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具有至少一个耦接装置的断路端子的设备。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耦接装置的断路端子以及一种具有切换状态显示器的断路端子。
[0002]
这种类型的断路端子用于不同的应用中。
背景技术:[0003]
de 4444551a1描述了一种电流互感器断路端子,该电流互感器断路端子具有呈角度可调的接触盘形式的切换件,其通过接触拖曳线确保了当通过端子断开或闭合电流通道时,所连接的电流互感器的次级侧永远不会断开。接触盘可通过枢转杆围绕旋转轴线调整角度。电流互感器断路端子的操作,即在多个直接相邻的断路端子的情况下,可将枢转杆从一个切换位置手动枢转到另一个切换位置,因为将一个连接销插入到直接相邻的断路端子的枢转杆的手柄中。
[0004]
de 4444556a1涉及具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切换杆手柄的能够切换端子盒。手柄设有两个可见表面,在切换杆的两个切换位置中的每个位置,可选地,一个可见表面面向操作者的观察方向,而另一可见表面背离操作者在相同切换位置的观察方向。可以通过与两个或多个手柄重叠的透明帽来连接直接相邻的端子盒的手柄。
[0005]
de 10 2008 014 176 b4描述了一种端子盒以及带有刀式断路器的串联断开开关,用于可枢转地布置在该端子盒的接线壳体中,其具有一个端子壳体,其中在端子壳体中布置了由两部分和两个导体连接元件组成的汇流排,用于将一个导体连接到汇流排的每个部分,其中,所述两个部分在刀式断路器的第一位置中彼此连接,并且在刀式断路器的第二位置中彼此分离。刀式断路器部分地被绝缘壳体包围。不仅可以借助螺丝刀来操作串联断开开关,为此目的,螺丝刀被插入到绝缘壳体的操作轴中,而且也借助于切换连接,该切换连接包括两个支脚和一个连接支脚的手柄部分。因此,可以同时操纵彼此相邻布置的两个接线端子的两个串联断开开关,为此,将一只脚插入每个串联断开开关的操纵轴中。
[0006]
已知的断路端子本身已进行了证明,被认为不利的是,只有在再次移除连接元件的情况下,才可能彼此独立地单独调节与连接元件连接的切换杆。
[0007]
但是,需要完善这些断路端子,其中实现了简单、快速和可逆的切换连接,并且保持或改善了紧凑的结构和少量的部件,并且同时实现了切换位置的可识别性。
技术实现要素:[0008]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这个问题。本发明通过权利要求1的主题以及权利要求20和24的主题实现了这些目的。
[0009]
根据本发明的设备包括至少两个断路端子和至少一个耦接装置,其中至少两个断路端子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切换杆,其中,每个切换杆可独立于另一个切换杆而从第一切换
位置调节到至少一个第二切换位置并调节回去,其中,所述切换杆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耦接装置可连接。如果至少一个耦接装置被切换到至少一个第一耦接位置,则至少一个耦接装置将切换杆彼此连接。如果所述至少一个耦接装置被切换到至少一个第二耦接位置,则所述至少一个耦接装置将所述切换杆彼此分开。
[0010]
这导致了断路端子的切换杆有利的简单且快速的连接,并且借助于耦接装置在两个不同的耦接位置中,切换杆的连接实现的相似的简单和快速的反转。此外,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耦接位置来实现其他耦接构造。
[0011]
另一个优点是可以使用具有相同结构的所有断路端子。
[0012]
此外,可能不仅可以以有利的简单方式连接多个断路端子的两个切换杆,而且可以连接多个切换杆。
[0013]
根据本发明的断路端子包括上述耦接装置。
[0014]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断路端子,特别是用于上述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切换杆,其中,所述切换杆可与所述另一切换杆独立地从第一切换位置至少调节到第二切换位置并调节回去。断路端子包括具有可移动显示部分和固定显示部分的切换状态显示器,其中,切换状态显示器可视地显示相应的切换位置或至少一个另外的切换位置,其中,在第一切换位置中,这两个显示部分是统一的,从而“闭合”符号清晰可见,并且其中,在第二切换位置中,该符号被分离,从该符号中清楚地看出分离。
[0015]
由此实现了有利的简单且明确的切换状态显示。
[0016]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种切换状态显示器也可以用于不包括耦接元件的其他端子类型。具有切换状态显示器的这种端子也可以是进行单独应用的主题。
[0017]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耦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耦接元件,该至少一个耦接元件可从至少一个第一耦接位置切换到至少一个第二耦接位置或切换到至少一个另外的耦接位置并能够切换回去。有利的是,耦接元件是能够切换的,因为由此可以实现独特的切换状态。
[0018]
另外有利的是,至少一个耦接元件被俘获地保持在至少两个断路端子之一的切换杆上。
[0019]
一个实施例提供了的是,至少一个耦接元件可相对于切换杆的枢转轴线在径向上从至少一个第一耦接位置线性地切换到至少一个第二耦接位置或切换到至少一个另外的耦接位置再且能够切换回去。因此,通过有利的简单的线性推拉过程来实现切换。
[0020]
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是,至少一个耦接元件可相对于切换杆的枢转轴线在径向方向上从至少一个第一耦接位置线性地切换到至少一个第二耦接位置或切换到至少一个另外的耦接位置,并且能够相对于切换杆的运动方向垂直或成角度地切换回去。
[0021]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耦接元件包括至少一切换销、至少一驱动器以及至少一手柄。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切换销比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器更长。这是有利的,因为即使驱动器不再接合,较长的切换销也可以在两个耦接位置保持其布置。
[0022]
为此目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是,至少一个耦接元件与至少一个切换销以可移位的方式容纳在至少一个断路端子的一个切换杆的容纳部中,并通过止动机构分别固定在至少一个第一耦接位置和至少一个第二耦接位置或至少一个另外的耦接位置。因此可以有利地容易地确定耦接位置。
[0023]
此外,在此有利的是,至少一个耦接元件的至少一个切换销包括凸耳和具有至少一个凸耳作为止动机构的至少一个止动弹簧,以此方式形成了一种简单而紧凑的止动机构。
[0024]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至少一个第一耦接位置,至少一个驱动器与相邻的切换杆或至少一个最近的切换杆或远离布置在多个网格中的至少一个切换杆的至少一个容纳部相接合,在所述至少一个耦接位置或在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耦接位置,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器与相邻的切换杆或至少一个最近的切换杆或远离布置在多个网格中的至少一个切换杆的至少一个容纳部相脱离。在这种情况下的一个优点是结构简单紧凑。
[0025]
可替代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耦接元件绕轴线旋转地从至少一个第一耦接位置能够切换到至少一个第二耦接位置或切换到至少一个另外的耦接位置并能够切换回去,其中,所述轴线与具有中心点的假想圆相切,所述切换杆的枢转轴线穿过所述中心点延伸,或者所述轴线与切换杆的运动方向同轴或成角度。有利地,该实施例简单并且节省了空间。
[0026]
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耦接元件是一种椭圆形罩并且包括枢转部分、具有轴线的轴部分和至少一个耦接部分,其中容纳至少一个耦接元件的轴部分,使得该轴部分在切换杆的径向突出的致动部的容纳部中可绕轴线枢转,并通过合适的例如底切的方式被固定。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利的是,可以容易地改装耦接装置。
[0027]
有利的是,通过至少相邻的或至少一个最近的切换杆或至少一个远离布置在多个网格中的切换杆的径向突出的致动部分,至少一个耦接元件在至少一个第一耦接位置中枢转,并至少一个耦接元件至少以形状配合的方式耦接到其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耦接元件的所述至少一个耦接部分以罩状方式包围切换杆的径向突出的致动部分,切换杆的径向突出的致动部分为至少相邻的切换杆或至少一个最近的切换杆或远离布置在多个网格中的至少一个切换杆的径向突出的致动部分,以这种方式,切换杆的切换状态也尤其清晰可见。
[0028]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耦接元件在第一止动位置中保持在至少一个第一耦接位置中,其中,至少一个耦接元件的至少一个耦接部分的侧壁的内侧上的至少一个突起与至少相邻的切换杆或至少一个最近的切换杆或远离布置在多个网格中的至少一个切换杆的致动部分的容纳部的端部接合,且所述至少一个耦接元件在第二止动位置中保持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耦接位置中,其中提供突出部分和与其对应的凹入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突出部分在一个实施例中附接在可移动的耦接元件上,并且凹入部分位于固定部分上,例如在致动部分上。当然,也可以将突出部分布置在固定部分上,而将凹入部分布置在可移动耦接元件上。还可以想到的是,提供了两个或更多个这样的止动装置的组合。一个止动装置的突出部分在此可以固定在可移动的耦接元件上,而另一止动装置的突出部分被固定。在这种情况下的一个优点是具有简单的结构和类似设计的断路端子的可用性。
[0029]
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可枢转的耦接元件绕着至少一个轴线可枢转地布置,并且在每种情况下被俘虏地固定在至少一个切换杆的至少一个致动部分中的容纳部,其中,各个容纳部包括至少一个槽,至少一个耦接元件可通过该槽安装。在这种情况下的一个优点是节省空间并且具有特别紧凑的结构。
[0030]
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是,至少一个耦接元件分别包括具有相关联的枢转轴线的圆柱形主体和附接到该主体的至少一个臂,该至少一个臂具有至少一个钩形部分。因此,可以实现狭窄且节省空间的结构。
[0031]
在又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钩形部分在至少一个第一耦接位置中延伸通过至少一个槽,并与至少相邻的切换杆或至少一个最近的切换杆或至少一个远离布置在多个网格中的切换杆的致动部分的至少一个另外的容纳部接合,其中,至少一个钩形部分在至少一个第二耦接位置中保持在相应的相应容纳部中。这是有利的,因为可以实现特别紧凑的结构。
[0032]
为了确定耦接位置,提供的是至少一个耦接元件通过至少一个凸耳锁定在至少一个第一耦接位置、至少一个第二耦接位置或至少一个另外的耦接位置中,至少一个耦接元件在相应的耦接位置与相应的固定凹部接合。
[0033]
另外有利的是,至少一个耦接元件可借助于工具来切换,因为不必在外部将其他功能部件引入切换杆并增加切换的工作量。
[0034]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切换杆的具有相应的容纳部的至少一个致动部分可以形成为具有至少一个耦接元件和相应的容纳部作为至少一个盒形区域或容纳部,至少一个盒形区域或容纳部的每个作为单独的部分,其以适当的方式连接到至少一个切换杆上。因此可以进行有利的改装和安装。因此,致动部分可以单独制造和安装。
[0035]
此外有利的是,断路端子包括切换状态显示器,该切换状态显示器具有可移动的显示部分和固定的显示部分,其可视地显示切换杆的相应的切换位置或至少一个另外的切换位置。其中,在至少一个第一切换位置中,这两个显示部分是统一的,以便“闭合”符号清晰可见。其中,在第二切换位置中,该符号被分离,从符号可以清楚地看出分离。
[0036]
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是,至少第一切换位置通过遮盖显示部分和/或使显示部分可见来进行显示,并且至少第二切换位置通过使显示部分可见和/或遮盖显示部分来进行显示。这实现了紧凑的结构。
[0037]
在又一实施例中,切换状态显示器有利地通过着色、符号和/或几何形状来辅助识别。
[0038]
在断路端子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遮盖显示部分和/或使显示部分可见来至少显示第一切换位置,并且通过使显示部分可见和/或遮盖显示部分来至少显示第二切换位置。这种结构紧凑有利。
[0039]
在断路端子的另一实施例中,切换状态显示器通过颜色、号和/或几何形状来辅助识别。这是有利的,因为从更大的距离也可以进行识别。
[0040]
从其余的从属权利要求中可以得出进一步的有利设计。
附图说明
[0041]
在下文中,借助于示例性实施例并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在这些附图中:
[0042]
图1示出了常规断路端子的示意性透视图;
[0043]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耦接装置的断路端子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图;
[0044]
图3至图9示出了根据图2的处于各种耦接位置和切换位置的耦接装置的示意性局部透视图;
[0045]
图10-10b示出了根据图2的根据本发明的断路端子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耦接装置的耦接元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0046]
图11至图11b示出了根据图2的根据本发明的断路端子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耦
接装置在各种耦接位置中的示意性透视图;
[0047]
图12至图13以俯视图示出根据图2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断路端子的致动部分的示意性局部透视图;
[0048]
图14-16示出了在不同的耦接位置中根据图10-10b的耦接元件的变型的示意图;
[0049]
图17示出了根据图2的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耦接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断路端子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图;
[0050]
图18-21示出了处于各种耦接位置和切换位置的根据图17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耦接装置的示意性局部透视图;
[0051]
图22-22b示出了根据图17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切换杆的致动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
[0052]
图23-27示出了根据图17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耦接元件的示意图。
[0053]
图28-29示出了根据图17的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断路端子的布置的示意性局部图示;
[0054]
图30-33a示出了断路端子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耦接装置的示意图;
[0055]
图34-40c显示了切换状态显示器的示意图;和
[0056]
图41-41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断路端子的布置的示意性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7]
术语“顶部”、“底部”、“左侧”、“右侧”是指附图中组件的相应布置。
[0058]
图1示出了设备10中的常规断路端子1的示意性透视图,该设备10在此包括两个断路端子1、1’(当然,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断路端子1、1’)。
[0059]
为了区分两个断路端子1、1’,下文中用撇号分别标识布置在图中后方的断路端子1’的附图标记,包括其各个部分/部分的附图标记。在说明中分别显示了前后断路端子1、1’的不同功能。
[0060]
这种断路端子1、1’也被称为可扩展的断路端子1、1’、测量断路端子或串联断路端子。
[0061]
断路端子1、1’包括具有第一端子部分3、3’、第二端子部分4、4’和布置在它们之间的中间的分离部分5、5’的壳体2、2’。
[0062]
在第一连接部分3、3’中布置有用于连接导线(未示出)的第一夹紧部分(未详细描述)。第一夹紧部分连接到第一导体轨3a,该第一导体轨3a通过连接部分(未确定)延伸到分离部分5中。
[0063]
以类似的方式,在第二端子部分4、4’中以与第一端子部分3、3’成镜像的方式布置有第二夹紧部分(未详细描述),该第二夹紧部分用于连接另一条导线(未示出)。第二夹紧部分连接到第二导体轨4a,该第二导体轨4a通过未示出的连接部分延伸到分离部分5、5’中。
[0064]
导体轨3a和4a的连接部分可操作地连接到分离部分5、5’中的切换装置(未示出)。切换装置包括切换杆6、6’,该切换杆可从第一切换位置i调节到第二切换位置ii,并且可调节回去。在此,切换杆6、6’以切换运动sb围绕枢转轴线5a枢转。
[0065]
枢转轴线5a在此垂直于断路端子1、1’的壳体2、2’的侧面(未示出)延伸。
[0066]
在第一切换位置i,其在此也称为耦接位置,该切换装置将两个连接部分以及第一导体轨3a和第二导体轨4a导电地连接,这样,第一夹紧部分以导电的方式连接到第二夹紧部分。切换杆6的上部区域在此与壳体2的止动部分9邻接,该致动部分具有致动部分7,如图1中的用于前部断路端子1的那样。
[0067]
在第二切换位置ii,其在此也称为分离位置,两个连接部分彼此分离和隔离,即两个连接部分以及导体轨3a和4a的导电连接被消除或分离,其中,导体轨3’a在此仍电连接至切换杆6’。
[0068]
在该第二切换位置ii中,切换杆6’的致动部分7’邻接壳体2的另一止动部分9’a,如图1中的后部断路端子1’所示。此外,在切换位置ii中,以这样的方式接触过桥(未详细示出):在开关位置ii的情况下,所有彼此相邻定位的断开端子的端子3、3’相应地通过该跨桥导电连接至另一个/短路。跨桥设有与导体轨3a,4a相似的朝向切换杆的触点。
[0069]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相对于枢转轴线5a,在径向上从上方将容纳部8、8’凹入到致动部分7、7’中。
[0070]
切换杆6、6’在此手动地和/或使用合适的工具致动,例如,与容纳部8、8’接合的螺丝刀。
[0071]
切换杆6、6’的致动部分7、7’分别包括两个相对的面部分。首先,存在端面部分7a,7’a,其面向切换位置i的端子部分4、4’。与之相对的端面部分7b,7’b面向切换位置ii的端子部分3、3’。面部分7c、7’c垂直于表面,该表面垂直于枢转轴线5a延伸的表面。并且各个面部分7d、7’d与其相对。
[0072]
图2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耦接设备100的根据本发明的断路端子1、1’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图;设备10包括两个相邻的断路端子1、1’。
[0073]
耦接设备100用于耦接两个相邻的断路端子1、1’中的至少两个相邻的切换杆6、6’。
[0074]
术语“耦接(coupling)”应理解为是指,至少两个相邻的切换杆6、6’彼此锁定和/或连接,从而使得它们可共同地从切换位置i切换到切换位置ii并调节回去。当消除“耦接”时,切换杆6、6’再次彼此分离并且可彼此独立地致动。
[0075]
在图1所示的传统的断路端子1、1’中,一种具有两个插头销的托架插头插入断路端子1、1’的切换杆6、6’的容纳部8、8’中。两个切换杆6、6’可以通过该支架插头进行连接和调节。仅在再次卸下支架插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彼此独立地分别调节切换杆6、6’。
[0076]
与此相反,根据图2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耦接设备100包括可切换或可调节的耦接元件11,如图所示,其将两个切换杆6、6’彼此耦接,但是也可以体现为两个以上的切换杆6、6’,这是容易想到的。
[0077]
术语“能够切换”应被理解为将耦接设备100的相应耦接元件11、18、22从第一位置调整到第二位置并能够切换回去。该调节可以旋转地和/或线性地进行。
[0078]
此外,可以想到但没有更详细地解释,可以存在另外的切换位置/机构,其可以例如实现中间断路端子与布置在其左侧或右侧相邻的断路端子的耦接。这没有显示,但是容易想到的。
[0079]
在切换杆6、6’的致动部分7、7’中,在相对于枢转轴线5a的圆周方向上分别形成两个相邻的容纳部8、8a和8’、8’a。容纳部8a,8’a用于容纳耦接元件11,并且被布置在容纳部
8、8’与致动部分7、7’的端面部分7a,7’a之间。
[0080]
端面部分7a,7’a在切换位置i中分别与壳体2、2’的止动件9、9’接触。在切换位置ii,轴杆6、6’的致动部分7、7’的另一端面部分7b,7’b分别与壳体2、2’的另一止动件9a,9’a接触。
[0081]
耦接元件11被插入到切换杆6、6’之一中,并且通过在其后面接合而被俘获地保持在该位置。此外,耦接元件11在该切换杆6、6’中可移动地引导,并且可以从第一耦接位置a切换到第二耦接位置b(见图4、6、7)。在下文中将对此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0082]
图3-9示出了处于各种耦接位置a、b和切换位置i、ii的根据图2的耦接设备100的示意性局部透视图。
[0083]
在图3中,示出了耦接元件11在所谓的预安装位置中插入到切换杆6、6’的容纳部8、8’中之前。切换杆6、6’在切换位置i中均邻接相应壳体2、2’的止动部9、9’。
[0084]
耦接元件11包括切换销12,驱动器13和手柄14。切换销12和驱动器13附接到手柄14的下侧4a。此处,切换销12的长度是驱动器13的长度的两倍以上。切换销12和驱动器13相对于枢转轴线5a相邻布置。
[0085]
图4示出了具有切换杆6、6’和耦接设备100的断路端子1、1’,其处于切换位置i,其中切换位置ii如图5所示。
[0086]
在此,耦接元件11相对于枢转轴线5a在径向方向上线性地插入到切换杆6、6’的致动部分7、7’的容纳部8a,8’a中。因此,长的切换销12容纳在图2至9所示的前部断路端子1的切换杆6的容纳部8a中。短路驱动器13容纳在图2至图9所示的后断路端子1’的切换杆6’的容纳部8’a中或与之接合。在这种情况下,耦接元件11的手柄14的下侧4a放置在致动部分7、7’的表面7e,7’e上。耦接元件11的该位置对应于第一耦接位置a(图4),在该第一耦接位置a中(机械地)接通切换杆6、6’的耦接(也称为锁)。
[0087]
以这种方式,切换杆6、6’在第一耦接位置a中通过耦接元件11耦接,使得两个切换杆6、6’通过耦接元件11的手柄14使用从切换位置i到切换位置ii的切换运动sb(图2)被手动操作同时调节且调节回去。当然,也可以通过工具,优选螺丝刀来进行调节,该工具被插入到切换杆6、6’的致动部分7、7’的容纳部8、8’之一中。
[0088]
图6示出了处于第一切换位置i的耦接设备100的耦接元件11的第二耦接位置b。
[0089]
在第二耦接位置b中,耦接元件11在第一耦接位置a之外在前切换杆6的致动部分7的容纳部8a中通过切换行程sh径向地调节。第二耦接位置b因此被接通。
[0090]
在第二耦接位置b,耦接元件11的驱动器13完全移出其后切换杆6’的致动部分7’的容纳部8’a,从而消除了轴杆6、6’之间的耦接。换句话说,驱动器13在第二耦接位置b与容纳部8’a脱离。
[0091]
以这种方式,耦接元件11可相对于枢转轴线5a在径向方向上线性地切换或调节。
[0092]
因此,例如,可以通过工具w,优选地为螺丝刀,来调节后切换杆6’,将工具w插入到容纳部8’中,与前切换杆6无关地插入图7所示的切换位置ii。
[0093]
同样,前切换杆6可以通过手动操作(或者也可以通过工具)耦接元件11的手柄14来从图8所示的切换位置i调节到图9所示的切换位置ii,而与后切换杆6’无关。
[0094]
在每种情况下,通过切换销12将耦接元件11在第一耦接位置a中固定在所属的容纳部8中,并且在第二耦接位置b中通过止动机构固定在相应的容纳部8中。在下文中结合图
10至图13更详细地描述。
[0095]
图10-10b示出了根据图2的根据本发明的断路端子1、1’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耦接设备100的耦接元件11的示意性透视图。
[0096]
耦接元件11的切换销12包括凸耳12a和至少一个具有止动弹簧16的止动弹簧15,该止动弹簧作为止动机构。凸耳12a布置成在切换销12上以条形形状形成,该条状形状与手柄14的下侧14a的距离大约为切换销12的长度的大约三分之一。在安装状态下面向相关的止动部分9d,并且在此在耦接元件11的安装状态下平行于手柄14的下侧14a的边缘并且平行于枢转轴线5a延伸。
[0097]
在此,大约在切换销12的下三分之一处设有两个相对的止动弹簧15,在每个止动弹簧的外侧在下部区域中形成向外突出的止动凸耳16。止动凸耳16在手柄14的宽度方向上突出。其中,在耦接元件11的安装状态下,宽度方向沿枢转轴线5a的方向延伸。
[0098]
每个止动弹簧15在切换销12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朝向其各自的自由端逐渐变细,使得在止动弹簧15的内表面15a之间形成楔形的中间空间15b。基本上平行于延伸方向(见图15a)延伸的u形凹槽(未示出)位于其后。
[0099]
扩展部分7f可以容纳在该楔形的中间空间15b中和/或该u形的凹部中。扩展部分7f可以布置在容纳部8a中并且与内表面15a和/或与u形凹部相互作用,使得如果在耦接元件11的插入期间将切换销12插入到容纳部8a中,则其将带有止动凸耳16的止动弹簧15向外推。其优点在于,加强了止动凸耳16的保持效果。还将结合图11a和11b对此进行解释。
[0100]
此外,从手柄14的下侧14a开始,在切换销12上形成有在连接销12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引导腹板12b和相应的定位弹簧15。在所示的示例中,提供了两个相对的引导腹板12b。
[0101]
驱动器13还包括两个相对的引导腹板13a,其在驱动器13的两个相对的纵向侧上在驱动器的整个长度上延伸。
[0102]
手柄14在此包括箭头作为符号14b,该箭头向下指向切换杆6、6’,并因此在朝向第一耦接位置a的方向上指示耦接元件11的插入方向。
[0103]
利用该原理,可以从几乎任何位置独立地切换相邻的切换杆6、6’。唯一的例外是,两个切换杆6、6’均处于第二切换位置ii,而耦接元件11处于耦接位置b。然后,如果不移动/调整前切换杆6,就无法移动图2-9中的位于后面的切换杆6’。
[0104]
图11-11b示出了处于各种耦接位置的根据图2的根据本发明的断路端子1、1’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耦接设备100的示意性透视图。
[0105]
在相应的致动部分7、7’中,在切换杆6的相对的侧壁6a(以及未示出但很容易想到的切换杆6’的相对的侧壁6a)中凹入有一个引导凹部17。引导凹部17是一种椭圆形孔,并形成了具有上保持部分17a和侧保持部分17b的容纳部8a,8’a的侧向开口。在此,上部保持部分17a由引导凹部17的上部倒圆形成。侧向保持部分17b大约在半圆形中横向引入,该半圆形近似在引导凹部17的上四分之一处。
[0106]
当具有切换销12的耦接元件11以其止动弹簧15在前面插入切换杆6的容纳部8a中时,止动弹簧15首先被朝向彼此压缩。进一步插入后,在预张紧的止动弹簧12的帮助下,通过扩展的锁定腹板7g、7’g将止动凸耳16再次向外压入引导凹部17中(参见图12),对应于位于容纳部8a中的扩展腹板7f。
[0107]
然后,在第二耦接位置b(图11a),止动凸耳16与引导凹部17的上部保持部分17a形
状配合地接触,其中切换销12的凸耳12a同时位于切换杆6的表面7e上。
[0108]
这样,耦接元件11在其纵向运动选择中固定在第二耦接位置b,其中,止动凸耳16与引导凹部17的上部保持部分17a一起防止耦接元件11缩回(使用位于破坏极限以下的限定力),凸耳12a还反对耦接元件11以限定的保持力推入。以此方式,止动凸耳16另外形成耦接元件11的俘获功能。
[0109]
止动凸耳16的保持力的加强可以通过上述扩展部分7f来加强(见图10b)。俘获功能因此得以增强。
[0110]
为了达到第一耦接位置a,凸耳12a的保持力必须被克服。于是可以将耦接元件11的切换销12进一步推入容纳部8a中,直到凸耳12a与引导容纳部17的侧向保持部分17b接合,并以此方式固定并保持耦接元件a的第一耦接位置a。这在图11b中示出。
[0111]
图12-13以俯视图示出根据图2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断路端子的致动部分8、8’;8a、8’的示意性局部透视图。
[0112]
在相继的容纳部8和8a与8’和8’a之间的过渡区域中,两个相对的引导槽8b、8’b分别成形为容纳部8’和8’a的侧面。这些引导槽8b、8’b分别在相应的容纳部8’、8’a的整个长度上延伸。
[0113]
引导槽8b对应于切换销12的引导腹板12b,并且在耦接元件11被插入并且被插入到容纳部中时与引导腹板12b接合。以相同的方式,引导槽8’b对应于驱动器13的引导腹板13a并且也与它们接合。此外,引导槽8b、8’b和引导腹板12b,13a形成将耦接元件11无融合地插入到容纳部8a,8’a中的方式。从图13可以明显看出
[0114]
图14至图16示出了处于不同的耦接位置的根据图10至图10b的耦接元件11的变型的示意图。
[0115]
类似于图11,图14示出了插入之前的耦接元件11。第二耦接位置b在图15中与图11a类似地示出。图16示出了类似于图11b的第一耦接位置a。
[0116]
在该变型中,引导腹板12b仅在切换销12的长度的一半上延伸。止动凸耳16横向地形成在止动弹簧12的自由端上。引导凹部17的保持部分17a和17b彼此合并。
[0117]
在图15所示的第二耦接位置b,止动凸耳16与引导凹部17的上部保持部分17a形状配合地接触。在切换杆6的另一侧也是这种情况,未示出,但是很容易想到。
[0118]
图15a示出了在耦接元件11的第二耦接位置b处通过切换杆6的致动部分7的剖视图。引导腹板12b被线性地容纳在引导槽8b中。扩展的锁定腹板7g被接合并且显示出,在耦接位置b,止动弹簧15也被称为弹簧腿,其不能偏转。
[0119]
在第一耦接位置a,凸耳12a不仅与引导凹部17的侧向保持部分17b接合,而且凸耳12a还与引导凹部的上保持部分17a接触。
[0120]
在所示的示例中,耦接元件11的切换或调节或移动方向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枢转轴线5a是线性的。然而,切换/调节/移动方向也可以旋转地或沿另一轨迹延伸。然而,这可以在一方向上发生,该方向与切换杆6、6’的致动运动围绕枢转轴线5a延伸的方向不同,例如沿着另一条轨迹。
[0121]
在前面的示例中示出了耦接元件11,该耦接元件具有插入到前断路端子1的切换杆6中的切换销12。当然,耦接元件11也可以插入旋转180
°
,其中切换销12插入后断路端子1’的容纳部8’a中,驱动器13插入前断路端子1的容纳部8a中。以这种方式,切换杆6、6’可以
彼此交替地接通。
[0122]
未示出,但是可以想到,耦接元件11包括一个切换销12和两个或更多个驱动器13。这些驱动器13可以布置在切换销12的右侧或左侧的一侧,或者布置在均匀或不均匀分布的两侧。以此方式,切换杆6、6’可以另外通过例如三个或四个或更多个断路端子1、1’连接。
[0123]
所有这些附加连接或仅一些附加连接可以在第一耦接位置a中建立。在第一耦接位置a和第二耦接位置b之间的中间位置是可能的,其中另外的断路端子1、1’的切换杆6、6’被连接在其中。
[0124]
未示出的耦接元件11的变型,但是可以想到的是,耦接元件11包括两个长度相等的销,其插入相邻的切换杆6、6’的容纳部中,并且手柄14具有例如在中间的间隔,该间隔在切换杆6、6’的连接状态下是闭合的,即在第一耦接位置a。打开该间隔以消除切换杆6、6’的连接状态,以获得第二耦接位置b。开口的发生是因为手柄14的可分离部分与相关的销一起围绕切换杆6、6’的相应容纳部中的相应销的轴线沿相反的枢转方向彼此远离枢转。在这种情况下,销钉保留在切换杆的容纳部中。分离是形状配合的,例如为两个脱开的齿轮或齿段。
[0125]
在耦接元件11的又一变型中,切换销12可旋转地附接到手柄14。该实施例未示出,但是结合附图(例如,图6、11)容易想到。如果耦接元件11位于第二耦接位置b,在该变型中,由于可旋转地附接的切换销12绕着保持在相关的容纳部8a中的切换销12的纵向轴线旋转,因此手柄14可以与驱动器13一起枢转180
°
。如果设备10包括例如三个断路端子1、1’,则这是有利的,其中,断路端子1具有容纳部8a,具有切换销12的耦接元件11插入容纳部8a中。以此方式,通过将手柄14与驱动器13一起枢转到第二耦接位置b,可替代地,相邻的断路端子1’的一个切换杆6’可以在第一耦接位置a上连接,而耦接元件11的切换销12不必从相关的容纳部8a中完全拔出并翻转。
[0126]
图17示出了根据图2的根据本发明的断路端子1、1’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图,该断路端子1、1’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耦接设备100。
[0127]
耦接设备100在此包括可绕轴线19枢转的耦接元件18。可枢转的耦接元件18也被称为能够切换的旋转锁定元件。
[0128]
此外,可以想到但未详细解释的是,可以有另外的切换位置/机构,例如,这可以实现中间断路端子1、1’与布置在与其相邻的左侧或右侧的断路端子1、1’的耦接。
[0129]
在此,仅用于操纵工具的容纳部8、8’分别在切换杆6、6’的致动部分7、7’中凹入。一个致动部分7、7’分别在容纳部8、8’与切换杆6、6’的致动部分7、7’的另一端面部分7b,7’b之间径向地突出。
[0130]
耦接元件18可在切换杆6的径向突出的致动部分7上绕轴线19枢转并且被俘获地保持在其上。轴线19垂直于切换杆6、6’的枢转轴线5a延伸,其中轴线19与具有中心点的假想圆相切,切换杆6、6’的枢转轴线5a穿过该中心点延伸。
[0131]
耦接元件18可以通过绕轴线19枢转而从第一耦接位置a切换到第二耦接位置b(见图19、19a)。在下文中将对此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0132]
图18-21示出了处于各种耦接位置和切换位置的根据图17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耦接设备100的示意性局部透视图。
[0133]
图18示出了切换位置i,图18a示出了切换位置ii。耦接元件18分别处于耦接位置
a,在该耦接位置中,耦接元件18将两个切换杆6、6’彼此耦接和/或锁定。
[0134]
耦接元件18是一种椭圆形的罩,并且包括枢转部分18a,具有轴线19的轴部分18b和耦接部分18c。枢转部分18a和耦接部分18c通过平行布置的两个侧壁18d连接。侧壁18d在其上部纵向侧的中央通过横向壁18e连接。在耦接部分18c的端部区域中,侧壁18d的端部通过另一横向壁18e连接。
[0135]
枢转部分18a由侧壁18d的第一圆形端部形成,轴部分18b附接在它们之间。
[0136]
轴部分18b包括盘形实心轴部分18i和在轴线19的方向上扁平的部分。该平坦部分称为键表面18j。在此,键表面18j平行于侧壁18d的下边缘延伸并且在耦接元件18处于第一耦接位置a时面向下。
[0137]
耦接部分18c由侧壁18d和横向壁18f的第二端确定。
[0138]
平行侧壁18d彼此之间的距离对应于致动部分7、7’的厚度,该致动部分从切换杆6、6’径向地突出,使得致动部分7、7’的自由端部区域可以分别容纳在耦接元件18的侧壁18d之间。
[0139]
枢转部分18a和耦接部分18c因此形成了彼此连接的两个罩部。
[0140]
耦接元件18的枢转部分18a的轴部分18b可枢转地容纳在突出的致动部分7的容纳部20中。在下文中将对此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容纳部20、20’的内径对应于轴部18的盘形实心轴部分18i的外径。以此方式,耦接元件18可枢转地附接到突出的致动部分7。
[0141]
在图17、18和18a所示的第一耦接位置a中,耦接元件18通过相邻的切换杆6’的径向突出的致动部分7’枢转并且以形状配合的方式耦接到其上。耦接部分18c在此像罩一样包围相邻的切换杆6’的径向突出的致动部分7’。耦接元件14的纵轴线在第一耦接位置a中平行于切换杆6、6’的枢转轴线5a延伸。同时,耦接部分18c在接合位置a处通过止动装置固定在径向突出的致动部分7’上,这将在下文中描述。
[0142]
在连接部18c的侧壁18d的每个上端区域上形成有杆伸出部18g。通过悬挑的杆伸出部18g作为手柄部分,通过抬起耦接部分18c并使耦接元件18绕轴部分18b及其轴线19枢转,耦接元件18可从第一耦接位置a手动地枢转到第二耦接位置b。在此,两个耦接位置a和b之间的枢转角度为90
°
。
[0143]
在第二耦接位置b中,耦接元件18或其纵轴线垂直于切换杆6的致动部分7并且相对于枢转轴线5a径向。耦接元件18通过止动装置或止动机构保持在该第二耦接位置b中,这将在下文中更详细地说明。
[0144]
图19示出了切换位置i,并且切换位置ii在图19a中示出。耦接元件18分别处于耦接位置b,在该耦接位置中,两个切换杆6、6’既不耦接也不锁定。
[0145]
图19还示出了切换杆6’的致动部分7’,其在耦接元件18的第二耦接位置b是自由的。该致动部分7’在此形成为与另一个切换杆6的另一个致动部分7完全一样。换句话说,切换杆6、6’和致动部分7、7’是相同的。不需要特殊的实施例。
[0146]
在图22-22a中以示意性透视图示出了根据图17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切换杆6、6’的致动部分7、7’。图22b示出了致动部分7的侧视图。
[0147]
图23-27示出了根据图17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耦接元件18的示意图以及致动部分7、7’的至少部分示意图。
[0148]
致动部分7、7’在其上端部区域中设有容纳部20、20’。容纳部20、20’是圆柱形的,
包括轴线19a、19’a,并且垂直于切换杆6、6’的枢转轴线5a延伸。轴线19a、19’a与假想圆的切线,枢转轴线5a穿过该假想圆的中心延伸。
[0149]
容纳部20、20’的内壁被平行于轴线19a、19’a的方向延伸的开口21、21’中断。开口21、21’具有两个具有不同开口宽度的区域。第一区域(布置在图22的左侧)对应于开口21、21’的长度的大约四分之一,并具有凹部20a、20’a,该凹部具有与容纳部20、20’的直径相对应的开口宽度。第二区域(在图22中右侧的第一区域附近)在容纳部20、20’的总长度的大约四分之三的长度上延伸,并且包括突出的纵向边缘lr。具有纵向边缘lr的该第二区域的开口宽度小于容纳部20、20’的直径。开口21、21’的纵向边缘lr在此包括底切20b、20’b。
[0150]
耦接元件18在装配时通过枢转部分18a的轴部分18b穿过开口21插入到切换杆6的致动部分7的容纳部20中。仅在如图20-21所示的特定安装位置c中才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耦接元件18相对于枢转轴线5a成大约30
°
的角度。因此,安装位置相对于第一耦接位置a相对于轴线19定位成大约150
°
。如果耦接元件18处于安装位置c,则键表面18j面向上。在此位置,由于轴部分18b的键表面18j变平,便于将轴部分18b插入到致动部分7的容纳部20中,因为平坦的键表面18j以这样的方式减小了轴部分18b的外部尺寸,使得由于较小的开口宽度,轴部分18b可以容易地插入到容纳部20、20’中。盘形实心轴部分18i的直径穿过开口21、21’的第一区域装配到为此目的而设置的凹部20a、20’a中。
[0151]
如果耦接元件18以这种方式在安装位置c中插入容纳部20、20’中,如图21所示,则耦接元件18枢转到第二耦接位置b。在该第二耦接位置b中,在第一耦接位置a中以及在除了安装位置c之外的所有其他位置中,耦接元件18经由底切20b经由轴部分18b被俘获地保持在容纳部20中。
[0152]
在耦接元件18的安装状态下,耦接元件18的轴部分18a的轴线19和容纳部20的轴线19a彼此同轴地延伸。
[0153]
耦接元件18具有两个止动位置。第一止动位置通过止动装置或止动机构平行于切换杆6、6’的枢转轴线5a形成在第一耦接位置a中。该止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呈球形截面的突起18h。在所示的示例中,在耦接元件18的耦接部分18c的区域中,在每个侧壁18d的内侧上呈球形截面形式的突起18h与相邻的切换杆6’的致动部分7’的容纳部20’的端部接合。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球形截面的突起18h,或者也可以设置几个突起18h。
[0154]
耦接元件18的第二止动位置是垂直于切换杆6的枢转轴线5a的第二耦接位置b。其中提供了一种止动装置或止动机构,其具有突出部分和与其对应的凹入部分。在部分显示的示例中,该止动装置包括呈细长凹槽形式的凹槽7h、7’h,该凹部作为在致动部分7、7’的一侧凹入的部分。在连接元件18的侧壁18d的内侧上在枢转部分18a的区域中具有作为突出部分的腹板18k。腹板18k垂直于侧壁18d的纵向边缘在枢转部分18a中形成在耦接元件18的侧壁18d的端部区域中。这在图18和18a中很明显,其中在第一耦接位置a中,腹板18k垂直于枢转轴线5a并且还垂直于凹槽7h。在第二耦接位置b,腹板18k与凹槽7h接合。这在图25中显而易见。腹板18k在此平行于枢转轴线5a并且平行于凹槽7h延伸。
[0155]
在另一示例中,用于第二耦接位置b的该止动装置可包括突出部(或两个或多个,类似于突起18h),其没有被显示出,但是在耦接元件18的枢转部分18a中在侧壁18d的内侧上容易想到,其在第二耦接位置b中与开口21、21’的一端和/或容纳部20、20’的一端在纵向边缘lr和下部纵向边缘之间接合。
[0156]
如果另一个切换杆(例如,在图21中的前切换杆6的前面)相邻设置,则耦接元件18不能枢转到安装位置c,也不能卸下。如图28所示的。
[0157]
在该实施例中,耦接元件18的运动方向围绕轴线19旋转地延伸。然而,该运动也可以另外通过另一种轨迹来旋转地设计,但是在与切换杆6的致动平面不同的平面中。也可以考虑沿着另一轨迹运动。
[0158]
图23是相对于邻近示出的切换杆6的致动部分7在安装位置c处的耦接元件18的侧视图。在此,轴线19在耦接元件18的假想的纵轴线的外部延伸。
[0159]
在图24中示出了在枢转部分18a中穿过轴部分18b的区域中穿过耦接元件18的横截面。轴部分18b,盘形实心轴部18i和侧壁18d在这里例如由合适的塑料材料一体制成。键表面18j在此布置在左侧壁18d和盘形实心轴部分18i之间。相对于实心轴部分18i,轴部分18b的外部尺寸的减小是显而易见的。
[0160]
图25示出了切换杆6的致动部分7和位于第二耦接位置b中的耦接元件18的侧视图。止动装置的球形截面的突起18h在耦接元件18的耦接部分18b的区域中从侧壁18d的内侧突出到耦接部分18c的内部。
[0161]
在图26中,止动装置的耦接元件18处于第一耦接位置a。在图27中示出了沿线xxvii到耦接部分18c的截面图,其中突起18h与相邻的切换杆6’的致动部分7’的容纳部20’的开口端接合并形成止动位置。
[0162]
在图27中显示了用于第一耦接位置a的附加止动装置(类似于上述第二耦接位置b的止动装置),包括作为腹板18’k的突出部分和作为切换杆6’的致动部分7’的凹槽7’h的凹入部分。腹板18’k平行于其纵向边缘布置在耦接元件18的耦接部分18c中,在其侧壁18d上。在第一耦接位置a,腹板18’k平行于枢转轴线5a并且平行于凹槽7’h延伸,并且与凹槽7’h接合。
[0163]
对于两个耦接位置a、b,腹板18k、18’k以及相关的凹槽7h、7’h当然也可以相对于枢转轴线5a以其他角度布置。它们还可以具有其他形状,例如球形截面、多边形、椭圆形、十字形等。当然,这些用于耦接位置a、b的止动装置也可扩展用于耦接元件18的进一步的耦接位置。
[0164]
使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耦接元件18的原理,可以从任何位置独立地切换相邻的切换杆6、6’。
[0165]
图28-29示出了根据图17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断路端子1、1’的耦接设备100的示意性局部示图。
[0166]
图28示出了两对切换杆6、6’;6、6’,其中示出了两个前切换杆6、6’,其在耦接位置a具有耦接设备100的耦接元件18。另一个耦接设备100的耦接元件18处于第二耦接位置b。
[0167]
耦接元件18也可以设计用于两个以上的切换杆6、6’。图29在此示出了四个切换杆6、6’的示例。耦接元件18相应地较长地构成。耦接元件18的、耦接中间切换杆6’的致动部分7’的区域也可以设置有相应的突起18h。
[0168]
图30-33a示出了断路端子1、1’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耦接设备100的示意图。
[0169]
该耦接设备100包括可旋转或可枢转的耦接元件22、22’,其布置在切换杆6、6’的致动部分7、7’中的容纳部23、23’中。容纳部23、23’经由槽25、25’朝向致动部分7、7’的侧部分7d、7’d(见图1)敞开。朝向另一侧部分7c、7’c,容纳部23、23’通过另一容纳部24、24’的中
间壁27、27’敞开,其又通过槽25a、25’a朝向致动部分7、7’的另一侧部分7c、7’c敞开。
[0170]
从各个角度以透视图示出了耦接元件22、22’,并且该耦接元件安装在图33-33a中,该耦接元件包括具有枢转轴线22c、22’c的圆柱形主体22a、22’a。具有钩形部分22b、22’b的臂径向地附接到主体22a、22’a。主体22a、22’a在一个端面上包括致动部分22d、22’d,该致动部分在此呈槽的形式,用于合适的工具,例如螺丝刀。主体22a、22’a的另一端面设有在中心形成的轴承突起22f、22’f,在此为球形截面。凸耳22e、22’e(凸轮)在主体22a、22’a的外侧沿直径方向附接到形成的钩形部分22b、22’b。该凸耳22a、22’a从主体22a、22’a的端面延伸。轴承部分22f、22’f平行于枢转轴线22c、22’c延伸至主体22a、22’a的长度的大约一半。
[0171]
容纳部23、23’对应于耦接元件22、22’的形状,并在其下部用弯曲的容纳壁27a,27’a封闭,该容纳壁在槽25、25’的区域中具有底切23a,23’a,其半径对应于耦接元件22、22’的主体22a、22’a的半径。
[0172]
容纳部24、24’对应于耦接元件22、22’的钩形部分22b、22’b,并且在其下部区域中具有底切24a,24’a,其设置成与槽25a、25’a中的耦接元件22、22’的钩形部分22b、22’b接合。
[0173]
容纳部23、23’和24、24’通过致动部分7、7’的端面部分7a,7’a和7b,7’b闭合,其中开口26、26’,用于进入耦接元件22、22’的槽22d、22’d以使其枢转,在端面部分7b,7b’中在耦接元件22、22’的主体22a、22’a的区域中凹入,其中,轴承部分29、29被引入到相对的端部部分7a,7’a中,用于安装耦接元件22、22’的轴承突起22f、22’f。通过这种方式,耦接元件22、22’由轴承部分29、29’和下部容纳壁27a,27’a以及围绕容纳部23、23’中的枢转轴线22c、22’c的中间壁27、27’可枢转地引导。
[0174]
枢转轴线22c、22’c垂直于切换杆6、6’的枢转轴线5a并且与具有中心点的假想圆相切,切换杆6、6’的枢转轴线5a延伸穿过该中心点。
[0175]
耦接元件22、22’从侧部分7d、7’d通过槽25、25’被夹入容纳部23、23’,其中,底切23a,23’a和球形截面形式的轴承突起22f、22’f俘获地将耦接元件22、22’保持在容纳部23、23’中。
[0176]
图30示出了处于第一耦接位置a的相邻的切换杆6、6’的相邻的致动部分7、7’中的两个耦接元件22、22’。钩形部分22b、22’b在容纳部23、23’内部。
[0177]
图30b示出了被侧面部分7b,7’b封闭的容纳部23、23’,24、24’,该侧面部分具有开口26、26’通过其中,使用工具,最好是螺丝刀,使其与致动部分22d、22’d接合,耦接元件22、22’可以分别绕着枢转轴线22c、22’c从第一耦接位置a枢转到第二耦接位置b中并且枢转回去。
[0178]
开口26、26’在此设置有用于工具的附加止动件26a,26’a,以便将耦接元件22、22’的枢转限制到耦接位置a和b。
[0179]
在图30a和30c中,示出了第二耦接位置b。枢转耦接元件22、22’,使得钩形部分22b、22’b延伸穿过槽25、25’,并与相邻的致动部分7、7’的容纳部24接合,从而使相邻的切换杆6、6’能够耦接。
[0180]
也可以考虑设置两个相对的钩形部分22b,例如以锚的形式,其中,耦接元件22、22’可在两个不同的枢转方向上枢转,其中它在第二耦接位置b中处于中间位置。
[0181]
在图31中,仅一个耦接元件22’枢转到第二耦接位置b,另一个耦接元件22保持在第一耦接位置a。因此,耦接元件22、22’彼此独立地是可切换的和/或可调节的和/或可枢转的。
[0182]
因此,一旦在相应相邻的切换杆6、6’上的耦接元件22、22’被切换到第一耦接位置a,就可以实现切换杆6、6’的独立运动,并且因此不会与相邻的切换杆6、6’锁定。
[0183]
在图31a中,分别示出了容纳壁27a,27’a的下侧,其具有凹部28、28’。
[0184]
图31b示出了图31和31a的耦接元件22、22’,没有侧面截面。在图31c中,仅示出了打开的容纳部23、23’,24、24’,而没有耦接元件22、22’。
[0185]
中间壁27、27’还包括凹部28a,28’a。
[0186]
凹部28、28’,28a,28’a的形状对应于耦接元件22、22’的凸耳22e、22’e。
[0187]
从图31a和31b可以明显看出,位于第一耦接位置a上的耦接元件22的凸耳22e与下部容纳壁27a中的凹部28接合,从而将耦接元件22锁定在第一耦接位置a上。
[0188]
处于第二耦接位置b的另一耦接元件22’的凸耳22’e与中间壁27中的另一凹部28’a接合。因此,能够将耦接元件22’锁定在第二耦接位置b中。
[0189]
凹部28、28’和28a,28’a与轴承部分29、29’一起在图32中放大示出。
[0190]
此处示出了盒形的切换杆6、6’的致动部分7、7’的具有凹进的容纳部23、23’,24、24’的区域。这些盒形区域与切换杆6、6’一体地构成。
[0191]
在另一实施例中,这些盒形区域或容纳部分也可以形成为单独的部件,它们以适当的方式附接到切换杆6、6’。这样的附件可以例如形成为夹子连接、榫槽连接、螺钉连接、插头连接等。
[0192]
图34-40c显示了切换状态显示30的示意图。
[0193]
各个切换位置i、ii,即切换杆6、6’的耦接位置和分离位置由切换状态显示器30可视地显示。
[0194]
这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方面将第一显示部分31布置在可移动的切换杆6、6’或致动部分7、7’上,并且,另一方面,与之匹配的第二显示部分32被附接到固定壳体。在第一切换位置i(“闭合”),这两个显示部分31和32以使得“闭合”符号清晰可见的方式被统一。并且在第二切换位置ii(“分离”)中,该符号被分离,从该符号分离明显可见。
[0195]
为此,可以采用以下的几何解决方案:
[0196]-几何断裂
[0197]
(例如,两个半圆分开/合并-闭合圆)
[0198]-叉和连接点
[0199]-以箭头形式设计的几何元素,在切换位置i中不可见。
[0200]-切换符号:具有打开/关闭的连接点或切换符号的叉
[0201]-表面在切换位置i齐平
[0202]-可以对元素进行着色以表示统一性,提供对比度或通信号灯功能。
[0203]
图34-40c显示了这种实施例的不同示例。
[0204]
图34-34a显示了切换位置ii,其中图34b-34c显示了切换位置i。在这种情况下,可移动显示部分31是叉形圆弧,其在切换位置ii中包围形成为突出的圆柱体的固定显示部分32。
[0205]
几何反转显示在图35-35a中的切换位置ii和图35b-35c中的切换位置i。现在,圆柱体是可移动显示部分31,可移动显示部分31在切换位置i中被与其对应的容纳部包围,容纳部作为固定显示部分32。
[0206]
图36-36c示出了分开的两个半圆,然后在切换位置i将它们合并成一个闭合圆。
[0207]
图37-37c是根据图35-35c的实施例的变型,其中,固定显示部分32包括向上突出的符号,该符号将切换状态i表示为插在一起的插头连接电路符号。
[0208]
图38-38c和图39-39c分别显示了切入轮廓,可以将其识别为在切换状态i下已接合。
[0209]
图40-40a示出了作为可移动显示部分31的断开开关的彩色电路符号。固定显示部分32是用于闭合开关的电路符号形式的开口。在切换位置i,断开开关的电路符号不再可见,其中,用于闭合开关的电路符号形式的开口由位于下方的可移动显示部分31的彩色背景表示。
[0210]
切换状态显示器也可以设计为具有某种交通信号功能。
[0211]
在图41和41a中以排列的设备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断路端子1、1’的设备10的示意性透视图。
[0212]
在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断路端子1、1’处于切换位置i,哪些处于切换位置ii,因为切换杆6、6’的相关联的端面部分7a、7’a、7b、7’b中的每个部分分别停靠在止动件9、9’和9a,9’a上。
[0213]
在所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了第一联接位置a和第二联接位置b以及安装位置c。不因此限制位于这些位置之间和之外的可能的耦接位置的数量。
[0214]
本发明不受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限制,而是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修改。
[0215]
附图标记列表
[0216]
断路端子
ꢀꢀꢀꢀꢀꢀꢀꢀꢀꢀꢀꢀꢀꢀꢀꢀꢀꢀꢀꢀꢀꢀꢀꢀꢀ
1、1’[0217]
壳体
ꢀꢀꢀꢀꢀꢀꢀꢀꢀꢀꢀꢀꢀꢀꢀꢀꢀꢀꢀꢀꢀꢀꢀꢀꢀꢀꢀꢀꢀ
2、2’[0218]
附接部分
ꢀꢀꢀꢀꢀꢀꢀꢀꢀꢀꢀꢀꢀꢀꢀꢀꢀꢀꢀꢀꢀꢀꢀꢀꢀ
3、4
[0219]
导体轨
ꢀꢀꢀꢀꢀꢀꢀꢀꢀꢀꢀꢀꢀꢀꢀꢀꢀꢀꢀꢀꢀꢀꢀꢀꢀꢀꢀ
3a、4a
[0220]
分离部分
ꢀꢀꢀꢀꢀꢀꢀꢀꢀꢀꢀꢀꢀꢀꢀꢀꢀꢀꢀꢀꢀꢀꢀꢀꢀ
5、5’[0221]
枢转轴线
ꢀꢀꢀꢀꢀꢀꢀꢀꢀꢀꢀꢀꢀꢀꢀꢀꢀꢀꢀꢀꢀꢀꢀꢀꢀ
5a
[0222]
切换杆
ꢀꢀꢀꢀꢀꢀꢀꢀꢀꢀꢀꢀꢀꢀꢀꢀꢀꢀꢀꢀꢀꢀꢀꢀꢀꢀꢀ
6、6’[0223]
侧壁
ꢀꢀꢀꢀꢀꢀꢀꢀꢀꢀꢀꢀꢀꢀꢀꢀꢀꢀꢀꢀꢀꢀꢀꢀꢀꢀꢀꢀꢀ
6a、6’a
[0224]
致动部分
ꢀꢀꢀꢀꢀꢀꢀꢀꢀꢀꢀꢀꢀꢀꢀꢀꢀꢀꢀꢀꢀꢀꢀꢀꢀ
7、7’[0225]
端面部分
ꢀꢀꢀꢀꢀꢀꢀꢀꢀꢀꢀꢀꢀꢀꢀꢀꢀꢀꢀꢀꢀꢀꢀꢀꢀ
7a、7’a,7b、7’b
[0226]
面部分
ꢀꢀꢀꢀꢀꢀꢀꢀꢀꢀꢀꢀꢀꢀꢀꢀꢀꢀꢀꢀꢀꢀꢀꢀꢀꢀꢀ
7c、7’c,7d、7’d
[0227]
表面
ꢀꢀꢀꢀꢀꢀꢀꢀꢀꢀꢀꢀꢀꢀꢀꢀꢀꢀꢀꢀꢀꢀꢀꢀꢀꢀꢀꢀꢀ
7e、7’e
[0228]
扩展部分
ꢀꢀꢀꢀꢀꢀꢀꢀꢀꢀꢀꢀꢀꢀꢀꢀꢀꢀꢀꢀꢀꢀꢀꢀꢀ
7f
[0229]
扩展的锁定腹板
ꢀꢀꢀꢀꢀꢀꢀꢀꢀꢀꢀꢀꢀꢀꢀꢀꢀꢀꢀ
7g、7’g
[0230]
凹槽
ꢀꢀꢀꢀꢀꢀꢀꢀꢀꢀꢀꢀꢀꢀꢀꢀꢀꢀꢀꢀꢀꢀꢀꢀꢀꢀꢀꢀꢀ
7h、7’h
[0231]
容纳部
ꢀꢀꢀꢀꢀꢀꢀꢀꢀꢀꢀꢀꢀꢀꢀꢀꢀꢀꢀꢀꢀꢀꢀꢀꢀꢀꢀ
8、8’,8a、8’a
[0232]
引导槽
ꢀꢀꢀꢀꢀꢀꢀꢀꢀꢀꢀꢀꢀꢀꢀꢀꢀꢀꢀꢀꢀꢀꢀꢀꢀꢀꢀ
8b、8’b
[0233]
止动件部分
ꢀꢀꢀꢀꢀꢀꢀꢀꢀꢀꢀꢀꢀꢀꢀꢀꢀꢀꢀꢀꢀꢀꢀꢀꢀ
9、9’,9a、9’a
[0234]
设备
ꢀꢀꢀꢀꢀꢀꢀꢀꢀꢀꢀꢀꢀꢀꢀꢀꢀꢀꢀꢀꢀꢀꢀꢀꢀꢀꢀꢀꢀꢀꢀ
10
[0235]
耦接元件
ꢀꢀꢀꢀꢀꢀꢀꢀꢀꢀꢀꢀꢀꢀꢀꢀꢀꢀꢀꢀꢀꢀꢀꢀꢀꢀꢀ
11
[0236]
切换销
ꢀꢀꢀꢀꢀꢀꢀꢀꢀꢀꢀꢀꢀꢀꢀꢀꢀꢀꢀꢀꢀꢀꢀꢀꢀꢀꢀꢀꢀ
12
[0237]
凸耳
ꢀꢀꢀꢀꢀꢀꢀꢀꢀꢀꢀꢀꢀꢀꢀꢀꢀꢀꢀꢀꢀꢀꢀꢀꢀꢀꢀꢀꢀꢀꢀ
12a
[0238]
引导腹板
ꢀꢀꢀꢀꢀꢀꢀꢀꢀꢀꢀꢀꢀꢀꢀꢀꢀꢀꢀꢀꢀꢀꢀꢀꢀꢀꢀ
12b
[0239]
驱动器
ꢀꢀꢀꢀꢀꢀꢀꢀꢀꢀꢀꢀꢀꢀꢀꢀꢀꢀꢀꢀꢀꢀꢀꢀꢀꢀꢀꢀꢀ
13
[0240]
引导腹板
ꢀꢀꢀꢀꢀꢀꢀꢀꢀꢀꢀꢀꢀꢀꢀꢀꢀꢀꢀꢀꢀꢀꢀꢀꢀꢀꢀ
13a
[0241]
手柄
ꢀꢀꢀꢀꢀꢀꢀꢀꢀꢀꢀꢀꢀꢀꢀꢀꢀꢀꢀꢀꢀꢀꢀꢀꢀꢀꢀꢀꢀꢀꢀ
14
[0242]
下侧
ꢀꢀꢀꢀꢀꢀꢀꢀꢀꢀꢀꢀꢀꢀꢀꢀꢀꢀꢀꢀꢀꢀꢀꢀꢀꢀꢀꢀꢀꢀꢀ
14a
[0243]
符号
ꢀꢀꢀꢀꢀꢀꢀꢀꢀꢀꢀꢀꢀꢀꢀꢀꢀꢀꢀꢀꢀꢀꢀꢀꢀꢀꢀꢀꢀꢀꢀ
14b
[0244]
止动弹簧
ꢀꢀꢀꢀꢀꢀꢀꢀꢀꢀꢀꢀꢀꢀꢀꢀꢀꢀꢀꢀꢀꢀꢀꢀꢀꢀꢀ
15
[0245]
内表面
ꢀꢀꢀꢀꢀꢀꢀꢀꢀꢀꢀꢀꢀꢀꢀꢀꢀꢀꢀꢀꢀꢀꢀꢀꢀꢀꢀꢀꢀ
15a
[0246]
中间空间
ꢀꢀꢀꢀꢀꢀꢀꢀꢀꢀꢀꢀꢀꢀꢀꢀꢀꢀꢀꢀꢀꢀꢀꢀꢀꢀꢀ
15b
[0247]
止动凸耳
ꢀꢀꢀꢀꢀꢀꢀꢀꢀꢀꢀꢀꢀꢀꢀꢀꢀꢀꢀꢀꢀꢀꢀꢀꢀꢀꢀ
16
[0248]
引导凹部
ꢀꢀꢀꢀꢀꢀꢀꢀꢀꢀꢀꢀꢀꢀꢀꢀꢀꢀꢀꢀꢀꢀꢀꢀꢀꢀꢀ
17
[0249]
保持部分
ꢀꢀꢀꢀꢀꢀꢀꢀꢀꢀꢀꢀꢀꢀꢀꢀꢀꢀꢀꢀꢀꢀꢀꢀꢀꢀꢀ
17a、17b
[0250]
耦接元件
ꢀꢀꢀꢀꢀꢀꢀꢀꢀꢀꢀꢀꢀꢀꢀꢀꢀꢀꢀꢀꢀꢀꢀꢀꢀꢀꢀ
18
[0251]
枢转部分
ꢀꢀꢀꢀꢀꢀꢀꢀꢀꢀꢀꢀꢀꢀꢀꢀꢀꢀꢀꢀꢀꢀꢀꢀꢀꢀꢀ
18a
[0252]
轴部分
ꢀꢀꢀꢀꢀꢀꢀꢀꢀꢀꢀꢀꢀꢀꢀꢀꢀꢀꢀꢀꢀꢀꢀꢀꢀꢀꢀꢀꢀ
18b
[0253]
耦接部分
ꢀꢀꢀꢀꢀꢀꢀꢀꢀꢀꢀꢀꢀꢀꢀꢀꢀꢀꢀꢀꢀꢀꢀꢀꢀꢀꢀ
18c
[0254]
侧壁
ꢀꢀꢀꢀꢀꢀꢀꢀꢀꢀꢀꢀꢀꢀꢀꢀꢀꢀꢀꢀꢀꢀꢀꢀꢀꢀꢀꢀꢀꢀꢀ
18d
[0255]
横向壁
ꢀꢀꢀꢀꢀꢀꢀꢀꢀꢀꢀꢀꢀꢀꢀꢀꢀꢀꢀꢀꢀꢀꢀꢀꢀꢀꢀꢀꢀ
18e、18f
[0256]
伸出部
ꢀꢀꢀꢀꢀꢀꢀꢀꢀꢀꢀꢀꢀꢀꢀꢀꢀꢀꢀꢀꢀꢀꢀꢀꢀꢀꢀꢀꢀ
18g
[0257]
突起
ꢀꢀꢀꢀꢀꢀꢀꢀꢀꢀꢀꢀꢀꢀꢀꢀꢀꢀꢀꢀꢀꢀꢀꢀꢀꢀꢀꢀꢀꢀꢀ
18h
[0258]
实心轴部分
ꢀꢀꢀꢀꢀꢀꢀꢀꢀꢀꢀꢀꢀꢀꢀꢀꢀꢀꢀꢀꢀꢀꢀꢀꢀ
18i
[0259]
键表面
ꢀꢀꢀꢀꢀꢀꢀꢀꢀꢀꢀꢀꢀꢀꢀꢀꢀꢀꢀꢀꢀꢀꢀꢀꢀꢀꢀꢀꢀ
18j
[0260]
轴线
ꢀꢀꢀꢀꢀꢀꢀꢀꢀꢀꢀꢀꢀꢀꢀꢀꢀꢀꢀꢀꢀꢀꢀꢀꢀꢀꢀꢀꢀꢀꢀ
19、19a、19’a
[0261]
容纳部
ꢀꢀꢀꢀꢀꢀꢀꢀꢀꢀꢀꢀꢀꢀꢀꢀꢀꢀꢀꢀꢀꢀꢀꢀꢀꢀꢀꢀꢀ
20、20’[0262]
凹部
ꢀꢀꢀꢀꢀꢀꢀꢀꢀꢀꢀꢀꢀꢀꢀꢀꢀꢀꢀꢀꢀꢀꢀꢀꢀꢀꢀꢀꢀꢀꢀ
20a、20’a
[0263]
底切
ꢀꢀꢀꢀꢀꢀꢀꢀꢀꢀꢀꢀꢀꢀꢀꢀꢀꢀꢀꢀꢀꢀꢀꢀꢀꢀꢀꢀꢀꢀ
20b、20’b
[0264]
开口
ꢀꢀꢀꢀꢀꢀꢀꢀꢀꢀꢀꢀꢀꢀꢀꢀꢀꢀꢀꢀꢀꢀꢀꢀꢀꢀꢀꢀꢀꢀꢀ
21、21’[0265]
耦接元件
ꢀꢀꢀꢀꢀꢀꢀꢀꢀꢀꢀꢀꢀꢀꢀꢀꢀꢀꢀꢀꢀꢀꢀꢀꢀꢀꢀ
22、22’[0266]
主体
ꢀꢀꢀꢀꢀꢀꢀꢀꢀꢀꢀꢀꢀꢀꢀꢀꢀꢀꢀꢀꢀꢀꢀꢀꢀꢀꢀꢀꢀꢀꢀ
22a、22’a
[0267]
钩形部分
ꢀꢀꢀꢀꢀꢀꢀꢀꢀꢀꢀꢀꢀꢀꢀꢀꢀꢀꢀꢀꢀꢀꢀꢀꢀꢀꢀ
22b、22’b
[0268]
枢转轴线
ꢀꢀꢀꢀꢀꢀꢀꢀꢀꢀꢀꢀꢀꢀꢀꢀꢀꢀꢀꢀꢀꢀꢀꢀꢀꢀꢀ
22c、22’c
[0269]
致动部分
ꢀꢀꢀꢀꢀꢀꢀꢀꢀꢀꢀꢀꢀꢀꢀꢀꢀꢀꢀꢀꢀꢀꢀꢀꢀꢀꢀ
22d、22’d
[0270]
凸耳
ꢀꢀꢀꢀꢀꢀꢀꢀꢀꢀꢀꢀꢀꢀꢀꢀꢀꢀꢀꢀꢀꢀꢀꢀꢀꢀꢀꢀꢀꢀꢀ
22e、22’e
[0271]
轴承突起
ꢀꢀꢀꢀꢀꢀꢀꢀꢀꢀꢀꢀꢀꢀꢀꢀꢀꢀꢀꢀꢀꢀꢀꢀꢀꢀꢀ
22f、22’f
[0272]
容纳部
ꢀꢀꢀꢀꢀꢀꢀꢀꢀꢀꢀꢀꢀꢀꢀꢀꢀꢀꢀꢀꢀꢀꢀꢀꢀꢀ
23、23’,24、24’[0273]
底切
ꢀꢀꢀꢀꢀꢀꢀꢀꢀꢀꢀꢀꢀꢀꢀꢀꢀꢀꢀꢀꢀꢀꢀꢀꢀꢀꢀꢀ
23a,23’a,24a、24’a
[0274]
槽
ꢀꢀꢀꢀꢀꢀꢀꢀꢀꢀꢀꢀꢀꢀꢀꢀꢀꢀꢀꢀꢀꢀꢀꢀꢀꢀꢀꢀꢀꢀ
25、25’;25a、25’a
[0275]
致动开口
ꢀꢀꢀꢀꢀꢀꢀꢀꢀꢀꢀꢀꢀꢀꢀꢀꢀꢀꢀꢀꢀꢀꢀꢀ
26、26’[0276]
止动件
ꢀꢀꢀꢀꢀꢀꢀꢀꢀꢀꢀꢀꢀꢀꢀꢀꢀꢀꢀꢀꢀꢀꢀꢀꢀꢀ
26a、26’a
[0277]
中间壁
ꢀꢀꢀꢀꢀꢀꢀꢀꢀꢀꢀꢀꢀꢀꢀꢀꢀꢀꢀꢀꢀꢀꢀꢀꢀꢀ
27、27’[0278]
容纳部壁
ꢀꢀꢀꢀꢀꢀꢀꢀꢀꢀꢀꢀꢀꢀꢀꢀꢀꢀꢀꢀꢀꢀꢀꢀ
27a,27’a
[0279]
凹部
ꢀꢀꢀꢀꢀꢀꢀꢀꢀꢀꢀꢀꢀꢀꢀꢀꢀꢀꢀꢀꢀꢀꢀꢀꢀꢀꢀꢀ
28、28’,28a、28’a
[0280]
轴承部分
ꢀꢀꢀꢀꢀꢀꢀꢀꢀꢀꢀꢀꢀꢀꢀꢀꢀꢀꢀꢀꢀꢀꢀꢀ
29、29’[0281]
切换状态显示器
ꢀꢀꢀꢀꢀꢀꢀꢀꢀꢀꢀꢀꢀꢀꢀꢀꢀꢀ
30
[0282]
显示部分
ꢀꢀꢀꢀꢀꢀꢀꢀꢀꢀꢀꢀꢀꢀꢀꢀꢀꢀꢀꢀꢀꢀꢀꢀ
31、32
[0283]
耦接装置
ꢀꢀꢀꢀꢀꢀꢀꢀꢀꢀꢀꢀꢀꢀꢀꢀꢀꢀꢀꢀꢀꢀꢀꢀ
100
[0284]
耦接位置
ꢀꢀꢀꢀꢀꢀꢀꢀꢀꢀꢀꢀꢀꢀꢀꢀꢀꢀꢀꢀꢀꢀꢀꢀ
a、b
[0285]
安装位置
ꢀꢀꢀꢀꢀꢀꢀꢀꢀꢀꢀꢀꢀꢀꢀꢀꢀꢀꢀꢀꢀꢀꢀꢀ
c
[0286]
切换运动
ꢀꢀꢀꢀꢀꢀꢀꢀꢀꢀꢀꢀꢀꢀꢀꢀꢀꢀꢀꢀꢀꢀꢀꢀ
sb
[0287]
工具
ꢀꢀꢀꢀꢀꢀꢀꢀꢀꢀꢀꢀꢀꢀꢀꢀꢀꢀꢀꢀꢀꢀꢀꢀꢀꢀꢀꢀ
w
[0288]
切换位置
ꢀꢀꢀꢀꢀꢀꢀꢀꢀꢀꢀꢀꢀꢀꢀꢀꢀꢀꢀꢀꢀꢀꢀꢀ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