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高层建筑用中压吊装电缆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试行)第1.0.5条民用建筑高度与层数的划分:建筑物高度超过100m时,不论住宅或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超高层建筑中主干电缆都采用垂直敷设,通常电缆重达5~8吨,这就要求电缆有很高的抗拉强度。
现有的吊装电缆都采用钢丝铠装电缆,是在三根缆芯绞合成缆后的内垫层外周排列钢丝铠装,以使电缆能够承受纵向拉力。该结构电缆,一是电缆重量大;二是外周钢丝固定困难,施工难度大;三是电缆散热困难,载流量小,相同截面铠装电缆的载流量比非铠装电缆的载流量要减少了30%,使得电缆成本提高;四是铠装电缆外径较大,增加了电缆材料用量,也导致电缆成本增加;五是主干电缆采用额定电压6/10~8.7/10kv交联聚乙烯绝缘垂吊敷设电缆受建筑结构约束,有水平敷设和垂直敷设反复交替,如果采用钢丝铠装吊装电缆,必然在水平面和垂直井道交界处设置转接柜或接头,这样一来,增加投入,又增加故障率,同时增加电缆敷设工作量。
申请人根据前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研制了垂吊电缆,该电缆采用钢丝作为加强芯,虽解决了钢丝铠装电缆存在的部分问题,但仍存在一定缺点:1、电缆采用三个单根电缆绞合在一起,增加了成束电缆外径,增加了井道空间;2、电缆仍采用钢丝加强,增加了电缆本体重量;3、吊具与电缆本体连接采用浇筑法,工艺较为复杂,难以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抗拉、质轻、易于安装的超高层建筑用中压吊装电缆。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超高层建筑用中压吊装电缆,
所述超高层建筑用中压吊装电缆包括绝缘线芯、填充条、加强层和外护层;
所述绝缘线芯有三根,两两相切,相邻绝缘线芯的圆心延长线的夹角为120°;
所述填充条有三根,每根所述填充条由位于中心的复合加强芯以及包覆在复合加强芯外部的填充本体组成;所述复合加强芯位于填充本体的中心,三束所述复合加强芯的中心线的夹角为120°;所述填充本体的截面形状与两根相邻所述绝缘线芯与加强层之间的空隙的形状一致。
所述复合加强芯为单根或者多根。
所述复合加强芯采用纤维与树脂固化而成,纤维选自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碳纤维中的一种或者两种。
所述填充本体为聚乙烯。
所述绝缘线芯由内至外依次为:导体、内屏蔽层、绝缘层、外屏蔽层和金属屏蔽层;所述内屏蔽层、绝缘层和外屏蔽层三层共挤。
所述加强层采用玻璃纤维带、玄武岩纤维带混合编织,或用玻璃纤维丝、玄武岩纤维丝与铜丝混合编织。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超高层建筑用中压吊装电缆的生产工艺:
将三根所述绝缘线芯以及三束复合加强芯从挤塑机机筒中穿过,确保三根绝缘线芯的排列符合要求;
将发泡聚乙烯挤出在相邻两根绝缘线芯之间并包覆在复合加强芯外部,确保复合加强芯正好位于填充条的中心位置;
将三根绝缘线芯和三根填充条经过圆形模具,挂掉多余的发泡聚乙烯。
所述挤塑机的机头温度为190℃。
采用玻璃纤维带、玄武岩纤维带混合编织,或用玻璃纤维丝、玄武岩纤维丝与铜丝混合编织作为加强层编织于三根绝缘线芯和三根填充条外部,并使得三根绝缘线芯和三根填充条圆整、密实。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超高层建筑用中压吊装电缆的安装工艺:
采用吊具安装,所述吊具包括三个楔形夹,每个楔形夹夹装一束复合加强芯。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以下的积极的效果:(1)本发明的电缆采用复合芯作为承载芯,并将复合芯设置在填充条中,可大大提高电缆抗拉力,提高吊装电缆吊装安全裕度,电缆重量小,外周无钢丝固定,施工难度小。
(2)本发明的填充条为带有复合加强芯的扇形结构,一方面呈等边布置提高吊装稳定性,另一方面增加了缆芯与扇形弧面摩擦力,避免缆芯因重力作用下滑。
(3)本发明采用三根绝缘线芯成缆组成一根电缆结构,相对于三根单芯电缆再绞合成束结构,外径大大减小,一方面减少占用空间,节约井道面积,另一方面可适当提高载流量,降低损耗。
(4)本发明的填充条的制作工艺清晰,能够确保填充条发挥最佳作用。
(5)本发明不需要浇铸安装,采用吊具即可,因此可大大提高安装的方便性,安全性高,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吊装吊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为:
超高层建筑用中压吊装电缆100、绝缘线芯110、导体111、内屏蔽层112、绝缘层113、外屏蔽层114、金属屏蔽层115、填充条120、复合加强芯121、填充本体122、加强层130、外护层140、吊具200、吊装部210、吊耳211、承载板212、吊装圆盘213、第一圆盘213-1、连接柱213-2、第二圆盘213-3、夹具部220、钢锚221、楔形夹222、楔形夹夹座223、外衬管224、螺母225。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总体思路如下:
超高层建筑用中压吊装电缆100包括绝缘线芯110、填充条120、加强层130和外护层140;
所述绝缘线芯110有三根,两两相切,相邻绝缘线芯110的圆心延长线的夹角为120°;
所述填充条120有三根,每根所述填充条120由位于中心的复合加强芯121以及包覆在复合加强芯121外部的填充本体122组成;所述复合加强芯121位于填充本体122的中心,三束所述复合加强芯121的中心线的夹角为120°;所述填充本体122的截面形状与两根相邻所述绝缘线芯110与加强层130之间的空隙的形状一致。
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见图1,超高层建筑用中压吊装电缆100包括绝缘线芯110、填充条120、加强层130和外护层140;
所述绝缘线芯110有三根,两两相切,相邻绝缘线芯110的圆心延长线的夹角为120°;
所述填充条120有三根,每根所述填充条120由位于中心的复合加强芯121以及包覆在复合加强芯121外部的填充本体122组成;所述复合加强芯121位于填充本体122的中心,三束所述复合加强芯121的中心线的夹角为120°;所述填充本体122的截面形状与两根相邻所述绝缘线芯110与加强层130之间的空隙的形状一致。
所述复合加强芯121为单根或者多根。
所述复合加强芯121采用纤维与树脂固化而成,纤维选自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碳纤维中的一种或者两种。
所述填充本体122为聚乙烯。
所述绝缘线芯110由内至外依次为:导体111、内屏蔽层112、绝缘层113、外屏蔽层114和金属屏蔽层115;所述内屏蔽层112、绝缘层113和外屏蔽层114三层共挤。
所述加强层130采用玻璃纤维带、玄武岩纤维带混合编织,或用玻璃纤维丝、玄武岩纤维丝与铜丝混合编织。
电缆的生产工艺为:
先生产三根绝缘线芯110,在导体111外,内屏蔽层112、绝缘层113和外屏蔽层114三层共挤,然后进行金属丝编织形成金属屏蔽层115;
将三根所述绝缘线芯110以及三束复合加强芯121从挤塑机机筒中穿过,确保三根绝缘线芯110的排列符合要求;将发泡聚乙烯挤出在相邻两根绝缘线芯110之间并包覆在复合加强芯121外部,确保复合加强芯121正好位于填充条120的中心位置;将三根绝缘线芯110和三根填充条120经过圆形模具,挂掉多余的发泡聚乙烯。所述挤塑机的机头温度为190℃;
采用玻璃纤维带、玄武岩纤维带混合编织,或用玻璃纤维丝、玄武岩纤维丝与铜丝混合编织作为加强层编织于三根绝缘线芯110和三根填充条120外部,并使得三根绝缘线芯110和三根填充条120圆整、密实;
最后在加强层130外挤出外护层140。
本实施例的电缆不需要采用水泥浇筑,而是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的吊具200安装,所述吊具200包括三个楔形夹,每个楔形夹夹装一束复合加强芯121。
具体来讲,吊具200分为吊装部210和夹具部220。吊装部210包括吊耳211、承载板212、吊装圆盘213。吊装圆盘213由第一圆盘213-1、连接柱213-2和第二圆盘213-3组成,第一圆盘213-1、连接柱213-2和第二圆盘213-3均为中空结构,连接柱213-2上部穿过承载板212并连接第一圆盘213-1,下部连接第二圆盘213-3。第一圆盘213-1上部设置多个吊耳211,为稳定,3个吊耳最佳。夹具部220包括钢锚221、楔形夹222、楔形夹夹座223、外衬管224和螺母225;钢锚221穿过圆盘213-2,上端用螺母225固定,下端固定楔形夹222。楔形夹夹座223用于支撑楔形夹222。外衬管224为铝制,用于套在钢锚221和楔形夹222外部。本实施例的电缆从连接柱213-2和第二圆盘213-3的中心孔中穿出,每根复合加强芯121外部安装楔形夹222,在套上外衬管224,然后用液压机液压,将外衬管224、钢锚221、楔形夹222和复合加强芯121紧紧压在一起,由于楔形夹222的作用,电缆受力会夹装得更紧。
本实施例的电缆散热性好,载流量与相同截面铠装电缆增加30%;而且电缆成本降低30%;可在水平敷设和垂直敷设反复交替,在水平面和垂直井道交界处不需设置转接柜或接头,减少投入,降低故障率,同时减少电缆敷设工作量。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