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定向电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5293发布日期:2018-09-08 00:29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系统使用的电子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以提供电力传输与电子信号传输的电子连接器,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不需要以特定的插接角度进行连接,具有插接牢靠与使用方便的优点。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系统的复杂度提高,不同装置之间的串接必须依赖电子连接器同时进行电力的传输及电子信号的传输,而且为了避免使用者不当使用,例如以错误的插接角度进行插接,导致电子系统内部装置或元件的损害,多半会在电连接器内部设置防呆机构,这样的做法导致电子连接器的体积变大。此外,若电子连接器需要同时传输多重的电子信号,也会让电子连接器的结构更加复杂,设计与制造的难度与成本均会因而增加。

此外,在大电流的使用环境下,会有较高的安全防护与连接强度要求,防呆机构反而可能导致使用者插接不完全,影响使用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定向电子连接器,公端子与母端子之间可以直接在任意的插接角度进行对接,提供电子信号传输的功能,具有较佳的使用方便性。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定向电子连接器,适用于传输多组电子信号,且具有容易组装与制造的优点。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定向电子连接器,其包含有可相互对接的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其中第一端子组内设置有一信号总成,具有一轴套,一外盖以及至少一导电环位于轴套与外盖之间并且套接于轴套,使得导电环的径向外周面裸露在外,且导电环设有一导电片以其自由端穿出外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该导电环具有三个连接凸部凸设于各该导电环的径向内周面,该导电片一端连接于多个所述连接凸部其中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多个所述连接凸部为等角度间隔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多个所述导电环的数量为5个,多个所述C型绝缘环的数量为4个,相邻两个导电片之间的间隔角度为72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该第一端子组还具有一第一电极电桩,一第二电极电桩同轴设置于该第一电极电桩外围,一绝缘套管设置于该第一电极电桩与该第二电极电桩之间,以及一壳体用来容设该第一电极电桩,该第二电极电桩,该绝缘套管与该信号总成,且该信号总成同轴设置于该第二电极电桩外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无定向电子连接器还包含有一安装座设置在该第一端子组外围,以及一电极连接板与该第一端子组电性连接,其中该第一端子组的该壳体与该安装座是利用埋入射出工艺所制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该第二端子组设有至少一导电弹片能够插入该第一端子组内部,并且该至少一导电弹片的一端与所对应该至少一导电环的径向外周面相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该第二端子组具有一第三电极电桩与一第四电极弹片,以及一对接组件用来定位该第三电极电桩,该第四电极弹片,以及该至少一导电弹片。

由此,导电环可以作为360度环绕的信号接点,使得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可以采取任意角度进行插接。此外,导电环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传递多组电子信号。当导电环的数量为2个以上时,相邻两个导电环之间设有一C型绝缘环。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是导电环设有三个定位孔,C型绝缘环与外盖分别凸设有三定位柱能够插接于所对应导电环的定位孔,以确保导电环与导电片的相对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无定向电子连接器,适用于传输多组电子信号,且具有容易组装与制造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端子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信号总成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信号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实际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第一端子组

11安装座

12电极连接板

21第一电极电桩

22第二电极电桩

23绝缘套管

24壳体

241定位槽

242定位块

25金手指

30信号总成

31轴套

32导电环

321连接凸部

322导电片

323定位孔

33C型绝缘环

331定位柱

34外盖

341定位柱

342通孔

40第二端子组

41第三电极电桩

42第四电极弹片

43对接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结构设计与功能效果,提供一较佳实施例并搭配附图进行详细说明。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下说明当中所界定的“前”、“后”、“上”与“下”等用语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一般认知进行描述,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方向性或其他等同变化。在本实施例当中,是以一般电子连接器公母端子进行对接的插接方向作为前方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连接器包含有作为公端子的一第一端子组10,一安装座11设置在第一端子组10外围并可配合若干螺丝固定第一端子组10的位置,以及一电极连接板12与该第一端子组10电性连接以传输电力。

请参阅图2,该第一端子组10是由同轴设置的一第一电极电桩21,一第二电极电桩22、一绝缘套管23、一壳体24、一金手指25与一信号总成30所组成。其中,第一电极电桩21为圆棒状且在本实施例中为正极,第二电极电桩22为圆筒状套接于第一电极电桩21外围且在本实施例中为负极,绝缘套管23设置于第一电极电桩21与第二电极电桩22之间以提供绝缘作用,一壳体24呈阶梯筒状并设置于第二电极电桩22的外围与后方,金手指25设置于第一电极电桩21的前端以提供导电作用,该信号总成30同轴设置于第二电极电桩22外围并且与壳体24紧密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壳体24是将第一电极电桩21,第二电极电桩22,绝缘套管23与信号总成30预先组立完成后,利用埋入射出工艺所制作完成,同时能够将第一电极电桩21,第二电极电桩22,绝缘套管23与信号总成30加以定位。其中,第一电极电桩21的后端裸露出壳体24,第二电极电桩22则电性连接电极连接板12。

此外,安装座11也可以利用埋入射出工艺进行制作。在其他的使用情况下,第一电极电桩21与第二电极电桩22也可以更改设置为负极与正极。前述金手指25也可以与第一电极电桩21整合为单一元件。

请参阅图3,信号总成30是由空心圆柱状的一轴套31,五个导电环32与四个C型绝缘环33前向后交错堆叠(亦即各有一C型绝缘环33设置于相邻两个导电环32之间)并套设于轴套31的外周面,以及空心圆柱状的一外盖34连接并定位位于最后方的导电环32。

其中,各导电环32具有三个连接凸部321凸设于各导电环32的径向内周面且呈现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例为120度)排列,一导电片322连接于其中一连接凸部321且由前向后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片322是螺合方式锁固于导电环32的连接凸部321),以及三个定位孔323贯通各导电环32的厚度方向且呈现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例为120度)设置。各C型绝缘环33及该外盖34的前端周缘具有向前凸伸且呈现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例为120度)设置的三个定位柱331,341,使得定位柱331,341能够插接于定位孔323,以定位导电环32与C型绝缘环33的相对位置,使得各导电片322能够顺利通过其后方的C型绝缘环33的缺口。

值得一提的是,外盖34的底部设有五个通孔342可供导电环32的导电片322的自由端穿过。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导电片322之间的间隔角度为72度。

因此,信号总成30完成组装之后如图4所示,导电环32的径向外周面裸露在外,而且导电片322则穿出外盖34以对应连接信号线(图未绘示)。请再参阅图2,由于壳体24是利用埋入射出成型所制成,因此会形成对应各连接凸部321的定位槽241,以及对应各C型绝缘环33缺口的定位块242,以完全固定信号总成30及其零件的设置位置。

当第一端子组10与作为母端子的第二端子组40进行对接时,如图5所示,前述第二端子组40具有对应第一电极电桩21与第二电极电桩22配置的第三电极电桩41与第四电极弹片42,一对接组件43用来定位第三电极电桩41与第四电极弹片42且能够与信号总成30对接,且前述对接组件43设置有5个导电弹片44(个别长度均不同),各导电弹片44能够以插入第一端子组10内部的一端与所对应导电环32的径向外周面接触,以完成电性连接。因此,导电片322、导电环32与导电弹片44共同构成电子信号的传递路径。在本实施例中,5个导电弹片44分别对应5个导电环32,使得第一端子组10可以同时传递电力与5组电子信号,在其他的需求情况下,可以增加或减少前述导电片322、导电环32与导电弹片44的数量。在只有单一导电环32的情况下,则可以省略C型绝缘环33。

在使用时,使用者不需要控制特定的插接角度,只要沿着插接方向进行插接即可,操作过程简易,而且可以轻易的组装信号总成30,再利用埋入成型的方式制成壳体24,同时完成第一电极电桩21,第二电极电桩22,绝缘套管23与信号总成30的定位作业,制作过程相对快速有效率,可以降低组装时间与制作成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