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片电池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1229发布日期:2019-03-30 07:58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切片电池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生产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切片电池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由玻璃和背板结构夹胶封装,中间复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阵列组成复合层,电池片之间由导线串、并联汇集引线端的整体构件,称为晶体硅光伏组件。

随着市场对高功率光伏组件的需求愈演愈烈,光伏组件厂商均开启了对高功率光伏组件的探究之路。从光伏组件发电效率的原理出发,电学优化和光学增益成为了突破方向,切片电池组件应运而生。

市场上存在的切片电池组件主要以半片电池形式为主,该技术给组件功率带来的增益效果备受组件厂商的亲睐,为保证组件电性能参数与整片电池组件一致,其版型的设计也因电池切半这一过程发生了改变,同时任何半片组件版型的设计都大幅增加了半片组件的制作难度,故产能和良率因素一直制约着半片组件的发展。

对于三分之一切片电池组件,其版型结构相对于整片组件无过大差异,并且功率的增益大于半片电池组件,在组件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现有的三分之一切片电池组件一般是由两组电池串阵列串联组成,其在工作时,流经两个电池串间导电介质的电流较大,因而其欧姆损耗也较大,这导致其不仅发电功率偏低,且使得光伏组件的稳定性欠佳,不适宜量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电效率高且适于量产的切片电池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层玻璃、上层封装胶膜、三分之一切片电池阵列层、下层封装胶膜、背板以及设置于背板外部的接线盒,其中:

所述三分之一切片电池阵列层包括三组平行排布的大列电池串,所述三组大列电池串并联于所述接线盒的正极与负极之间;

所述大列电池串由两组单列电池串串联组成。

具体实施中,各所述大列电池串的极性均与相邻的所述大列电池串相反。

具体实施中,所述两组单列电池串并排设置且极性相反。

具体实施中,所述单列电池串由30个三分之一切片电池串联组成。

具体实施中,所述三分之一切片电池通过互联条串联组成单列电池串。

具体实施中,所述单列电池串通过汇流条串联组成大列电池串。

具体实施中,所述接线盒内还设置有旁路二极管,所述旁路二极管并联于所述接线盒的正极与负极之间。

具体实施中,所述上层玻璃为超白布纹钢化上层玻璃。

具体实施中,所述背板为高分子背板或玻璃背板。

具体实施中,所述上层封装胶膜和下层封装胶膜为EVA胶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切片电池光伏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层玻璃、上层封装胶膜、三分之一切片电池阵列层、下层封装胶膜、背板以及设置于背板外部的接线盒,该三分之一切片电池阵列层包括三组平行排布且并联于所述接线盒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的大列电池串,该大列电池串由两组单列电池串串联组成。本实用新型中的切片电池光伏组件可以使得流经导电介质的最大电流降低至整片电池组件的三分之一,有效降低了导电介质上的欧姆损耗,进而可以使得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大幅度提升,且其制作工艺简单,原材料成本较低,适于量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切片电池光伏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切片电池光伏组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切片电池光伏组件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切片电池光伏组件的背部示意图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接线盒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具体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电效率高且适于量产的切片电池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层玻璃100、上层封装胶膜200、三分之一切片电池阵列层300、下层封装胶膜400、背板500以及设置于背板500外部的接线盒600,其中:

所述三分之一切片电池阵列层300包括三组平行排布的大列电池串301,所述三组大列电池串301并联于所述接线盒600的正极与负极之间;

所述大列电池串由两组单列电池串串联组成。

具体实施中,在设置三分之一切片电池303阵列层300时,各大列电池串301的排布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例如,为了使得其布局更为合理,同时可以节省导电介质的使用,且提升光伏组件的稳定性,各大列电池串301的极性可以均与相邻的大列电池串301相反。

具体实施中,各大列电池串301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例如,如图2、图3及图4所示,为了使得大列电池串301的内部布局合理且节省导电介质,所述大列电池串301可以由两组并排设置且极性相反的单列电池串302串联组成,即两组单列电池串302通过导电介质呈U型连接,组成大列电池串301。

具体实施中,单列电池串302内三分之一切片电池303数量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与常规组件的电性相同,可以与常规组件兼容使用,因而所述单列电池串302可以由30个三分之一切片电池303串联组成。

具体实施中,三分之一切片电池303可以通过多种导电介质串联组成单列电池串302。例如,由于互联条的宽度与电池片的主栅线相同,因而所述30个三分之一切片电池303可以通过互联条串联组成单列电池串302。

具体实施中,单列电池串302可以通过多种导电介质串联组成大列电池串301。例如,由于汇流条具有感抗低、抗干扰、高频滤波效果好、可靠性高、节省空间、装配简洁快捷等优异特点,因而所述单列电池串302可以通过汇流条串联组成大列电池串301。

具体实施中,为了防止光伏组件因热斑效应而烧毁,还可以设置一旁路二极管601。旁路二极管601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例如,如图5所示,旁路二极管601可以设置于接线盒600内部,同时,所述旁路二极管601可以并联于所述接线盒600的正极与负极之间。

具体实施中,上层玻璃100的选用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例如,为了保证上层玻璃100的透光性,提升光伏组件的光利用率,所述上层玻璃100可以为超白布纹钢化上层玻璃。

具体实施中,背板500的选用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例如,所述背板500可以为高分子背板或玻璃背板。进一步的,所述高分子背板可以为TPT背板、TPE背板、TPC背板、KPK背板、KPE背板、KPF背板FEVE氟碳涂料背板、PET背板或聚酰胺背板。

具体实施中,所述上层封装胶膜200和下层封装胶膜400的选用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例如,由于EVA胶膜在粘着力、耐久性、光学特性等方面具有的优越性,所述上层封装胶膜200和下层封装胶膜400可以为EVA胶膜。

具体实施中,本实用新型中的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如下:

步骤一:将三分之一切片电池303通过互联条串联焊接成单列电池串302;

其中,每个切片电池光伏组件共需要180块三分之一切片电池303,焊接成6组单列电池串302,每个组单列电池串302内设置30个三分之一切片电池303。

步骤二:敷设上层玻璃100和上层封装胶膜200。

步骤三:将焊接好的6组单列电池串302平行排布在光伏组件中,其中,6组串单列电池串302在光伏组件头部的极性为“+--++-”,尾部为“-++--+”。此时,可以对组件内的6组单列电池串302由上至下进行编号(即第一至第六组单列电池串302)。

步骤四:对各组单列电池串302进行汇流条及引出导线的焊接,形成三组并联的大列电池串301;其中,首先将第一与第二单列电池串302、第三与第四单列电池串302、第五与第六单列电池串302的尾部通过汇流条分别进行串联焊接,从而形成三组大列电池串301。然后再将第二与第三单列电池串302、第四与第五电池串的头部通过汇流条进行焊接;最后,在第一、第六单列电池串302的头部,以及第二与第三单列电池串302、第四与第五电池串头部的汇流条处焊接引出导线,共4根引出导线。

步骤五:敷设下层封装胶膜400和背板500,将引出导线从背板500的开孔处穿出。

步骤六:层压。

步骤七:对光伏组件进行削边、装框及在背板500外部安装接线盒600。其中,4根引出导线需要连接至接线盒600的4个接线端子处。4个接线端子可以为第一至第四接线端子,第一和第三接线端子与接线盒600的负极相连,第二和第四接线端子与接线盒600的正极相连,因而4根引出导线需要与相应极性的接线端子相连。此处需要说明的是,4根导线在光伏组件内部无需叠加布线,只需将其按顺序连接至接线盒600的接线端子处便可,避免引出导线在光伏组件内部形成短路,可以大幅度提升光伏组件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切片电池光伏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层玻璃100、上层封装胶膜200、三分之一切片电池303阵列层300、下层封装胶膜400、背板500以及设置于背板500外部的接线盒600,该三分之一切片电池303阵列层300包括三组平行排布且并联于所述接线盒600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的大列电池串301,该大列电池串301由两组单列电池串302串联组成。本实用新型中的切片电池光伏组件可以使得流经导电介质的最大电流降低至整片电池组件的三分之一,有效降低了导电介质上的欧姆损耗,进而可以使得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大幅度提升(较整片电池组件提升10W),且其制作工艺简单,原材料成本较低,适于量产。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