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保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8174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磁保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磁保持继电器广泛应用于电表、控制设备等行业,尤其在智能电表领域可以实现降低功耗、切换电源等功能。

磁保持继电器能否长时间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为磁保持继电器的传动机构,现有的磁保持继电器的传动机构多存在以下问题:1.推动卡结构过于复杂,生产成本高,装配繁琐;2.推动卡的限位不够可靠和稳定,影响传动机构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装配可靠、性能稳定的磁保持继电器。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其包括继电器上盖1以及设置在继电器上盖1下方与其相连的继电器基座2;所述继电器基座2内部设置电磁系统、与电磁系统驱动相连的传动机构以及与传动机构驱动相连的触头组件6,电磁系统包括电磁铁3 以及与电磁铁3配合的动衔铁组件4,触头组件6包括静触头61以及与静触头 61配合的动触头62,传动机构包括与动衔铁组件4、与动触头62相连的推动卡 5以及设置在继电器基座2底部用于限位推动卡5的限位结构。

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用于支撑推动卡5的推动卡支撑筋251以及设置在推动卡支撑筋251两侧的与其相连的推动卡限位筋252,推动卡限位筋252 限制推动卡5向其厚度方向的移动。

优选的,所述继电器上盖1一侧边处设置与推动卡支撑筋251配合使用的推动卡限位凸台11,推动卡51下侧与推动卡支撑筋251滑动相连,上侧与推动卡限位凸台11滑动相连。

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的推动卡支撑筋251中部设置用于避让动触头62的第一避让凹槽以及用于避让动衔铁组件4的第二避让凹槽。

优选的,所述推动卡5包括传动横梁50、设置在传动横梁50中部的传动卡槽52以及设置在传动横梁50下侧的触头卡槽51,传动卡槽52与动衔铁组件4 相连,触头卡槽51与动触头62相连。

优选的,所述推动卡5的触头卡槽51为矩形卡槽,其下端设置触头挡块511。

优选的,所述推动卡5的传动卡槽52为矩形卡槽,其上端和下端分别突出在推动卡5的传动横梁50的上侧和下侧。

优选的,所述推动卡5的推动卡限位筋252为柱形限位筋,推动卡限位筋 252上端高出推动卡支撑筋251上侧面的高度≥推动卡5的传动横梁50的宽度的一半;所述推动卡5的传动卡槽52的边框的两端分别突出在推动卡5的传动横梁50的前侧和后侧。

优选的,所述触头组件6固定设置在继电器基座2底部,电磁铁3设置在触头组件6的一端上方,推动卡5设置在触头组件6的另一端上方,动衔铁组件4设置在电磁铁3和推动卡5之间并分别与电磁铁3和推动卡5相连,动衔铁组件4与继电器上盖1之间设有固定板7,动衔铁组件4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固定板7和继电器基座2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62包括引片621、一端与引片621相连的动触桥622 以及设置在动触桥622另一端的动触点623,动触桥622的靠近触点623的一端卡置在推动卡5的触头卡槽51内,动触桥622包括依次相连的弹片6221、弹簧片6222和分流片6223,弹片6221的靠近动触点623的一端设置第二折弯62212,分流片6223的靠近动触点623的一端设置第三折弯62231,第一折弯62212和第三折弯62231向反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包括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推动卡和用于限位推动卡的限位结构,推动卡与动衔铁组件和动触头相连,使推动卡处于多重限位关系中,避免推动卡偏离位置,保证传动机构动作可靠,使磁保持继电器可长期稳定运行。此外,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推动卡支撑筋、推动卡限位筋,继电器上盖包括推动卡限位凸台,推动卡限位凸台与推动卡支撑筋配合限制推动卡向其厚度方向的移动,推动卡限位筋限制推动卡向其宽度方向的移动,使推动卡沿其长度方向,在动衔铁组件的带动下往返移动,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的稳定性高且装配可靠;所述传动卡槽的上端和下端分别突出在传动横梁的上侧和下侧,传动卡槽与动衔铁组件配合使传动横梁受力更均匀,使推动卡的移动更加顺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磁保持继电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基座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继电器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推动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推动卡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固定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动衔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电磁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触头组件与继电器基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动触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磁保持继电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动衔铁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推动卡的第三个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13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其包括继电器上盖1以及设置在继电器上盖1 下方的继电器基座2;所述继电器基座2底部设置至少一组触头组件6,触头组件6一端上方设置与其驱动相连的推动卡5,触头组件6另一端上方设置电磁系统,电磁系统包括电磁铁3以及设置在电磁铁3一侧与其配合的动衔铁组件4,动衔铁组件4与推动卡5驱动相连,动衔铁组件4和继电器上盖1之间设置固定板7,动衔铁组件4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固定板7、继电器基座2转动连接。现有的紧凑型磁保持继电器,其触头组件和电磁系统位于继电器基座的隔板两侧并通过推动卡相连,其安装、调试不方便,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高。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电磁系统和推动卡设置在同一层、触头组件设置在电磁系统和推动卡的下层,此垂直结构的磁保持继电器在安装、调试过程中,不用调换产品的方向即可实现,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效率,有利于节约了人工和时间成本。

如图1和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1所示方向,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包括继电器上盖1以及设置在继电器上盖1下方的继电器基座2,继电器基座2底部并排设置三组触头组件 6,触头组件6前端上方设置推动卡5,触头组件6后端上方设置电磁铁3,电磁铁3和推动卡5之间设置动衔铁组件4,动衔铁组件4和继电器上盖1之间设置固定板7。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中并排设置三组触头组件6,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且在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的承载范围内,触头组件6的数目也可以调整,调整为一组或两组。

如图2-15所示,所述触头组件6包括静触头61以及与静触头61配合使用的动触头62,静触头61通过静片定位筋组与继电器基座2固定连接,动触头 62通过引片定位筋组与继电器基座2固定连接;所述推动卡5包括传动横梁50、设置在传动横梁50中部的传动卡槽52以及设置在传动横梁50下部的触头卡槽 51,传动横梁50下侧与继电器基座2的推动卡支撑筋251滑动连接,上侧与继电器上盖1的推动卡限位凸台11滑动连接,传动横梁50设置在推动卡支撑筋 251两侧的推动卡限位筋252之间,推动卡支撑筋251、推动卡限位凸台11和推动卡限位筋252共同构成推动卡5的限位结构,使推动卡5可靠的沿其长度方向做往返移动,推动卡5与限位结构共同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的传动机构,传动卡槽52与动衔铁组件4的拨动结构43相连,触头卡槽51与动触头62卡接;所述电磁铁3包括电磁线圈30、线圈骨架31、第一轭铁32和第二轭铁33,线圈骨架31的两端与继电器基座2的线圈定位筋23配合,第一轭铁32和第二轭铁33的上部与固定板7的轭铁固定孔72配合,第一轭铁32和第二轭铁33的下部与继电器基座2相连;所述动衔铁组件4的第一转轴44与继电器基座2的第一轴孔254配合,动衔铁组件4的第二轴孔45与固定板7的第二转轴74配合,动衔铁组件4的动衔铁42的两端分别与电磁铁3的第一轭铁32和第二轭铁33配合,动衔铁组件4的拨动结构43与推动卡5的传动卡槽 52驱动相连;所述固定板7的插台73与继电器基座2的第一固定板定位筋271 的固定板定位孔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的电磁铁3、动衔铁组件4和推动卡5位于上层层,触头组件6设置在下层,推动卡5与触头组件6驱动连接,形成磁保持继电器的上下垂直结构,一则有利于进一步节约空间,缩小磁保持继电器的体积,再者,在磁保持继电器的组装和调试过程中,无需转换产品方向即可完成,提高了生产效率,磁保持继电器的上下垂直结构也更有利于其自动化装配,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结构简单,各组成部分均处于多重限位关系中,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磁保持继电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磁保持继电器的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1和12所示,所述触头组件6包括静触头61以及与静触头61配合使用的动触头62,静触头61包括U型结构的静片611以及设置在静片611一端的静触点612,动触头62包括引片621、一端与引片621相连的动触桥622以及设置在动触桥622一端的动触点623,动触点623设置在静片611的U型结构中间与静触点612配合,动触头62和静触头61之间产生的电动斥力压紧动触点623和静触点612,使二者的接触更加牢靠。

优选的,如图12所示,所述动触桥622包括弹片6221、弹簧6222和分流片6223,弹片6221、弹簧片6222和分流片6223依次与引片621连接,连接结构为现有技术,例如焊接、连接杆连接等,就不在此一一详述。当然,所述动触桥622也可以采用,分流片6223、弹簧片6222和弹片依次与引片621相连的结构。需要指出的是,所述设置在弹片6221和分流片6223之间的弹簧片6222 可根据需求增加或减少,以调整动触桥622的力学性能。

优选的,如图12所示,所述弹片6221、弹簧片6222和分流片6223上端均设置动触点安装孔6226,弹片6221的动触点安装孔6226外侧设置弧形孔,弹片6221上部设置向远离动触点623的方向弯曲的第一折弯62211以及与第一折弯62211钝角连接的第二折弯62212,分流片6223上部设置与第二折弯62212 反方向的第三折弯62231,第二折弯62212和第三折弯62231配合防止动触头从推动开的触头卡槽51中脱出。

优选的,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折弯6221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15°。

优选的,如图12所示,所述动触桥622上端端部设置卡槽6220,卡槽6220 包括垂直于动触桥622轴线方向的限位平面,限位平面位于触头卡槽51一侧,第二折弯62212和第三折弯62231位于触头卡槽51的另一侧,限制推动卡5沿其厚度方向的位移,装配简单,稳定可靠。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第一折弯62211与推动卡50的触头卡槽51配合,实现动触头62的超行程,使动触点623与静触点612的配合更加紧密。

优选的,如图11和12所示,所述弹片6221、弹簧片6222和分流片6223 中部均设置圆弧结构,弹片6221的圆弧结构设置在弹簧片6222的圆弧结构中,同时弹簧片6222的圆弧结构设置在分流片6223的圆弧结构中,各圆弧的圆心共直线,该直线与动触桥62的轴线垂直,圆弧结构便于改善动触桥622的力学性能,以及调整动/静触头的触头开距。

优选的,如图12所示,所述弹片6221、弹簧片6222和分流片6223均设置沿动触桥622轴向延伸的狭缝6225,狭缝6225位于动触桥622的中线位置,狭缝6225从动触点623一侧向引片621延伸,将动触桥622的在动触点623和引片621之间的部分平分为两块,狭缝6225与圆弧结构配合,用于改善动触桥622 的力学性能以及调整动/静触头的触头开距。

优选的,如图12所示,所述弹片6221、弹簧片6222和分流片6223的下端均设置安装孔,引片621上端设置安装孔,弹片6221、弹簧片6222和分流片 6223通过连接杆与引片621相连。当然,所述弹片6221、弹簧片6222和分流片6223与引片621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铆接、焊接等,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5所示,所述推动卡5包括传动横梁50、设置在传动横梁50中部的传动卡槽52以及并排设置在传动横梁50下侧的三个触头卡槽51,传动横梁50上侧与继电器上盖1的推动卡限位凸台11滑动连接,下侧与继电器基座2的推动卡支撑筋251滑动连接,触头卡槽51与动触头62的设有动触点623的一端卡接。

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传动卡槽52为矩形卡槽,其上端和下端突出在传动横梁50的上侧和下侧,动衔铁组件4的拨动结构43与传动卡槽52配合,使传动横梁50均匀受力,提高推动卡5的动作性能,使推动卡5沿其长度方向的移动更流畅。

优选的,如图15所示,所述传动卡槽52边框的前后两端分别突出在传动横梁50的前后两侧,使动衔铁组件4的拨动结构43与推动卡槽52的配合更加稳定可靠。

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触头卡槽51下端开口,便于动触头62与触头卡槽51的装配。

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触头卡槽51下端设置触头挡块511,装配时,所述动触头62的靠近动触点623的一端插入触头卡槽51中,使触头卡槽51与动触头62的配合更加可靠。

如图10所示,所述电磁铁3包括电磁线圈30、线圈骨架31、第一轭铁32 以及与第一轭铁32相连的第二轭铁33。

如图10所示,所述线圈骨架31两端设置线圈限位凸台(图中未示出),线圈限位凸台与继电器基座2的线圈定位筋23配合;所述第一轭铁32为U型结构,其包括第一板321、与第一板321直角连接的第二板322以及与第二板322 直角连接的第三板323,第三板323从线圈骨架31左端插入并在线圈骨架31 的右端与第二轭铁33的第五板332相连,第一板321的自由端与第五板332的自由端相向延伸,且二者平行于线圈骨架31的轴线;所述第二轭铁33为L型结构,其包括第四板331以及与第四板331直角相连的第五板332;所述第一轭铁 32的第一板321和第二轭铁33的第四板331上部均设有与固定板7的轭铁固定孔72配合的轭铁凸台。

优选的,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轭铁32和第二轭铁33均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的,所述线圈骨架31中部设置方形孔道,第一轭铁32的第三板323 是与方形孔道匹配的方形柱体。

优选的,如图10所示,所述线圈骨架31左端设置第一方槽311,右端设置第二方槽312,第一轭铁32的第二板322卡置在第一方槽311中,第二轭铁33 的第五板332卡置在第二方槽312中。此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第一轭铁32和第二轭铁33与线圈骨架31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第一轭铁32和第二轭铁 33的占用空间,有利于进一步缩小本实用新型磁保持继电器的体积。

现有的电磁铁包括电磁线圈、线圈骨架、设置在线圈骨架中的铁芯以及设置在铁芯两端的两块轭铁,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轭铁32的第三板323作为电磁线圈30的铁芯插装在线圈骨架中,与现有的电磁铁相比,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简化安装操作。

如图9和14所示,所述动衔铁组件4包括永磁体、包裹在永磁体外部的动衔铁壳体41以及分别设置在永磁体两极的动衔铁42,动衔铁壳体41下侧设置第一转轴44,第一转轴44与继电器基座2的第一轴孔254配合,动衔铁壳体 41上侧设置第二轴孔45,第二轴孔45与固定板7的第二转轴74配合,动衔铁壳体41前侧设置与推动卡5的传动卡槽52配合的拨动结构43。

优选的,如图9所示,所述拨动结构43包括拨动支架431,拨动支架431 一端与动衔铁壳体41相连,另一端与拨动柱432相连,拨动柱432的上下两端分别突出在拨动支架431的上下侧面,且拨动柱432的长度与传动卡槽52的长度匹配,拨动柱432卡置在传动卡槽52中。

优选的,如图9所示,所述拨动支架431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均设置加强板 433,上侧的加强板433的两个相邻侧边分别与拨动支架431和动衔铁壳体41 相连,下侧的加强板433的两个相邻侧面分别与拨动支架431和拨动柱432相连。所述加强板433使拨动支架431与动衔铁壳体41、拨动柱432与拨动支架 431的连接更加稳定耐用。

优选的,如图14所示,所述动衔铁壳体41上部设置第二圆台451,第二轴孔45设置在第二圆台451上且与其同轴,第二圆台451与固定板7的第二环台 741配合,进一步提高固定板7与动衔铁组件4连接的可靠性,而且延长固定板 7的使用寿命。

如图7所示,所述固定板7包括板体71、设置在板体71中部的第二转轴 74、设置在第二转轴74两侧的轭铁固定孔72以及设置在板体71两端的插台73,两个轭铁固定孔72分别与第一轭铁32的第一板321和第二轭铁33的第四板331 配合,第二转轴74与动衔铁组件4上部的第二轴孔45配合,插台73与继电器基座2的第一固定板定位筋271的固定板定位孔过盈配合。

所述插台73与固定板定位孔过盈配合,使固定板7与继电器基座2的配合更加稳定可靠,避免在动衔铁组件4长时间动作后,导致固定板7与继电器基座2的配合松动而偏离正确位置的情况发生,保证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可靠稳定的工作;再者,与现有技术的点胶固定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插台 73与固定板定位孔采用纯机械配合,也更加的环保,而且简化了装配操作,有利于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的装配效率。

优选的,如图8所示,所述固定板7还包括设置在插台73一侧的卡钩75,卡钩75与继电器基座2的第二固定板定位筋272的固定板定位卡槽配合。所述插台73和卡钩75同时分别与继电器基座2的第一固定板定位筋271、第二固定板定位筋272配合,进一步提高了固定板7与继电器基座2的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7的第二转轴74是圆柱体,动衔铁组件4的第二轴孔 45是与第二转轴74匹配的方孔,有利于减小动衔铁组件4动作时,第二转轴 74与第二轴孔45的接触面积,使动衔铁组件4的动作更加流畅。当然,所述第二转轴74是圆柱体,第二轴孔45也可以是其它与第二轴孔74匹配的多边形孔,第二轴孔45也可以是与第二轴孔74匹配的圆孔,但是会因为二者的接触面积增大,影响动衔铁组件4动作的流畅性。

优选的,如图8所示,所述固定板7的插台73为L型凸台,其包括与板体 71相连的水平台731以及与水平台731相连的竖直台732,水平台731的右端突出在竖直台732的右侧,竖直台732与固定板定位孔过盈配合,水平台731 与第一固定板定位筋271的自由端端面相连。所述水平台731与第一固定板定位筋271配合,避免固定板7与继电器基座2的底面间距过小,固定板7施给动衔铁组件4的第二轴孔45底部过大压力,影响动衔铁组件4的流畅动作。

优选的,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转轴74外侧设置第二环台741,第二环台 741的内径与动衔铁组件4的第二圆台46的外径匹配。所述第二转轴74与第二轴孔45配合的同时,第二环台741与第二圆台46相互配合,避免第二转轴74 因磨损后发生折断的情况发生,延长了固定板7的使用寿命。

如图2和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基座2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2所示方向,所述继电器基座2前侧设置三组触头安装口,每组触头安装口包括一个静触头安装口262和一个动触头安装口261,继电器基座2底部设置静片定位筋组和引片定位筋组,每一组静片定位筋组与一个静触头安装口 262对应配合,每一组引片定位筋组与一个动触头安装口261对应配合,继电器基座2底部从左往右依次设置第一组静片定位筋组、第一组引片定位筋组、第二组静片定位筋组、第二组引片定位筋组、第三组静片定位筋组和第三组引片定位筋组,各组静片定位筋组的结构相同,各组引片定位筋组的结构相同。

如图2和11所示,所述静片定位筋组包括第一静片定位筋263以及与第一静片定位筋263平行设置的第二静片定位筋264,第一静片定位筋263和第二静片定位筋264之间形成静片定位槽,静片定位槽与静触头安装口262相通且配合使用,用于固定静触头61的静片611,引片定位筋组包括第一引片定位筋268 以及与第一引片定位筋268平行设置的第二引片定位筋269,第一引片定位筋 268和第二引片定位筋269之间形成引片定位槽,引片定位槽与动触头安装口 261相通且配合使用,用于固定动触头62的引片621。

优选的,如图2和11所示,所述静片定位筋组还包括设置在继电器基座2 后侧内表面的第一静片限位筋265,第一静片限位筋265与静片611的U字型结构底面相连,进一步对静触头61的静片611进行限位。

优选的,如图11所示,所述静片定位筋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静片定位筋263 右侧的第三静片限位筋266和第四静片限位筋267,第三静片限位筋266与静片 611的设有静触点612的一端的外侧面相连,第四静片限位筋267与静片611的设有静触点612的一端的端部相连。

由上述内容可知,所述静片定位筋组对静触头61的静片611的前后左右均进行限位,从未保证了静触头在继电器基座2底部安装的可靠性和位置的精准性,使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的调试更加简易快捷。

如图2所示方向,所述继电器基座2底部后侧设置与推动卡5的传动横梁 50滑动连接的推动卡支撑筋251,推动卡支撑筋251中部设有用于避让触头组件的第一避让凹槽、用于避让动衔铁组件4的拨动结构43的第二避让凹槽以及用于避让推动卡5的传动卡槽52下端的第三避让凹槽,以便于静触头61、动触头62的安装以及动衔铁组件4的正常工作。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推动卡支撑筋251两侧还设有推动卡限位筋252,将推动卡5的传动横梁50卡置在推动卡限位筋252之间,限制推动卡5向其厚度方向的移动,避免推动卡5在动作过程中传动横梁50脱离推动卡支撑筋251 的情况发生。

优选的,所述推动卡限位筋252上端高出推动卡支撑筋251上侧面的高度≥推动卡5的传动横梁50的宽度的一半,使传动横梁50更好的限位在推动卡限位筋252之间,进一步提高推动卡5的可靠性。进一步的,所述推动卡限位筋252为柱形限位筋,显著减少推动卡限位筋252与推动卡5的传动横梁50的接触面积,使推动卡5的动作更加顺畅。

优选的,所述推动卡支撑筋251沿其线设置用于卡置推动卡横梁50的横梁卡槽。如图2所示,所述继电器基座2的第一组静片定位筋组上部和第二组静片定位筋组上部各设置一个第一固定板定位筋271,第一固定板定位筋271上部设置与固定板7的插台73配合的固定板定位孔。

优选的,如图3所示方向,所述第一固定板定位筋271前侧设置第二固定板定位筋272,第二固定板定位筋272上部前侧设置与固定板7的卡钩75配合的固定板定位卡槽,使定位板7与继电器基座2的配合更加可靠。

如图2所示,所述继电器基座2的第一组静片定位筋组上部和第二组引片定位筋组上部各设置一个线圈定位筋23,线圈定位筋23上部设置与线圈骨架 31的线圈限位凸台配合的线圈定位槽,第一固定板定位筋271和第二固定板定位筋272之间设置轭铁卡槽230,第一轭铁32的第一板321和第二轭铁33的第四板331卡置在轭铁卡槽230中且与动衔铁组件4的动衔铁42配合,两个第一固定板定位筋271之间设置第一轴孔254,第一轴孔254与动衔铁组件4的第一转轴44配合。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继电器基座2底部还设有多条加强筋,进一步加强继电器基座2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选的,如图1和4所示,所述继电器上盖1的一侧侧边处设置与推动卡5 的传动横梁50滑动连接的推动卡限位凸台11,推动卡限位凸台11的自由端端部与传动横梁50的上侧相连,推动卡限位凸台11和继电器基座2的推动卡支撑筋251配合限制推动卡5向其宽度方向的移动,避免推动卡5在工作过程中向上跳动脱离推动卡支撑筋251的情况发生。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