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触点导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48833发布日期:2020-08-21 15:49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多触点导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多触点导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国内亦称作接插件、插头和插座。一般是指电器连接器。即连接两个有源器件的器件,传输电流或信号,连接器是我们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的一种部件。它的作用非常单纯: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顺着电流流通的通路观察,你总会发现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器。连接器形式和结构是千变万化的,随着应用对象、频率、功率、应用环境等不同,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连接器。随着电子产业迅速发展,小型化已成为目前电子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而电源连接器的逐渐小型化过程中,为缩减整体体积,将连接器内的金属传输件缩小体积,虽达到了整体体型缩小的目的,但是因金属传输件的体积缩小导致插接后的传输接触面积、贴合力度减少,影响传输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触点导电连接器,未改变原有结构通过在第一传输件上巧妙的延伸设置侧端接触部,达到插接后除了弹性接触部贴合连接插入端外,增加了左右两侧边的侧端接触部也贴合连接于插入端,有效增强了连接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触点导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开设于壳体的容置间、从壳体前侧面延伸连通容置间的插接孔和装设于容置间内的传输导柱,所述容置间内还装设有第一传输件、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其中第一传输件包括水平主体部、从水平主体部向下延伸的安装连接部、从水平主体部向上延伸的弹性接触部以及从弹性接触部的两侧边分别向外延伸的侧端接触部,该弹性接触部位于传输导柱的正下方,该两个侧端接触部分别位于传输导柱的左右两侧,所述壳体的后侧面连接有固定座,所述传输导柱的尾端部穿过固定座向外延伸,所述第二传输件套接于传输导柱的尾端部并贴合于固定座的背面。

优选的,所述弹性接触部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该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之间的内夹角角度为100至145度。

优选的,两个侧端接触部分别从第一倾斜面的两侧边向外延伸,所述侧端接触部包括连接第一倾斜面侧边的弯折过渡块和斜置贴合块,该斜置贴合块的底侧面与第一倾斜面平行。

优选的,两个侧端接触部之间的水平间隔距离为2.6至3.8毫米。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后侧面开设有向内延伸的卡接槽,该卡接槽连通于壳体侧面,所述第三传输件包括插接于卡接槽的横向连接部以及穿过壳体侧面向下延伸的竖向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多触点导电连接器,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传输导柱、第一传输件、第二传输件和第三传输件均装设于壳体并连接于容置间内,其中传输导柱为主要插接传输对象,对应的连接插头会开设有孔道,传输导柱插入至连接插头的孔道内,而插入于容置间内的连接插头的外侧壁会与第一传输件及第三传输件接触连接,其中第一传输件的弹性接触部的上侧面会抵接连接插头外侧面的底侧,而侧端接触部则会分别抵接连接诶车头外侧面的左右两侧,实现三个接触点的抵接连接,即便出现一或两个接触点出现异常也不会导致电源连接出现传输异常,未高成本的改变内部结构或明显增大了连接器体型的前提下,很好的达到了增强连接稳定性和安全性效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多触点导电连接器,包括壳体1、开设于壳体1的容置间11、从壳体1前侧面延伸连通容置间11的插接孔12和装设于容置间11内的传输导柱2,所述容置间11内还装设有第一传输件3、第二传输件4和第三传输件5,其中第一传输件3包括水平主体部31、从水平主体部31向下延伸的安装连接部32、从水平主体部31向上延伸的弹性接触部33以及从弹性接触部33的两侧边分别向外延伸的侧端接触部34,该弹性接触部33位于传输导柱2的正下方,该两个侧端接触部34分别位于传输导柱2的左右两侧,所述壳体1的后侧面连接有固定座6,所述传输导柱2的尾端部穿过固定座6向外延伸,所述第二传输件4套接于传输导柱2的尾端部并贴合于固定座6的背面。

本实施例的多触点导电连接器,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传输导柱2、第一传输件3、第二传输件4和第三传输件5均装设于壳体1并连接于容置间11内,其中传输导柱2为主要插接传输对象,对应的连接插头会开设有孔道,传输导柱2插入至连接插头的孔道内,而插入于容置间11内的连接插头的外侧壁会与第一传输件3及第三传输件5接触连接,其中第一传输件3的弹性接触部33的上侧面会抵接连接插头外侧面的底侧,而侧端接触部34则会分别抵接连接诶车头外侧面的左右两侧,实现三个接触点的抵接连接,即便出现一或两个接触点出现异常也不会导致电源连接出现传输异常,未高成本的改变内部结构或明显增大了连接器体型的前提下,很好的达到了增强连接稳定性和安全性效果,实用性强。

其中的第二传输件4是套接于传输导柱2延伸出壳体1的外侧端部,并贴合于固定座6的背面,该第二传输件4当传输导柱2进行插接传输时已起到接触连接传输的效果,第二传输件4并未加装至容置间11内,进一步腾出空间进行整体壳体1的缩小。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接触部33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倾斜面35和第二倾斜面36,该第一倾斜面35和第二倾斜面36之间的内夹角角度为100至145度。第一倾斜面35和第二倾斜面36将弹性接触部33形成一个波浪形的延伸形状,该形状中具有第一倾斜面35和第二倾斜面36的连接处为凸起设置,该凸起部分起到连接插头插入时能有效有力的抵接其下端侧面,达到稳定传输连接的效果,而第一倾斜面35和第二倾斜面36的内夹角度在该范围内凸起处所起到的顶紧效果最佳,既不会凸起高度过高致使难以插入,或过低抵接接触效果差的问题,而最终内夹角角度的优选是115度。

本实施例中,两个侧端接触部34分别从第一倾斜面35的两侧边向外延伸,所述侧端接触部34包括连接第一倾斜面35侧边的弯折过渡块37和斜置贴合块38,该斜置贴合块38的底侧面与第一倾斜面35平行。折弯过渡块、斜置贴合块38与第一倾斜面35为一体成型设置的,斜置贴合块38成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与第一倾斜面35保持一致,有助于当连接插头插入后该斜置贴合块38能最大面积的接触到连接插头的两侧壁,进一步增强了插接连接后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两个侧端接触部34之间的水平间隔距离为2.6至3.8毫米。该范围的间隔距离控制,在保证插拔力度适中的同时,将插接连接后两个侧端接触部34夹紧于连接插头两侧壁的力度最大,保证接触连接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的后侧面开设有向内延伸的卡接槽13,该卡接槽13连通于壳体1侧面,所述第三传输件5包括插接于卡接槽13的横向连接部51以及穿过壳体1侧面向下延伸的竖向连接部52。第三传输件5的向外延伸至壳体1外才下延伸设置有连接安装处,未从容置间11内直接进行向下延伸,腾出了一定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容置间11内的空间利用率,减少壳体1整体的体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