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功率芯片堆叠封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85655发布日期:2021-04-23 10:1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功率芯片堆叠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堆叠以形成堆叠结构的金属片(10)、第一芯片(20)、引线框架和第二芯片(40),以及包封所述堆叠结构的封装体(70);所述引线框架包括基岛(31)、与所述基岛(31)电连接的第一管脚(32)、以及与所述基岛(31)绝缘的第二管脚(33);所述第一芯片(20)相对的两面设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二芯片(40)相对的两面设有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所述金属片(10)的背面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基岛(31)的正面、所述基岛(31)的背面与所述第三电极分别通过导电结合层(61)结合;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二管脚(33)电连接;所述金属片(10)的正面、所述第一管脚(32)的一部分、所述第二管脚(33)的一部分露出所述封装体(7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芯片堆叠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金属桥(50),所述金属桥(50)的正面通过导电结合层(61)与所述第四电极结合,所述金属桥(50)与所述第二管脚(33)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率芯片堆叠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桥(50)的背面露出所述封装体(7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芯片堆叠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岛(31)与所述第一管脚(32)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管脚(32)的宽度为a,所述基岛(31)的宽度为b,a与b的比值为0.5至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芯片堆叠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脚(33)为片状管脚;所述第二管脚(33)位于所述封装体(70)外的部分的宽度为c,所述封装体(70)的宽度为d,c与d的比值为0.4至0.9。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功率芯片堆叠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片(20)为三极管芯片,所述第二芯片(40)为二极管芯片;或,所述第一芯片(20)为二极管芯片,所述第二芯片(40)为三极管芯片。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功率芯片堆叠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芯片相对的两面分别设有源极(21)和漏极;所述二极管芯片的相对两面分别设有阳极和阴极(41);当所述第一芯片(20)为三极管芯片时,所述第二电极为所述漏极,所述第三电极为所述阴极(41);当所述第一芯片(20)为二极管芯片时,所述第二电极为所述阴极(41),所述第三电极为所述漏极。8.根据权利要求1述的功率芯片堆叠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片(20)为三极管芯片,所述第一电极为源极(21),所述第二电极为漏极;所述第一芯片(20)还包括与所述源极(21)共面的栅极(23);所述引线框架还包括与所述基岛(31)绝缘的第三管脚(34),所述栅极(23)通过金属线(62)与所述第三管脚(34)电连接;或,所述功率芯片堆叠封装结构还包括导电片(63),所述栅极(23)通过导电结合层(61)结合于所述导电片(63)的背面,所述导电片(63)的正面露出所述封装体(70)。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芯片堆叠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片(20)为三极管芯片,所述第一电极为源极(21),所述第二电极为漏极;所述第一芯片(20)还包括与所述源极(21)共面的栅极(23)和检测电极(24);
所述引线框架还包括与所述基岛(31)绝缘的第三管脚(34)、与所述基岛(31)绝缘的第四管脚(35),所述栅极(23)通过金属线(62)与所述第三管脚(34)电连接,所述检测电极(24)通过金属线(62)与所述第四管脚(35)电连接;或,所述功率芯片堆叠封装结构包括两块导电片(63),所述栅极(23)通过导电结合层(61)结合于其一所述导电片(63)的背面,所述检测电极(24)通过导电结合层(61)结合于另一所述导电片(63)的背面,两个所述导电片(63)的正面均露出所述封装体(70)。10.根据权利要求1

4、7

9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芯片堆叠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脚(32)包括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二管脚(33)包括第二连接面;所述金属片(10)的正面、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