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具有360度可插接性的轴的插接连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6696发布日期:2021-09-28 20:58阅读:70来源:国知局
用于具有360度可插接性的轴的插接连接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的插接连接器设备,所述插接连接器设备具有包括触点支架的插接连接器和包括触点支架的能与所述插接连接器插合的对应插接连接器,其中,所述对应插接连接器在插接区域中具有斜面,所述斜面与插接连接器的几何结构相对应,使得在插合过程中将插接连接器导入到对应插接连接器中的预定位置中,其中,所述插接连接器具有在插接方向上沿轴向延伸的相对置的两个榫,并且对应插接连接器具有相对置的两个凹槽,或反之亦然,其中每一个榫与其所属凹槽相对应。


背景技术:

2.原则上已知这样的具有插接连接器和对应插接连接器的插接连接器设备,所述插接连接器和对应插接连接器可以插合(zusammengesteckt)并且所述插接连接器和对应插接连接器例如存在于在每个线缆的端部上或在设备输入端上。插接连接器具有至少一个触点配对件,该触点配对件在插合过程中与对应插接连接器的所属的触点配对件聚集在一起,以便建立电连接。在这样的插接连接器设备的应用中,插接连接器能否容易且简单地导入到对应插接连接器中通常不重要。此外,插接连接器和对应插接连接器在插合过程之后位于哪个位置通常不重要。通常,线缆输出端、亦即将线缆从插接连接器或对应插接连接器中导出的区域(该区域因此与插接连接器的插接面或对应插接连接器的插接面相对置)也可以是任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设计插接连接器在其插接面中的几何结构以及相应的对应插接连接器的插接面的几何结构不重要。
3.然而,通常对这样的插接连接器设备提出如下要求,即,所述插接连接器设备能够简单、快速且不复杂地插合,这通常在多极的插接连接器设备中情况如此。如果在此在插合过程中不采取措施,那么可能发生插接连接器没有位置准确地插入到对应插接连接器中,从而例如可能导致反极性。此外可能发生的是:由于插接连接器中的触点配对件的位置和对应插接连接器中所属的触点配对件的位置不是直接到达插接连接器关于对应插接连接器的正确的定向,以便能够将所述插接连接器和对应插接连接器位置正确地插合。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关于对应插接连接器扭转来插接连接器而找到正确的位置,那么可以沿轴向进行插合过程。然而,该扭转通常是非期望的,这需要多次尝试。为了规避这些问题,在实践中例如已知插孔

插头连接器设备(klinken

steckverbinderanordnung)。在所述插孔

插头连接器设备虽然基于插接连接器的几何结构和对应插接连接器的几何结构实现简单且位置正确的插合过程。然而对于某些应用情况该结构形式是非期望的,因为在这样的插孔

插头连接器设备中仅存在两个触点配对件并且这两个触点配对件在轴向上沿插接方向观察相继地设置。如果存在多于两个触点配对件或者各触点配对件设置在插接连接器或对应插接连接器中的一个平面中(而恰恰不是沿轴向相继的),那么所述插孔原理不再起作用。因此,该插孔原理在如下考虑中应被排除在外。
4.同类型的插接连接器设备由ep 2 822 106 a1已知。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接连接器设备,所述插接连接器设备具有插接连接器和能与所述插接连接器插合的对应插接连接器,利用所述插接连接器设备避免开头所述的缺点。特别是应该能实现:在插合过程中使插接连接器相对于对应插接连接器置于期望的位置正确的位置中并且便利于插合过程。
6.所述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实现。
7.按照本发明规定,所述两个榫不同长度地构成。原则上保留插接原理,该插接原理由ep 2 822 106 a1已知并且基于在那里描述的榫

凹槽实施方案,以便特别是在倾斜的插合过程中保留由此得出的有利的功能。在这样的插合过程中,由于所述两个榫(所述榫也可以称为引导接片)的不同长度,有效防止在插接连接器插入其对应插接连接器(所述对应插接连接器具有斜面)时的阻塞或歪斜(verkannten),因为总是首先仅将所述两个榫中的一个榫(亦即较长的榫)通过沿在对应插接连接器的斜面强制地滑动导入到所述两个凹槽中的一个凹槽中,并且仅随后将较长的榫导入该凹槽中一段距离,第二榫、亦即较短的榫同样基于所述斜面强制地导入到与所述第二榫相对应的凹槽中。所述两个引导接片(榫)因此在插合过程期间相继地强制导入其对应的凹槽中。因此,一个榫的端部设置在第一平面中,而第二榫的该端部设置在与第一平面不同的平面中,其中,插接连接器的也形成插接面的端部(更确切地说是其触点支架的端部)位于一个平面中。其中一个榫(较长的榫)的第一平面可以位于与触点支架的端部所位于的相同的平面中,于是另一个(较短的)榫的端部位于设置在后面的平面中。但是也可设想的是,触点支架的端部位于第一平面中,其中一个榫的端部位于在与之不同的设置在后面的第二平面中,并且第二榫的端部位于与第二平面不同的且相对于该第二平面又设置在后面的第三平面中。在观察这些平面时,所述两个榫从触点支架的插接面的区域中彼此位错的端部出发,所述两个榫在其接着的走向中在何处结束不重要。
8.本发明另外的设计方案在各从属权利要求中提出,由这些设计方案得出相应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9.此外在下文中借助实施例示例性地示出并且更详细地描述另外的设计方案,这些设计方案可以本身单独考虑地或者组合地用于按照本发明的插接连接器设备中。
10.图1至4——大体上详细示出地——以不同视图示出插接连接器设备1。所述插接连接器设备1包括插接连接器2和与所述插接连接器装置能插合的对应插接连接器3。插接连接器2通过线缆输出端4设置在未示出的线缆上。同样地,对应插接连接器3以线缆输出端5设置在同样未示出的另外的线缆上。这两个线缆输出端4、5仅是示例性的。也可设想的是,插接连接器2通过其线缆输出端4与所属的线缆相连接,而对应插接连接器3不具有线缆输出端,而是例如从控制装置的壳体或诸如此类中突出。
11.在图1至4中示出的实施例中,插接连接器2和对应插接连接器3分别具有壳体(没有附图标记),其中,在相应的壳体中分别设置有触点支架6和7。插接连接器2和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壳体或相应的触点支架6、7分别容纳有未示出的至少一个触点配对件、优选多个触点配对件。相应的触点配对件可以任意地设置在触点支架6、7中。然而,仅当插接连接器2和
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各自所属的触点配对件位置正确地相互定位时,才能实现插接连接器设备1完全插合,以便然后通过插接连接器2朝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接着的轴向移动使触点配对件置于触点位置。
12.所述插接连接器设备1的另外的组成部分是榫

凹槽系统。在该系统中,插接连接器2具有两个相对置地设置的榫8(沿轴向方向长形设计的以引导接片形式的突出部),并且对应插接连接器3具有两个相对置地设置的凹槽9。随后在对插合过程的描述中还讨论该榫

凹槽系统的作用方式。
13.此外,在图1至4中示出,对应插接连接器3具有已经已知的斜面10,所述斜面与触点支架6的前部区域和特别是与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两个榫8配合作用。在插接连接器2的触点支架6上存在作为锁定机构的至少一个锁定钩11、优选两个相对置地设置的锁定钩11。对应插接连接器3又具有至少一个留空部12、优选两个相对置地设置的留空部12,所述留空部与插接连接器2上的所述至少一个锁定钩11配合作用,如果所述留空部与所述至少一个锁定钩已经插合以形成插接连接器设备1。此外,所述插接连接器2在其触点支架6中具有侧凹13、优选两个相对置地设置的侧凹13。对应插接连接器3至少优选在斜面10的区域内具有至少一个锁定钩14、优选两个相对置地设置的锁定钩14。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所述至少一个锁定钩14与插接连接器2的所属的至少一个侧凹13配合作用,如果所述至少一个锁定钩与所述至少一个侧凹已经插合以形成插接连接器设备1。
14.结合另外的各图示出和描述插接连接器2和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另外的组成部分。
15.图5至12示出在插接过程期间的插接连接器设备1。示出从插接连接器2接近对应插接连接器3直至插接连接器2基于榫

凹槽系统结合斜面10的配合作用位置正确且符合规定地被强制引导地插入到对应插接连接器3中一段距离的时刻的插接过程。
16.图5示出在插接连接器2和对应插接连接器3相互接近并且插接连接器2的插接面(背离线缆输出端4的前部区域)置于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背离线缆输出端5的)插接区域中之后,开始插合过程。在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插接区域中存在斜面10。该斜面10大致v形地构成。v形的走向可以由斜面10的直线边缘形成。特别有利地,斜面10的走向从插合过程开始并且接着大致拱形地设计。由此,在将插接连接器2接着插入到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插接区域中时,在斜面10的区域内能实现彼此被强制引导的引入和定位。通过斜面10的侧向边缘的大致拱形的走向首先提供插接连接器2的插接面的尽可能大的容纳区域(即在斜面10的朝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方向定向的尖端的区域内),其中,通过大致拱形的走向使斜面10的容纳区域增大,因为面积增大,并且因此在将插接连接器2朝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方向在斜面10的区域内继续轴向移动时,有针对性的(强制的)引导增加。在图5至12中,因此示出插接连接器2在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斜面10的区域中的插合过程的开始。在该状态下,未示出的各触点配对件还具有间距。
17.因此,通过已知的榫

凹槽系统与斜面10的配合作用可以使插接连接器2朝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方向置于一开始任意的位置中。任意的位置应理解为,插接连接器2的触点配对件在轴向方向上与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对应的触点配对件不叠合(deckungsgelich)。对此也应理解为,在开始和接着的插接过程期间,插接连接器2和对应插接连接器3不是沿轴向的直线(对齐)、而是彼此倾斜地定向。这在图5、6和7中例如能非常良好地看出。在那里示出,插接连接器2在插接过程开始之前与对应插接连接器3倾斜地定向。此外,插接连接器2
和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所述两个触点支架6、7相互扭转,从而不仅要彼此连接的(未示出的)触点配对件还没有相互对齐地定向,而且插接连接器2的锁定钩11还没有与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触点支架7中的留空部12对齐,并且榫8还无法导入到所属凹槽9中。这仅当插接连接器2与对应插接连接器3对齐地定向和扭转时才是可能的。于是,在图12中能看出插接连接器2关于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位置的校正,从而可能的是,通过彼此相向的轴向运动将插接连接器2的触点支架6位置正确地插入到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触点支架7中。
18.在图5至12中此外还示出插接连接器设备1的另外的元件,这些另外的元件可以存在,但是不是必须存在。
19.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触点配对件17、18,所述触点配对件以相应的数量在插接连接器2或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所属的触点支架6、7中设置在其相应的触点腔中。这代表性地在图8中示出。在那里能看出所述至少一个触点配对件17(亦或多个触点配对件)在触点支架7中构成为触点销。由此,所述对应插接连接器3也称为销壳体。于是,在插接连接器2中所述至少一个对应的触点配对件18是触点插座,从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插接连接器2也可以称为耦联器。
20.另外的可选择的元件是外壳体15,所述外壳体例如通过轴向移动设置在对应插接连接器3上、特别是位置可变地设置在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触点支架7上。在插接连接器2上设置有外套筒16,所述外套筒包围插接连接器2的触点支架6。如果插接连接器2与对应插接连接器3插合,那么外壳体15和外套筒16相互配合作用。
21.外套筒16利用锁定机构固定在插接连接器2上、更准确地说固定在所述插接连接器的触点支架6上,并且外壳体15同样利用锁定机构固定在对应插接连接器3上、更准确地说固定在所述对应插接连接器的触点支架7上。对此有代表性地参照图9。插接连接器2上的外套筒16具有舌板19,其中,在插接连接器2的触点支架6上存在与舌板19相对应的突出部。因此可以从触点支架6的插接面(在观察图9时是触点支架6的左端部)的方向推动外套筒16,从而使引导舌板19引导到突出部20上并且因此在运动结束时使外套筒16锁定地固定在触点支架6上。
22.按照图11,为了在插接过程期间将外套筒16有针对性地引导到触点支架6上,所述外套筒16具有长形的空隙21,并且触点支架6具有与所述空隙相对应的同样长形的接片22。空隙21在开口区域中略微倾斜,以便能实现接片22的有针对性地导入。为此,所述接片22的开头区域也略微倾斜。
23.优选地,舌板19、突出部20以及空隙21和接片22双倍地且彼此相对置地存在。
24.在此应提及的是,插接连接器2构成为折角的插接连接器,其中,然而也可设想的是线缆的直线的输出端。同样,例如在观察图9时可设想的是,触点支架6是一件式的或者由两个或多于两个部分组成。如果触点支架6由两个部分组成,那么例如在观察图9时左侧的部分从外套筒16中突出,同样右侧的第二部分从外套筒16突出并且过渡到线缆输出端4中。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外套筒16的重叠区域之内设置有连接平面。
25.同样存在的但是没有详细描述的是如下锁定机构,在外壳体15被推到触点支架7上之后,利用所述锁定机构可以将外壳体15固定在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所属的触点支架7上。
26.在插接连接器2的触点支架6位置正确地插入到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触点支架7中
之后,图13至17仅示出在插合的状态下的插接连接器设备1。在图13中特别是能看出,通过锁定钩11与留空部12的配合作用实现插接连接器2在其对应插接连接器3中的第一保护。这同样适用于锁定钩14与侧凹13的配合作用,由此引起插接连接器2在其对应插接连接器3中的第二保护。可选地也可以考虑所描述和示出的这两个固定中的仅一个保护。
27.根据本发明此外规定,外套筒16具有内齿部23,而外壳体15具有与内齿部23相对应的外齿部24。例如在图13中示出外套筒16的内齿部23。优选地,该内齿部23构成为12边几何结构。于是,该内齿部作为插接连接器2在其对应插接连接器3中的防扭转装置与外壳体15的外齿部24配合作用,其中,外齿部24优选地构成为6边几何结构。这在图16中示出。
28.在图5至12中示出和描述的插合过程结束之后,按照图13,插接连接器2的触点支架6位置正确且符合规定地位于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所属的触点支架7中。因此插合过程原理上结束。
29.在图13中示出的外套筒16为此不必须存在。然而如果存在所述外套筒,那么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外壳体15也必须存在。这在图15和16中示出。然而在那里,外壳体15以第一位置设置在触点支架7上并且还未固定,亦即还能沿轴向移动。由此可看出,在图15和16中,外壳体15的端侧还没有伸入到外套筒16中,所述外壳体指向外套筒16的方向并且在那里可以(但是不是必须)具有外齿部24。这在插接连接器2和对应插接连接器3的插合过程结束之后才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外壳体15在轴向上朝外套筒16的方向移动并且在那里伸入一段距离。如果存在内齿部23和外齿部24,则由此实现防止在插接连接器2与对应插接连接器3之间的扭转。仅通过如下方式确保防止扭转,即,不仅通过伸入外壳体15的前部部分使内齿部23连同外齿部24伸入到外套筒16中,而且在外壳体15在其触点支架17上的轴向移动结束之后使外壳体15持久地固定、例如通过锁定连接固定在触点支架7上。该持久的固定除了轴向固定之外也必须引起:外壳体15不再能环绕触点支架7转动。在图14和17中示出该最终状态。
30.如果内齿部23和外齿部24不存在并且外壳体15同心地伸入到外套筒16中,那么由此提供、特别是在触点配对件17、18的触点区域中提供插接连接器设备1的保护以防外部影响、特别是机械影响。必要时,为了相对于湿气、液体和诸如此类的密封而在外壳体15与外套筒16之间考虑设置密封件。
31.在下文中,再次简短概括地用另外的文字来描述本发明。
32.本发明涉及一种插接连接件(插接连接器设备),具有销壳体(对应插接连接器)和耦联器(插接连接器),其中,在销壳体与耦联器在活塞杆中进行插接之后,所述对应插接连接器通过活塞杆的位于外部的6边几何结构——所述6边几何结构碰到锁定套筒的内部的12边几何结构——得出防扭转装置,其中,销壳体在活塞杆中利用一个钩锁定到环绕的凹槽中,而耦联器借助于两个锁定钩锁定在销壳体中,使得仅当销壳体完全锁定在活塞杆中时,耦联器才能插接在活塞杆中,因为否则偏离的钩将阻止插接,其中,在耦联器上的所述两个引导接片的长度构成为不同的,由此即使在倾斜插接的情况下,如果两个接片碰到同一边沿,也无法阻止在活塞杆中转动的销壳体。
33.技术特征的总结:
34.1)在销壳体与耦联器在活塞杆中进行插接之后,插接连接器通过活塞杆的处于外部的6边几何结构——所述6边几何结构碰到锁定套筒的处于内部的12边几何结构——得
出防扭转装置。否则,插接连接器能在活塞杆上旋转(销壳体的锁定槽环绕在活塞杆中)。
35.2)销壳体在活塞杆中利用一个钩锁定到环绕的槽中,耦联器借助于两个锁定钩锁定在销壳体中。
36.3)仅当销壳体完全锁定在活塞杆中时,耦联器才能插接在活塞杆中。否则偏离的钩将阻止插接。
37.4)在耦联器上所述两个引导接片的长度构成为不同的。因此即使在倾斜插接的情况下,(如果两个接片碰到同一边沿)也无法阻止在活塞杆中转动的销壳体。
38.因此参见该实施例,插接连接器2形成上述耦联器。外套筒16是具有处于内部的12边几何结构的上述锁定套筒。对应插接连接器3形成销壳体,其中,外壳体15是上述具有处于外部的6边几何结构的活塞杆。
39.本发明优选用于汽车领域中。在车辆中经常由于缺少可用的结构空间而出现问题,不仅安放插接连接器设备本身,而且也注意线缆的正确敷设并且实现线缆的预定的走向。同时,具有插接连接器的线缆的装配、可能甚至具有包括插接连接器的多个线缆的复杂的线缆束的装配应该简单、快速且位置正确地进行。因此,按照本发明的插接连接器设备和插合过程的方式和方法提供如下优点,即,插接连接器和对应插接连接器即使在狭窄的结构空间中也可以任意地聚集在一起,并且此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原本的插合过程。
40.附图标记列表:
[0041]1ꢀꢀꢀꢀꢀ
插接连接器设备
[0042]2ꢀꢀꢀꢀꢀ
插接连接器
[0043]3ꢀꢀꢀꢀꢀ
对应插接连接器
[0044]4ꢀꢀꢀꢀꢀ
线缆输出端
[0045]5ꢀꢀꢀꢀꢀ
线缆输出端
[0046]6ꢀꢀꢀꢀꢀ
触点支架
[0047]7ꢀꢀꢀꢀꢀ
触点支架
[0048]8ꢀꢀꢀꢀꢀ

[0049]9ꢀꢀꢀꢀꢀ
凹槽
[0050]
10
ꢀꢀꢀꢀ
斜面
[0051]
11
ꢀꢀꢀꢀ
锁定钩
[0052]
12
ꢀꢀꢀꢀ
留空部
[0053]
13
ꢀꢀꢀꢀ
侧凹
[0054]
14
ꢀꢀꢀꢀ
锁定钩
[0055]
15
ꢀꢀꢀꢀ
外壳体
[0056]
16
ꢀꢀꢀꢀ
外套筒
[0057]
17
ꢀꢀꢀꢀ
触点配对件
[0058]
18
ꢀꢀꢀꢀ
触点配对件
[0059]
19
ꢀꢀꢀꢀ
舌板
[0060]
20
ꢀꢀꢀꢀ
突出部
[0061]
21
ꢀꢀꢀꢀ
空隙
[0062]
22
ꢀꢀꢀꢀ
接片
[0063]
23
ꢀꢀꢀꢀ
内齿部
[0064]
24
ꢀꢀꢀꢀ
外齿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