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先进的封装材料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9237发布日期:2018-07-27 23:44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封装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先进的封装材料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封装材料使用广泛,在生产加工封装材料时,需要将其频繁的搬动移动,目前对封装材料搬动移动的设备通过通过人工手动搬动在移动架上,这样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导致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先进的封装材料设备,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先进的封装材料设备,包括移动架以及设置在所述移动架右端端面内的第一导引槽和设置在所述移动架顶部端面内的第二导引槽,所述移动架左侧端面固定安装有配重块,所述第二导引槽右端贯穿所述移动架右端端面,所述第二导引槽前后内壁内互通设有相称的轨道槽,所述轨道槽底部内壁上设有齿形条,所述第二导引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导引块,所述第一导引块内设有第一空心腔,所述第一导引块内设有位于所述第一空心腔左端的第二空心腔,所述第一导引块内设有位于所述第一空心腔右端且开口向下的第三导引槽,所述第一空心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二导引块,所述第二导引块内螺纹配合连接有左右延展的第一螺形杆,所述第一螺形杆右端延展末端与所述第一空心腔右端端面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形杆左端延展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外表面嵌设于所述第一空心腔左端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引块内嵌设有位于所述第一螺形杆顶部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顶部动力连接有向上延展的第一转向轴,所述第一转向轴顶部延展末端设有双面锥形轮,所述第一空心腔与第二空心腔之间内壁体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左右延展的第二转向轴,所述第二转向轴右端延展末端伸入所述第一空心腔内且末端设有用以与所述双面锥形轮底部斜面啮合的第一锥形轮,所述第二转向轴左端延展末端伸入所述第二空心腔内且末端设有第二锥形轮,所述第一导引块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前后贯穿的第三转向轴,所述第三转向轴贯穿所述第二空心腔且位于所述第二锥形轮正左端,所述第三转向轴位于所述第二空心腔内的部分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二锥形轮啮合连接的第三锥形轮,所述第三转向轴前后延展末端均伸入所述轨道槽内且设有用以与所述齿形条啮合连接的齿轮,所述第三导引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三导引块,所述第三导引块顶部端面与所述第三导引槽顶部内壁相抵接,所述第三导引块内螺纹配合连接有左右延展的第二螺形杆,所述第二螺形杆右端延展末端与所述第三导引槽右端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螺形杆左端延展末端伸入所述第一空心腔内且末端设有用以与所述双面锥形轮顶部斜面相啮合的第四锥形轮,所述第三导引块内设有位于所述第二螺形杆底部的液压缸,所述液压缸底部末端固定连接有向下延展的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顶部延展末端固定连接有夹固头,所述第一导引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右延展并伸出所述第一导引槽的第一摆放板,所述第一导引槽内的第一摆放板内螺纹配合连接有上下延展的第三螺形杆,所述第三螺形杆底部延展末端与所述第一导引槽底部末端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三螺形杆顶部延展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外表面嵌设于所述第一导引槽顶部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夹固头包括设置在所述夹固头内的第四导引槽以及互通设置在所述第四导引槽底部的第五导引槽,所述第五导引槽底部贯穿所述夹固头底部端面,所述第四导引槽顶部内壁互通设有第三空心腔,所述第四导引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相称的第四导引块,所述第四导引块接近所述第四导引槽内壁的一侧端面内设有第一电磁铁,所述第四导引槽与所述第一电磁铁相对的一端内壁内设有与所述第一电磁铁动力配合的第二电磁铁,所述第四导引块底部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向下延展的夹固板,所述夹固板伸出所述第五导引槽,所述第四导引槽内设有位于所述第三空心腔底部且相称的转向轮,所述转向轮上设有前后延展的第四转向轴,所述第四转向轴前后延展末端与所述第四导引槽前后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三空心腔内设有卷线筒,所述卷线筒上设有凹陷槽,所述卷线筒上设有前后延展的第五转向轴,所述第五转向轴前端延展末端与所述第三空心腔前端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五转向轴后端延展末端动力连接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外表面嵌设于第三空心腔后端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导引块靠近所述转向轮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绳索,所述绳索另一端与凹陷槽固定连接,所述绳索与所述转向轮摩擦配合连接,所述夹固头内设有位于所述第四电机后端的操控器,所述操控器与所述第四电机电连接,所述操控器与所述第一电磁铁和所述第二电磁铁电连接,实现自动控制夹固板的合拢与分离,便于夹取封装材料,省时省力,减少人工操作。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摆放板顶部设有第二摆放板,所述第一摆放板与所述第二摆放板右端末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摆放板内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沉口,所述第二摆放板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沉口相对接且开口向下的第二沉口,所述第一沉口底部内壁上设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二沉口顶部内壁上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二凸块之间铰接连接有第二活塞杆,实现自动控制第二摆放板最大高度范围内装卸料,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移动架底部端面转动配合连接有向下延展的第六转向轴,所述第六转向轴底部末端固定连接有移动轮,便于全方位移动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移动架右端端面内设有的第一导引槽,第一导引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摆放板,第一导引槽内的第一摆放板内螺纹配合连接有上下延展的第三螺形杆,第三螺形杆底部延展末端与所述第一导引槽底部内壁转动配合连接,第一螺形杆顶部延展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外表面嵌设于第一导引槽顶部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摆放板顶部设有第二摆放板,第一摆放板与第二摆放板右端末端铰接连接,第一摆放板内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沉口,第二摆放板内设有与第一沉口相接的第二沉口,第一沉口底部内壁上设有第一凸块,第二沉口顶部内壁上设有第二凸块,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之间铰接连接有第二活塞杆,可实现自动控制第一摆放板的最大高度范围内起重封装材料,便于卸货,节省人力,又通过移动架顶部端面内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二导引槽,第二导引槽右端贯穿移动架右端端面,第二导引槽前后内壁内互通设有相称的轨道槽,第二导引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导引块,第一导引块内设有第一空心腔,第一导引块内设有位于第一空心腔左端的第二空心腔,第一导引块内设有位于第一空心腔右端的第三导引槽,第一空心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二导引块,第二导引块内螺纹配合连接有左右延展的第一螺形杆,第一螺形杆右端延展末端与第一空心腔右端内壁转动配合连接,第一螺形杆左端延展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一电机看,第一电机外表面嵌设于第一空心腔左端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第二导引块内嵌设有位于第一螺形杆顶部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顶部末端动力连接有向上延展的第一转向轴,第一转向轴顶部延展末端设有双面锥形轮,第一空心腔与第二空心腔之间的内壁体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左右延展的第二转向轴,第二转向轴右端延展末端伸入第一空心腔内且末端设有用以与双面锥形轮底部斜面啮合的第一锥形轮,第二转向轴左端延展末端伸入第二空心腔内且末端设有第二锥形轮,第一导引块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前后贯穿的第三转向轴,第三转向轴贯穿第二空心腔且此部分上设有用以与第二锥形轮啮合连接的第三锥形轮,第三转向轴前后延展末端设有相称且与轨道槽动力配合的齿轮,第三导引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三导引块,第三导引块内螺纹杆配合连接有左右第二螺形杆,第二螺形杆右端延展末端与第三导引槽右端内壁转动配合连接,第二螺纹杆左端延展末端伸入第一空心腔内且设有用以与双面锥形轮顶部斜面啮合连接的第四锥形轮,第三导引块内嵌设有液压缸,液压缸底部末端动力连接有向下延展的第一活塞杆,第一活塞杆底部延展末端固定连接有夹固头,从而实现自动运货的工作,操作简单,便于收纳,自动化高,便于移动。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先进的封装材料设备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夹固头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先进的封装材料设备,包括移动架3以及设置在所述移动架3右端端面内的第一导引槽31和设置在所述移动架3顶部端面内的第二导引槽32,所述移动架3左侧端面固定安装有配重块301,所述第二导引槽32右端贯穿所述移动架3右端端面,所述第二导引槽32前后内壁内互通设有相称的轨道槽33,所述轨道槽33底部内壁上设有齿形条331,所述第二导引槽32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导引块5,所述第一导引块5内设有第一空心腔51,所述第一导引块5内设有位于所述第一空心腔51左端的第二空心腔52,所述第一导引块5内设有位于所述第一空心腔51右端且开口向下的第三导引槽54,所述第一空心腔51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二导引块511,所述第二导引块511内螺纹配合连接有左右延展的第一螺形杆512,所述第一螺形杆512右端延展末端与所述第一空心腔51右端端面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形杆512左端延展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一电机513,所述第一电机513外表面嵌设于所述第一空心腔51左端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引块511内嵌设有位于所述第一螺形杆512顶部的第二电机514,所述第二电机514顶部动力连接有向上延展的第一转向轴5141,所述第一转向轴5141顶部延展末端设有双面锥形轮5142,所述第一空心腔51与第二空心腔52之间内壁体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左右延展的第二转向轴53,所述第二转向轴53右端延展末端伸入所述第一空心腔51内且末端设有用以与所述双面锥形轮5142底部斜面啮合的第一锥形轮516,所述第二转向轴53左端延展末端伸入所述第二空心腔52内且末端设有第二锥形轮522,所述第一导引块5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前后贯穿的第三转向轴523,所述第三转向轴523贯穿所述第二空心腔52且位于所述第二锥形轮522正左端,所述第三转向轴523位于所述第二空心腔52内的部分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二锥形轮522啮合连接的第三锥形轮521,所述第三转向轴523前后延展末端均伸入所述轨道槽33内且设有用以与所述齿形条331啮合连接的齿轮5231,所述第三导引槽54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三导引块541,所述第三导引块541顶部端面与所述第三导引槽54顶部内壁相抵接,所述第三导引块541内螺纹配合连接有左右延展的第二螺形杆542,所述第二螺形杆542右端延展末端与所述第三导引槽54右端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螺形杆542左端延展末端伸入所述第一空心腔51内且末端设有用以与所述双面锥形轮5142顶部斜面相啮合的第四锥形轮515,所述第三导引块541内设有位于所述第二螺形杆542底部的液压缸5411,所述液压缸5411底部末端固定连接有向下延展的第一活塞杆543,所述第一活塞杆543顶部延展末端固定连接有夹固头6,所述第一导引槽31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右延展并伸出所述第一导引槽31的第一摆放板4,所述第一导引槽31内的第一摆放板4内螺纹配合连接有上下延展的第三螺形杆311,所述第三螺形杆311底部延展末端与所述第一导引槽31底部末端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三螺形杆311顶部延展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三电机312,所述第三电机312外表面嵌设于所述第一导引槽31顶部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

有益地,所述夹固头6包括设置在所述夹固头6内的第四导引槽61以及互通设置在所述第四导引槽61底部的第五导引槽62,所述第五导引槽62底部贯穿所述夹固头6底部端面,所述第四导引槽61顶部内壁互通设有第三空心腔63,所述第四导引槽61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相称的第四导引块611,所述第四导引块611接近所述第四导引槽61内壁的一侧端面内设有第一电磁铁612,所述第四导引槽61与所述第一电磁铁612相对的一端内壁内设有与所述第一电磁铁612动力配合的第二电磁铁613,所述第四导引块611底部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向下延展的夹固板614,所述夹固板614伸出所述第五导引槽62,所述第四导引槽61内设有位于所述第三空心腔63底部且相称的转向轮616,所述转向轮616上设有前后延展的第四转向轴6161,所述第四转向轴6161前后延展末端与所述第四导引槽61前后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三空心腔63内设有卷线筒631,所述卷线筒631上设有凹陷槽633,所述卷线筒631上设有前后延展的第五转向轴632,所述第五转向轴632前端延展末端与所述第三空心腔63前端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五转向轴632后端延展末端动力连接有第四电机634,所述第四电机634外表面嵌设于第三空心腔63后端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导引块611靠近所述转向轮616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绳索615,所述绳索615另一端与凹陷槽633固定连接,所述绳索615与所述转向轮616摩擦配合连接,所述夹固头6内设有位于所述第四电机634后端的操控器64,所述操控器64与所述第四电机634电连接,所述操控器64与所述第一电磁铁612和所述第二电磁铁613电连接,实现自动控制夹固板614的合拢与分离,便于夹取封装材料,省时省力,减少人工操作。

有益地,所述第一摆放板4顶部设有第二摆放板42,所述第一摆放板4与所述第二摆放板42右端末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摆放板4内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沉口41,所述第二摆放板42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沉口41相对接且开口向下的第二沉口421,所述第一沉口41底部内壁上设有第一凸块411,所述第二沉口421顶部内壁上设有第二凸块422,所述第一凸块411与所述第二凸块422之间铰接连接有第二活塞杆412,实现自动控制第二摆放板最大高度范围内装卸料,提高工作效率。

有益地,所述移动架3底部端面转动配合连接有向下延展的第六转向轴34,所述第六转向轴34底部末端固定连接有移动轮341,便于全方位移动装置。

初始状态时,第一摆放板4位于第一导引槽31最底部,第二摆放板42平铺在第一摆放板4上,同时,第三导引块541位于第三导引槽64最左端,第一活塞杆543收缩至最短状态,使夹固头6位于第三导引槽54内,第二导引块511位于第一空心腔51最左端,双面锥形轮5142与第一锥形轮516啮合,使第一导引块5位于第二导引槽32最左端。

当需要移动封装材料,将装置移动至封装材料旁,然后控制第二电机514带动第一转向轴5141转动,第一转向轴5141带动双面锥形轮5142转动,双面锥形轮5142带动第一锥形轮516转动,第一锥形轮516带动第二转向轴53转动,第二转向轴53带动第二锥形轮522转动,第二锥形轮522带动第三锥形轮521转动,第三锥形轮521带动第三转向轴523转动,第三转向轴523带动齿轮5231转动,使第一导引块5右移,当第三导引槽54完全移动出时,此时,第三导引槽54左端内壁与移动架3右端端面齐平,控制第一电机513带动第一螺形杆512转动,第一螺形杆512带动第二导引块511右移,当第二导引块511移动至第一空心腔51最右端时,控制第一电机542停止运转,双面锥形轮5142与第四锥形轮515啮合,同时,带动第四锥形轮515转动,第四锥形轮515带动第二螺形杆542转动,第二螺形杆542带动第三导引块541右移,第三导引块541带动夹固头6同时向右移动,当第三导引块541移动至第三导引槽54最右端时,控制第二电机514停止运转,此时,控制液压缸5411运转,使第一活塞杆543伸长带动夹固头6下移,当封装材料位于两个夹固板614中间时,此时,操控器64同时控制第一电磁铁612和第二电磁铁613停止供电,使其失去相吸的磁力,同时,控制第四电机634带动第五转向轴632转动,第五转向轴632带动卷线筒631转动,卷线筒631卷收绳索615,绳索615拉动第四导引块611向第四导引槽61中心移动,使夹固板614夹紧封装材料,此时,控制液压缸5411运转使第一活塞杆543收缩使夹有封装材料的夹固头6上移然后,当封装材料上移至高于第二摆放板42时,控制液压缸5411停止运转,同时,控制第二电机514反转,使第三导引块541左移,当封装材料位于第二摆放板42正上方时,控制第二电机514停止运转,同时,控制操控器64控制第四电机634带动卷线筒631反转,释放绳索615,同时,操控器64控制第一电磁铁612和第二电磁铁613供电,使二者相吸,第四导引块611复位,从而将封装材料移动至第二摆放板42上,依次步骤完成上货,当第二摆放板42上的封装材料足够多时,使夹固头6完全收缩至第三导引槽54内,此时,控制第三电机312带动第三螺形杆311转动使第一摆放板4上移,当第一摆放板4移动至第一导引槽31最顶部时,控制第三电机312停止运转,然后将装置移动,使第二活塞杆412伸长第二摆放板42顺时针转动,从而将封装材料运送完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移动架右端端面内设有的第一导引槽,第一导引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摆放板,第一导引槽内的第一摆放板内螺纹配合连接有上下延展的第三螺形杆,第三螺形杆底部延展末端与所述第一导引槽底部内壁转动配合连接,第一螺形杆顶部延展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外表面嵌设于第一导引槽顶部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摆放板顶部设有第二摆放板,第一摆放板与第二摆放板右端末端铰接连接,第一摆放板内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沉口,第二摆放板内设有与第一沉口相接的第二沉口,第一沉口底部内壁上设有第一凸块,第二沉口顶部内壁上设有第二凸块,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之间铰接连接有第二活塞杆,可实现自动控制第一摆放板的最大高度范围内起重封装材料,便于卸货,节省人力,又通过移动架顶部端面内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二导引槽,第二导引槽右端贯穿移动架右端端面,第二导引槽前后内壁内互通设有相称的轨道槽,第二导引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导引块,第一导引块内设有第一空心腔,第一导引块内设有位于第一空心腔左端的第二空心腔,第一导引块内设有位于第一空心腔右端的第三导引槽,第一空心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二导引块,第二导引块内螺纹配合连接有左右延展的第一螺形杆,第一螺形杆右端延展末端与第一空心腔右端内壁转动配合连接,第一螺形杆左端延展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一电机看,第一电机外表面嵌设于第一空心腔左端内壁内且与之固定连接,第二导引块内嵌设有位于第一螺形杆顶部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顶部末端动力连接有向上延展的第一转向轴,第一转向轴顶部延展末端设有双面锥形轮,第一空心腔与第二空心腔之间的内壁体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左右延展的第二转向轴,第二转向轴右端延展末端伸入第一空心腔内且末端设有用以与双面锥形轮底部斜面啮合的第一锥形轮,第二转向轴左端延展末端伸入第二空心腔内且末端设有第二锥形轮,第一导引块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前后贯穿的第三转向轴,第三转向轴贯穿第二空心腔且此部分上设有用以与第二锥形轮啮合连接的第三锥形轮,第三转向轴前后延展末端设有相称且与轨道槽动力配合的齿轮,第三导引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三导引块,第三导引块内螺纹杆配合连接有左右第二螺形杆,第二螺形杆右端延展末端与第三导引槽右端内壁转动配合连接,第二螺纹杆左端延展末端伸入第一空心腔内且设有用以与双面锥形轮顶部斜面啮合连接的第四锥形轮,第三导引块内嵌设有液压缸,液压缸底部末端动力连接有向下延展的第一活塞杆,第一活塞杆底部延展末端固定连接有夹固头,从而实现自动运货的工作,操作简单,便于收纳,自动化高,便于移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