抵部24导引面25定端子3第二固定部31第二焊接部32第二接触臂33第二接触部331绝缘盖体4插孔41金属外壳5容置空间51焊脚52电路板200中心端子300【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图3至图6,为第一实施例,一种同轴连接器100安装于一电路板200上,其与一插头(未图示,下同)相配合使用,该插头具有一中心端子300,中心端子300插接于同轴连接器100内,同轴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一动端子2和一定端子3与绝缘本体1一体注塑成型,一绝缘盖体4设于绝缘本体1上,且其设有一插孔41,插孔41位于收容槽11上方;一金属外壳5套设于绝缘盖体4外,对应地,金属外壳5对应插孔41设有一容置空间51。请参阅图2至图6,绝缘本体1放置于电路板200上,其为方形且具有一收容槽11,于收容槽11外相对设有一第一侧壁12和一第二侧壁13,相对设有一第三侧壁14和一第四侧壁15,即绝缘本体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14和第四侧壁15,一第一拐角位于第一侧壁12和第三侧壁14的相接处,一第二拐角位于第二侧壁13和第四侧壁15的相接处,第一拐角和第二拐角为相对设置,第一拐角至第二拐角的长度大于第一侧壁12至第二侧壁13的长度,第一拐角至第二拐角的长度大于第三侧壁14至第四侧壁15的长度。一让位空间16位于收容槽11的下方,该让位空间16向下贯穿绝缘本体1且与收容槽11连通。请参阅图2、图4至图6,动端子2具有一第一固定部21位于第一侧壁12和第三侧壁14的相接处,即第一固定部21固设于第一拐角,第一固定部21设有一通孔211,当动端子2与绝缘本体1一体注塑成型时,形成绝缘本体1的液态胶体会灌入通孔211中,进一步增强了第一固定部21与绝缘本体1的结合强度。自第一固定部21延伸一第一焊接部22显露出绝缘本体1外,第一焊接部22电性焊接于电路板200,自第一固定部21朝第二侧壁13和第四侧壁15相接处的方向延伸一第一接触臂23进入收容槽11中,即第一接触臂23朝第二拐角的方向延伸,第一接触臂23具有一第一接触部231,由于第一拐角至第二拐角的长度大于第一侧壁12至第二侧壁13的长度,第一拐角至第二拐角的长度大于第三侧壁14至第四侧壁15的长度,所以第一接触臂23的长度可以在同轴连接器100整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最长,且结构设计简单,方便冲压成型,同时弹性最好,避免疲乏。第一接触臂23和第一焊接部22自第一固定部21的延伸方向成锐角设置,适配同轴连接器100的结构,使其达到最佳优化状态。第一接触臂23自第一固定部21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第一接触臂23的末端具有一第一接触部231,第一接触部231向下弯折。请参阅图2、图4至图6,定端子3具有一第二固定部31固设于绝缘本体1,自第二固定部31延伸一第二焊接部32显露出绝缘本体1外,第二焊接部32电性焊接于电路板200,自第二固定部31延伸一第二接触臂33进入收容槽11中,第二接触臂33具有一第二接触部331,第一接触臂23和第二接触臂33部分显露于让位空间16,对应地,第一接触部231与第二接触部331显露于让位空间16且相接触,第二接触臂33自第二固定部31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第一接触部231位于第二接触部331的下方并相接触,这样第二接触部331与第一接触部231接触时,第一接触臂23和第二接触臂33的弹性更佳,当插头的中心端子300未插入插孔41时,即中心端子300未推抵第一接触臂23时,第一接触部231和第二接触部331相接触,之后,中心端子300向下开始推抵第一接触臂23时,第一接触部231向下位移,与第二接触部331分离,此时,让位空间16对第一接触部231和第二接触部331进行让位。第二固定部31固设于第四侧壁15,第二接触臂3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接触臂23的延伸方向垂直,如此,第一接触臂23和第二接触臂33的长度都可以设计成最长,弹性最佳,同时,由于垂直设置,成夹角的延伸方向,可以增强第一接触部231和第二接触部331之间的抵接力。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第二固定部31固设于第二侧壁13;第一接触部231位于第二接触部331的上方;第一接触部231和第二接触部331为侧面接触;当插头的中心端子300未插入插孔41时,即中心端子300未推抵第一接触臂23时,第一接触部231和第二接触部331时相分离的状态,之后,中心端子300开始推抵第一接触臂23时,第一接触部231与第二接触部331再处于相接触的状态。请参阅图3至图6,金属外壳5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焊脚52,用以焊接固定于电路板200,两个焊脚52位于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第一焊接部22位于第三侧壁14,第二焊接部32位于第四侧壁15,如此两个焊脚52与第一焊接部22和第二焊接部32共同将同轴连接器100固定于电路板200,牢靠稳定。请参阅图7至图8,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接触臂23具有一推抵部24,该推抵部24朝远离定端子3的方向水平凹设,推抵部24靠近第一接触臂23的上板面设有一导引面25,该导引面25与垂直的裁切面相接,第一接触臂23的末端向下弯折形成第一接触部231,定端子3的末端向下弯折形成第二接触部331,第一接触部231和第二接触部331为板面方式接触,第三实施例中的动端子2和定端子3均为板面朝上,推抵部24是自第一接触臂23的裁切面进行水平凹设的,且第一接触臂23对应推抵部24另一侧的裁切面是朝远离定端子3的方向水平凸伸,如此,可以保证第一接触臂23的弹性,在中心端子300向下推抵上述推抵部24时,第一接触部231和第二接触部331于上下方向处于接触和分离的状态。请参阅图9至图10,为第三实施例,图9中同轴连接器绝缘本体1的底面朝上,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固定部31固设于第二侧壁13和第四侧壁15相接处,第二接触臂3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接触臂23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固定部31位于第二拐角,第二接触臂33自第二固定部31向上反折形成,抗压的弹性提升,第二接触臂33与第一接触臂23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二焊接部32的投影与第二接触臂33的投影成锐角设置,即使在同轴连接器100体积越来越小的趋势下,第二焊接部32和第二固定部31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增大体积,可以保证定端子3稳固于绝缘本体1中,此外,第二接触臂33可以设计较长,定端子3的弹性得以保障,避免了定端子3弹性不足的问题,最终达到适配同轴连接器100的结构,使其达到最佳优化状态,即使在同轴连接器100体积越来越小的趋势下,第二焊接部32和第二固定部31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增大体积,可以保证定端子3稳固于绝缘本体1中,此外,第二接触臂33可以设计较长,定端子3的弹性得以保障,避免了定端子3弹性不足的问题,可以让定端子3与动端子2良好稳定的接触。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100,自第一固定部21延伸第一焊接部22显露出绝缘本体1外,自第一固定部21延伸第一接触臂23进入收容槽11中,第一接触臂23和第一焊接部22之间成锐角设置,即使在同轴连接器100体积越来越小的趋势下,第一焊接部22和第一固定部21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增大体积,可以保证动端子2稳固于绝缘本体1中,此外,第一接触臂23可以设计较长,动端子2的弹性得以保障,避免了动端子2弹性不足的问题。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当可做些许的变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专利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