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继电器安装组件。
背景技术:2.相关技术中,继电器适于安装于用电设备,且继电器与用电设备的安装面和连接面处于同一平面,这使得为保证继电器与用电设备连接的深度要求,需增加用电设备的结构厚度,这样,导致继电器与用电设备整体占用的空间过大,且继电器安装的稳定性也较差。因此,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继电器安装组件,所述继电器安装组件空间利用率更好、可靠性更高。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包括: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具有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高于所述继电器的安装面;下壳体,所述继电器安装于所述下壳体,所述继电器的安装面与所述下壳体的安装面贴合,且所述下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面相连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高于所述下壳体的安装面。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第一连接面设置于继电器的安装面的上方,使得第一连接面更接近继电器的质心,缩短继电器的晃动力矩,进而提高继电器的安装稳定性,且继电器与下壳体的连接面高于安装面,利于降低继电器安装组件的整体高度,有效地提升了继电器安装组件的空间利用率,减轻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7.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所述第二连接面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沿所述继电器与所述下壳体的安装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深度不小于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下壳体的安装面的高度差。
8.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所述继电器的外周壁设有沿径向凸出的安装台,所述安装台的下表面形成为所述第一连接面,所述下壳体的安装面设有凸出的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上端面形成为所述第二连接面,且所述安装台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正对配合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贯通所述安装台。
9.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所述安装台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安装台沿所述继电器的周向间隔开设置,所述安装柱为多个,多个所述安装柱与多个所述安装台一一对应。
10.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所述安装台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台沿所述继电器的径向正对设置,所述安装柱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柱与两个所述安装台一一对应,且所述继电器的安装面伸至两个所述安装柱之间。
11.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轴线与所述安装柱的轴线重合。
12.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所述安装台构造为在所述继电器的外周壁沿径向向外逐渐收缩。
1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所述安装台的径向外端具有弧形面,且所述弧形面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的轴线重合。
14.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所述第二连接面与所述下壳体的安装面的高度差为h,满足:h≥12mm。
15.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所述第二连接孔的深度与所述安装柱的高度相同。
1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的剖视图。
20.附图标记:
21.安装组件100,
22.继电器10,继电器的安装面11,安装台12,第一连接面13,第二连接孔14,
23.下壳体20,下壳体的安装面21,安装柱22,第二连接面23,第一连接孔24。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26.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100。
2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100,包括:继电器10和下壳体20。
28.如图1所示,继电器10具有第一连接面13,第一连接面13用于与下壳体20相连,第一连接面13高于继电器的安装面11,如图2所示,继电器的安装面11为继电器10的下端面,这样,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连接面与安装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的设计形式,本申请的第一连接面13更接近继电器10的质心,利于缩短继电器10的晃动力矩,进而提高继电器10的安装稳定性。
29.如图1和图2所示,继电器10安装于下壳体20,继电器的安装面11与下壳体的安装面21贴合,如图2所示,继电器10的下端面与下壳体20的上表面贴合,以使继电器10安装于下壳体20的上方,且下壳体20具有第二连接面23,第二连接面23与第一连接面13相连,第二连接面23高于下壳体的安装面21,以使第二连接面23与第一连接面13更加贴合,利于实现
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的连接固定。
30.其中,第二连接面23与下壳体的安装面21的高度差为h,即第一连接面13与继电器的安装面11的高度差也为h,满足:h≥12mm,例如h=12.5mm,或者h=13mm,再或者h=13.5mm。
31.也就是说,本申请中通过将第二连接面23与第一连接面13的配合平面构造为高于继电器的安装面11与下壳体的安装面21的配合平面,使得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的用于固定连接的平面高于用于安装配合的平面,即本申请中的固定连接的平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连接面高出了至少12mm,由此,在将第一连接面13和第二连接面23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时,不需对下壳体20的结构进行加厚,仍可保证连接件的连接强度。
32.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在进行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的固定连接时,为保证二者的连接强度,需将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的螺纹连接孔构造为约12mm。这样,本申请中的第二连接面23高于下壳体的安装面21至少12mm,操作人员不需对下壳体20进行加厚设计即可保证螺纹连接孔设置为约12mm(现有技术中需对下壳体20加厚至15mm才能保证螺纹连接孔的设计要求),由此,通过本申请的设计,可使得继电器安装组件100的总体高度降为72mm,而相比于传统的继电器安装组件100的总体高度为84mm,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100的高度下降了12mm,有效地提升了空间利用率,且不做加厚处理可减轻整体结构的重量,利于降低成本。
3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安装组件100,第一连接面13设置于继电器的安装面11的上方,使得第一连接面13更接近继电器10的质心,缩短继电器10的晃动力矩,进而提高继电器10的安装稳定性,且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的连接面高于安装面,利于降低继电器安装组件100的整体高度,有效地提升了继电器安装组件100的空间利用率,减轻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34.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面23设有第一连接孔24,第一连接孔24沿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的安装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孔24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一连接孔24的深度不小于第二连接面23与下壳体的安装面21的高度差,即第一连接孔24的下端至少延伸至与下壳体的安装面21处于同一平面内。这样,继电器10可通过螺栓伸入第一连接孔24与下壳体20相连,满足了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的螺纹连接孔深度的要求,使得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的连接更加牢固。
35.如图1和图2所示,继电器10的外周壁设有安装台12,安装台12沿径向凸出,安装台12的下表面形成为第一连接面13,即继电器10通过安装台12与下壳体20连接。
36.如图1和图2所示,下壳体的安装面21设有安装柱22,安装柱22朝上凸出,安装柱22的上端面形成为第二连接面23,即安装台12的下表面与安装柱22的上表面贴合相连,且安装台12设有第二连接孔14,第二连接孔14与第一连接孔24正对配合的,第二连接孔14贯通安装台12。由此,螺栓可贯穿第二连接孔14,进而伸入第一连接孔24,使得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37.也就是说,本申请中的安装柱22凸出于下壳体的安装面21的高度为第二连接面23高于下壳体的安装面21的高度,由此,在将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连接配合时,在下壳体20的上表面设置向上凸出的安装柱22即可,而不需对下壳体20进行整体加厚,利于降低继电器安装组件100的整体高度,减轻下壳体20的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台12为多个,且多个安装台12沿继电器10的周向间隔开设置,安装柱22为多个,多个安装柱22与多个安装台12一一对应。这样,使得继电器10在多个位置处与下壳体20相连,进而使得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的连接更加牢固,同时使得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在多个位置处的受力更加均匀,利于提升继电器安装组件100的稳定性。
39.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台12为两个,两个安装台12沿继电器10的径向正对设置,安装柱22为两个,两个安装柱22与两个安装台12一一对应,使得在继电器10的两侧均通过连接件与下壳体20相连,进而使得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的连接更加牢固,且继电器的安装面11伸至两个安装柱22之间,以使继电器10的两侧的连接作用力较为均匀,这样,利于提升继电器安装组件100的稳定性。
40.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孔24的轴线与安装柱22的轴线重合,即第一连接孔24设置于安装住的中心区域,保证第一连接孔24沿周向各个位置处的壁厚较为均衡,从而保证安装柱22的结构强度,以使安装台12与安装住的连接更加牢固,有效地增大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的连接强度。
41.如图1所示,安装台12构造为在继电器10的外周壁沿径向向外逐渐收缩,这样,可保证安装台12与继电器10的外周壁之间有较大的连接强度,且保证了安装台12与安装柱22之间也具有较大的连接强度,同时使得安装台12与安装柱22的连接更集中,节省了安装台12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了继电器安装组件100的成本。
42.如图1所示,安装台12的径向外端具有弧形面,以使安装台12的端部更加光滑,避免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且弧形面的轴线与第二连接孔14的轴线重合,以使安装台12的设置更加匀称,使得安装台12与安装柱22的连接更加稳定,有效地提升继电器安装组件100的稳定性,安装台12的径向外端可与第二连接孔14同轴加工,利于降低加工成本。
43.如图2所示,继电器10的外周壁与安装柱22的外周壁间隔开,即继电器10的外周壁与安装柱22的外周壁之间具有安装余量,使得继电器10的下端能够快速地伸至两个安装柱22之前,提高装配效率,且在装配继电器10时,可有效避免继电器10与安装柱22刚性碰撞,进而避免继电器10损伤,从而增加继电器安装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44.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孔14的深度与安装柱22的高度相同,即第二连接孔14延伸至与下壳体的安装面21处于同一平面,由此,螺栓可贯穿安装台12与安装柱22相连,即可将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的连接牢固,以满足继电器10与下壳体20连接强度的需求,利于提升继电器安装组件100的稳定性。
4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
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5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
…
的其他构成例如
…
和
…
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5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