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20499959发布日期:2020-04-21 22:40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超窄边框的显示面板渐渐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液晶显示面板(lcd)还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oled),窄边框或无边框显示将带来更好的外观体验。

然而,在显示面板的边缘存在汇流线(busline),即走线,用于连接各行/列像素的扫描线/数据线(gate/dataline)以及阵列走线(woa,wireonarray)。这样的边缘走线的设计是必须的,但同时它们的存在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到边缘的距离增大,使得无边框/超窄边框显示较为困难,在显示区域之外存在较宽的边框区域(即非显示区域)。同时,当显示面板的分辨率从高清(hd,highdefinition)上升到超高清(uhd,ultrahighdefinition)或者更高时,需要更多的区域用来放置更多的连接扫描线/数据线,导致边框区域缩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缩窄困难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问题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显示面板,包括:

弹性衬底;及

导电层,包括设于所述弹性衬底上的第一弹性层,及设于所述第一弹性层上的导线层;所述导线层包括多条彼此间隔布设的导线;

所述弹性衬底包括拉伸状态及自然状态;当所述弹性衬底处于拉伸状态,所述导线沿所述第一弹性层表面延伸;当所述弹性衬底处于自然状态,所述导线至少在两个维度内曲折延伸呈褶皱状。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支撑部;

每一条所述导线设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弹性支撑部上。

可选地,所述弹性衬底沿第一方向拉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导线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或者

所述弹性衬底同时沿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被拉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导线的延伸方向平行。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层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弹性衬底的弹性模量。

可选地,所述导电层还包括第二弹性层,所述第二弹性层设于所述导线层上;

所述第二弹性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弹性支撑部;每一所述第二弹性支撑部设于对应的一条所述导线上。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于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弹性衬底一侧的弹性保护层;

所述弹性保护层的材料与所述弹性衬底的材料相同。

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在承载基板上形成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括形成于承载基板上的第一弹性层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弹性层上的导线层,所述导线层包括多条间隔排布的导线;

将所述导电层转移至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衬底;多条所述导线沿所述第一弹性层表面延伸;

释放所述弹性衬底,以使所述导线至少在两个维度内曲折延伸呈褶皱状。

可选地,将所述导电层转移至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衬底;多条所述导线沿所述第一弹性层表面延伸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热释放胶带贴附于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承载基板的一侧;

将所述导电层与所述承载基板分离,并利用所述热释放胶带将所述导电层转移至处于拉伸状态的所述弹性衬底;

去除所述热释放胶带。

可选地,将所述导电层转移至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衬底;多条所述导线沿所述第一弹性层表面延伸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转移基板临时键合于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承载基板的一侧;

将所述导电层与所述承载基板分离,并利用所述转移基板将所述导电层转移至处于拉伸状态的所述弹性衬底;

对所述转移基板与所述导电层进行解键合。

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

上述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当弹性衬底处于拉伸状态时,导线层的导线通过第一弹性层设于弹性衬底上,且沿第一弹性层表面延伸。当释放弹性衬底的拉伸量,使弹性衬底处于自然状态时,由于弹性衬底的收缩,导线层的导线跟随弹性衬底收缩而收缩,形成至少在两个维度内曲折延伸呈褶皱状,从而使得导线层的导线具有较好的拉伸性能,即显示面板具有较好的拉伸性能,且几乎不增加导线占用的面积。故,与现有技术中将导线设计为在显示面板的平面内呈s形的技术方案相比,本发明中的显示器件兼具较佳的拉伸性能和占用面积小,有利于缩窄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满足显示面板窄边框的设计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去除了弹性保护层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显示面板制备方法中步骤s120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5为图3所示的显示面板制备方法中步骤s120另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般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围绕该显示区域设置的边框区域(即非显示区域),显示区域设置有多个像素,以及连接各个像素的多条数据线和多条扫描线。显示区域的多条数据线和多条扫描线引出至边框区域并在边框区域汇聚形成走线。

对于柔性显示面板,为了使边框区域的导线具有可拉伸性,传统技术是在显示面板的平面内将各导线设计呈s形等特定形状。该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导线的拉伸性能,但同时也必然增加了导线所占用的面积,使得非显示区域增大。也就是说,传统技术无法保证显示面板具有较佳的拉伸性能的同时兼顾导线所占用的面积较小,不能满足窄边框的设计需求。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兼具较佳拉伸性能和导线占用面积较小的显示面板。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弹性衬底10及导电层20,该导电层20包括第一弹性层22及导线层24。第一弹性层22设于弹性衬底10上。导线层24设于第一弹性层22上。该导线层24包括多条彼此间隔布设的导线240。

弹性衬底10包括拉伸状态及自然状态。当弹性衬底10处于拉伸状态时,导线层24的导线240沿第一弹性层22表面延伸。当弹性衬底10处于自然状态时,导线层24的导线240至少在两个维度内曲折延伸呈褶皱状。

上述显示面板,当弹性衬底10处于拉伸状态时,导线层24的导线240通过第一弹性层设于弹性衬底10上,且沿第一弹性层22的表面延伸。当释放弹性衬底10的拉伸量,使弹性衬底10处于自然状态时,由于弹性衬底10的收缩,导线层24的导线240跟随弹性衬底10收缩而收缩,形成至少在两个维度内曲折延伸呈褶皱状,使得导线层24的导线240具有较好的拉伸性能,即显示面板具有较好的拉伸性能,且几乎不增加导线240占用的面积。故,与现有技术中将导线设计为在显示面板的平面内呈s形的技术方案相比,本发明中显示面板兼具较佳的拉伸性能和导线占用面积小,能够满足显示面板窄边框的设计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导线240本身形成的褶皱状,使其本身具有较佳的拉伸性能。因此,在弹性衬底10处于拉伸状态时,可将导线240设计为在弹性衬底10的平面内沿直线延伸。如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显示面板的导线层24所占用的面积更小。

可选地,弹性衬底10可以包括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聚苯乙烯、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醚砜、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硫醚、聚芳酯、聚酰亚胺、聚碳酸酯、三乙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聚氨酯。优选地,弹性衬底10的材料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弹性层22除了起到将导线层24的导线240连接于弹性衬底10的作用之外,还具有均匀化导线240形变的作用。即在弹性衬底10由拉伸状态至自然状态的过程中,弹性衬底10的边缘与中心的形变量不同,弹性衬底10的形变通过第一弹性层22更加均匀的传递至导线层24,以使导线层24的各导线240跟随第一弹性层22产生形变而形成的褶皱状更加均匀。如此,避免了导线240有些区段形变过大而容易被折断,而有些区段形变过小从而影响导线240的拉伸性能。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层22的弹性模量小于弹性衬底10的弹性模量。如此,使得在弹性衬底10由拉伸状态至自然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弹性层22能够更好的起到均匀化导线240的形变的作用,进而进一步提升导线层的拉伸性能。

可选地,第一弹性层22可以包括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聚苯乙烯、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醚砜、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硫醚、聚芳酯、聚酰亚胺、聚碳酸酯、三乙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聚氨酯。优选地,第一弹性层22的材料为聚酰亚胺。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层2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支撑部220。每一条导线240设于对应的一个第一弹性支撑部220上。如此,使得在弹性衬底10由拉伸状态至自然状态的过程中,各条导线240分别在相互独立的第一弹性支撑部220上形变,不相互干扰,使得各个导线240的形变更加均匀,进一步提升导线层的拉伸性能。

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衬底10沿第一方向被拉伸,而处于拉伸状态。其中第一方向与导线240的延伸方向平行。如此,当释放该拉伸量,使得弹性衬底10处于自然状态时,弹性衬底10沿第一方向(即导线240延伸的方向)收缩,从而使得导线240沿其延伸方向收缩,而呈褶皱状。

需要指出的是,弹性衬底10的拉伸方向并不仅限于只沿第一方向,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衬底10可同时沿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被拉伸。其中第一方向与导线240的延伸方向平行。如此,在释放该拉伸量,使得弹性衬底10处于自然状态时,弹性衬底10既沿第一方向(即导线240延伸的方向)收缩又沿第二方向收缩。弹性衬底10沿第一方向(即导线240延伸的方向)收缩,使得导线240呈褶皱状。弹性衬底10沿第二方向收缩(即与导线240延伸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使得各条导线240之间的间距减小,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导线层24所占用的面积,进而有利于缩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面积,符合显示面板窄边框的设计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多条导线240沿第二方向依次彼此间隔布设。

可选地,导线240的材料可以包括金(au)、银(ag)、铝(al)、钼(mo)、铬(cr)、钛(ti)、镍(ni)、钕(nd)和铜(cu)的金属中的至少一种或金属的合金。优选地,导线240的材料为铜(cu)。

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层20还包括第二弹性层26,第二弹性层26设于导线层24上。第二弹性层26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弹性支撑部260。每一第二弹性支撑部260设于对应的一条导线240上。如此,第二弹性层26的设置便于将导线层24和第一弹性层22转移到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衬底10上。并且每一个第二弹性支撑部260设于对应的一条导线240上。因此,在释放弹性衬底10的拉伸量,而使弹性衬底10处于自然状态时,各条导线240的形变相互独立,不相互干扰,使得各导线240的形变更加均匀,进一步提升了导线的拉伸性能,即提升了显示面板的拉伸性能。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层26的材料与第一弹性层22的材料相同。如此,在显示面板被拉伸或折弯时,导电层上下两侧的形变一致,进一步提升了显示面板的拉伸性能。

可选地,第二弹性层26可以包括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聚苯乙烯、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醚砜、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硫醚、聚芳酯、聚酰亚胺、聚碳酸酯、三乙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聚氨酯。优选地,第二弹性层26的材料为聚酰亚胺。

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于导电层20远离弹性衬底10一侧的弹性保护层30。如此,弹性保护层30具有保护导电层20的作用。进一步地,弹性保护层30的材料与弹性衬底10的材料相同。如此,当显示面板折弯或拉伸过程中,导电层的上下两侧变形均匀,进一步提升了显示面板的拉伸性能。

可选地,弹性保护层30可以包括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聚苯乙烯、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醚砜、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硫醚、聚芳酯、聚酰亚胺、聚碳酸酯、三乙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聚氨酯。优选地,弹性保护层30的材料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层20还包括多个绝缘部(图未示),每个绝缘部填充于对应的相邻两导线240之间的间隙,以防止相邻两导线240相互导通。可以理解的是,该绝缘部也填充于对应的相邻两第一弹性支撑部220之间以及相邻两第二弹性支撑部260之间。绝缘部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弹性层和第二弹性层的弹性模量,以避免影响导电层在释放弹性衬底变形量的过程中形变。

为了更加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s110:在承载基板上形成导电层20;导电层20包括形成于承载基板上的第一弹性层22及形成于第一弹性层22上的导线层24,导线层24包括多条导线240;

具体地,在承载基板上采用涂布工艺形成第一弹性层22;在第一弹性层22上涂布光刻胶,曝光显影进行图案化;采用沉积工艺在第一弹性层22上形成一层导电材料;去除光刻胶,形成导线层24。

进一步地,在去除光刻胶,形成导线层24的步骤之后,还可包括步骤:

采用蚀刻工艺对第一弹性层22进行图案化,去除部分第一弹性层22,使得第一弹性层2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支撑部220,每一条导线240设于对应的一个第一弹性支撑部220上。

进一步地,在去除光刻胶,形成导线层24的步骤之后,还可包括步骤:

在导线层24上形成一层弹性材料,例如可采用旋涂工艺形成该层弹性材料;

对该层弹性材料进行图案化,形成第二弹性层26;第二弹性层26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弹性支撑部260;每个第二弹性支撑部260设于对应的一条导线240上。

s120:将导线层24转移至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衬底10;多条导线240沿第一弹性层22表面延伸;

s130:释放弹性衬底10的拉伸量,以使导线240至少在两个维度内曲折延伸呈褶皱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20具体包括步骤:

s121a:将热释放胶带贴附于导电层20远离承载基板的一侧;

s122a:将导电层20与承载基板分离,并利用热释放胶带将导电层20转移至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衬底10;

s123a:去除热释放胶带。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20具体包括步骤:

s121b:将转移基板键合于导电层20远离承载基板的一侧;

具体地,在导电层20远离承载基板的一侧旋涂激光键合胶,将转移基板贴附于导电层20,以通过激光键合胶将转移基板键合于导电层20。优选地,激光键合胶可为brewerbond701。

s122b:将导电层20与承载基板分离,并利用转移基板将导电层20转移至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衬底10;

s123b:对转移基板与导电层进行解键合,以去除转移基板。

具体地,通过激光解键合工艺,对转移基板与导电层进行解键合,以去除转移基板。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衬底10沿第一方向被拉伸,从而处于拉伸状态。其中第一方向与导线240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如此,使得释放弹性衬底10的拉伸量后,导线240至少在两个维度内曲折延伸呈褶皱状。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衬底10同时沿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被拉伸,而处于拉伸状态。其中第一方向与导线240的延伸方向平行。如此,使得释放弹性衬底10的拉伸量后,导线240能够呈褶皱状,并且各个导线240之间的间隙减小,缩减了导线层的宽度。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10之后,还可包括步骤:

在相邻两导线240之间的间隙中填充绝缘材料,形成绝缘部,以防止各导线240相互导通;该绝缘材料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弹性层22和第二弹性层26的弹性模量。可以理解的是,绝缘材料也填充于相邻两第一弹性支撑部220之间的间隙以及相邻两第二弹性支撑部260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30之后,还可包括步骤:

在导电层20上形成弹性保护层30,以覆盖该导电层20。

基于上述显示面板,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的传感器皮肤、身体可嵌入或可附接生物设备、可拉伸显示装置、物联网设备、人工智能设备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