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接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19509阅读:2515来源:国知局
铁塔接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铁塔接地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电力已成为促进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电力工作者而言,保证电力供应的高质量和高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输电线路通常位于室外空旷地区,像中国沿海地区雷电活动比较密集的区域,如果雷电击中输电线路,将会导致输电线路跳闸或受损,影响输电线路的持续和稳定。通过使输电线路有效的接地,可以加输电强线路的防雷性能、减少雷击跳闸次数,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变电站内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目前使铁塔有效接地的方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降低铁塔的接地电阻,二是进一步完善接地装置。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进而保证当雷电击中铁塔时,产生的电流能被有效地释放到大地。

有些地区,例如上海等,这些地区的河网密布,在工程实际实施过程中经常需要将铁塔的基础设置在河道中,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接地装置,可以使河道中的铁塔有效可靠接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铁塔接地装置,可以使河道中的铁塔有效可靠接地。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铁塔接地装置,包括第一接地装置和第二接地装置;

所述第一接地装置包括第一支撑基础、第一接地基础和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一支撑基础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一承重台和第一埋地柱,所述第一承重台被埋于河底的下方的土地中;所述第一接地基础位于所述第一承重台的下方;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扁钢和第一圆钢,所述第一扁钢的一端与铁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扁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圆钢的一端焊接连接,所述第一圆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基础连接;

所述第二接地装置包括第二支撑基础、第二接地基础和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二支撑基础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二支撑柱、第二承重台和第二埋地柱,所述第二埋地柱的下部被埋入河底的下方的土地中,所述第二埋地柱的上部位于河底的上方,所述第二接地基础被埋于河岸的土地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两块钢板和一根钢管,所述钢管位于两块钢板之间;有一块钢板通过第二连接部与铁塔实现电导通连接。

具体地,一般的铁塔的底部都设有四个支脚,河面上的两个第一支脚的下方各设置一个第一支撑基础,靠近岸边的两个第二支脚的下方各设置一个第二支撑基础。所述第一支撑基础和第二支撑基础都用混凝土和钢筋等造成,主要起支撑作用。

第一接地基础和第二接地基础都是导体,其中,第一接地基础固定在河底的下方的土地中,一般情况下,铁塔上的电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传递到第一接地基础上,然后由第一接地基础传递到河底的下方的土地中,实现接地。当河底的下方的土地含水较多,导致河底的下方的土地的电导率下降、接地电阻增大时,铁塔上的电则还可以通过第二连接部传递到第二接地基础上,然后由第二接地基础传递到岸边的土地中。将第一接地基础设置在第一支撑基础的下方,方便施工,可以有效减少第一连接部的长度,进而降低成本和减少传递电阻。将第二接地基础设置在河岸的下方的土地中、远离第二支撑基础,是为了保证铁塔的可靠有效接地。

进一步地,第一圆钢的接地性能比第一扁钢好,但是第一扁钢比第一圆钢容易实现打孔和与铁塔连接等操作,所以设置第一扁钢与铁塔连接、设置第一圆钢与第一接地基础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撑柱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承重台的直径,所述第二支撑柱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承重台的直径。

具体地,第一支撑基础的第一承重台埋入土地中,是因为第一承重台的直径较大,如果露出河底,就会影响河道的通航能力。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承重台的上表面到河底的距离大于河床的深度。

具体地,第二支撑基础的第二承重台的上表面到河底的距离大于河床的深度是为了方便检修人员可以从河岸直接走到第二支撑基础上,进而爬上铁塔进行检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接地基础到河岸的地面的竖直距离在0.8m以上且在1.2m以下。

具体地,第二接地基础到河岸的地面的竖直距离过大,施工难度增大、施工成本增加;第二接地基础到河岸的地面的竖直距离过小,接地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根据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当第二接地基础到河岸的地面的竖直距离处于0.8m~1.2m时,综合效果较好。当第二接地基础到河岸的地面的竖直距离为1m时,综合效果最好。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钢管沿竖直方向延伸。

具体地,钢管沿竖直方向延伸比沿水平方向延伸可靠性更高。

进一步地,所述钢管的长度在3m以上且在4m以下。

具体地,钢管的长度过长,施工难度增大、施工成本增加;钢管的长度过短,接地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根据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当钢管的长度处于3m~4m时,综合效果较好。当钢管的长度处于3.5m时,综合效果最好。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接地基础的中部设有通孔,

所述第一埋地柱的上端贯穿所述通孔进而与所述第一承重台的底部连接。

优选地,第一接地基础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方形框,所述通孔为方孔。

优选地,第一接地基础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圆形框,所述通孔为圆孔。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扁钢与铁塔通过第一紧固件实现连接;

所述第一紧固件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

具体地,采用螺栓和螺母作为紧固件,方便拆卸、成本低廉。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扁钢和第二圆钢,所述第二扁钢的一端与铁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扁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圆钢的一端焊接连接,所述第二圆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地基础连接。

具体地,第二圆钢的接地性能比第二扁钢好,但是第二扁钢比第二圆钢容易实现打孔和与铁塔连接等操作,所以设置第二扁钢与铁塔连接、设置第二圆钢与第二接地基础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扁钢与铁塔通过第二紧固件实现连接;

所述第二紧固件包括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

具体地,采用螺栓和螺母作为紧固件,方便拆卸、成本低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一种铁塔接地装置,通过使铁塔分别与河底的下方的第一接地基础和河岸的下方的第二接地基础连接,进而保证河道中的铁塔能有效可靠接地。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铁塔接地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部与铁塔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提供的铁塔接地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

1、第一支撑基础;101、第一支撑柱;102、第一承重台;103、第一埋地柱;

2、第一接地基础;

3、第一连接部;301、第一扁钢;302、第一圆钢;

4、第二支撑基础;401、第二支撑柱;402、第二承重台;403、第二埋地柱;

5、第二接地基础;501、钢板;502、钢管;

6、第二连接部;601、第二扁钢;602、第二圆钢;

7、河底;

8、河岸;

9、河面;

10、铁塔;

11、第一紧固件;

12、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4所示,一种铁塔接地装置,包括第一接地装置和第二接地装置。第一接地装置包括第一支撑基础1、第一接地基础2和第一连接部3。第一支撑基础1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一支撑柱101、第一承重台102和第一埋地柱103,第一承重台102被埋于河底7的下方的土地中;第一接地基础2位于第一承重台102的下方;第一连接部3包括第一扁钢301和第一圆钢302,第一扁钢301的一端与铁塔10固定连接,第一扁钢301的另一端与第一圆钢302的一端焊接连接,第一圆钢302的另一端与第一接地基础2连接。第二接地装置包括第二支撑基础4、第二接地基础5和第二连接部6。第二支撑基础4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二支撑柱401、第二承重台402和第二埋地柱403,第二埋地柱403的下部被埋入河底7的下方的土地中,第二埋地柱403的上部位于河底7的上方,第二接地基础5被埋于河岸8的土地中;第二连接部6包括两块钢板501和一根钢管502,钢管502位于两块钢板501之间;有一块钢板501通过第二连接部6与铁塔10实现电导通连接;第二连接部6包括第二扁钢601和第二圆钢602,第二扁钢601的一端与铁塔10固定连接,第二扁钢601的另一端与第二圆钢602的一端焊接连接,第二圆钢602的另一端与第二接地基础5连接。于本实施例中,同一个第二接地基础5中,只有一块钢板501直接通过第二连接部6与铁塔10连接。于其它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同一个第二接地基础5中,两块钢板501各通过一个第二连接部6直接与铁塔10连接。

具体地,一般的铁塔10的底部都设有四个支脚,河面9上的两个第一支脚的下方各设置一个第一支撑基础1,靠近岸边的两个第二支脚的下方各设置一个第二支撑基础4。第一支撑基础1和第二支撑基础4都用混凝土和钢筋等造成,主要起支撑作用。第一接地基础2和第二接地基础5都是导体,其中,第一接地基础2固定在河底7的下方的土地中,一般情况下,铁塔10上的电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3传递到第一接地基础2上,然后由第一接地基础2传递到河底7的下方的土地中,实现接地。当河底7的下方的土地含水较多,导致河底7的下方的土地的电导率下降、接地电阻增大时,铁塔10上的电则还可以通过第二连接部6传递到第二接地基础5上,然后由第二接地基础5传递到岸边的土地中。将第一接地基础2设置在第一支撑基础1的下方,方便施工,可以有效减少第一连接部3的长度,进而降低成本和减少传递电阻。将第二接地基础5设置在河岸8的下方的土地中、远离第二支撑基础4,是为了保证铁塔10的可靠有效接地。进一步地,第一圆钢302的接地性能比第一扁钢301好,但是第一扁钢301比第一圆钢302容易实现打孔和与铁塔10连接等操作,所以设置第一扁钢301与铁塔10连接、设置第一圆钢302与第一接地基础2连接。第二圆钢602的接地性能比第二扁钢601好,但是第二扁钢601比第二圆钢602容易实现打孔和与铁塔10连接等操作,所以设置第二扁钢601与铁塔10连接、设置第二圆钢602与第二接地基础5连接。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101的直径小于第一承重台102的直径,第二支撑柱401的直径小于第二承重台402的直径。具体地,第一支撑基础1的第一承重台102埋入土地中,是因为第一承重台102的直径较大,如果露出河底7,就会影响河道的通航能力。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承重台402的上表面到河底7的距离大于河床的深度。具体地,第二支撑基础4的第二承重台402的上表面到河底7的距离大于河床的深度是为了方便检修人员可以从河岸8直接走到第二支撑基础4上,进而爬上铁塔10进行检修。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接地基础5到河岸8的地面的竖直距离为1m。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接地基础5到河岸8的地面的竖直距离为0.8m或者1.2m。具体地,第二接地基础5到河岸8的地面的竖直距离过大,施工难度增大、施工成本增加;第二接地基础5到河岸8的地面的竖直距离过小,接地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根据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当第二接地基础5到河岸8的地面的竖直距离处于0.8m~1.2m时,综合效果较好。当第二接地基础5到河岸8的地面的竖直距离为1m时,综合效果最好。

于本实施例中,钢管502沿竖直方向延伸,钢管502的长度在3m以上且在4m以下。具体地,钢管502沿竖直方向延伸比沿水平方向延伸可靠性更高。进一步地,钢管502的长度过长,施工难度增大、施工成本增加;钢管502的长度过短,接地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根据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当钢管502的长度处于3m~4m时,综合效果较好。当钢管502的长度处于3.5m时,综合效果最好。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地基础2的中部设有通孔,第一埋地柱103的上端贯穿通孔进而与第一承重台102的底部连接。具体地,第一接地基础2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方形框,通孔为方孔。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接地基础2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圆形框,通孔为圆孔。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扁钢301与铁塔10通过第一紧固件11实现连接;第一紧固件11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第二扁钢601与铁塔10通过第二紧固件实现连接;第二紧固件包括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具体地,采用螺栓和螺母作为紧固件,方便拆卸、成本低廉。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铁塔10的两个第二支脚通过与两个第二接地基础5连接进而实现电导通,其中,两个第二接地基础5之间通过可导电的管道12连接。于其它实施例中,铁塔10的两个第二支脚通过与一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第二接地基础5连接进而实现电导通。

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等仅仅是为了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另外需要声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