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6月14日向日本特许厅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116533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及包含该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尤其是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非水电解质电池作为包含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等的汽车用电池而被实用化。作为这样的车载电源用电池,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对于锂离子二次电池要求兼具输出特性、能量密度、容量、寿命及高温稳定性等各种特性。尤其为了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及寿命,对包含电极及电解液的电池构成实现各种改良。
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缠绕式电池及层叠式电池(以下也称作“层合型电池”。)。在缠绕式电池中,正极、负极及隔膜被层叠并缠绕,与电解液一起被封入到罐等容器中。在层叠式电池中,包含所层叠的正极、负极及隔膜的片状物与电解液一起被封入比较柔软的封装体的内部。尤其,层叠式电池因具有高重量能量及高形状自由度而适合用作车载电源用电池。
层叠型二次电池具有电池元件。在电池元件中,将在正极集电体上涂布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和在负极集电体上涂布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隔着隔膜加以层叠。而且,与正极集电体连接的正极极耳和与负极集电体连接的负极极耳被引出至封装体的外部,并且将电池元件密封到封装体内部。这样,在正极集电体上设有用于设置正极极耳的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在负极集电体上设有用于设置负极极耳的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在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和未涂布部的边界部、以及负极活性物质涂布部和未涂布部的边界部中,在电池的充放电时会发生金属锂析出等无法预期的情况。这可能还成为使电池的可靠性降低的要因。进而,为了增加电池的容量,而较厚地涂布各电极活性物质。这提高了在电极活性物质涂布部和未涂布部之间的边界部产生各种不良情况的可能性。
为了提高电池的可靠性,而提出了调整在整个各电极面中的负极及正极的充放电容量比(a/c比)(国际公开第2016/121734号)。在国际公开第2016/121734号中提出了在各电极的外边缘部和中央部改变a/c比、即让中央部的a/c比大于外边缘部的a/c比。
技术实现要素:
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具备正极、隔膜和负极,所述正极具有正极集电体,所述正极集电体具有涂布正极活性物质而形成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和未涂布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和比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薄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所述正极还具有覆盖该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及该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绝缘构件,所述负极具有负极集电体,所述负极集电体具有涂布负极活性物质而形成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活性物质涂布部和未涂布该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上述正极、上述隔膜及上述负极被依次层叠,上述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隔着上述隔膜相对。
附图说明
图1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中使用的正极的截面图。
图2为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的截面图。
图3a为一般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俯视图,图3b为该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侧视图。
图4表示一般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的端部的结构例。
图5a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俯视图,图5b为该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侧视图。
图6表示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的端部的结构。
图7表示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的端部的结构。
图中:10―正极,11―正极集电体,12―正极活性物质层,111―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112―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13―绝缘构件,20―隔膜,30―负极,31―负极集电体,32―负极活性物质层,15―正极活性物质层,113―正极极耳,313―负极极耳,40―封装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详细说明中,出于说明的目的,为了提供对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彻底的理解,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细节。然而,显然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前提下实施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在其它的情况下,为了简化制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公知的结构和装置。
在国际公开第2016/121734号中所提出的现有技术中,通过研究电极的各部位的a/c比,从而抑制金属锂在负极上的析出。然而,为了实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可靠性的提高,认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耐久性高、高容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元件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具备正极、隔膜和负极,
所述正极具有正极集电体,所述正极集电体具有涂布正极活性物质而形成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和未涂布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
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和比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薄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
所述正极还包含覆盖该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及该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绝缘构件,
所述负极具有负极集电体,所述负极集电体具有涂布负极活性物质而形成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活性物质涂布部和未涂布该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
上述正极、上述隔膜及上述负极被依次层叠,
上述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隔着上述隔膜相对,
若将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中未被上述绝缘构件覆盖的第1部分的初始充电时正极充电容量设为ce、并且将上述负极的隔着上述隔膜与上述第1部分相对的第2部分的初始充电时负极充电容量设为ae,则
充电容量比ae/ce为超过1.10且不足1.34的范围的值,
若将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的初始充电时正极充电容量设为cc、并且将上述负极的隔着上述隔膜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相对的第3部分的初始充电时负极充电容量设为ac,则
充电容量比ac/cc为超过1.05且不足1.20的范围的值,
充电容量比ae/ce的值大于充电容量比ac/cc的值。
在此,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可以是朝向上述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和上述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变薄的部分。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中,由于存在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因此可以抑制电池元件的端部的膨胀(厚度的增大)。
另外,通过使电极的每个部位的、正极与负极的充电容量比为适当值,从而抑制金属锂的析出,维持电池的可靠性,并且提高电池的输出。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包含涂布了正极活性物质混合物的正极、隔膜和涂布了负极活性物质混合物的负极。正极、隔膜及负极被相互层叠。实施方式的正极为包含金属箔等正极集电体及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薄板状或片状的矩形电池构件。正极活性物质层通过在正极集电体上涂布或者轧制及干燥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和根据需要添加的导电助剂的混合物(正极活性物质混合物)而形成。负极为包含负极集电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薄板状或片状的电池构件。负极活性物质层通过在负极集电体上涂布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和根据需要添加的导电助剂的混合物(负极活性物质混合物)而形成。隔膜为膜状的电池构件。该构件通过将正极和负极隔离来确保负极与正极之间的锂离子的传导性。将正极、负极和隔膜层叠而形成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
对构成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的构件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所有的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正极为涂布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正极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按照以下方式形成。在包含铝箔等金属箔的正极集电体上涂布或轧制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及根据情况添加的导电助剂的正极活性物质混合物。之后,经过干燥工序,得到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优选为包含空穴的多孔形状或微孔形状。在各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物质层优选包含含有锂镍系复合氧化物的正极活性物质。锂镍系复合氧化物为通式lixniyme(1-y)o2(其中,me为选自al、mn、na、fe、co、cr、cu、zn、ca、k、mg及pb中的至少1种以上的金属。)所示的、含有锂和镍的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
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包含含有锂锰系复合氧化物的正极活性物质。作为锂锰系复合氧化物的例子,可列举具有锯齿层状结构的锰酸锂(limno2)、及尖晶石型锰酸锂(limn2o4)。通过并用锂锰系复合氧化物,从而可以更廉价地制作正极。尤其优选使用在过充电状态下晶体结构的稳定度的方面优异的尖晶石型锰酸锂(limn2o4)。在包含锂锰系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的重量,锂锰系正极活性物质的含量优选为7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30重量%以下。在使用混合正极的情况下,若正极活性物质中所含的锂锰系复合氧化物的量过多,则在可以混入到电池内的来自金属异物的析出物和混合正极之间容易形成部分电池,因此容易流通短路电流。
正极活性物质层特别优选包含含有通式lixniycozmn(1-y-z)o2所示的、具有层状晶体结构的锂镍锰钴复合氧化物的正极活性物质。在此,通式中的x为满足1≤x≤1.2的数值。y及z为满足y+z<1的正数。y的值为0.5以下。予以说明,若锰的比例变大,则不易合成单相的复合氧化物。因此,理想的是满足1-y-z≤0.4。另外,若钴的比例变大,则成本高,并且容量也减少。因此,理想的是满足z<y且z<1-y-z。为了得到高容量的电池,理想的是满足y>1-y-z且y>z。具有该通式的锂镍系复合氧化物为即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以下有时称作“ncm”。)。ncm是为了实现电池的高容量化而适合使用的锂镍系复合氧化物。例如将在通式lixniycozmn(1.0-y-z)o2中x=1、y=0.4、z=0.3的复合氧化物称作“ncm433”,将x=1、y=0.5、z=0.2的复合氧化物称作“ncm523”。
作为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中使用的粘合剂的例子,可列举: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及聚氟乙烯(pvf)等氟树脂;聚苯胺类、聚噻吩类、聚乙炔类及聚吡咯类等导电性聚合物;丁苯橡胶(sbr)、丁二烯橡胶(br)、氯丁橡胶(cr)、异戊二烯橡胶(ir)及丁腈橡胶(nbr)等合成橡胶;以及羧甲基纤维素(cmc)、黄原胶、瓜尔豆胶、果胶等多糖类。
作为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中根据情况使用的导电助剂,可列举:碳纳米纤维等碳纤维;乙炔黑及科琴黑等碳黑;以及活性炭、石墨、中孔碳、富勒烯类及碳纳米管等碳材料。此外,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适宜含有增稠剂、分散剂及稳定剂等为了形成电极而一般使用的添加剂。
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被设置在正极集电体上的整个面。或者,也可以在正极集电体上设置未涂布正极活性物质的未涂布部(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尤其是为了连接正极引线而设置正极集电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被设置成均匀的厚度,也可以根据所涂布的部位而具有不同的厚度。正极活性物质层优选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和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为朝向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和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变薄的部分。而且,优选以覆盖这样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及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绝缘构件。在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与负极活性物质涂布部相对的情况下,在它们相对的区域中会引起短路。若引起短路,则可以使在该部分的发热量变大。为此,为了尽可能地抑制此种不良情况,有时设置绝缘构件。作为绝缘构件,可以使用包含聚烯烃膜及设置于聚烯烃膜的粘合层的胶带。关于正极的结构,后文将设有附图进行叙述。
在所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的负极,为涂布有负极活性物质混合物的负极。负极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按照以下方式形成。在包含铜箔等金属箔的负极集电体上涂布或轧制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及根据情况添加的导电助剂的负极活性物质混合物。之后,经过干燥工序,得到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优选具有包含空穴的多孔形状或微孔质形状。在各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物质含有石墨。尤其是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含有石墨时,存在以下优点:即使在电池的剩余容量(soc)低时,也能够提供电池的输出。石墨为六方晶系六角板状晶体的碳材料,有时被称作石墨及黑铅(graphite)等。石墨的优选形态为粒子。
石墨(石墨粒子)包括天然石墨(天然石墨粒子)和人造石墨(人造石墨粒子)。天然石墨能够廉价且大量地获得,具有稳定的结构及优异的耐久性。人造石墨为人工生产的石墨,具有高纯度(几乎不含有同素异形体等杂质),因此具有较小的电阻。作为实施方式中的碳材料,天然石墨及人造石墨两者均可以适当使用。也可以使用具有采用非晶碳的覆盖层的天然石墨或具有采用非晶碳的覆盖层的人造石墨。
非晶碳可以在局部具有如类似于石墨那样的结构。非晶碳为具有包含无规地形成网状的微晶体的结构的、整体为非晶质的碳材料。作为非晶碳的例子,可列举碳黑、焦炭、活性炭、碳纤维、硬碳、软碳及中孔碳。
这些负极活性物质可以根据情况被混合使用。另外,也可以使用被非晶碳覆盖的石墨。若使用同时含有石墨粒子和非晶碳粒子的混合碳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则电池的再生性能提高。若使用具有采用非晶碳的覆盖层的天然石墨粒子或具有采用非晶碳的覆盖层的人造石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碳材料,则抑制电解液的分解,因此负极的耐久性提高。
在使用人造石墨作为石墨的情况下,层间距离d值(d002)优选为0.337nm以上。人造石墨的晶体结构一般比天然石墨薄。在使用包含人造石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以人造石墨具有能够插入锂离子的层间距离为条件。可以以d值(d002)来估计能够进行锂离子脱插的层间距离。如果d值为0.337nm以上,则没有问题地进行锂离子的脱插。
作为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使用的粘合剂的例子,可列举: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及聚氟乙烯(pvf)等氟树脂;聚苯胺类、聚噻吩类、聚乙炔类及聚吡咯类等导电性聚合物;丁苯橡胶(sbr)、丁二烯橡胶(br)、氯丁橡胶(cr)、异戊二烯橡胶(ir)及丁腈橡胶(nbr)等合成橡胶;以及羧甲基纤维素(cmc)、黄原胶、瓜尔豆胶及果胶等多糖类。
作为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根据情况使用的导电助剂的例子,可列举:碳纳米纤维等碳纤维;乙炔黑及科琴黑等碳黑;活性炭、中孔碳、富勒烯类及碳纳米管等碳材料。此外,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适当含有增稠剂、分散剂及稳定剂等为了形成电极而一般使用的添加剂。
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被设置在负极集电体上的整个面上。或者,也可以在负极集电体上设置未涂布负极活性物质的未涂布部(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尤其,为了连接负极引线而设置负极集电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被设置成均匀的厚度,也可以根据涂布的部位而具有不同的厚度。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和负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为朝向负极活性物质涂布部和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变薄的部分。
在所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的、正极以及负极中,首先说明的包含正极活性物质或负极活性物质的电极活性物质层,被配置在电极集电体上。优选使此时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每一面为10~100μm,更优选每一面为50~80μm。若电极活性物质层过薄,则有难以形成均匀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若电极活性物质层过厚,则有在高倍率下的充放电性能降低的可能性。予以说明,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整面中,负极活性物质层优选比隔着隔膜相对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厚。
在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中,作为隔膜,可以使用例如聚烯烃膜。聚烯烃为通过使乙烯、丙烯、丁烯、戊烯或己烯等α-烯烃聚合或共聚而得到的化合物。作为聚烯烃的例子,可列举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戊烯、聚己烯;以及它们的共聚物。作为隔膜使用的聚烯烃膜,优选为具有具备在电池温度上升时被堵塞的空穴的结构的、即多孔或微多孔的聚烯烃膜。通过使聚烯烃膜具有这样的结构,从而一旦电池温度上升,便会堵塞(关闭)隔膜,能够寸断离子流。即,单轴拉伸聚烯烃膜在电池的加热时发生收缩而堵塞孔。因此,可以抑制正负极间的短路。为了发挥关闭效果,优选使用多孔聚乙烯膜。
另外,可以使用交联后的膜作为隔膜。多孔或微孔质聚烯烃膜具有在加热时发生收缩的性质。因此,在电池的过热时,膜收缩而发生关闭。然而,若膜的热收缩率过大,则存在膜的面积大幅变化的可能性,并且存在产生大电流的可能性。被交联的聚烯烃膜具有适当的热收缩率,因此即使在过热时,也不会使面积大幅地变化,能够仅以堵塞孔的程度发生收缩。
所有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隔膜,可以根据情况具有耐热性微粒层。此时,为了抑制因电池过热而停止电池功能的情况,设置了耐热性微粒层。该耐热性微粒层包含具有耐热温度为150℃以上的耐热温度、且不易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稳定的耐热性无机微粒。作为此种耐热性的无机微粒的例子,可列举:二氧化硅、氧化铝(α-氧化铝、β-氧化铝及θ-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钛酸钡及氧化锆等无机氧化物;以及勃姆石、沸石、磷灰石、高岭土、尖晶石、云母及莫来石等矿物。
上述的正极、隔膜及负极均具有独立的片状。它们以在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隔着隔膜的方式层叠,形成片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此时,优选以使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与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隔着隔膜相对的方式层叠正极、隔膜及负极。使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与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相对那样的层叠是指:例如在重叠矩形片状的正极和负极时,使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和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位于矩形的四边的同一边那样的层叠。通过如此重叠正极和负极,从矩形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四边中的一边引出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后文中使用附图对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结构进行叙述。
通过使电解液浸渍于这样的片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并且将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用封装体进行密封,从而可以形成锂离子电池。密封是指:以使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不与外界气体接触的方式,利用比较柔软的封装体材料包覆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封装体为具有气体阻挡性且能够密封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的壳体、或者由柔软材料构成的袋状的封装体。作为封装体,可以适当使用包含所层叠的铝箔及聚丙烯等的铝复合膜片材。锂离子二次电池适宜为硬币型电池、层合型电池、缠绕式电池等各种形态。
电解液为通过将离子性物质溶解于溶剂而得到的导电性溶液。在实施方式中,作为电解液,尤其可以使用非水电解液。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包含电解液和所层叠的正极、负极及隔膜。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为电池的主要构成构件的一个单元。在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中,通常将隔着多个矩形隔膜而层叠的、包含多个矩形正极和多个矩形负极的层叠物浸渍于电解液中。作为在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优选电解液的例子,可列举:作为非水电解液的包含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正丙酯、碳酸二异丙基酯、碳酸二正丁酯、碳酸二异丁酯及碳酸二叔丁酯等链状碳酸酯和碳酸丙烯酯(pc)及碳酸乙烯酯(ec)等环状碳酸酯的混合物。电解液通过在这样的碳酸酯混合物中溶解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或高氯酸锂(liclo4)等锂盐来得到。
电解液除此以外还可以包含“与上述环状碳酸酯不同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作为添加剂。作为被用作添加剂的环状碳酸酯的例子,可列举碳酸亚乙烯酯(vc)。另外,也可以使用作为添加剂的具有卤素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这些环状碳酸酯也是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形成正极以及负极的保护覆盖膜的化合物。尤其是能够抑制如上述的二磺酸化合物或二磺酸酯化合物那样的含硫化合物对含有锂镍系复合氧化物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攻击的化合物。作为具有卤素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的例子,可列举氟代碳酸乙烯酯(fec)、二氟代碳酸乙烯酯、三氟代碳酸乙烯酯、氯代碳酸乙烯酯、二氯代碳酸乙烯酯及三氯代碳酸乙烯酯。特别优选使用具有卤素且具有不饱和键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即氟代碳酸乙烯酯。
另外,电解液可以进一步包含二磺酸化合物作为添加剂。二磺酸化合物为在一分子内具有2个磺酸基的化合物。二磺酸化合物包含二磺酸盐化合物及二磺酸酯化合物,所述二磺酸盐化合物为通过磺酸基与金属离子的反应而形成的盐,所述二磺酸酯化合物具有包含磺酸基的酯键。二磺酸化合物的1个或2个磺酸基可以通过与金属离子的反应而形成盐,也可以为阴离子的状态。作为二磺酸化合物的例子,可列举甲烷二磺酸、1,2-乙烷二磺酸、1,3-丙烷二磺酸、1,4-丁烷二磺酸、苯二磺酸、萘二磺酸、联苯二磺酸、它们的盐(甲烷二磺酸锂及1,2-乙烷二磺酸锂等)及它们的阴离子(甲烷二磺酸阴离子及1,2-乙烷二磺酸阴离子等)。另外,作为二磺酸化合物的其他例,可列举二磺酸酯化合物。在这些二磺酸酯中,优选使用:甲烷二磺酸、1,2-乙烷二磺酸、1,3-丙烷二磺酸、1,4-丁烷二磺酸、苯二磺酸、萘二磺酸及联苯二磺酸的烷基二酯及芳基二酯这样的链状二磺酸酯;以及甲烷二磺酸亚甲酯、甲烷二磺酸亚乙酯及甲烷二磺酸亚丙酯这样的环状二磺酸酯。特别优选使用甲烷二磺酸亚甲酯(mmds)。
通过将上述的正极以及负极隔着隔膜加以层叠而形成层叠体、以及将该层叠体与上述的电解液一起封入封装体内部,从而可以形成层合型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封装体的材料,只要是不使电解液浸出至外部的材料,则可以使用任何材料。封装体可以在最外层具有聚酯、聚酰胺、液晶性聚合物等的耐热性保护层。封装体可以在最内层使用具有包含热塑性树脂的密封层的复合膜。作为热塑性树脂的例子,可列举:聚乙烯、聚丙烯、离聚物、马来酸改性聚乙烯等酸改性聚乙烯;马来酸改性聚丙烯等酸改性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i)、pet与pen的共混物、pet与pei的共混物、聚酰胺树脂、聚酰胺树脂与pet的共混物、含亚二甲苯基的聚酰胺与pet的共混物。封装体可以使用1片它们的复合膜。或者,封装体也可以是将多片它们的复合膜的组合加以粘接或熔敷后多层化而得的封装体。作为气体阻挡性金属层,可以使用铝、锡、铜、镍、不锈钢。金属层的厚度优选处于30~50μm的范围。尤其可以适合使用铝箔与聚乙烯及聚丙烯等聚合物的层叠体即铝复合膜。
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可以按照以往的方法来进行,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利用超声波焊接等方法在正极、隔膜及负极的层叠体上连接正极连接引线及负极连接引线。之后,将层叠体配置在被切割为矩形的封装体材料的规定位置上。接着,将与正极极耳及负极极耳重叠的封装体的部分(凸缘部)热熔接。然后,将封装体材料的、并非极耳引出部的侧边中的1边热熔接,形成袋状的封装体。接着,向袋的内部注入电解液。最后,将剩余的一边在减压状态下热熔接。予以说明,在此使用的各电极的连接引线为进行在电池内的正极或负极与外部之间的电的输入输出的端子。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极耳,可以使用镍或实施了镀镍的铜导体。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极耳,可以使用铝导体。
接着,使用图1,对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的正极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在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正极的截面图的例子。在图1中,各构件的大小及缩尺等与实际不同。如图1所示,正极包含正极集电体11、正极活性物质层12及绝缘构件13。正极活性物质层12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121和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正极集电体11包含设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2的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111和未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12的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112。如图1所示,朝向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111与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112的边界部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即,以使其表面的端部与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111和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112的边界部接触(或接近)的方式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
在图1中,以厚度朝向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111与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112的边界部逐渐减少的方式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代替之,也可以设置具有规定厚度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即,重要的是使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的厚度比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121的厚度薄。即,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包含厚度比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121薄的部分。优选使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具有比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121薄的大致一定的厚度。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的开始部分、即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121与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的边界部为开始端。
接着,使用图2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图2为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的截面图。在图2中,各构件的大小及缩尺等与实际不同。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包含正极10、隔膜20及负极30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在图2中,正极10、隔膜20及负极30被描绘成各自空出间隙地排列。但是,在实际中,将这些构件以与相互邻接的构件沿着接触的方式加以层叠。正极10包含正极集电体11、正极活性物质层12及绝缘构件13。负极30包含负极集电体31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2。正极活性物质层12被形成在正极集电体11的双面上。负极活性物质层32被形成在负极集电体31的双面上。在图2中,将正极10、隔膜20及负极30各1个加以层叠而构成1个电池元件。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2中以规定的厚度设有正极活性物质的部分为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121,正极活性物质的厚度小的部分为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的一部分被绝缘构件13覆盖。
将该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中未被绝缘构件13覆盖的部分(图2中124;第1部分)的初始充电时正极充电容量设为ce。将隔着隔膜20与该正极活性物质层部分124相对的负极的部分(图2中324;第2部分)的初始充电时负极充电容量设为ae。该部分的充电容量比ae/ce为超过1.10且不足1.34的范围的值。正极及负极的充电容量为根据各电极活性物质的涂布量确定的值。因此,正极及负极的、特定部分的充电容量可以由该部分的各电极活性物质的涂布量来计算。“该部分的充电容量比ae/ce为超过1.10且不足1.34的范围的值”是指:即,在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边界部(即,各电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未涂布部的边界部)附近,负极这一方实质上具有更高充电容量。即,理论上即使该部分的、正活性物质中的锂离子全部移动至相对的负极活性物质内,在该对应的负极部分也还是存在空位。这是由于:若考虑电池整体的充电容量,则认为很有可能造成损失,但并不是这样。
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活性物质向负极活性物质移动。相反,在电池的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活性物质回到正极活性物质。此时,并不限于被负极活性物质吸留的全部锂离子回到正极活性物质。即,可以存在被负极活性物质吸留的状态的、残留于负极活性物质内的锂离子。锂离子停留在负极活性物质内的理由多种多样。作为该理由,可列举例如锂离子向负极活性物质内的不规则结构部中的吸留、由电解液的溶剂分解而形成电极上的覆盖膜、以及负极活性物质的部分性崩坏。
另一方面,在现实的电池充电速度下,无法使锂进入负极的全部空位,有可能导致锂以金属锂的形式析出至负极表面上。因此,使ae/ce的值持有余裕,结果会减小损失。这样可知: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负极的空位并且尽可能地减少金属锂的析出,使充电容量比为特定范围的值为好。若正极的充电容量高于负极的充电容量(充电容量比低于1),难以使负极接收从正极移动的全部锂离子。剩余的锂离子析出在负极上,形成枝晶,刺破隔膜,存在招致电池短路的可能性。为了抑制这种情况,优选的是:代替使充电容量比ae/ce恰好为1(即,使该部分的正极充电容量和与该部分相对的部分的负极充电容量相等),而预先将负极的充电容量提高若干。充电容量比ae/ce优选为超过1.10且不足1.34的范围的值。
进而,将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图2中121)的初始充电时正极充电容量设为cc,并且将隔着隔膜与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121相对的负极的部分(图2中321;第3部分)的初始充电时负极充电容量设为ac。该部分的充电容量比ac/cc为超过1.05且不足1.20的范围的值。这意味着:即使在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边界部(即,各电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未涂布部的边界部)以外的部分中,负极这一方实质上也具有更高充电容量。由此,即使在该部分中,也能抑制不可逆的锂离子的发生。
进一步优选的是:充电容量比ae/ce的值大于充电容量比ac/cc的值。若使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端部的充电容量比的值大于除此以外的部分的充电容量比的值,则可以降低金属锂的析出风险。电极活性物质层的端部的、金属锂的析出,可能基于电极活性物质层的端部这一方容易与除此以外的部分相比电极间距离容易更广等结构上的理由而引起。为了抑制该不良情况,优选的是:充电容量比ae/ce为超过1.15且不足1.34的范围的值,充电容量比ac/cc为超过1.05且不足1.10的范围的值。尤其,最优选的是:充电容量比ae/ce为1.17以上且1.32以下的范围的值,充电容量比ac/cc为1.07以上且1.09以下的范围的值。
另外,负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优选与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相比位于更外侧。在此,“负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与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相比位于更外侧”是指:在电池元件端部,以使负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比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更位于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方向的方式,将各电极重合。即,优选的是:以使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面积大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面积的方式,涂布各活性物质。若使负极活性物质层32的面积大于正极活性物质层12的面积,则可以使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容量大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容量。因此,可以如上述那样抑制锂枝晶的产生。在图2所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的例子中,负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与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相比被配置在外侧。
接着,对一般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图3a及图3b为表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外形例的附图。在图3a及图3b中,各构件的大小及缩尺等与实际不同。图3a为一般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俯视图,图3b为图3a的一般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侧视图。如图3a所示,一般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封装体40、正极极耳113、负极极耳313。从整体为矩形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一边引出正极极耳113及负极极耳313。如图3b所示,从封装体40引出正极(负极)极耳113(313)。在图3b中,在封装体40的端部、即引出正极极耳113及负极极耳313并被密封的端部产生膨胀。其原因在于:设有覆盖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及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绝缘构件(在图3a及图3b中未图示)。使用图4对该膨胀部进行说明。
图4示出一般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的、端部的结构例。在图4中,各构件的大小及缩尺等与实际不同。如图4所示,该电池具备正极10、正极集电体11、正极活性物质层12、绝缘构件13、正极引线(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112、正极极耳113、隔膜20、负极30、负极集电体31、负极活性物质层32、负极引线(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312及负极极耳313。在图4中,正极10、隔膜20及负极30被描绘成各自空出间隙地排列。但是,在实际中,将这些构件以与相互邻接的构件沿着接触的方式层叠。如图4所示,正极活性物质层12的厚度在整体中是均匀的。在此,在电池的端部重叠地存在绝缘构件13。此时,随着绝缘构件13的数量增加,电池元件的端部的厚度比其他部分增加,因此在端部可能产生膨胀。若将这样的电池元件用封装体覆盖,则有时得到如图3b中说明那样的、在端部产生了膨胀的电池。在电池端部的局部上所产生的膨胀部会减小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因此可能成为电池特性不均的原因。另外,难以层叠厚度不均匀的电池。因此难以在汽车或电气设备内容易地安装(配置)电池。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a及图5b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外形例。在图5a及图5b中,各构件的大小及缩尺等与实际不同。图5a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俯视图,图5b为图5a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侧视图。如图5a所示,该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封装体40、正极极耳113、负极极耳313。从整体为矩形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一边引出正极极耳113和负极极耳313。如图5b所示,从封装体40引出正极(负极)片113(313)。在图5b中,在封装体40的端部、即在引出正极极耳113和负极极耳313并被密封的端部产生微小膨胀。这起因于设置有覆盖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及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绝缘构件(在图5a及图5b中未图示)。使用图6对该膨胀部进行说明。
图6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的端部的结构。在图6中,各构件的大小及缩尺等与实际不同。如图6所示,该电池具备正极10、正极集电体11、正极活性物质层12、绝缘构件13、正极引线(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112、正极极耳113、隔膜20、负极30、负极集电体31、负极活性物质层32、负极引线(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312及负极极耳313。在图6中,正极10、隔膜20及负极30被描绘成各自空出间隙地排列。但是,在实际中,将这些构件以与相互邻接的构件沿着接触的方式层叠。在图6中,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2中设有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和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随着绝缘构件13的数量增加,电池元件的端部的厚度增加。但是,由于存在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因此可以抑制端部的膨胀(厚度的增大)。通过将此种电池元件用封装体覆盖,从而可以得到在图5b中所说明那样的、在端部产生微小膨胀的电池。
这样,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中的正极具有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和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图6)。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为朝向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变薄的部分。
由于各绝缘构件13厚或绝缘构件13的数量多,因此有时还可能导致电池元件的端部膨胀得比所期望的值大。为此,不仅仅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也可以具备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322和负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321(图7)。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322为朝向负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变薄的部分。在图7中,各构件的大小及缩尺等与实际不同。
予以说明,在图7中,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322被设置成厚度朝向负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而逐渐减少。代替之,也可以设置具有规定厚度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322。即,重要的是使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322的厚度比负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321的厚度薄。即,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322包含比负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321薄的部分。优选使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322具有比负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321薄的大致一定的厚度。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322的开始部分、即负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321与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322的边界部为开始端。
正极10具有正极集电体11和正极活性物质层12。正极活性物质层12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121和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负极30具有负极集电体31和负极活性物质层32。负极活性物质层32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321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322。在图7中,正极10、隔膜20及负极30的端部被描绘成彼此分离。但是,在实际中,将它们的端部以与相互邻接的端部沿着接触的方式层叠。即,可以将电池端部的膨胀抑制为最小限。
在此,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322的开始端323与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的开始端123隔着隔膜20相对。两开始端相对是指:例如如图7所示,以使2个开始端部的位置对齐至大致相同部位的方式,层叠正极10、隔膜20及负极30。此时,以使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322与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相对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即使在各绝缘构件13厚或绝缘构件13的数量多的情况下,也能降低电池元件的端部的膨胀。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为该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开始端323与该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隔着隔膜20相对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开始端323与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开始端123相比位于更外侧。在此,“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开始端323与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开始端123相比位于更外侧”是指:在电池元件端部中,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开始端323比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开始端123更位于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方向。在此种结构中,与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开始端323与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开始端123相对的实施方式相比,可以增大负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321的面积。由此,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容量相比,可以增大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容量。因此,可以如上述那样抑制锂枝晶的产生。进而,在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322与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122位于相对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更有效地降低电池元件的端部的膨胀。
进而,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整个面中,优选使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比隔着隔膜相对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更厚。由此,容易使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容量大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容量。由此,可以抑制锂枝晶的产生。
将多个如图2、图5a、图5b、图6及图7所示那样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隔着隔膜加以层叠。通过将从各正极集电体延伸的正极引线一并接合,从而形成正极极耳。通过将从各负极集电体延伸的负极引线一并接合,从而形成负极极耳。予以说明,作为正极极耳,优选使用铝板,作为负极极耳,优选使用铜板。对正极极耳及负极极耳,可以根据情况施加采用其他金属(例如镍、锡、焊锡)或高分子材料的部分覆盖。对于这样将多个电池元件层叠而形成的电池而言,以从外侧引出所焊接的正极极耳及负极极耳的方式,利用封装体进行包装。向封装体的内部注入电解液。将封装体的周缘部热熔接。这样,构成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实施例
<正极的制作>
将锂-镍-锰-钴系复合氧化物ncm523、作为导电助剂的碳黑粉末(cb)和作为粘合剂树脂的pvdf(kureha制、#7200)按照以固体成分质量比计复合氧化物:cb:pvdf达到90:5:5的比例的方式进行混合,得到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添加到作为溶剂的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在该混合物中添加作为有机系水分捕捉剂的草酸酐(分子量90)。该草酸酐的添加量相对于上述混合物的除nmp外的固体成分100质量份为0.03质量份。进而,对添加了草酸酐的混合物,实施30分钟行星方式的分散混合。由此,制备均匀分散有上述材料的浆料。
将所得的浆料利用刮片法涂布到作为正极集电体的厚度20μm的矩形铝箔的双面上。此时,仅在矩形的正极集电体的、一边的部分不涂布浆料,使浆料(正极活性物质混合物)的涂布部的尺寸为20cm×20cm。另外,在这样设置的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与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的边界部设有宽度20mm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接着,在100℃下干燥,使nmp蒸发,由此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进而,通过对所得的电极进行辊式压制,从而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以覆盖如上述那样设置的、宽度20mm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中5mm宽的部分的方式,粘贴厚度30μm、宽度10mm的绝缘带(在聚丙烯片上涂布粘合性树脂后的胶带)。予以说明,以基于具有规定厚度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后述)的充电容量而得到规定的充电容量比ae/ce及ac/cc(表1中记载)的方式,计算正极活性物质的涂布量,制作充电容量不同的多个正极。
<负极的制作>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天然石墨粉末。将该碳材料粉末、作为粘合剂树脂的丁苯橡胶(sbr)、羧甲基纤维素(cmc)和作为导电助剂的碳黑粉末(cb),按照成为石墨粉末:sbr:cmc:cb=91:2:2:5的比例的方式,均匀地混合,得到混合物。将该混合物添加到作为溶剂的纯水中,制备成浆料。将所得的浆料按照使干燥后重量按照每单面计达到10mg/cm2的方式利用刮片法涂布到成为负极集电体的、厚度10μm的矩形铜箔的双面上。此时,仅在矩形的负极集电体的、一边的部分不涂布浆料,将浆料(负极活性物质混合物)的涂布部的尺寸设为21cm×21cm。接着,将在100℃下干燥后的电极进行辊式压制。由此形成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
<隔膜>
准备孔隙率60%、厚度25μm、尺寸22cm×22cm的聚丙烯隔膜。
<电解液>
准备通过将碳酸乙烯酯(ec)和碳酸二乙酯(dec)以ec:dec=70:30的体积比混合并混合了1重量%碳酸亚乙烯酯(vc)的非水溶剂。使作为电解质盐的六氟磷酸锂(lipf6)按照使浓度达到1摩尔/升的方式溶解于该混合非水溶剂中。将由此得到的溶液用作电解液。
<封装体>
作为封装体用复合膜,使用了将厚度25μm的尼龙、厚度40μm的软质铝及厚度40μm的聚丙烯层叠而成的层叠膜。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作>
将如上述那样制作的正极以及负极以隔着隔膜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得到电池元件。此时,以将正极活性物质的未涂布部与负极活性物质的未涂布部配置在同一边(即隔着隔膜相对)的方式,将正极及负极对齐各个方向并进行层叠。这是由于从矩形电池的1边导出各电极极耳。以负极、隔膜、正极、隔膜的顺序反复层叠直至负极达到11片为止。将成为正极极耳的铝板与10片正极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未涂布部一并进行超声波焊接。同样,将成为负极极耳的镀镍后的铜板和11片负极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未涂布部一并进行超声波焊接。然后,在负极板的负极集电体延长部接合负极端子的内侧端(一端部)。在2片矩形复合膜之间夹入层叠体。将复合膜的3边密封,并向内部注入100g电解液,将剩余的1边密封。由此完成层叠式锂离子电池。进行该层叠式锂离子电池的初始充电(以0.2c进行至4.2v),接着,以0.2c实施直至2.5v为止的放电。由此,得到评价用的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的评价>
将所制成的锂离子电池以0.2c充电至4.2v,成为充满电状态。以0.2c放电至2.5v,由此测定各电池的充电容量。将实施例1的电池的充电容量设为100,将其他电池的充电容量规范化。接着,对各电池,将以1c进行cc/cv充电至4.2v、再以1c进行cc放电至2.5v重复500次。对第1次放电后的放电容量与第500次放电后的放电容量进行比较,求得放电容量保持率。
表1
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规定的范围内的、充电容量比ae/ce及ac/cc的电池(实施例1~3),即使在经过500次的充放电后也维持90%以上的容量。与此相对,在充电容量比ae/ce的值不满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规定的范围的比较例1所涉及的电池中,循环容量保持率低劣。另外,充电容量比ae/ce及ac/cc两者的值都不满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规定的范围的、比较例2所涉及的电池,虽然具有90%的循环容量保持率,但是,具有低电池容量,因此并不耐受作为高容量电池的使用。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例只不过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其主旨并非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为特定的实施方式或具体的构成。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为以下的第1~第8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及第1锂离子二次电池。
第1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其具备正极、负极和隔膜,所述正极是在正极集电体的至少一部分涂布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该正极集电体具有涂布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未涂布该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该正极活性物质层由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和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构成,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使该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朝向该正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该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变小,所述正极具有覆盖该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和该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绝缘构件,所述负极是在负极集电体的至少一部分涂布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该负极集电体具有涂布有该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涂布部和未涂布该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是该正极和该隔膜和该负极依次以该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与该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隔着隔膜相对的方式层叠而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在该正极中,将该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中未被该绝缘构件覆盖的部分的初始充电时正极充电容量设为ce,并且将隔着该隔膜与该正极活性物质层部分相对的该负极的初始充电时负极充电容量设为ae,该部分的充电容量比ae/ce为超过1.10且不足1.34的范围的值,将该正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的初始充电时正极充电容量设为cc,并且将隔着该隔膜与该正极活性物质层部分相对的该负极的初始充电时负极充电容量设为ac,该部分的充电容量比ac/cc为超过1.05且不足1.20的范围的值,充电容量比ae/ce的值大于充电容量比ac/cc的值。
第2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根据第1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该充电容量比ae/ce为超过1.15且不足1.34的范围的值,该充电容量比ac/cc为超过1.05且不足1.10的范围的值。
第3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根据第1或第2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该充电容量比ae/ce为1.17以上且1.32以下的范围的值,该充电容量比ac/cc为1.07以上且1.09以下的范围的值。
第4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根据第1~第3中任一种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该负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与该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正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相比位于更外侧。
第5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根据第1~第4中任一种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该负极活性物质层由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和负极活性物质层平坦部构成,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使该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朝向该负极活性物质涂布部与该负极活性物质未涂布部的边界部变小。
第6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根据第5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该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开始端与该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开始端隔着该隔膜相对。
第7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根据第5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该负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的开始端隔着该隔膜与该正极活性物质层薄壁部相对。
第8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根据第1~第7中任一种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在该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整个面中,该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比隔着该隔膜相对的该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大。
第1锂离子二次电池,其在封装体内部包含第1~第8中任一种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元件、和电解液。
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已经给出了所述详细的说明。根据上面的教导,许多变形和改变都是可能的。所述的详细说明并非没有遗漏或者旨在限制在这里说明的主题。尽管已经通过文字以特有的结构特征和/或方法过程对所述主题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不是必须限于所述的具体特征或者具体过程。更确切地说,将所述的具体特征和具体过程作为实施权利要求书的示例进行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