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线圈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3049发布日期:2020-05-29 13:10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点火线圈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点火线圈单元。



背景技术:

已知的点火线圈单元包括用于容纳其部件(例如初级线圈,次级线圈,点火器等)的壳体。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围绕沿壳体的横向方向延伸的线圈绕轴缠绕。壳体包括在其竖直方向上开通的开口。在下文中,当描述已知的线圈单元时,将壳体的开口侧面向竖直方向所在的方向称为向上方向。与之相反的一侧所在的方向称为向下方向。一个线圈轴线方向称为前向方向。与之相反的另一线圈轴线方向称为后向方向。

在已知的点火线圈单元中,壳体包括作为主要部分的壳体本体以及位于壳体本体的前侧处的接合壁。端子金属部的一部分埋在接合壁中。端子金属部的另一部分从接合壁向内突出到壳体以用作内部端子。

内部端子具有通过在其厚度方向上弯曲金属板而具有l形。即,内部端子包括从接合壁沿线圈轴线方向的后侧方向延伸的端子第一部分。内部端子还包括从端子第一部分的后端部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的端子第二部分。端子第二部分在组装时通过焊接或类似方式连接至点火器等的端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颖的点火线圈单元,其能够抑制或减小内部端子的变形。因此,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点火线圈单元(1),其包括:初级线圈(11);次级线圈(12),其磁耦合到初级线圈;以及点火器,其为初级线圈通电和断电。点火线圈单元还包括壳体(2),以将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容纳在其内部(21)中。壳体具有端子埋设壁(22),并且端子埋设壁具有面对壳体的内部的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点火线圈单元还包括端子金属部(3),该端子金属部具有埋入端子埋设壁中的第一端部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第二端部。第二端部与第一端部相反。端子金属部包括至少一个内部端子(31),该至少一个内部端子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壳体的内部。至少一个内部端子包括端子第一部分(311),该端子第一部分在端子埋设壁主表面的法线方向(x)上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朝向壳体的内部延伸。至少一个内部端子包括端子第二部分(312),该端子第二部分从端子第一部分的前端在(第一)竖直方向(z1)上沿端子埋设壁主表面连续延伸。至少一个内部端子要么通过安装在壳体中的部件的端子而压配,要么通过在端子第二部分处进行焊接而联接端子。壳体包括至少一个突出部(23),以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朝壳体的内部突出。所述至少一个突出部在(第一)竖直方向上面对所述至少一个端子第一部分的底表面(311a)。

因此,根据上述一个实施例,点火线圈单元的壳体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向壳体的内部突出,同时面对端子第一部分的底表面。因此,即使当载荷沿着与竖直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到内部端子时,由于内部端子的端子第一部分的底表面由突出部支撑,所以可以抑制内部端子的变形。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一个实施例,在点火线圈单元中,能够抑制内部端子的变形。

附图说明

由于基本相同的内容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详细描述时将变得更好理解,因此将更容易获得对本公开的更完整的理解以及本公开的许多附带优点,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点火线圈单元的竖直截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单元、端子金属部、点火器、电容器和二极管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包括于点火线圈单元中的突出部及其周边的放大截面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包括于点火线圈单元中的突出部及其周边的放大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型例的包括于点火线圈单元中的突出部及其周边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型例的点火线圈单元的突出部及其周边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比较示例的将二极管压配入短端子之前包括于点火线圈单元中的压力接触端子及其周边的放大截面图;

图8是根据比较例的当二极管已被压配入压力接触端子中并使内部端子变形时的包括于点火线圈单元中的压力接触端子及其周边的放大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包括于点火线圈单元中的突出部及其周边的放大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包括于点火线圈单元中的突出部及其周边的放大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包括于点火线圈单元中的突出部及其周边的放大截面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的包括于点火线圈单元中的突出部及其周边的放大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六实施例的各自包括于点火线圈单元中的协同突出部及其周边的透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六实施例的各自包括在壳体中的协作突出部及其周边的透视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六实施例的各自包括于点火线圈单元中的协同突出部及其周边的放大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七实施例的各自包括于点火线圈单元中的连接突出部及其周边的透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公开的第八实施例的各自包括于点火线圈单元中的突出部及其周边的放大图;

图18是示出本公开的第八实施例的各自包括于点火线圈单元中的突出部及其周边的放大截面图;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九实施例的点火线圈单元的纵截面图;以及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九实施例的壳体和端子金属部中的内部端子及其附近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7-45760号(jp-2017-45760-a)中描述了已知的点火线圈单元。然而,当将诸如点火器等的电子部件连接至端子第二部分时,由于向下的载荷施加至内部端子,因此内部端子容易变形。本公开解决了这种问题,并且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或减小内部端子的变形的新颖的点火线圈单元。

现在参考附图,下面对点火线圈单元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贯穿其若干视图,特别是图1至图4,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应的部分。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点火线圈单元1包括初级线圈11、次级线圈12、壳体2以及端子金属部3。初级线圈11和次级线圈12彼此磁耦合。壳体2在其内部21中容纳初级线圈11和次级线圈12。端子金属部3的一部分被埋设在形成在壳体2中的端子埋设壁22中。端子金属部3的另一部分设置在壳体2的内部21中。

如图1至图3所示,端子金属部3在壳体2中比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更深地延伸,该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用作在端子埋设壁22上面对壳体2的内部的主表面。端子金属部3还包括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壳体2的内部21中的内部端子31。

如图3所示,内部端子31由端子第一部分311和端子第二部分312组成。端子第一部分311沿着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的法线x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延伸到壳体2的内部。端子第二部分312从端子第一部分311沿着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在延伸方向上即沿竖直轴线z的z1方向上向下游延伸。

下文中,将垂直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的法线x简称为法线x。下文中,将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沿着法线x位于上游的方向简称为x2方向。与其相反的方向简称为x1方向。此外,在下文中,沿竖直轴线z的延伸方向z1简称为z1方向。与其相反的方向在下文中简称为z2方向。此外,在下文中,将垂直于法线x和竖直轴线z两者的轴线简称为横向轴线y。沿着横向轴线y的方向在下文中简称为y1方向。与之相反的方向简称为y2方向。

如图3所示,壳体2包括突出部23,该突出部23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沿x2方向突出,同时面对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即,面向z2方向的表面)。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该实施例。

点火线圈单元1用于内燃发动机中。例如,点火线圈单元1连接到安装在装配于机动车辆和热电联产等上的内燃发动机中的火花塞(未示出),并且用作向火花塞施加高压的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2包括壳体本体20以及附接到壳体本体20的端子埋设壁22。由于壳体本体20和端子埋设壁22彼此分开,因此需要通过组装壳体本体20和端子埋设壁22来构造壳体2。

如图1所示,壳体本体20为朝z1方向的下游开口的箱状。壳体本体20包括底壁201,该底壁201具有水平(垂直于竖直轴线z)延伸的矩形板状形状。壳体本体20还包括从底壁201的周缘沿z1方向竖立的周壁202。周壁202是大致矩形筒状。壳体本体20的周壁202朝z1方向的下游开口。

如图1和图2所示,周壁202由沿着法线x彼此面对的周壁前部202a和周壁后部202b构成。周壁202还由沿着横向轴线y彼此面对的一对周壁侧部202c构成。周壁前部202a在x1方向上设置于周壁后部202b的下游。因此,壳体本体20由周壁前部202a、周壁后部202b、该对周壁侧部202c以及端子埋设壁22这五个壁构成。术语“前”和“后”在下文中出于方便的目的而使用但并不限制例如安装在车辆上的点火线圈单元1的姿势。

为了接收端子埋设壁22,周壁前部202a具有周壁凹口202d作为切口,该切口位于周壁前部202a的沿横向轴线y的大致中央处并且沿竖直轴线z延伸。因此,如图所示,端子埋设壁22压配入周壁凹部202d中。

如图2所示,端子埋设壁22是沿法线x具有给定厚度的矩形板。端子埋设壁22具有在其沿横向方向y1和y2的相应边缘以及在沿z2方向的边缘上连续形成的凹槽223。因此,端子埋设壁22在周壁凹部202d插入凹槽223中的状态下而与周壁凹部202d接合。

如图1所示,端子埋设壁22与后面更详细描述的连接器4和初级线轴5一体成型。在下文中,将与端子埋设壁22、连接器4和初级线轴5成为一体的构件称为连接器单元10。连接器单元10通过将稍后描述的端子金属部3和中心芯181插入模具中从而执行插入模制而制备。

如图1所示,连接器4从端子埋设壁22的面向x1方向的表面在x1方向上突出。连接器4具有带底筒状形状。随着连接器4沿x1方向延伸,连接器4逐渐向z1方向倾斜,从而在这两个方向之间倾斜地开口。端子金属部3的一部分突出至连接器4的内部空间内。设置在点火线圈单元1外部的外部连接器(未示出)连接到连接器4。作为外部连接器,所示例的是设置于线束的一个端部处的连接器,该连接器通过线束的另一端部连接至设置在点火线圈单元1外部的诸如控制器等的外部仪器。

如图1和图2所示,端子埋设壁22具有端子埋设壁凹部222,该端子埋设壁凹部222从用作端子埋设壁22的面向x2方向的主表面的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沿x1方向凹入。如图2所示,端子埋设壁凹部222沿着横向轴线y设置在位于端子埋设壁22的相应端部处的凹槽223之间。此外,端子埋设壁凹部222位于端子埋设壁22的面向z1方向的区域中。端子埋设壁凹部222一直延伸到端子埋设壁22在z1方向上的端部并在该端部处开口。此外,如图3所示,端子埋设壁凹部222的面向z2和x2两个方向的侧端部222a的边缘在x1方向上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稍微偏移(即凹陷)。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端子埋设壁22的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在端子埋设壁22的除突出部23以外的部分在x2方向的最末端处与法线轴线x垂直位于壳体2内。如图所示,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除端子埋设壁凹部222之外均位于端子埋设壁22中。

这里,在本说明书中,如果各表面的数量为一个,则各表面中的主表面是指一表面。如果该表面由多片组成,则主表面是指多片中面积最大的片。

此外,在端子埋设壁22中,埋设了多个端子金属部3。多个端子金属部3中的至少一个的一部分暴露于连接器4的内部空间。具体地,在连接器4的内部空间中,三个端子金属部3的端子暴露。暴露于连接器4内部的这三个端子可以由通过连接至连接器4的线束等接地的接地端子、用于将外部电源与初级线圈11连接的电源端子以及用于将开关信号传输到点火器6的信号端子构成。

此外,如图1至3所示,多个端子金属部3中的每一个均部分地暴露于壳体2的内部。在这些端子金属部3中,暴露于壳体2内部的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一部分是内部端子31。如图3所示,内部端子31是具有上述端子第一部分311和端子第二部分312的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沿x2方向延伸的端子金属部3的一部分。

具体地,如图3所示,端子第一部分311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沿法线x在x2方向上延伸。端子第二部分312从端子第一部分311沿竖直轴线z在z1方向上延伸。当从横向方向y观察时,内部端子31呈l形。即,通过将细长的板状构件在其厚度方向上弯曲来制备内部端子31。

此外,在端子第一部分311和端子第二部分312之间的边界处,设置有弯折弯曲部312a。当构成端子金属部3的金属板弯曲以制备内部端子31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如图所示,弯曲部312a是端子第二部分312的一部分(即,端子第二部分312在z2方向上的端部)。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点火线圈单元1包括七个内部端子31。七个内部端子31中的四个是长端子31a,且其余三个是短端子31b。长端子31a包括沿法线x延伸并且比短端子31b的端子第一部分311更长的端子第一部分311。因此,长端子31a的端子第二部分312的端部比短端子31b的端子第二部分312的端部在x2方向上更深(更远)。

由于短端子31b的端子第一部分311沿着法线x比长端子31a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短,所以短端子31b比长端子31a更刚性,因此,即使给其施加一定量的载荷,也几乎不变形。长端子31a、短端子31b、长端子31a、短端子31b、长端子31a、短端子31b和长端子31a的这七个内部端子31在y2方向上依次设置。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稍后详细描述的点火器端子62连接到长端子31a的端子第二部分312。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长端子31a的端子第二部分312的几乎中央处形成有凸部312b作为弯曲部以在x2方向上向下游突出。

因此,当长端子31a和点火器端子62彼此连接时,首先将点火器端子62放置成沿法线x面对长端子31a的端子第二部分312的x2侧。然后,端子第二部分312的凸部312b被压靠在点火器端子62并且长端子31a和点火器端子62通过阻力焊接而联接。因此,端子第二部分312和点火器端子62在凸部312b附近联接。即,长端子31a用作所谓的焊接端子。

此外,如图2和图6所示,短端子31b包括狭缝312c,该狭缝312c通过从端子第二部分312的边缘沿z2方向切割端子第二部分312而制备。因此,由于端子被压配到短端子31b的狭缝312c中,所以该端子连接到短端子31b。即,短端子31b用作所谓的压配合端子。

此外,如图2所示,将电容器13的端子压配合到三个短端子31b中沿y1方向排列的最末端的短端子31b中。另外,将电容器13的另一端子压配合到三个短端子31b中沿着横向轴线y位于中央的短端子31b中。电容器13的端子经由短端子31b连接到设置在连接器4中的接地端子。电容器13的另一端子经由短端子31b连接至设置在连接器4中的电源端子。

此外,如图2所示,二极管14的端子连接至三个短端子31b中在y2方向上排列的最末端的短端子31b。二极管14被设置为例如当初级线圈11被通电时抑制在次级线圈12中产生的电压。二极管14的一个端部经由短端子31b电连接至设置在连接器4的内部的电源端子或接地端子。二极管14的另一端部连接到次级线圈12的低压侧端部。

此外,如图2所示,电容器13和二极管14分别连接至短端子31b的部分沿着法线x对齐。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电容器13和二极管14均在z1方向上在构成连接器单元10的连接部101的下游设置在壳体2的内部21中。连接部101被构造成将端子埋设壁22和初级线轴5连接在一起。

此外,如图2至图4所示,内部端子31中的每个的端子第一部分311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在z1方向上的端部沿x2方向突出。

在该实施例中,在壳体2中设置四个突出部23,以分别面对四个长端子31a的底表面311a。即,在多个内部端子31中,突出部23设置成分别面对内部端子31中沿着法线x具有较长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的长端子31a的底表面311a。也即,突出部23既没有设置至相应短端子31b的底表面311a,也没有设置成与相应短端子31b的底表面311a相对。后文中,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四个突出部23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所以除非描述突出部23时另有说明,否则通常仅描述一个突出部23以及具有面对突出部23的底表面311a的内部端子31。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在壳体2中,突出部23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在x2方向上突出。在模制连接器单元10的同时模制突出部23。即,连接器单元10一体地包括突出部23。

如图2和图3所示,突出部23至少面对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在x2方向上的端部。在该实施例中,突出部23的整个部分沿着竖直轴线z与长端子31a的底表面311a相对。然而,本公开不限于其中整个突出部沿着竖直轴线z与长端子31a的底表面311a重叠的系统。也即,本公开包括其中基本上整个突出部23沿着竖直轴线z与长端子31a的底表面311a重叠的系统,即使突出部23的一部分由于公差等而未沿着竖直轴线z面对长端子31a的底表面311a。

此外,突出部23可以以各种方式面对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例如,突出部23可以要么紧密接触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要么经由小间隙面对该底表面311a。在此,小间隙意指突出部23与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之间的间隙足够小,以至于当内部端子31在受到沿z2方向施加的载荷时而将要挠曲时,内部端子31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可以抵接在突出部23上。

如图3所示,突出部23在x2方向上延伸超过端子第一部分311的端部。即,在该实施例中,突出部23的端部在x2方向上延伸直到端子第二部分312的除了在x2方向上突出的突起312b之外的外表面。

此外,如图3所示,在突出部23沿x2方向延伸的端部处面向z1方向的表面弯曲成跟随端子第二部分312的弯曲部312a的面向z2方向的表面。突出部23的面向z1方向的整个表面几乎与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相对。

如图4所示,突出部23沿着横向轴线y的宽度等于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沿着横向轴线y的宽度。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突出部23沿竖直轴线z的厚度大于端子第一部分311沿竖直轴线z的厚度。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突出部23沿着竖直轴线z在z1方向上设置在点火器本体61的下游(即,高于点火器本体61)。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一对连接部101设置在连接器单元10中,以将端子埋设壁22和初级线轴5彼此连接。连接部101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沿着横向轴线y设置的相应侧端部沿着法线x在x2方向上线性延伸。该对连接部101沿着横向轴线y分别位于七个内部端子31的外侧。

此外,如图2所示,接线端子32从连接部101中的每个沿着横向轴线y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虽然未示出,但是初级线圈11的一个端部连接至接线端子32中的一个。初级线圈11的另一端部也连接至接线端子32中的另一个。

面对y1方向的接线端子32通过连接部101和端子埋设壁22的相应内部连接到七个内部端子31中沿y1方向设置的最末端的内部端子31。具有七个内部端子31中沿y1方向设置的最末端的内部端子31以及面向y1方向的接线端子32的端子金属部3未暴露于连接器4的内部空间。此外,除了七个内部端子31中沿y1方向的最末端的内部端子31,其余六个内部端子31中的每个均通过端子埋设壁22的内侧电连接至设置在连接器4的内部空间中的端子(接地端子、电源端子或信号端子)中的任意一个。面向y2方向的接线端子32通过面向y2方向的连接部101以及端子埋设壁22的相应内侧而电连接至位于连接器4的内部空间中的接地端子。

此外,如图1所示,初级线轴5在沿着法线x的两侧包括开口,从而具有筒形状。初级线圈11围绕初级线轴5的外周表面进行缠绕。次级线轴120围绕初级线轴5的外周设置并允许次级线圈12围绕该次级线轴120进行缠绕。

如图1所示,次级线轴120与连接器单元10分开。次级线轴120在其沿法线x的两侧也包括开口,从而再次具有筒形状。连接器单元10的初级线轴5插入次级线轴120。次级线圈12围绕次级线轴120的外周进行缠绕。次级线圈12的低压侧连接到二极管14的一个端部。次级线圈12的高压侧经由装配到次级线轴120中的连接端子15而连接至稍后详细描述的高压端子16。

此外,如图1所示,高压端子16被装配到高压塔25的面向z1方向的端部中。高压塔25从壳体本体20的底壁201沿z2方向突出。高压塔25的沿竖直轴线z的两侧开口。高压端子16被装配到高压塔25的面向z1方向的开口中以覆盖该开口。

如图1所示,高压端子16用作从点火线圈单元1输出高压的输出端子。高压端子16还用作插塞以防止填充在壳体2中的具有热固特性的填充树脂17从高压塔25泄漏到壳体2的外部。在高压塔25中,可以设置电阻器以抑制噪声电流从连接到点火线圈单元1的火花塞流出。

此外,如图1所示,中心芯181被埋入初级线轴5中。具体地,通过将中心芯181设置在模具的内部并使用插入成型法模制连接器单元10而将中心芯181埋入初级线轴5中。

此外,如图1所示,围绕中心芯181设置有外周芯182。外周芯182具有矩形环形形状,以围绕中心芯181的沿横向轴线y的两侧和沿法线x方向的两侧。中心芯181和外周芯182中的每个均由软磁材料制成并且共同构成用于在初级线圈11被通电和断电时所产生的磁通量的磁路。

此外,如图1所示,在中心芯181的面向x1方向的表面与外周芯182之间设置有磁体19。磁体19对中心芯181施加磁偏压以增强初级线圈11的输出电压,从而当初级线圈11断电时增加磁通量的变化量以及在次级线圈12中感应的电压。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点火器6设置在外周芯182在x1方向上的下游。点火器6使初级线圈11通电和断电。点火器6包括点火器本体61,该点火器本体61通过用树脂模制开关元件而制成。点火器6还包括在z1方向上从点火器本体61突出的四个点火器端子62。这四个点火器端子62分别连接到不同的长端子31a。

此外,如图1所示,填充树脂17被供应到壳体2的内部21以密封点火线圈单元1的设置在内部21中的部件。填充树脂17例如由环氧树脂制成。

现在,在下文中描述了在本公开的该实施例中可获得的各种优点。根据本实施例,点火线圈单元1的壳体2包括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沿着横向轴线x朝x2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3。同时,突出部23面向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因此,即使当载荷沿竖直轴线z从上方沿z2方向施加至内部端子31时,由于内部端子31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通过突出部23支撑,因此能够抑制内部端子31的变形。

此外,突出部23从壳体2的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的一部分在x2方向上突出。因此,通过从壳体2的端子埋设壁22延伸突出部23,壳体的内部212几乎不缩窄。

此外,突出部23设置成面对用作内部端子31的焊接端子的底表面311a。然后,通过在将端子第二部分312和点火器端子62几乎互相叠置的同时对焊接端子和点火器端子62进行电阻焊接而将焊接端子和点火器端子62彼此连接。因此,当将作为焊接端子的端子第二部分312和点火器端子62要么固定要么叠置等时,存在这样的风险:即,从端子第二部分312沿z2方向向焊接端子施加力。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突出部23面对焊接端子的底表面311a,因此即使在进行电阻焊接以将焊接端子和点火器端子62联接在一起时,也能够抑制焊接端子变形。

此外,突出部23至少面对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的面向x2方向的端部。因此,由于突出部23至少面对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的离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最远的端部,所以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端子第一部分311变形。

此外,突出部23仅面对长端子31a的底表面311a,而不面对短端子31b的底表面311a。即,突出部23仅与长端子31a的底表面311a相对,该长端子31a可能由于端子第一部分311的长度而变形。然而,突出部23不与短端子31b的底表面311a相对,该短端子31b不太可能因端子第一部分311的长度而变形。因此,能够减少突出部23的数量,同时抑制长端子31a的变形。同时,可以简化用于模制与突出部23一体的构件(即,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单元10)的模具。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抑制点火线圈单元的内部端子的变形。

此外,除了突出部23被定位成面对焊接端子的底表面311a的实施例之外,突出部23还可以被设置成面对压力接触端子的底表面311a,如图5和图6所示。

即,将二极管14等的端子沿z1方向压配合进压力接触端子的狭缝312c。因此,如图7和图8所示,当不存在突出部并且将二极管14等的端子压配进压力接触端子的狭缝312c中时,如图8所示,由于在z2方向上对压力接触端子施加了力,因此压力接触端子具有在z2方向上变形的风险。

因此,如图5和图6所示,当突出部23设置成面对压力接触端子的底表面311a时,即使在将电容器13或二极管14等的端子压配合进压力接触端子的狭缝312c中时,压力接触端子也几乎不会变形。因此,即使压力接触端子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相对延长,也可以抑制压力接触端子的变形。

现在,参考图9及适用附图描述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如图9所示,通过改变突出部23沿着法线x的长度而在该实施例中修改和采用第一实施例。

即,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部23沿x2方向的端部位于端子第二部分312在x1方向的下游。换句话说,突出部23没有从端子第一部分311面向x2方向的端部在x2方向上突出。更具体地,突出部23在x2方向上的端部从端子第一部分311面向x2方向的端部(即,端子第二部分312的弯曲部312a的端部)在x1方向上稍微偏移。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单元1包括迄今描述的至少一个突出部23。

其余构造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基本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突出部23没有从端子第一部分311在x2方向上突出,因此可以缩短突出部23在突出方向(即,沿着法线x)上的长度。结果,可以有效地确保突出部23的强度。此外,当突出部23与连接器单元10一起一体成型时,可以避免短射,从而产生令人满意的突出部23。在本实施例中获得的其余优点可以与在第一实施例中获得的优点基本相同。

现在,参考图10和适用附图描述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如图10所示,通过改变突出部23沿横向轴线y的尺寸而在该实施例中修改并采用第二实施例。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突出部23具有垂直于法线x的u形状横截面。更具体地,在垂直于法线x的横截面形状中,突出部23包括沿着横向轴线y线性形成的突出水平部分231。突出部23还包括一对突出竖直部分232,该对突出竖直部分232从突出水平部分231的沿着横向轴线y设置的两个横向端部沿z1方向延伸。

此外,内部端子31的底表面311a沿竖直轴线z与突出横向部分231的面向z1方向的表面相对。突出横向部分231的沿横向轴线y的相应端部从端子第一部分311沿横向轴线y的两侧相反地突出。

此外,在该对突出竖直部分232中,面向y1方向的突出竖直部分232与端子第一部分311的面向y1方向的端面紧密接触。在该对突出竖直部分232中,面向y2方向的突出竖直部分232也与端子第一部分311的面向y2方向的端面紧密接触。此外,突出竖直部分232的面向z1方向的表面和端子第一部分311的面向z1方向的表面在同一平面上延伸。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单元1包括迄今描述的至少一个突出部23。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其余构造与第二实施例中采用的构造基本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突出部23的各部分也与端子第一部分311沿着横向轴线y的两侧端部相对,因此即使向内部端子31施加载荷,也能够抑制内部端子31沿着横向轴线y的变形以及扭曲。本实施例所获得的其他优点也与第二实施例大致相同。

现在,参考图11描述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如图11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突出部23的面向z2方向的表面236是倾斜的。如图所示,倾斜表面236随着其沿x2方向右延伸而向上倾斜。

此外,倾斜表面236连接到突出部23的面对z1方向的表面,从而共同形成尖角。因此,随着突出部23沿x1方向向下游延伸,突出部23沿竖直轴线z的厚度增加。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单元1包括迄今描述的至少一个突出部23。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其余构造与第二实施例中采用的构造基本相同。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随着突出部23沿x1方向向下游延伸,突出部23沿竖直轴线z的厚度增加。结果,通过确保突出部23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之间的连接面积,可以提高突出部23在突出部23的根部,即突出部23的面向x1方向的端部处的刚性。同时,通过减小突出部23在面向x2方向的部分处的厚度,可以减少制造突出部23所需的树脂量。在该实施例中获得的其他优点与在第二实施例中获得的优点基本相同。

现在,参考图12描述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如图12所示,通过改变突出部23的形状而在本实施例中修改并采用第二实施例。

在该实施例中,突出部23在多个内部端子31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的相应底表面311a上延伸。具体地,该实施例的突出部23由矩形板构成,该矩形板具有分别沿着法线x和横向轴线y延伸的侧边,沿着竖直轴线z具有给定量的厚度。更具体地,突出部23面对沿横向轴线y彼此相邻设置的两个内部端子31的底表面311a。

具体地,突出部23在沿着横向轴线y彼此相邻的两个内部端子31上沿着横向轴线y延伸。即,突出部23从面向y1方向的横向最末端的内部端子31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外侧延伸至面向y2方向的内部端子31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外侧。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单元1包括迄今描述的至少一个突出部23。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其余构造与第二实施例中采用的构造基本相同。

在此之前,根据本实施例,突出部23在相应内部端子31的多个底表面311a上延伸。因此,单个突出部23可以面对相应内部端子31的多个底表面311a。因此,突出部23的数量可以有效地减少,并且因此,可以简化用于模制与突出部23一体的构件(即,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单元10)的模具。在该实施例中获得的其他优点与在第二实施例中获得的基本相同。

现在,参照图13至图15描述本公开的第六实施例。具体地,如图所示,至少一个突出部23用作如下文所述的协作突出部233。

参照图14,协作突出部233包括突出第一部分233a和突出第二部分233b。突出第一部分233a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沿着法线x在x2方向上延伸。如图13所示,突出第一部分233a设置成沿横向轴线y与端子第一部分311相邻。也就是说,突出第一部分233a不沿竖直轴线z面对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

此外,如图13至图15所示,突出第二部分233b从突出第一部分233a沿着横向轴线y(沿y1,y2方向)延伸。突出第二部分233b中的至少一个沿着竖直轴线z与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相对。此外,沿着法线x在相应突出第二部分233b和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之间形成间隙234。

此外,如图13所示,至少一个协作突出部233的突出第一部分233a沿着横向轴线y设置在两个相邻的端子第一部分311之间。在下文中,基于其中使用单个协作突出部233的示例来描述本实施例。突出第一部分233a沿着横向轴线y设置在布置于四个长端子31a中的横向中心处的相应两个长端子31a的端子第一部分311之间。在该实施例中,这两个长端子31a在下文中有时统称为相邻端子对310。突出第一部分233a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沿着法线x延伸到相邻端子对310的每个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几乎中点。

此外,如图14所示,突出第二部分233b在突出第一部分233a的面向x2方向的端部处从突出第一部分233a的两侧沿横向轴线y延伸。具体地,如图13和15所示,突出第二部分233b的面向y1方向的一个与作为相邻端子对310一部分的面向y1方向的长端子31a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中的一个相对。类似地,突出第二部分233b的面向y2方向的一个与作为相邻端子对310一部分的面向y2方向的长端子31a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中的一个相对。即,协作突出部233在相应内部端子31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上延伸。

此外,如图14所示,当沿着竖直轴线z从上方观察时,协作突出部233具有大致t形形状。具体地,如图15所示,协作突出部233的突出第一部分233a的面向z2方向的表面233c及其突出第二部分233b的面向z2方向的表面233d位于同一平面上。相比之下,如图14和15所示,突出第一部分233a的面向z1方向的表面233e从突出第二部分233b的面向z1方向的表面233f沿z1方向突出。突出第一部分233a的面向z1方向的表面233e和相邻端子对310的相应端子第一部分311的面向z1方向的表面311b也位于同一平面上。相应突出第二部分233b的面向z1方向的相应表面233f与相邻端子对310的底表面311a相对。

此外,如图13和图15所示,突出第二部分233b中的每个的高度(即,沿轴线z的长度)大于端子第一部分311中的每个沿横向轴线y面向相应突出第二部分233b的宽度。此外,在该对突出第二部分233b的分别面向y1和y2方向的端部中的每个处,分别面向x1和x2方向的弯曲角形成为具有r形状。该对突出第二部分233b的面向z1方向的各个表面233f在垂直于竖直轴线z的同一平面上(即水平)延伸。此外,如图15所示,协作突出部233没有分别从相邻端子对310的两侧沿横向方向y1和y2向外突出。在该实施例中采用的其余构造与在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中采用的构造基本相同。

因此,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用作协作突出部233的至少一个突出部23包括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沿法线x,即沿x2方向延伸的突出第一部分233a以及分别从突出第一部分233a沿相反的方向y1和y2横向延伸的突出第二部分233b。此外,协作突出部233的突出第一部分233a沿横向轴线y与端子第一部分311相邻。此外,突出第二部分233b设置成经由间隙234沿法线x面向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同时面向相应底表面311a。因此,在减小其间的粘附面积的同时,使协作突出部233能够面对内部端子31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结果,即使在发生模制收缩从而导致协作突出部233和端子埋设壁22变形时,由于内部端子31容易从协作突出部233剥离,因此能够防止内部端子31与协作突出部233和端子埋设壁22的变形同步地变形。

此外,根据该实施例,至少一个协作突出部233的突出第一部分233a设置在沿横向轴线y设置的两个相邻的端子第一部分311之间。此外,突出第二部分233b分别从突出第一部分233a在横向方向y1和y2上的相应侧相反地延伸,同时突出第二部分233b面向相邻端子对310的底表面311a。因此,如上所述,即使在协作突出部233和端子埋设壁22中发生模制收缩时,相邻端子对310和协作突出部233也可以彼此剥离,因此能够抑制相邻端子对310的自身变形。此外,由于使单个协助突出部233能够面对相邻端子对310的底表面311a,因此可以有效地简化用于模制与协作突出部233成为一体的构件(即,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单元10)的模具。在该实施例中获得的其他优点与在第二实施例中获得的基本相同。

现在,参考图16描述本公开的第七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至少一个突出部23连接到连接部101的连接部101和端子埋设壁22两者以用作连接突出部235。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连接突出部235以将一对连接部101分别与端子埋设壁22连接。

具体地,这些连接突出部235面对沿横向轴线y设置的四个长端子31a中的横向最末端的长端子31a的底表面311a。在图16中,尽管仅示出了面向y1方向的连接突出部235,但是面向y2的连接突出部235具有基本相同但沿横向轴线y对称的结构。

面向y1方向的连接突出部235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在x2方向上延伸并且从面向y1方向的连接部101的面向y2方向的表面沿y2方向延伸。而且,面向y2方向的连接突出部235从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在x2方向上延伸并且从面向y2方向的连接部101的面向y1方向的表面沿y1方向延伸。因此,如图所示,连接突出部235中的每个从相应连接部101在与接线端子32中的每个突出所沿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向外延伸。

此外,连接突出部235中的每个的面向x1方向的一侧都完全连接至端子埋设壁22。面向y1方向的连接突出部235的面向y1方向的一侧整个连接至面向y1方向的连接部101。类似地,尽管未示出,但是面向y2方向的连接突出部235的面向y2方向的一侧整个连接至面向y2方向的连接部101。

此外,如图所示,四个长端子31a中面向y1方向的长端子31a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的面向y2方向的侧边缘与面向y1方向的连接突出部235的面向y2方向的侧边缘对齐。类似地,尽管未示出,但是四个长端子31a中的面向y2方向的长端子31a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的面向y1方向的侧边缘与面向y2方向的连接突出部235的面向y1方向的侧边缘也对齐。

此外,连接突出部235在x2方向上的端部中的每个均位于长端子31a的端子第二部分312的x1方向上的下游,该长端子31a具有面向连接突出部235的底表面311a。连接突出部235中的每个分别比面向连接突出部235的长端子31a厚。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参照图13至图15在第六实施例中所述的两个协作突出部233设置成在z2方向上面向四个长端子31a中的两个中央长端子31a。在该实施例中采用的其余构造与在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中采用的构造基本相同。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能够使连接突出部235与端子埋设壁22和连接部101两者连接,所以能够有效地加强连接突出部235。结果,极有可能防止连接突出部235和内部端子31的变形和类似问题。在该实施例中获得的其他优点与在第二和第六实施例中获得的基本相同。

现在,参考图17至图18描述本公开的第八实施例。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和18所示,内部端子31的端子第一部分311完全埋入突出部23中。具体地,内部端子31的端子第二部分312从突出部23的面向x2方向的端部沿z1方向突出。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单元1包括如上所述的至少一个突出部23。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其余构造与在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中采用的构造基本相同。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至少端子第一部分311被整个埋在突出部23中,所以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抑制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变形。在该实施例中获得的其他优点与在第一实施例中获得的基本相同。

现在,参考图19和图20描述本公开的第九实施例。具体地,如图19和20所示,通过改变壳体本体20的构造以及突出部23沿轴线z的高度而在该实施例中修改并采用第二实施例。

如图19所示,壳体本体20和端子埋设壁22是一体的。壳体本体20的面向x1方向的壁构成端子埋设壁22。端子埋设壁22的面向x1方向的主表面构成端子埋设壁主表面221。

如图20所示,从壳体本体20的底壁201沿竖直轴线z竖立突出部23,直到内部端子31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然后,突出部23的面向z2方向的端部连接到壳体本体20的底壁201。

此外,如图19所示,突出部23的面向x2方向的一侧与点火器本体61的面向x1方向的一侧接触。在该实施例中采用的其余构造与在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中采用的构造基本相同。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从壳体本体20a的底壁201竖直地竖立突出部23直至内部端子31的端子第一部分311的底表面311a,所以可以有效地加强突出部23。

此外,由于突出部23的面向x2方向的一侧与点火器本体61的面向x1方向的表面接触,因此,当将点火器6放置在壳体2中时,突出部23可以用作将点火器6相对于壳体2定位的定位装置。在该实施例中获得的其他优点与在第二实施例中获得的基本相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