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60618发布日期:2020-07-21 12:36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显示面板是采用柔性材料制成的任意弯曲变形的显示面板,由于其重量轻、体积小、薄型化,携带方便;耐高低温、耐冲击、抗震能力更强,能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可卷曲,外形更具有艺术设计的美感等优点。

随着柔性显示装置弯折次数的增多,在弯折过程中线路易发生断裂,导致柔性显示画面出现异常等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在弯折柔性显示面板时,能够降低发光单元的电极断裂或电极膜层与平坦化层间分离脱落的风险。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位于衬底上的驱动线路层、位于驱动线路层远离衬底一侧的平坦化层以及位于平坦化层远离衬底一侧的多个发光单元;

至少一个发光单元临近衬底一侧设置的电极通过多个贯穿平坦化层的过孔与驱动线路层电连接。

进一步地,电极通过至少三个贯穿平坦化层的过孔与驱动线路层电连接,沿平行于柔性显示面板的方向,至少三个过孔位于一条虚拟折线上。

进一步地,电极通过多个过孔与驱动线路层中对应像素驱动电路的设定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沿平行于柔性显示面板的方向,对应一个设定薄膜晶体管设置的多个过孔相对于该设定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电极通过多个过孔与驱动线路层中对应像素驱动电路的设定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对应一个设定薄膜晶体管设置的多个过孔的底部面积之和与该第一极接触过孔表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90%。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过孔包括沿平行于柔性显示面板方向的第一横截面和第二横截面,第一横截面位于第二横截面远离衬底的一侧,第一横截面的面积大于第二横截面的面积。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过孔的侧壁呈台阶状。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过孔的侧壁临近过孔底部的一端与过孔底部的夹角大于等于100°。

进一步地,平坦化层的厚度大于等于1.5微米,小于等于2微米。

进一步地,平坦化层远离衬底的表面还包括至少一个凹槽,凹槽的深度小于平坦化层的厚度,电极覆盖凹槽的底部和凹槽的侧壁。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的柔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位于衬底上的驱动线路层、位于驱动线路层远离衬底一侧的平坦化层以及位于平坦化层远离衬底一侧的多个发光单元;至少一个发光单元临近衬底一侧设置的电极通过多个贯穿平坦化层的过孔与驱动线路层电连接,可避免在对柔性显示面板连续多次进行弯折时,容易发生阳极断裂以及阳极膜层与平坦化层间分离脱落的情况,可以保证在其中一个过孔断裂的时候有备用过孔与驱动线路层连接,且增加了阳极与平坦化层的接触面积,增大了阳极与平坦化层之间的黏附性,避免阳极膜层可能会与平坦化层分离脱落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柔性显示面板1包括:衬底10、位于衬底10上的驱动线路层20、位于驱动线路层20远离衬底10一侧的平坦化层30以及位于平坦化层30远离衬底10一侧的多个发光单元40;至少一个发光单元40临近衬底10一侧设置的电极41通过多个贯穿平坦化层30的过孔411与驱动线路层20电连接。

其中,衬底10可以包括下述至少一种材料:聚醚砜(pes)、聚丙烯酸酯(par)、聚醚酰亚胺(pe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苯硫醚(pps)、聚烯丙基(polyallylate)、聚酰亚胺(pi)、聚碳酸酯(pc)、三醋酸纤维素(tac)、醋酸丙酸纤维素(cap)或丙烯酸酯(acryl)。驱动线路层20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扫描线、数据线、发光控制线、像素驱动电路等。平坦化层30可为有机材料,例如可以是聚酰亚胺等。发光单元40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阳极、发光功能层和阴极,发光功能层可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等。电极41可以是阳极,发光功能层42位于阳极41和阴极43之间。电极41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材料:氧化锡、氧化铟、氧化锌、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掺杂铝的氧化锌、银、金、铂等。图1示例性的画出每个发光单元40临近衬底10一侧设置的电极41通过2个贯穿平坦化层30的过孔411与驱动线路层20电连接的情况。

至少一个发光单元40临近衬底10一侧设置的电极41通过多个贯穿平坦化层30的过孔411与驱动线路层20电连接,可避免在对柔性显示面板连续进行弯折时,容易发生阳极断裂以及阳极膜层与平坦化层间分离脱落的情况,可以保证在其中一个过孔411断裂的时候有备用过孔411与驱动线路层20连接,且增加了阳极与平坦化层的接触面积,增大了阳极与平坦化层之间的黏附性,避免阳极膜层可能会与平坦化层分离脱落的情况发生。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的柔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位于衬底上的驱动线路层、位于驱动线路层远离衬底一侧的平坦化层以及位于平坦化层远离衬底一侧的多个发光单元;至少一个发光单元临近衬底一侧设置的电极通过多个贯穿平坦化层的过孔与驱动线路层电连接,可避免在对柔性显示面板连续多次进行弯折时,容易发生阳极断裂以及阳极膜层与平坦化层间脱落的情况,可以保证在其中一个过孔断裂的时候有备用过孔与驱动线路层连接,且增加了阳极与平坦化层的接触面积,增大了阳极与平坦化层之间的黏附性,避免阳极膜层可能会与平坦化层脱落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1和图2所示,电极41通过至少三个贯穿平坦化层30的过孔411与驱动线路层电20连接,沿平行于柔性显示面板的方向,至少三个过孔411位于一条虚拟折线上。

其中,图1可为沿图2中a1a2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柔性显示面板在沿一条直线l连续弯折时,至少三个过孔411位于一条虚拟折线上,即与一个电极对应的至少三个过孔411不位于一条直线上,使得至少三个过孔分散分布,分散应力,应力释放效果更好。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3所示,电极41通过多个过孔411与驱动线路层20中对应像素驱动电路的设定薄膜晶体管21的第一极211电连接,沿平行于柔性显示面板的方向,对应一个设定薄膜晶体管21设置的多个过孔411相对于该设定薄膜晶体管21的第一极211均匀分布。

其中,图3可为沿图2中a1a2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像素驱动电路可包括薄膜晶体管21、存储电容22等。薄膜晶体管21可包括有源层214、栅极213、源极212和漏极211,有源层214包括源区、漏区和沟道区,源区与源极电连接,漏区与漏极电连接,有源层214和栅极213之间设置有栅绝缘层。薄膜晶体管21的第一极211可以是漏极。像素驱动电路可与对应的扫描线、数据线和发光控制线等电连接,以接收扫描信号、数据信号和发光控制信号等,从而实现独立控制对应的发光单元的发光亮度和时间等。可选的,多个过孔411可呈阵列分布,相邻过孔411之间的间距相等。图3示例性的画出三个过孔411呈正三角形分布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电极41上过孔411所在位置与非孔的位置相比,过孔411所在的位置更容易发生断裂,过孔411均匀分布,应力更均匀,避免应力过于集中,从而降低阳极断裂概率。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结合图2、图3和图4所示,电极41通过多个过孔411与驱动线路层20中对应像素驱动电路的设定薄膜晶体管21的第一极211电连接,对应一个设定薄膜晶体管21设置的多个过孔411的底部4111面积之和与该第一极211接触过孔411表面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90%,以尽量降低电极41与第一极211电连接的电阻,以降低损耗,减少热量的产生。

其中,对应一个设定薄膜晶体管21设置的多个过孔411的底部4111面积不能太小,否则,接触电阻较大,信号传输损失较大。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3和图4所示,至少一个过孔411包括沿平行于柔性显示面板方向的第一横截面和第二横截面,第一横截面位于第二横截面远离衬底10的一侧,第一横截面的面积大于第二横截面的面积。

其中,图3和图4示例性的画出过孔411沿垂直于柔性显示面板的截面呈倒梯形的情况,相比于过孔411沿垂直于柔性显示面板方向的截面呈圆柱形或正梯形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导电材料在过孔41的侧壁4112处的成膜效果。示例性的,过孔411靠近衬底10的一端(即过孔411的底部)的截面可为第二横截面,过孔411远离衬底10的一端的截面可为第二横截面。沿远离衬底10的方向,过孔411沿平行于柔性显示面板方向的截面逐渐增大,即过孔411侧壁4112平滑倾斜过渡,应力释放效果好。需要说明的是,可通过半色调掩膜(half-tone)工艺等,在平坦化层30上形成截面积渐变的通孔,进而通过溅射(sputter)镀膜工艺等,在通孔内填充导电材料形成过孔411,在平坦化层30远离衬底10的一侧形成电极41,过孔411内的导电材料和电极41是一体成型的。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至少一个过孔411的侧壁呈台阶状。

其中,过孔411的侧壁呈台阶状,可以增大过孔411的侧壁与平坦化层30的接触面积,增大电极41与平坦化层30之间的黏附力,避免电极41与平坦化层30分离而脱落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4,至少一个过孔411的侧壁4112临近过孔411底部4111的一端与过孔411底部4111的夹角α大于等于100°。

其中,过孔411远离衬底10的一端与侧壁4112的夹角β=180°-α。钝角α越大,夹角β越小,相比于α为直角或者锐角的情况,导电材料在过孔41的侧壁4112处的成膜效果越好,使得阳极断线概率更低。电极41和过孔411内的导电材料是一体成型的,过孔411远离衬底10的一端沿平行于柔性显示面板方向的横截面的面积越大,过孔411远离衬底10的一端与电极41的结合力越大,过孔411和电极41不容易断裂而分离。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平坦化层30的厚度大于等于1.5微米,小于等于2微米。

其中,平坦化层30不能设置过薄,否则会影响平坦化效果。平坦化层30不能设置过厚,否则,过孔411深度会过深,过孔411容易因为弯折而断线,也容易出现阳极制作材料渗透不到过孔411的底部4111,会导致过孔411与第一极211接触不良。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5,平坦化层30远离衬底10的表面还包括至少一个凹槽31,凹槽31的深度小于平坦化层30的厚度,电极41覆盖凹槽31的底部和凹槽31的侧壁。

其中,通过设置凹槽31,可以进一步增大电极41与平坦化层30的接触面积,增大电极41与平坦化层30之间的黏附力,避免在对柔性显示面板连续多次进行弯折时,电极41与平坦化层30分离而脱落的情况发生,同时弯折应力一定时,凹槽31可缓解一部分应力,从而可降低过孔411受到的应力,避免过孔411断裂的情况发生。对应一个设定薄膜晶体管21的凹槽31可位于过孔411和弯折线l之间,以尽可能增大凹槽31缓解弯折应力的能力。

可选的,结合图2和图3所示,沿平行于柔性显示面板的方向,对应一个设定薄膜晶体管21设置的多个过孔411位于电极41远离弯折线l的一侧。图2示例性的画出对应一个设定薄膜晶体管21的靠近弯折线l的过孔411与弯折线l的垂距为d。过孔411距离弯折线l越远,即垂距d越大,过孔411受弯折影响的应力越小。

可选的,如图3所示,柔性显示面板1还可包括像素限定层50,位于平坦化层30远离衬底10的一侧,像素限定层50上设置有多个像素开口,发光单元40位于像素开口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柔性显示装置100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面板。

其中,该柔性显示装置100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柔性显示面板,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也具备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