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卡缘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组装卡缘模组的卡缘连接器。
背景技术:
图1为一种现有的卡缘连接器的端子11的结构示意图,其揭示于美国第4,832,617号专利(中国台湾对应案的专利申请号第77211193号)。参照图1,端子11为一种平面式导电构件的端子,具有一中间切槽10以形成大致平行且隔开的平面式杆部12a及12b,所述平面式杆部12a及12b远离基部14的端部在部位16处连接在一起。所述平面式杆部12a及12b沿着长度方向具有均匀且相同的宽度(亦即,平面式杆部12a的宽度w0相同于平面式杆部12b的宽度w0′),中间切槽10位于两个平面式杆部12a及12b的相邻边缘之间,且间隔的宽度与所述平面式杆部12a及12b的宽度大致相同。所述平面式杆部12a及12b的其中之一受一伸张力,而所述平面式杆部12a及12b的另一个受一压缩力。
由于端子11的大致平行的所述平面式杆部12a及12b的宽度相同,因此在板卡18插接或抽离时,板卡18施加于所述平面式杆部12a及12b的应力相对容易超过所述平面式杆部12a及12b所能够承受的应力,因而造成端子11的永久变形,特别是在两平面式杆部12a及12b的弯曲处更容易产生这种永久变形的问题。所述平面式杆部12a及12b受到的伸张力及压缩力是不相等的,当然一种方式是同时增加所述平面式杆部12a及12b的宽度及厚度来克服其中最大的塑性变形,但是如果这样,连接器及端子就难以设计的更小更紧凑。
图2为一种现有的卡缘连接器的端子2a及2b的结构示意图,其揭示于中国专利申请号第201480045224.2号(美国对应案的专利公开号第2016/0181713号;以及中国台湾对应案的专利申请号第103127051号)。参照图2,端子2a包括一接触部20a,以及端子2b包括一接触部20b。接触部20a及20b形成为一环且包括帮助支撑接触部20a及20b的背框体22a及22b。
然而,类似的,由于端子2a的接触部20a及端子2b的接触部20b的宽度相同,因此在一板卡(未图示)插接或抽离时,该板卡施加于端子2a的接触部20a及端子2b的接触部20b的应力相对容易超过端子2a的接触部20a及端子2b的接触部20b所能够承受的应力,因而造成端子2a及2b的永久变形,特别是在端子2a及2b的弯曲处更容易产生这种永久变形的问题。
上文的“背景技术”说明仅是提供背景技术,并未承认上文的“背景技术”说明揭示本发明的标的,不构成本发明的背景技术,且上文的“背景技术”的任何说明均不应作为本案的任一部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卡缘连接器。该卡缘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体及多个平板端子。该绝缘座体,是沿一纵长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并具有界定出一上下方向的一顶面及一底面;在该顶面上具有沿着该纵长方向的一卡缘插槽,将该绝缘座体分隔为一第一壁体及一第二壁体;该第一壁体及该第二壁体面对的方向界定出一横方向;该第一壁体及该第二壁体朝向该卡缘插槽的方向为相对的内侧,相反于该卡缘插槽的方向为相对的外侧;至少该第一壁体及该第二壁体之一具有沿该纵长方向并排且横向设置的多个端子槽。各所述平板端子安装在各端子槽内,各平板端子的板面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该横方向,各平板端子分别包括一基部、一接触部、一弹性臂部。该基部位于该平板端子的下方。该接触部位于该平板端子的上方且伸入该卡缘插槽。该弹性臂部位于该基部与该接触部之间,该弹性臂部依序包括一下反折段、一外斜臂段、一上反折段、一内斜臂段。该下反折段,连接该基部,并从该基部朝向该相对的内侧的方向且反向弯曲朝向该相对的外侧的方向及斜上方向延伸。该外斜臂段,朝向该相对的外侧方向及斜上方向延伸。该上反折段,反向弯曲朝向该相对的内侧的方向及斜下方向延伸。该内斜臂段,朝向该相对的内侧的方向及斜下方向延伸。该弹性臂部为具有一封闭回圈的双臂式构造,该双臂式构造具有沿着各平板端子的整体轮廓布设且具有不同的轮廓的一内臂及一外臂,该内臂及该外臂对应到该弹性臂部的各段分别具有对应的下反折段、外斜臂段、上反折段及内斜臂段。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外臂的外斜臂段及该内臂的外斜臂段相隔一第一间距,该外臂的上反折段及该内臂的上反折段相隔一第二间距,且该外臂的内斜壁段及该内臂的内斜壁段相隔一第三间距。该第二间距大于该第一间距及该第三间距。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一厚度指的是各平板端子的板厚,以及一宽度指的是各平板端子沿板面方向上各部位的宽度。该内臂的上反折段的宽度在该内臂的各段及该外臂的各段中为最大。该内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在该内臂的各段中为最小;以及,该外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在该外臂的各段中为最小。该内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大于或等于该外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该内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大于或等于该外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该内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大于或等于该外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第二间距大于该第一间距,且该第一间距大于该第三间距。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内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相同于该外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内臂及该外臂各者的宽度及该厚度之比的范围为1.3-2.3。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接触部具有一接触缘及一导引缘,该导引缘位于该接触缘上方。所述平板端子还包括一第一列的平板端子及一第二列的平板端子,该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分别安装在该第一壁体的各端子槽内,该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分别安装在该第二壁体的各端子槽内。该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的接触部的高度低于该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的接触部的高度。该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的导引缘与该上下方向的锐角夹角大于该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的导引缘与该上下方向的锐角夹角。该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内臂的上反折段的宽度大于该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内臂的上反折段的宽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内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大于该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内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该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外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等于该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外臂的上反折段的宽度、该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外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等于该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外臂的上反折段的宽度、该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外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大于该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外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该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内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大于或等于该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内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该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外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该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内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该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外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该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内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该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外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该第二列的平板端子的该外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该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的该内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为彼此相等。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该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中:该内臂的上反折段的宽度大于该外臂的上反折段的宽度、该内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相同于该外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该内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大于或等于该外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该内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等于该外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该内臂的上反折段的宽度大于该内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该内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大于或等于该内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该内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大于或等于该内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该外臂的上反折段的宽度相同于该外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该外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大于该外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该外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相同于该外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以及,该内臂及该外臂各者的宽度及该厚度之比的范围为1.3-2.3。在该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中:该内臂的上反折段的宽度大于该外臂的上反折段的宽度、该内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大于该外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该内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等于该外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该内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等于该外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该内臂的上反折段的宽度相同于该内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该内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大于该内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该内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等于该内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该外臂的上反折段的宽度相同于该外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该外臂的内斜臂段的宽度相同于该外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该外臂的外斜臂段的宽度相同于该外臂的下反折段的宽度;以及,该内臂及该外臂各者的宽度及该厚度之比的范围为1.3-2.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各平板端子还包括一固持部,经配置以与该绝缘座体干涉固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固持部与所述平板端子一体成型。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卡缘连接器还包括多个支撑块。各支撑块位于该基部及该固持部之间,其中所述端子槽还分别包括一支撑块收容槽,所述支撑块收容槽彼此连通,所述支撑块于彼此连通的所述支撑块收容槽内沿纵长方向并排设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固持部还包括一干涉凸块,以及其中各支撑块收容槽还包括一浅槽,该干涉凸块与该浅槽干涉固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各端子还包括有一尾部,该绝缘座体还包括多个端子尾部固定槽,所述端子尾部固定槽经配置以定位且容纳所述平板端子的尾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壁体的内侧的上端具有朝向该卡缘插槽的一斜插导引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平板状端子各具有封闭回圈的双臂式构造。该双臂式构造具有沿着各平板状端子整体轮廓布设的该内臂及该外臂。各平板状端子的该内臂及该外臂具有不同的轮廓,且该内臂及该外臂中同一臂上可具有不同的宽度的臂段(该下反折段、该外斜臂段、该上反折段、该内斜臂段的宽度不尽相同)。此外,在一些对应的臂段中,该内臂的一臂段的宽度大于该外臂的一对应臂段的宽度,且在一些臂段中,该外臂与该内臂具有相对大的间距,例如该第二间距。据此,所述平板状端子的封闭回圈的双臂式构造能控制所述平板状端子的挠曲的行为,防止所述平板状端子的过度挠曲,以避免所述平板状端子的永久变形。
相对的,在一些现有的端子中,由于端子的大致平行的两平面式杆部的宽度相同,因此在板卡插接或抽离时,板卡施加于两平面式杆部的应力相对容易超过两平面式杆部所能够承受的应力,因而造成端子的永久变形,特别是在两平面式杆部的弯曲处更容易产生这种永久变形的问题。
上文已相当广泛地概述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及优点,从而使下文的本发明详细描述得以获得较佳了解。构成本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标的的其它技术特征及优点将描述于下文。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了解,并相当容易地利用下文揭示的概念与特定实施例可作为修改或设计其它结构或制造方法而实现与本发明相同的目的。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亦应了解,这类等效建构无法脱离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附图说明
由以下详细说明与附图得以最佳了解本申请揭示内容的各方面。注意,根据产业的标准实施方式,各种特征并非依比例绘示。实际上,为了清楚讨论,可任意增大或缩小各种特征的尺寸。
图1为一种现有的卡缘连接器的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现有的卡缘连接器的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俯视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卡缘连接器的仰视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卡缘连接器的俯视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4的卡缘连接器的仰视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5的卡缘连接器沿剖面线a-a的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卡缘连接器的平板端子组装后的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卡缘连接器沿剖面方向视角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图4的卡缘连接器的平板端子的俯视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图4的卡缘连接器的平板端子的俯视分解立体示意图。
符号说明:
11端子
10中间切槽
12a平面式杆部
12b平面式杆部
14基部
16部位
w0′宽度
w0宽度
2a端子
2b端子
20a接触部
20b接触部
22a背框体
22b背框体
5载板
4卡缘模组
3卡缘连接器
4′位置
4″位置
7绝缘座体
9平板端子
6辅助固定件
70顶面
72底面
78端子槽
74a第一壁体
74b第二壁体
r1内侧方向
r2外侧方向
80支撑块
90固持部
30基部
40接触部
50弹性臂部
60尾部
42接触缘
44导引缘
s11第一间距
s12第二间距
s13第三间距
s21第一间距
s22第二间距
s23第三间距
t厚度
w宽度
l高度
77斜插导引面
1第一列的平板端子
2第二列的平板端子
a1外臂
b1内臂
52a下反折段
54a外斜臂段
56a上反折段
58a内斜臂段
52b下反折段
54b外斜臂段
56b上反折段
58b内斜臂段
a2外臂
b2内臂
53a下反折段
55a外斜臂段
57a上反折段
59a内斜臂段
53b下反折段
55b外斜臂段
57b上反折段
59b内斜臂段
92干涉凸块
79浅槽
80支撑块
780支撑块收容槽
76端子尾部固定槽
41导电垫
r1内侧方向
r2外侧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揭示内容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范例,用于实施本申请的不同特征。元件与配置的特定范例的描述如下,以简化本申请的揭示内容。当然,这些仅为范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例如,以下描述在第二特征上或上方形成第一特征可包含形成直接接触的第一与第二特征的实施例,亦可包含在该第一与第二特征之间形成其他特征的实施例,因而该第一与第二特征并非直接接触。此外,本申请可在不同范例中重复元件符号与/或字母。此重复为了简化与清楚的目的,而非支配不同实施例与/或所讨论架构之间的关系。
再者,本申请可使用空间对应语词,例如“之下”、“低于”、“较低”、“高于”、“较高”等类似语词的简单说明,以描述图式中一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空间对应语词系用以包含除了图式中描述的位向之外,装置于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位向。装置或可被定位(旋转90度或是其他位向),并且可相应解释本申请使用的空间对应描述。可理解当一特征系形成于另一特征或基板上方时,可有其他特征存在于其间。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3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卡缘连接器3安装在一载板5上并接收一卡缘模组4。参照图3,虽然图3示出两个卡缘模组4的图案,但并非说明一次插入两个卡缘模组4至卡缘连接器3中。进一步来说,两个卡缘模组4的图案只是为了说明卡缘模组4能够在位置4′及位置4″之间的位置插入至卡缘连接器3并保持在插入方向的姿势。在一些实施例中,载板5包括一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
图4为图3的卡缘连接器3的仰视立体示意图。图5为图4的卡缘连接器3的俯视分解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4的卡缘连接器3的分解的仰视立体示意图。参照图4至图6,卡缘连接器3包括一绝缘座体7、多个平板端子9、二个辅助固定件6。参回至图3,所述平板端子9安装于绝缘座体7内并固定于载板5上,而二个辅助固定件6协助绝缘座体7固定于载板5上。
绝缘座体7是沿一纵长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并具有界定出一上下方向的一顶面70及一底面72。绝缘座体7在顶面70上具有沿着该纵长方向的一卡缘插槽74,经配置以收容卡缘模组4(参照图3)。
图7为图5的卡缘连接器3沿剖面线a-a的剖面立体示意图,其中仅图示出绝缘座体7的立体剖面,及一对平板端子9分离绝缘座体7的端子槽78的情况。图8为图7的卡缘连接器3的平板端子9组装后的剖面立体示意图。图9为图8的卡缘连接器3沿剖面方向视角的剖面平面示意图。
参照图7至图9,卡缘插槽74将绝缘座体7分隔为一第一壁体74a及一第二壁体74b。第一壁体74a及第二壁体74b面对的方向界定出一横方向。绝缘座体7具有多个端子槽78,第一壁体74a及第二壁体74b各具有沿该纵长方向并排且横向设置的所述端子槽78。所述平板端子9包括一第一列的平板端子1及一第二列的平板端子2。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分别安装在第一壁体74a的各端子槽78内,而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分别安装在第二壁体74b的各端子槽78内。各平板端子9的板面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该横方向。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与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具有不同的轮廓。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与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可以具有相同的轮廓。此外,第一壁体74a及第二壁体74b朝向卡缘插槽74的方向分别为相对的内侧方向r1,相反于卡缘插槽74的方向分别为相对的外侧方向r2。又,绝缘座体7的第一壁体74a的一内侧93的上端具有朝向卡缘插槽74的一斜插导引面77。斜插导引面77经配置以当卡缘模组4斜插至卡缘插槽74时导引卡缘模组4。
以下,参照图9及10,首先描述了平板端子9的共同结构特征,以下系以第一列的平板端子1为例,然而也同样适用于第二列的平板端子2。图10为图4的卡缘连接器3的平板端子9的俯视视立体示意图。
各平板端子9分别包括一基部30、一接触部40、一弹性臂部50、一尾部60。基部30位于平板端子9的下方。接触部40位于平板端子9的上方,且参照图7至图9,朝向内侧方向r1伸入卡缘插槽74内。弹性臂部50位于基部30与接触部40之间。接触部40具有一接触缘42及一导引缘44。导引缘44位于接触缘42上方,经配置以于卡缘模组4插入卡缘插槽74时导引卡缘模组4。在一些实施例中,尾部60包括一表面焊接式的尾部,并通过将该表面焊接式的尾部焊接于载板5上,以将平板端子9固定于载板5上。
弹性臂部50依序包括一下反折段、一外斜臂段、一上反折段、一内斜臂段。下反折段连接基部30的内侧方向r1的一端,并从基部30朝向内侧方向r1沿伸且反向弯曲朝向外侧方向r2及斜上方向延伸。外斜臂段朝向外侧方向r2及斜上方向延伸。上反折段反向弯曲朝向相对的内侧方向r1的方向及斜下方向延伸。内斜臂段朝向相对的内侧方向r1的方向及斜下方向延伸。
进一步来说,弹性臂部50为具有一封闭回圈的双臂式构造。该双臂式构造具有沿着各平板端子9的整体轮廓布设且具有不同的轮廓的一内臂及一外臂。该内臂及该外臂对应到弹性臂部50的各段分别具有对应的下反折段、外斜臂段、上反折段及内斜臂段,其将详细描述于下文。
在下文中,将讨论平板端子9的一厚度t、一宽度w、一高度l。厚度t指的是平板端子9的板厚,也就是于该纵长方向上平板端子9的厚度、宽度w指的是平板端子9沿板面方向上各部位的宽度,高度l指的是平板端子9的上反折段56上端与基部30下端之间于该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也就是平板端子9的总高度。在本实施例中,平板端子9为由板料通过下料冲切成型(brankingstamping)的方式制作,因此平板端子9的基部30、下反折段、外斜臂段、上反折段、内斜臂段、接触部40都具有相同的厚度t且位于同一板面上。
参照图9及10,以下将描述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及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各臂段于宽度w上所具有的共同结构特征。如上所述,以下是以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为例,而为了方便讨论,对第一列的平板端子1的内部构造标记如下:外臂标记为a1及内臂标记为b1。外臂a1的下反折段标记为52a、外斜臂段标记为54a、上反折段标记为56a、内斜臂段标记为58a;以及,内臂b1的下反折段标记为52b、外斜臂段标记为54b、上反折段标记为56b、内斜臂段标记为58b。共同结构特征可表示为:
(1)内臂b1的上反折段56b的宽度w在内臂b1的各段及外臂a1的各段中为最大;以及内臂b1的上反折段56b的宽度w大于外臂a1的上反折段56a的宽度w。
(2)内臂b1的下反折段52b的宽度w在内臂b1的各段中为最小;以及,外臂a1的下反折段52a的宽度w在外臂a1的各段中为最小。
(3)内臂b1的下反折段52b的宽度w大于或等于外臂a1的下反折段52a的宽度w;在一实施例中,内臂b1的下反折段52b的宽度w等于外臂a1的下反折段52a的宽度w。
(4)内臂b1的外斜臂段54b的宽度w大于或等于外臂a1的外斜臂段54a的宽度w,内臂b1的内斜臂段58b的宽度w大于或等于外臂a1的内斜臂段58a的宽度w。
(5)外臂a1的外斜臂段54a与内臂b1的外斜臂段54b相隔一第一间距s11、外臂a1的上反折段56a与内臂b1的上反折段56b相隔一第二间距s12、外臂a1的内斜壁段58a与内臂b1的内斜壁段58b相隔一第三间距s13。其中,第二间距s12大于第一间距s11以及第三间距s13。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间距s12大于第一间距s11,且第一间距s11大于第三间距s13;据此,能够防止外臂a1及内臂b1在平板端子9弹性变形时发生干涉。
(6)内臂b1的宽度w及厚度t的比的范围为1.3-2.3,以及外臂a1的宽度w及厚度t的比的范围为1.3-2.3。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平板状端子9具有封闭回圈的双臂式构造,该双臂式构造具有沿着平板状端子9整体轮廓布设的内臂b1及外臂a1。平板状端子9的内臂b1及外臂a1具有不同的轮廓,且内臂b1及外臂a1中同一臂上可具有不同的宽度的臂段。此外,在一些对应的臂段中,内臂的一臂段的宽度w大于外臂的一对应臂段的宽度w,且在一些臂段中,外臂与内臂具有相对大的间距,例如第二间距s12。据此,能控制平板状端子9的挠曲的行为,能够防止平板状端子9的过度挠曲,以避免平板状端子9的永久变形。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列的平板端子1与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具有不同的轮廓。为了方便讨论,参回至图10及图11,对第二列的平板端子2的内部构造标记如下:外臂标记为a2及内臂标记为b2;外臂a2的下反折段标记为53a、外斜臂段标记为55a、上反折段标记为57a、内斜臂段标记为59a;以及,内臂b2的下反折段标记为53b、外斜臂段标记为55b、上反折段标记为57b、内斜臂段标记为59b。参照图9,关于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的各臂段的宽度w与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各臂段的宽度w之间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1)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的内臂b1的上反折段56b的宽度w大于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内臂b2的上反折段57b的宽度w。
(2)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内臂b2的内斜臂段59b的宽度w大于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的内臂b1的内斜臂段58b的宽度w。
(3)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的外臂a1的内斜臂段58a的宽度w等于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的外臂a1的上反折段56a的宽度w,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外臂a2的内斜臂段59a的宽度w等于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外臂a2的上反折段57a的宽度w,并且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的外臂a1的内斜臂段58a及外臂a1的上反折段56a的宽度w大于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外臂a2的内斜臂段59a及外臂a2的上反折段57a的宽度w。
(4)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的内臂b1的外斜臂段54b的宽度w大于或等于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内臂b2的外斜臂段55b的宽度w。
(5)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的外臂a1的下反折段56a的宽度w、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的内臂b1的下反折段52b的宽度w、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外臂a2的下反折段53a的宽度w、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内臂b2的下反折段53b的宽度w、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的外臂a1的外斜臂段54a的宽度w、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外臂a2的外斜臂段55a的宽度w、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内臂b2的外斜臂段55b的宽度w为彼此相等。
(6)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的接触部40的高度低于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接触部40的高度。
(7)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的导引缘44与该上下方向的锐角夹角大于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导引缘44与该上下方向的锐角夹角,换而言之,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导引缘44朝内及朝下方向比起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的导引缘44更为陡峭。
以下分别说明第一列的平板端子1及第二列的平板端子2各自的轮廓关系。
在第一列的各平板端子1中:
(1)内臂b1及外臂a1各者的宽度w及厚度t的比的范围为1.3-2.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比的范围的端点值不限定于1.3,可为1.3-2.3之间的任何数值。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比的范围的另一端点值不限定于2.3,可为1.3-2.3之间的任何数值。
(2)内臂b1的上反折段56b的宽度w大于外臂a1的上反折段56a的宽度w,内臂b1的内斜臂段58b的宽度w相同于外臂a1的内斜臂段58a的宽度w,内臂b1的外斜臂段54b的宽度w大于或等于外臂a1的外斜臂段54a的宽度w,以及内臂b1的下反折段52b的宽度w等于外臂a1的下反折段52a的宽度w。
(3)内臂b1的上反折段56b的宽度w大于内臂b1的内斜臂段58b的宽度w,内臂b1的内斜臂段58b的宽度w大于或等于内臂b1的外斜臂段54b的宽度w,以及内臂b1的外斜臂段54b的宽度w大于或等于内臂b1的下反折段52b的宽度w。
(4)外臂a1的上反折段56a的宽度w相同于外臂a1的内斜臂段58a的宽度w,外臂a1的内斜臂段58a的宽度w大于外臂a1的外斜臂段54a的宽度w,外臂a1的外斜臂段54a的宽度w相同于外臂a1的下反折段52a的宽度w。
(5)外臂a1的外斜臂段54a与内臂b1的外斜臂段54b相隔一第一间距s11,外臂a1的上反折段56a与内臂b1的上反折段56b相隔一第二间距s12,外臂a1的内斜壁段58a与内臂b1的内斜壁段58b相隔一第三间距s13。第二间距s12大于第一间距s11,且第一间距s11大于第三间距s13。
在第二列的各平板端子2中:
(1)内臂b2及外臂a2各者的宽度w及厚度t的比的范围为1.3-2.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比的范围的端点值不限定于1.3,可为1.3-2.0之间的任何数值。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比的范围的另一端点值不限定于2.0,可为1.3-2.0之间的任何数值。
(2)内臂b2的上反折段57b的宽度w大于外臂a2的上反折段57a的宽度w,内臂b2的内斜臂段59b的宽度w大于外臂a2的内斜臂段59a的宽度w,内臂b2的外斜臂段55b的宽度w等于外臂a2的外斜臂段55a的宽度w,内臂b2的下反折段53b的宽度w等于外臂a2的下反折段53a的宽度w。
(3)内臂b2的上反折段57b的宽度w相同于内臂b2的内斜臂段59b的宽度w,内臂b2的内斜臂段59b的宽度w大于内臂b2的外斜臂段55b的宽度w,内臂b2的外斜臂段55b的宽度w等于内臂b2的下反折段53b的宽度w。
(4)外臂a2的上反折段57a的宽度w相同于外臂a2的内斜臂段59a的宽度w,外臂a2的内斜臂段59a的宽度w相同于外臂a2的外斜臂段55a的宽度w,外臂a2的外斜臂段55a的宽度w相同于外臂a2的下反折段53a的宽度w。
(5)外臂a2的外斜臂段55a与内臂b2的外斜臂段55b相隔一第一间距s21,外臂a2的上反折段57a与内臂b2的上反折段57b相隔一第二间距s22,外臂a2的内斜壁段59a与内臂b2的内斜壁段59b相隔一第三间距s23。第二间距s22大于第一间距s21,且第一间距s21大于第三间距s23。
参照图11,卡缘连接器3的各平板端子9还包括由基部30朝上延伸的一固持部90,并经配置以与绝缘座体7干涉固定。固持部90还包括一干涉凸块92。各平板端子9还包括一支撑块80,各支撑块80位于平板端子9的基部30及固持部90之间。支撑块80以射出成型的方式把固持部90保持支撑在基部30上。参照图6及图7,各端子槽78还包括一支撑块收容槽780,各支撑块收容槽780内具有浅槽79,所述支撑块收容槽780内沿纵长方向并排设置且彼此连通。各平板端子9分别由下而上插入各端子槽78内,各平板端子9的支撑块80分别收容在各支撑块收容槽780内,各平板端子9的固持部90上的干涉凸块92分别与各浅槽79干涉固定。所述支撑块80于彼此连通的所述支撑块收容槽780内沿纵长方向并排设置。由于支撑块80的材料是电性绝缘的材料,因此即使所述支撑块收容槽780彼此连通,使得所述支撑块80互相接触,也不会对卡缘连接器3造成不良的影响。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固持部90与平板端子9的基部30系分离的,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卡缘连接器3不包括支撑块80以及支撑块收容槽780,固持部90与平板端子9的基部30一体成型。
此外,参照图3及图7,绝缘座体7还包括多个端子尾部固定槽76。所述端子尾部固定槽76经配置以定位且容纳所述平板端子9的尾部60。又,参照图3,卡缘模组4包括多个导电垫41。当卡缘模组4插入卡缘插槽74后,所述导电垫41与平板端子9的接触部40电性连接。
前述内容概述一些实施方式的特征,因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更加理解本申请揭示内容的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可轻易使用本申请揭示内容作为基础,经配置设计或修饰其他制造方法与结构而实现与本申请所述的实施方式具有相同目的与/或达到相同优点。本领域技术人员亦应理解此均等架构并不脱离本申请揭示内容的精神与范围,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各种变化、取代与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揭示内容的精神与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