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总成及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43212发布日期:2020-07-29 02:5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连接器总成及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总成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车载电源存储的电量有限,导致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远不及传统燃油车辆,在车载电源的电量耗尽时,需要即刻进行充电,虽然目前各地均在不断完善充电设施,使得充电更加方便,但是,在用户时间紧迫的状况下,充电会浪费大量时间,然而采用更换电池的方式会节约用户时间,但是在更换过程中,如何快速连接或断开电池与车身控制系统的电连接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总成及电动汽车,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为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造成时间浪费,而更换电池包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总成,应用于电动汽车,所述电连接器总成包括:车端电连接器和包端电连接器;

所述车端电连接器包括:

电连接器本体,包括车端插接端子;

浮动安装本体,所述电连接器本体插伸入所述浮动安装本体,且所述电连接器本体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元件;

所述包端电连接器包括:包端插接端子;

通过所述车端插接端子和所述包端插接端子的插接配合,所述车端电连接器与所述包端电连接器可分离的浮动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连接器本体包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插伸入所述浮动安装本体;

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子弹性元件;

所述浮动安装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

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

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与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之间;

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与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在z方向上具有预设高度差,使所述电连接器本体相对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在z方向上浮动;其中,所述z方向为平行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的轴线的方向。

可选的,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与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在x方向上具有第三预设距离,在y方向上具有第四预设距离,使所述电连接器本体相对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在x方向上和y方向上浮动;其中,所述x方向和所述y方向为垂直于所述z方向的平面内的垂直的两方向。

可选的,所述浮动安装本体靠近所述电连接器本体的端面的四个边角形成有凸起结构,通过所述凸起结构,所述浮动安装本体的四个边角处形成安装槽;

在所述安装槽的顶部设置有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

所述连接部相对的两侧壁上,在靠近所述连接部的边角处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还包括第二子弹性元件;

所述浮动安装本体上设置有第三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

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四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

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连接在所述第三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和所述第四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之间;

其中,所述第三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和所述第四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预设距离,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二预设距离,以使所述电连接器本体相对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浮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的轴线的平面内的两方向,且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可选的,所述第三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设置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相对的两内侧壁上;

所述第四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相对的两侧壁上;

其中,所述连接部相对的两侧壁分别靠近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设置有所述第三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的内壁。

可选的,所述车端电连接器还包括:密封套;

所述密封套套设在所述浮动安装本体上,以密封所述浮动安装本体及其与所述电连接器本体的衔接处。

可选的,所述浮动安装本体靠近所述电连接器本体的端面形成有凸起结构;

所述密封套相应位置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结构相配合的凸槽,所述凸槽盖设并密封所述凸起结构。

可选的,所述车端电连接器还包括:加强板;

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远离所述电连接器本体的一侧,并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加强板上开设有供所述车端插接端子穿过的第一过孔。

可选的,所述车端电连接器还包括:密封垫;

所述密封垫固定于所述加强板远离所述浮动安装本体的一侧;

所述密封垫上开设有供所述车端插接端子穿过的第二过孔。

可选的,所述密封垫靠近所述加强板的一侧设置有卡接结构;

所述加强板上与所述卡接结构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卡接孔;

通过所述卡接结构卡设于所述卡接孔,所述密封垫与所述加强板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连接器本体包括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浮动安装本体的一面上设置有导向极柱;

所述包端电连接器的安装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极柱配合导向的导向极柱衬套;

所述导向极柱穿设于所述导向极柱衬套。

可选的,所述电连接器本体还包括一壳体;

所述车端插接端子自所述壳体的第一端面插伸入所述壳体;其中,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壳体靠近所述浮动安装本体的端面;

所述车端插接端子外露于所述壳体的一端与所述包端插接端子可分离的插接。

可选的,所述壳体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邻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插接端子连接结构,所述插接端子连接结构将所述车端插接端子与外部设备连接。

可选的,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三过孔;

所述电连接器本体还包括防护板;

所述防护板盖设于所述第三过孔,并与所述壳体螺栓连接。

可选的,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三过孔的四周开设有第二密封槽;

所述电连接器本体还包括放置于所述第二密封槽的第二密封圈。

可选的,所述电连接器本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端插接端子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第一封装绝缘体;

其中,所述车端插接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一封装绝缘体。

可选的,所述包端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和第二封装绝缘体;

所述包端插接端子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二封装绝缘体和所述第二安装座;

所述第二封装绝缘体上,穿设所述包端插接端子的过孔内固定有使所述包端插接端子沿其穿设的过孔的轴向浮动的第二弹性元件。

可选的,所述第二安装座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一侧设置有高压绝缘衬套,所述包端插接端子中的高压插接端子穿设于所述高压绝缘衬套。

可选的,所述包端插接端子中的低压插接端子包括:低压插接端子固定壳和低压插接端子本体;

其中,所述低压插接端子本体的一端穿设于所述低压插接端子固定壳上的过孔。

可选的,所述低压插接端子固定壳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壳体限位结构;

所述第一安装座上穿过所述低压插接端子的过孔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壳体限位结构相适配的限位孔。

可选的,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在开设有过孔的空间的四周围设有第二侧板;

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底板和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各边缘的第一侧板;

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抵接后,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第二安装座可拆卸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面在靠近所述第一安装座的一端形成一台阶结构,所述第二侧板的边缘与所述台阶的底面抵接;其中,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面为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侧面。

可选的,所述包端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三密封圈;

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置有密封圈安装凸台,其中,所述密封圈安装凸台围设在所述第二侧板的根部;

所述第三密封圈套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且位于所述密封圈安装凸台上。

可选的,所述包端电连接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靠近所述第二安装座的端面的第四密封圈;

所述第四密封圈上开设有过孔,所述第二侧板及其围设的空间位于所述第四密封圈的过孔中。

可选的,所述包端插接端子中的高压插接端子包括:杆体和导电壳;

其中,所述导电壳的两端面为第一端面,所述导电壳的长度小于所述杆体的长度,所述导电壳的内径大于所述杆体的直径;

所述杆体穿过所述导电壳,且所述杆体的一端与所述导电壳的一端位于同一平面,另一端面与所述杆体的侧壁连接;所述车端插接端子中的高压插接端子插伸入所述杆体和所述导电壳之间的间隙中;

所述弹性元件套设在所述杆体,并与所述导电壳接触连接。

可选的,所述包端电连接器还包括:

第三安装座;

所述包端电连接器的第一安装座穿过所述第三安装座,并与所述第三安装座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车身和电池包,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总成;

其中,所述浮动安装本体与所述车身连接,且所述车端插接端子的轴线垂直于所述车身;

所述包端电连接器与所述电池包连接,且所述包端插接端子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电池包的本体。

通过所述车端插接端子和所述包端插接端子的插接配合,以实现所述电池包与所述车身在竖直方向上的可分离的浮动电插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总成,通过配合连接的车端电连接器和包端电连接器,实现了电池包与车身控制器的可拆卸电连接,使得在动力电池电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更换电池包实现电动汽车的正常使用。其中,所述车端电连接器中的浮动安装本体与电连接器本体之间连接第一弹性元件,实现了在插拔过程中,对电连接器本体的位置的调整,实现快速插拔,提高了电池包更换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端电连接器与包端电连接器插合后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端电连接器与包端电连接器插合前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总成与电池包连接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包端电连接器安装于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端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端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端电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浮动安装本体与连接部的第一连接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浮动安装本体与连接部的第二连接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浮动安装本体与连接部的爆炸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包端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包端电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低压插接端子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压插接端子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三安装座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端电连接器,100-电连接器本体,101-壳体,102-车端插接端子,103-连接部,104-插接端子连接结构,105-第三过孔,106-防护板,107-第二密封圈,108-第一封装绝缘体,2-包端电连接器,201-浮动安装本体,203-凸起结构,204-第一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5-第二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6-第一子弹性元件,207-第三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8-第三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9-第二子弹性元件,210-密封套,211-固定扣,212-第一密封圈,213-加强板,214-密封垫,215-第二过孔,216-卡接结构,217-卡接孔,218-安装结构,219-导向极柱,220-第一过孔,300-电池包,401-第一安装座,4011-第二侧板,4012-密封圈安装凸台,402-第二安装座,4021-底板,4022-第一侧板,4023-高压绝缘衬套,404-导向极柱衬套,500-包端插接端子,501-高压插接端子,510-杆体,511-导电壳,502-低压插接端子,5021-低压插接端子固定壳,5022-低压插接端子本体,5023-壳体限位结构,600-第二封装绝缘体,701-第三密封圈,702-第四密封圈,800-第三安装座,801-安装孔,802-支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动力电池电量不足影响用户准时出行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总成及电动汽车,实现了动力电池的快速更换,方便用户准时出行。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总成,应用于电动汽车,所述电连接器总成包括:车端电连接器1和包端电连接器2;

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安装在电动汽车的车身上,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安装在电动汽车的电池包300上,实现了车身与电池包的可插拔的电连接,便于在动力电池电量不足影响用户出行时,通过更换电池包,并将电池包和车身通过车端电连接器1和包端电连接器2的插拔实现垂直的电连接,使电动汽车正常使用。

其中,如图1、图2和图5-图10所示,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包括:

电连接器本体100,包括车端插接端子102;

浮动安装本体201,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插伸入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且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元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车端插接端子102可包含高压插接端子、低压插接端子和接地端子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插伸入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并在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之间连接第一弹性元件,满足了在更换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的过程中,包端电连接器2与车端电连接器1插拔时,对车端电连接器1的位置的适当调整,便于快速对准,从而提高动力电池的更换效率。

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包括:包端插接端子;

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所述车端插接端子102和所述包端插接端子的插接配合,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与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可分离的浮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总成中,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的外壁上还可设置安装结构218,使得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通过所述安装结构218实现了与车身的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一端与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的包端插接端子插接,另一端与车身电连接,从而确保了车身与动力电池的可插拔电连接,从而在电池包电量不足时,首先,通过将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与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分离,使得电池包与车身的电连接断开,然后,更换电池包,最后将电量充足的电池包的包端电连接器2与车端电连接器1插接,确保新的电池包与车身电连接,从而使得电动汽车能够正常使用,节省电池包的充电时间,确保用户准时出行。

如图7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为一框架结构,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包括一连接部103;所述连接部103插伸入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

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子弹性元件206;

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上设置有第一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4;

所述连接部103上设置有第二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5;

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206连接在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4与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5之间;

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4与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5在z方向上具有预设高度差,使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相对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在z方向上浮动;其中,所述z方向为平行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的轴线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4与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5在z方向上设置高度差,从而在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与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插接时,通过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206的弹性形变,实现对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在z方向上的微调,从而实现快速组装。优选的,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206为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4与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5在x方向上具有第三预设距离,在y方向上具有第四预设距离,使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相对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在x方向上和y方向上浮动;其中,所述x方向和所述y方向为垂直于所述z方向的平面内的垂直的两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x方向优选为平行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的第一侧壁的方向,所述y方向优选为平行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的第二侧壁的方向,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为相邻的两侧壁。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4与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5再x方向上设置第三预设距离,在y方向上设置第四预设距离,实现了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206在z方向上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在x和y方向上均能有一定量的弹性形变,使得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能够在x方向和y方向上均能进行调整,最终实现了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在空间的各方向上的调整。

具体的,如图7和图10所示,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靠近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的端面的四个边角分别形成有凸起结构203,通过所述凸起结构203,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的四个边角处形成向内的安装槽;

在所述安装槽的顶部设置有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4;

所述连接部103相对的两侧壁上,在靠近所述连接部103的边角处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5。

通过开设所述安装槽,将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4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并在穿设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的所述连接部103的两侧壁上设置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5,使得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4和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5不仅在z方向上具有高度差,而且在x、y方向上均具有一定距离,实现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206在z方向上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在x和y方向上均能有微小的弹性形变,实现了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在空间的不同方向上的调整。

再如图7至图10所示,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还包括第二子弹性元件209;

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上设置有第三弹性子元件安装结构207;

所述连接部103上设置有第四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8;

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209连接在所述第三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7和所述第四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8之间;

其中,所述第三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7和所述第四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8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预设距离,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二预设距离,以使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相对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浮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的轴线的平面内的两方向,且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参阅图5,所述第一方向为x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y方向;或者,所述第一方向为y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x方向。

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209与所述第一子弹性元件206的功能类似,均是通过在与弹性元件连接的两弹性元件安装结构的具有高度差的方向上进行压缩,实现弹性形变,从而调整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在此不再赘述。其中,优选的,所述第二弹性元件209为弹簧。

具体的,所述第三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7设置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相对的两内侧壁上;

所述第四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8设置于所述连接部103相对的两侧壁上;

其中,所述连接部103相对的两侧壁分别靠近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设置有所述第三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7的内壁。

通过对所述第三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7和所述第四子弹性元件安装结构208的位置的选择,使得每一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209呈“八”字形,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子弹性元件209能够沿x和y方向上弹性形变,从而使得对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在x和y方向所在的平面上进行微调。

如图7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还包括:密封套210;

所述密封套210套设在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上,以密封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及其与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的衔接处。如,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以及各部件之间的连接螺栓等,避免泥沙和尘土等进入所述密封套210所密封的空间,对各部件造成锈蚀。

再如图7和图10所示,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靠近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的端面形成有凸起结构203;

所述密封套210相应位置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结构203相配合的凸槽,所述凸槽盖设并密封所述凸起结构20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密封套210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随形设计,实现了所述密封套210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的扣合,从而实现密封的效果;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所述密封套210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的连接牢固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所述密封套210上还开设有多个安装孔,在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上与所述密封套210上的安装孔相对应的位置也开设有安装孔,通过固定扣211依次穿过两个所述安装孔,提高了所述密封套210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的连接牢固度。

如图7和图10所示,为了提高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还包括:加强板213;

所述加强板213位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远离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的一侧,并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加强板213上开设有供所述车端插接端子102穿过的第一过孔220。

具体的,所述加强板213上开设有多个螺栓安装孔,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上与所述螺栓安装孔对应的位置也开设有螺栓安装孔,通过穿设于相对的两个螺栓安装孔的螺栓,所述加强板213与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在与包端电连接器2插接时,实现对两者之间的位置的密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10所示,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还包括:

密封垫214;

所述密封垫214固定于所述加强板213远离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的一侧;

所述密封垫214上开设有供所述车端插接端子102穿过的第二过孔215。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密封垫214与加强板210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具体的,所述密封垫214靠近所述加强板213的一侧,在沿所述第二过孔215的轴向上设置有卡接结构216;

所述加强板210上与多个所述卡接结构216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卡接孔217;

通过所述卡接结构216卡设于所述卡接孔217,所述密封垫214与所述加强板210连接。

可选的,卡接结构216为具有卡接槽的凸起结构,卡接孔217卡设于卡接结构216,实现两者的卡设连接。

如图7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包括一连接部103,所述连接部103穿过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的一面上设置有导向极柱20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03设置有所述导向柱209的一面为所述连接部103靠近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的一面。

如图11所示,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的安装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极柱219配合导向的导向极柱衬套404;通过将所述导向极柱219与所述导向极柱衬套404的配合,即:导向极柱219插伸入导向极柱衬套404,实现了安装时的定位。

如图7、图8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本体还包括一壳体101,所述车端插接端子102自所述壳体101的第一端面插伸入所述壳体101;其中,所述第一端面为所述壳体101靠近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的端面;

所述车端插接端子102外露于所述壳体101的一端与所述包端插接端子可分离的插接。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面为一第一端面,所述连接部103盖设于所述第一端面。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面为闭口端面,且所述第一端面上开设有供所述车端电插接件102穿过的过孔。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还包括:壳体101和连接部103,并与所述壳体101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车端插接端子102外露于所述壳体101的一端穿过所述连接部103,与所述包端插接端子可分离的插接。

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壳体101在所述第一端面上还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上开设有螺栓安装孔,所述连接部103上也开设有螺栓安装孔,通过穿设于相对应的两个螺栓安装孔的螺栓,所述连接部103扣合于所述第一端面,并与所述壳体101螺栓连接。

可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包括一连接部103,所述连接部103靠近所述车端插接端子102的一面上开设有第一密封槽;

在所述第一密封槽内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连接部103与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的连接处的第一密封圈212。

由于所述连接部103和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的外壳优选金属材质,在两者通过螺栓连接时,会出现微小的缝隙,为了避免杂质从该缝隙中进入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在两者之间设置所述第一密封圈212,从而填充该缝隙。

如图5所示,所述壳体101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邻的一端面上开设有插接端子连接结构104,所述插接端子连接结构104将所述插接端子102与外部设备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插接端子连接结构104设置在与所述第一端面相邻的端面上,便于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安装在车身上时,一方面与包端电连接器1连接,另一方面与车身连接,满足工程力学的安装方位需求。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壳体101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三过孔105;所述第三过孔105用于操作人员将所述车端插接端子102与所述插接端子连接结构104连接,便于高压线束的安装与拆卸并实现ip67的防护等级。

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还包括防护板106;所述防护板106盖设于所述第三过孔105,并与所述壳体101螺栓连接。通过设置所述防护板106,使得所述电连接器总成满足安全可靠性的要求。

具体的,为了达到密封效果,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1在所述第三过孔105的四周开设有第二密封槽;

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还包括放置于所述第二密封槽的第二密封圈107。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端插接端子102与所述壳体101之间的第一封装绝缘体108;

其中,所述车端插接端子102穿设于所述第一封装绝缘体108。

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封装绝缘体108,实现了多个车端插接端子102之间的绝缘,提高了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的可靠性,避免出现漏电或连电的危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端电连接器1,通过浮动安装本体201、连接部103和第一弹性元件,实现了将所述电连接器本体100与车身的可拆卸浮动连接,使得电连接器本体100能够在一定立体空间中调整,提高了电连接器本体100在组装过程中的定位效率,从而实现了电连接器的快速插拔。

如图11至图15所示,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还包括:第一安装座401、第二安装座402和第二封装绝缘体600;

所述包端插接端子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座401、所述第二封装绝缘体600和所述第二安装座402;

所述第二封装绝缘体600上,穿设所述包端插接端子的过孔内固定有使所述包端插接端子沿其穿设的过孔的轴向浮动的第二弹性元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包端电连接器2,通过将所述包端插接端子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座401、所述第二封装绝缘体600和所述第二安装座402,实现了对所述包端插接端子的绝缘与固定,使得所述包端插接端子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座401和所述第二安装座402与外部设备连接,且避免了在使用过程中,所述包端电连接端子与其他部件的不绝缘或漏电;通过在所述第二封装绝缘体600中设置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使得在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与车端电连接器1插接时,所述包端插接端子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座401、第二安装座402和封装绝缘体600,轻微浮动,从而快速与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组装。

如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座402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座401的一侧设置有高压绝缘衬套4023,所述包端插接端子中的高压插接端子501穿设于所述高压绝缘衬套402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高压绝缘衬套4023,实现了各所述高压插接端子501之间,以及所述高压插接端子501与外部其他部件之间的绝缘。

由于包端插接端子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座401和所述第二安装座402的总高度,亦即,底板4021与第一安装座401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将所述绝缘衬套4023设置于所述底板4021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座401的一侧,从而将所述电插接端子外露于所述第二安装座402的部分包裹起来,避免出现漏电的情况,提高了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的安全性。

其中,为了实现所述包端插接端子中的低压插接端子502的一端外露于所述第二安装座402,从而与外部设备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座402上还开设有用于供所述低压插接端子502穿过的低压端子安装孔。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所述高压插接端子501和所述低压插接端子502之间实现有效的电器间隙和爬电距离,保证电连接的安全可靠,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座402在远离所述第一安装座401的一侧,在两个所述高压绝缘衬套4023之间,以及所述高压绝缘车套4023与所述低压插接端子安装孔之间设置有高压极柱挡板。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包端插接端子中的低压插接端子502包括:低压插接端子固定壳5021和多个低压插接端子本体5022;

其中,多个所述低压插接端子本体5022的一端分别穿设于所述低压插接端子固定壳5021上的过孔。

其中,所述低压插接端子固定壳5021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401上的低压插接端子安装孔,并与所述第一安装座401螺栓连接,通过设置所述低压插接端子固定壳5021,实现了所述低压插接端子本体5022与外部表的低压线束的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所述低压插接端子固定壳5021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壳体限位结构5023;

所述第一安装座401上穿过所述低压插接端子502的过孔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壳体限位结构5023相适配的限位孔。

通过所述壳体限位结构5023和所述限位孔的适配,实现了快速将所述低压插接端子502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壳体401上。

再如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座401上开设有用于所述包端插接端子穿过的过孔,在开设有所述过孔的空间的四周围设有第二侧板4011;

所述第二安装座402包括底板4021和设置于所述底板4021的各边缘的第一侧板4022;

所述第一侧板4022和所述第二侧板4011抵接;

所述第一安装座401与所述第二安装座402可拆卸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二侧板4011围设的空间还用于放置所述第二封装绝缘体600,所述第二封装绝缘体600还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安装座401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4022与所述底板4021围设的空间则用于放置所述高压绝缘衬套4023和所述导向极柱衬套404。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4022与所述第二侧板4011具体的连接关系可以为:所述第一侧板4022的外侧面在靠近所述第一安装座401的一端形成一台阶结构,所述第二侧板4011的边缘与所述台阶的底面抵接;其中,所述第一侧板4022的外侧面为所述第一侧板4022远离所述底板4021的侧面。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侧板4022的内表面在同一平面中,所述台阶结构为靠近所述底板4021的一端的厚度小于远离所述底板4021的一端的厚度;通过将所述第一侧板4022的外侧面在靠近所述第一安装座401的一端形成台阶结构,实现所述第一侧板4022靠近所述底板4021的一端插伸入所述第二侧板4011围设的空间中,同时所述第二侧板4011的边缘与所述台阶的底面抵接。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为了确保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的密封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还包括:第三密封圈701;

所述第一安装座401上设置有密封圈安装凸台4012,其中,所述密封圈安装凸台4012围设在所述第二侧板4011的根部;所述第三密封圈701套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401上,且位于所述密封圈安装凸台4012上。实现了所述第一安装座401与所述第二安装座402之间的密封。

如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401靠近所述第二安装座402的端面的第四密封圈702;

所述第四密封圈702上开设有过孔,所述第二侧板4011及其围设的空间位于所述第四密封圈702的过孔中。

优选的,所述第四密封圈702上开设有多个螺栓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座401上相对应的位置也开设有螺栓安装孔,通过穿设于相对应的螺栓安装孔的螺栓,所述第四密封圈702与所述第一安装座401固定连接。在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与所述车端电连接1插接后,所述第四密封圈702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座401与所述密封垫214之间,实现了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与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之间的密封。

如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包端插接端子中的高压插接端子501包括:杆体510和导电壳511;

其中,所述导电壳511的两端面为开口端面,所述导电壳511的长度小于所述杆体510的长度,所述导电壳511的内径大于所述杆体510的直径;

所述杆体510穿过所述导电壳511,且所述杆体510的一端与所述导电壳511的一端位于同一平面,另一端面与所述杆体510的侧壁连接;

所述弹性元件套设在所述杆体510,并与所述导电壳511接触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高压插接端子501设置为杆体510和导电壳511,使得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与车端电连接器1插接时,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的高压插接端子插伸入所述导电壳511与所述杆体510之间的间隙,实现电连接。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还包括:第三安装座800;

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的第一安装座401穿过所述第三安装座800,并与所述第三安装座800可拆卸连接,优选螺栓连接。

具体的,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三安装座800上开设有安装孔801,所述第一安装座401放置于所述安装孔801,并与所述第三安装座800螺栓连接;且所述安装座800靠近所述电池包箱体300的一侧设置有支撑结构802。优选的,所述支撑结构802呈几字形设置。通过设置所述第三安装座800,实现了包端电连接器2与电池包300的连接,同时对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起到了支撑作用,避免电池包300承受的重量过大而变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车身和电池包300,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总成;

其中,所述浮动安装本体201与所述车身连接,且所述车端插接端子的轴线垂直于所述车身;

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与所述电池包300连接,且所述包端插接端子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电池包300的本体;

通过所述车端插接端子102和所述包端插接端子的插接配合,以实现所述电池包与所述车身在竖直方向上的可分离的浮动电插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所述包端插接端子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电池包300的侧端面,使得所述车端电连接器1和所述包端电连接器2的插拔连接为直上直下的连接,满足电池包300拆卸方向的需要。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