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线自动化生产用翻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9616发布日期:2018-12-28 20:02阅读:6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源线自动化生产用翻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线自动化生产用翻线装置,属于电源线自动化生产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源线是传输电流的电线。传统电源线的加工是由多个工位,通过多种不同的设备,由多个不同的人员操作完成的。其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较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不高。在电源线生产时,需要分别对地线端子、零线、火线端子进行压接。一般地,先对电源线的地线端子进行压接,然后再对零线、火线端子进行压接。在进行地线端子压接后,对零线、火线端子进行压接时,已压接的地线端子将会对零线、火线端子压接造成干扰,影响零线、火线端子压接工作,特别是在自动化生产时,机器无法对干扰作出判断,将极大地影响自动化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线自动化生产用翻线装置,实现对已压接端子的电源线进行翻线处理。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源线自动化生产用翻线装置,其包括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连接有齿条,所述齿条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齿条安装在底座的滑道内,所述齿条连接有与其相配合的齿轮,所述第一动力装置通过齿条驱动齿轮转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压模,所述压模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旋转顶片条,所述旋转顶片条一端通过连杆安装在支架上,所述旋转顶片条的中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设置在底座与压模之间,所述转轴与齿轮连接,齿轮转动带动旋转顶片条摆动。齿条带动齿轮转动时,齿轮带动转轴转动,此时旋转顶片条便在安装槽内摆动,由于连杆的作用,旋转顶片条凸出安装槽,从而实现将电源线顶起,即将地线顶起,实现翻线。

所述压模上方设置有线固定块,所述线固定块安装在第二动力装置上,所述线固定块具有第一压线块和第二压线块,所述第一压线块和第二压线块前后分布;所述第一压线块具有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所述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之间具有翻线间隙;所述第二压线块具有第三压脚和第四压脚,所述第三压脚和第四压脚之间具有翻线间隙。第一压脚、第二压脚分别位于安装槽两侧,第三压脚、第四压脚分别位于安装槽两侧,翻线间隙则与安装槽对应。

在所述翻线间隙边,所述第一压脚顶端具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压脚顶端具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三压脚顶端具有第三缺口,所述第四压脚顶端具有第四缺口。第一压脚、第三压脚分别一前一后压住零线,第二压脚、第四压脚分别一前一后压住火线。零线、火线被压持在安装槽两侧,而地线则位于安装槽上方。这样旋转顶片条便可以对地线进行翻线,零线、火线被压持不会影响翻线。而翻线间隙则与安装槽对应,不会阻碍影响翻线。

所述第一压脚顶端具有第一弧形定位块,所述第二压脚顶端具有第二弧形定位块;在所述第一弧形定位块、第二弧形定位块下方,所述压模上具有使第一弧形定位块、第二弧形定位块深入的深入槽。当线固定块下降时,第一弧形定位块、第二弧形定位块先下降,弧形的第一弧形定位块、第二弧形定位块实现将零线、火线向中间靠拢。

为了增强翻线效果,确保已翻线的状态,在所述线固定块前方设置有推线杆,所述推线杆安装在第三动力装置上,所述第三动力装置安装在支架上,所述第三动力装置带动推线杆上下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和所述第三动力装置均为气缸。本发明的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和所述第三动力装置不限于使用气缸,例如可以使用电机。

沿电源线行走方向设置有一个多个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翻线是否成功。所述检测装置为红外感应装置,所述红外感应装置的红外感应器检测翻线是否成功。如地线成功翻起,地线端子会被翻起,红外感应器会识别到地线端子,则判定翻线成功,红外感应装置控制系统发送信号后续工序将继续进行。如翻线失败,地线端子未被翻起,红外感应器未识别到地线端子,则红外感应装置发送信号给控制系统判定翻线失败,从而可以触发警报器装置,提示员工消除报警并且对翻线不良处进行整理以保证后续工序正常工作。在翻线工序后送经零火线铆压工序前设置红外感应装置,地线端子在通过红外感应装置识别地线端子,如果识别到地线端子,则红外感应装置给控制系统发送识别成功信号,零火线铆压工序将正常工作压接端子,如未识别到地线端子,则红外感应装置发信号给控制系统判定识别失败,零火线铆压工序将不工作,铆压装置不再压接端子。

本发明自动实现对电源线的翻动,避免对电源线端子压接的影响,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产线人工成本和降低不良率,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线固定块示意图。

图4为线固定块另一视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电源线自动化生产用翻线装置,其包括第一动力装置,第一动力装置为第一气缸1,第一气缸1的活塞杆2通过连接件3连接有齿条4,所述齿条4下方设置有底座6,所述齿条4安装在底座6的滑道7内,所述齿条4连接有与其相配合的齿轮4,所述第一气缸1通过齿条4驱动齿轮5转动。

所述底座6上设置有压模8,所述压模8上设置有安装槽9,所述安装槽9内安装有旋转顶片条12,旋转顶片条12在安装槽9内活动。所述旋转顶片条12一端通过连杆11安装在支架13上,旋转顶片条12与连杆11活动连接。所述旋转顶片条12的中部(此处的中部并非严格的中间,指的是并非两端)连接有转轴,转轴作为中部支点。

所述转轴设置在底座6与压模8之间,所述转轴与齿轮5连接,齿轮5转动带动旋转顶片条12摆动。具体地,齿条4带动齿轮5转动时,齿轮5带动转轴转动,此时旋转顶片条12便在安装槽9内摆动,由于连杆11的作用,旋转顶片条12凸出安装槽9,从而实现将电源线顶起,即将地线顶起,实现翻线。第一气缸1推动齿条4带动齿轮5,通过转轴传动逆时针转动旋转顶片条12,旋转顶片条12沿连杆11动作,将地线顶起,实现翻线。第一气缸1回退,齿条4带动齿轮5,转轴顺时针转动旋转顶片条12,旋转顶片条12复位。

如图3、4所示,所述压模8上方设置有线固定块,所述线固定块安装在第二动力装置上,第二动力装置为第二气缸18。所述线固定块具有第一压线块21和第二压线块22,所述第一压线块21和第二压线块22前后分布;所述第一压线块21具有第一压脚23和第二压脚24,所述第一压脚23和第二压脚24之间具有翻线间隙25;所述第二压线块22具有第三压脚27和第四压脚26,所述第三压脚27和第四压脚26之间具有翻线间隙25;在所述翻线间隙25边,所述第一压脚23顶端具有第一缺口30,所述第二压脚24顶端具有第二缺口31,所述第三压脚27顶端具有第三缺口33,所述第四压脚26顶端具有第四缺口32;所述第一压脚23顶端具有第一弧形定位块28,所述第二压脚29顶端具有第二弧形定位块29。

线固定块随第二气缸18下降时,第一压脚23、第二压脚24、第三压脚27和第四压脚26实现将零线、火线压住,避免干扰地线翻线。具体地,第一压脚23、第三压脚27分别一前一后压住零线,第二压脚24、第四压脚26分别一前一后压住火线。具体地,零线被压持、限制在第一缺口30、第三缺口33内,火线被压持、限制在第二缺口31、第四缺口32内。

由于电源线的地线、零线、火线在剥皮分开后状态不一,为了将地线、零线、火线聚拢在一起,实现线固定块的精确位置固定。在所述第一弧形定位块28、第二弧形定位块29下方,所述压模上具有使第一弧形定位块28、第二弧形定位块29深入的深入槽。这样,即使电源线的地线、零线、火线是分散的,当线固定块下降时,第一弧形定位块28、第二弧形定位块29先下降,弧形的第一弧形定位块28、第二弧形定位块29实现将零线、火线向中间靠拢。第一弧形定位块28、第二弧形定位块29然后深入到深入槽10内,不影响第一压线块21和第二压线块22的工作。

为了增强翻线效果,确保已翻线的状态,在所述线固定块前方设置有推线杆20,所述推线杆20安装在第三动力装置上,第三动力装置为第三气缸19,所述第三气缸19安装在支架13上,所述第三气缸19带动推线杆20上下运动。当翻线后,第三气缸19带动推线杆20向下运动,压持已翻电源线(地线),保持已翻线状态。

沿电源线行走方向设置有两个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翻线是否成功。所述检测装置为红外感应装置,所述红外感应装置的红外感应器15,16安装在u型架14的两端,已翻线从红外感应器15,16中间穿过,红外感应器15,16检测翻线是否成功,检测结果通过导线17传输出去。

工作时,电源线行走至线固定块下方,线固定块跟随第二气缸18下降。在线固定块下降过程中,第一弧形定位块28、第二弧形定位块29先实现将零线、火线向中间靠拢,使地线、零线、火线处于工作位置。随着线固定块继续下降,第一弧形定位块28、第二弧形定位块29深入到深入槽10内,此时,第一压脚23的第一缺口30、第三压脚27的第三缺口33分别一前一后压住零线,第二压脚29的第二缺口31、第四压脚26的第四缺口32分别一前一后压住火线。最后,第一气缸1带动齿条4移动,齿条4带动齿轮5转动,齿轮5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旋转顶片条12在安装槽9内摆动,由于连杆11的作用,旋转顶片条12凸出安装槽9,从而实现将电源线的地线顶起,穿过翻线间隙,实现翻线。红外感应装置便可对翻线结果进行检测,为是否翻线成功提供信号,同时为下一工序提供信号。

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凡是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