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组箱体的电极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9785发布日期:2018-11-09 21:35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组箱体的电极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酸电池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免维护的铅酸电池组箱体的电极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大容量铅酸电池组的单体普遍采用的是管式极板、加液、开口式的形式,然后单体与单体之间通过铅连接板的焊接或专用连接件通过螺丝的固定连接而形成所需的电池组。虽然能做到大容量高电压的要求,但存在很多弊端,如漏液、极柱线缆的腐烂、充放电时形成的酸雾和可燃气体等,都给用户的使用、维护保养、安全等带来很大的麻烦,而且也很难加装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组的适时监控。而对免维护电池来说刚好避开了以上诸多方面的缺点,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充分发挥免维护电池的优点。

授权公告号CN203218352U,授权公告日2013年9月25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客车的小型电池系统的电池箱。该系统分为14个电池箱,电池箱分为A类和B类,其中A类为13个电池箱,B类为1个电池箱;14个电池箱进行串联,电池箱前部布置电器接口、CAN通信接口,其中电器接口为动力线缆连接口,并通过动力线缆连接其他电池箱;B类电池箱内还配置了GPS定位装置,及3G数据传输装置。从而将电池箱体小型化,分更多模块进行电池管理,减小电池单体故障对整个电池组的影响,便于故障电池箱内电池的维修、移动、安装。

免维护电池在应用到上述专利的技术方案中时,诸如电池管理系统的其他实现终端管理和维护的系统的加装布线增加、安装难度大。本实用新型在有效利用免维护电池优点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大容量免维护电池组箱体端盖电极的固定结构,易于加装电池管理系统实现终端管理维护和控制,有效解决了免维护电池的大容量化,能进一步拓展免维护电池的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池组箱体的电极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板,设有盖板电极孔和盖板接线孔;

电极板,设有内侧接线孔、外侧接线孔、以及两个板体电极孔,所述内侧接线孔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盖板接线孔重叠,所述板体电极孔与所述盖板电极孔对应;

电极柱,穿过所述盖板电极孔安装在所述板体电极孔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极板和所述电极柱便于对电池组进行统一的串并联布线操作。所述内侧接线孔至少部分位于盖板接线孔中,便于在盖板正面实现对电池组之间的布线操作。通过所述外侧接线孔,便于在盖板背面实现对电池组体内部的布线操作。使得应用该电极固定结构的电池组易于加装电池管理系统。

作为优选,所述盖板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导线通道和第二导线通道。所述第一导线通道和第二导线通道沿不同的方向布置,便于电池组之间以及电池组内部的走线。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线通道为设置在所述盖板正面的槽状结构,所述盖板接线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线通道的底部;所述第二导线通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线通道侧壁上的两个导线开口。所述第二导线通道的开口位于第一导线通道的侧壁,使得位于盖体背面的线束能够经所述第二导线通道进入到位于盖体正面的第一导线通道中,便于将电池组箱体内的线束布置到电池组箱体外。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线通道设有导线槽盖板。槽状的第一导线通道暴露在盖板表面,所述导线槽盖板能够保护所述第一导线通道内的线束,避免导线物进入导致带电极板之间短路,防水防尘,提高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内侧接线孔,用于电池组之间的电气连接;所述外侧接线孔,用于电池组内部的电气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内侧接线孔设于两个所述板体电极孔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电极板分为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所述正电极板和所述负电极板交错布置在所述盖板背面,使得所述正电极板的外侧接线孔和所述负电极板的外侧接线孔分别位于所述盖板接线孔的两侧。正极线束通过所述正电极板的外侧接线孔电连接电池组内单体的正极,负极线束通过所述负电极板的外侧接线孔电连接电池组内单体的负极。使得电池组内部正负极线束分开排布,避免正负线束相交,降低短路风险。

作为优选,所述电极柱的轴心位置开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便于电池连接件的螺丝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电极柱和所述盖板电极孔之间填充有密封胶。所述密封胶便于固定所述电极柱与塑料板,牢固不易脱落。

作为优选,所述盖体的四周设有用于与电池箱体卡接的卡扣。便于所述盖体的拆装。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实施例一的电极固定结构(盖板正面)示意图一。

附图2是实施例一的电极固定结构(盖板背面)示意图二。

附图3 是实施例一的盖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实施例一的电极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实施例一的电极柱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实施例一的电极柱与电极板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7是实施例一的电极固定结构与电池组箱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8是实施例一的导线槽盖板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在有效利用免维护电池优点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大容量免维护电池组箱体端盖电极的固定结构,易于加装电池管理系统实现终端管理维护和控制,有效解决了免维护电池的大容量化,能进一步拓展免维护电池的使用范围。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收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一

如图1-2,一种电池组箱体的电极固定结构,适用于铅酸免维护电池组箱体。该电极固定结构包括盖板1、电极板2、电极柱3,其中电极板2分为正电极板2a和负电极板2b。

本实施例中的盖板1为塑料材质,如图3所示,盖板1包括盖板电极孔11,盖板接线孔12,以及纵横交错的设置的第一导线通道13和第二导线通道14。作为优选,盖体1的四周侧面设有用于与电池箱体4卡接的第一卡扣15。具体的,盖体1的每个侧面设置两个第一卡扣,四个面采用8个卡扣固定,便于盖体的拆装,如图7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电极固定结构与电池组箱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第一导线通道和第二导线通道沿不同的方向布置,便于沿不同方向进行布线。作为优选,本实施例的第一导线通道13为设置在盖板1表面的槽状结构,第二导线通道14在盖板1的背面穿过第一导线通道13,并且在第一导线通道13的侧壁上的形成两个导线开口141,盖板接线孔12最好设置在第一导线通道13的槽底。使得位于盖体1背面的线束能够经所述第二导线通道14进入到位于盖体1正面的第一导线通道13中,便于将电池组箱体内的线束布置到电池组箱体外。第一导线通道13设有导线槽盖板131,槽状的第一导线通道13暴露在盖板1表面,导线槽盖板131能够保护所述第一导线通道13内的线束,避免导线物进入导致带电极板之间短路,防水防尘,提高安全性。第一导线通道13的内壁设有用于安装导线槽盖板131的卡接孔132,导线槽盖板131两侧设有与卡接孔132匹配的第二卡扣1311,便于导线槽盖板131的拆装,如图8为导线槽盖板131的安装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的电极板2为可导电的金属材质,如图4所示,电极板2包括设于金属板体上的内侧接线孔21、外侧接线孔22、以及两个板体电极孔23。其中,板体电极孔23与盖板接线孔12对应,内侧接线孔21设置在两个板体电极孔23之间,外侧接线孔22设置电极板2的一端,位于两个板体电极孔23的同一侧。

本实施例中的电极柱3为可导电的金属材质,如图5所示,电极柱3包括用于与电极板2的板体电极孔23安装连接的第一部分31、限位于盖板1的盖板电极孔11中的第二部分32、以及第三部分33,电极柱3 的轴心位置可一个连接孔34以便电池连接件的螺丝连接,也可以不开孔与电池连接件焊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电极柱3的第一部分31的直径与电极板2的极板电极孔23相匹配,便于将第一部分31通过机械压接的方式安装在极板电极孔23中。作为优选,第二部分32的直径大于第一部分31的直径小于盖板电极孔11的孔径,使得电极柱3与盖板电极孔11之间存在间隙,安装时在电极柱与盖板电极孔之间填充密封胶,使得电极柱与盖板之间的连接牢固,不易脱落。便于将电极柱3限位在与极板电极孔23对应的盖板电极孔11中,从而将安装有电极柱的电极板设置在盖板1的背面,使得第三部分33伸出盖板1的正面。将电池组单元的正极线束与正电极板2a的外侧接线孔连接,将电池组单元的负极线束与负电极板2b的外侧接线孔连接,便于在盖板1正面(即电池组箱体的外部)对电池组单体进行统一的串并联连接,实现电池组的模块化功能。作为优选,电极板2a和电极板2b在盖板1背面如图2所示的交错放置,成中心对称。使得正电极板2a的外侧接线孔和负电极板2b的外侧接线孔分别位于所述盖板接线孔11的两侧。使得电池组内部正负极线束分开排布,避免正负线束相交,降低短路风险。作为优选,在电极柱3与盖板电极孔11的间隙中灌注有颜色的密封胶:在安装在正电极板2a的电极柱与盖板电极孔11的间隙中灌注红色密封胶,在安装在负电极板2b的电极柱与盖板电极孔11的间隙中灌注蓝色密封胶,采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正负极,便于正负极的区分。电极板2上内侧接线孔21和电极板2的外侧接线孔2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布线使用的需要增加和减少,电极板2上内侧接线孔21和电极板2的外侧接线孔22的分布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没有创造性的调整。

电极板2的内侧接线孔21的至少一部分与盖板接线孔12重叠,本实施例中的盖板接线孔12为一个方形的大孔,多个较小的内侧接线孔21能够位于该盖板接线孔12中,从而使得内侧接线孔21暴露在盖板1正面。内侧接线孔可用于电池组之间的电气连接,便于在盖板1正面实现对电池组之间的布线操作。外侧接线孔22可用于电池组内部的电气连接,外侧接线孔22位于盖板1的背面,便于在盖板1背面实现对电池组体内部的布线操作。当与内侧接线孔21应的盖板接线孔12位于盖板1表面的第一导线通道13的槽底时,便于将内侧接线孔的线束约束在第一导线通道13中。电池组件的线束、电池管理系统的采样线束和控制线束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规则的分布和放置,便于整理和维护。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