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频跳线装置与双联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11595发布日期:2020-12-08 13:49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音频跳线装置与双联插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音频跳线装置与双联插座。



背景技术:

一、传统音频跳线盘的结构

音频跳线盘(简称跳线盘)在专业音频系统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放置在信号输入端,在信号链路中加入一些断点,实现一系列信号的手动切换,这样你需要更改系统接线的时候就不用钻到设备的背后插拔线,作用相当于手动的信号路由器,可实现信号临时改变走向、故障设备跳过等功能。

传统的跳线盘和音频跳线如图1所示,这是一个48口的跳线盘,有上、下两排插口,上排插口通常连接信号源设备或前级设备,下排插口通常连接后向设备,插口后面是焊点连接。上排插口和下排插口组成一个跳线单元,该跳线盘有24个跳线单元,可以接24路信号。

图2是传统跳线盘的跳线插头和一个跳线单元示意图,插头是3芯的,3芯插头的3个接点分别称作tip端、ring端和sleeve端。专业音频信号的传输都是平衡是信号,需要3根传输线,即信号+、信号-和地线,正好使用一个3芯插头,通常插头的tip端接信号+,ring端接信号-,sleeve端接地线。

传统跳线盘的连接和信号走向如图3所示,上下排插口之间、插口和外部信号通过焊点焊线连接,红色线表示信号+,蓝色线表示信号-,绿色线表示地线。

平时没有音频跳线插头插入时,上排插口和下排插口里面tip1端和tip2端、ring1端和ring2端是常闭连通的,上排插口和下排插口通过焊线连通的,信号从上排插口焊点流入,从下排插口焊点流出。

每个跳线单元通过1路信号,第1路信号由第1跳线单元通过,第2路信号由第2跳线单元通过,第n路信号由第n个跳线单元通过,有多少路信号就需要多少个跳线单元。

二、传统跳线盘存在的问题

从图1中可以看出,传统的跳线盘后端有大量的端子焊接,所有信号连线(包括内部连线)都是需要焊接的,每个插口有5个引脚,分别是地线、信号+入、信号+出、信号-入和信号-出。

跳线盘通常有48口(24单元)和96口(48单元),全部使用的话,48口会有240个焊点,96口更是达到480个焊点,焊点密度惊人,其焊接后效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传统的跳线盘的焊点数量是巨大的,尤其是集中在1u的面板范围内,这样的连接方式,焊点密集,全部需要人工焊接,电缆又与其它设备相连,焊接、安装非常不方便,可靠性也难保证。安装上机柜以后,维护更是麻烦,万一里面某个焊点出问题,需要从机柜上拆下跳线盘,在密集的走线里维修焊点,都是不容易的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音频跳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外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联插座。

对于音频跳线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音频跳线装置,包括机匣,机匣的前面设为前面板,机匣的后面设为后面板;机匣内腔设置复数个跳线单元,且1个跳线单元包括2个双联插座;

跳线单元中的一个双联插座安装在前面板,跳线单元中另一个双联插座安装在后面板;安装在前面板的双联插座设为前双联插座,安装在的双联插座设为后双联插座,前双联插座与后双联插座的前后位置相对应,同一跳线单元的前双联插座与后双联插座通过电连接。

作为优选,前双联插座与后双联插座安装在电路板上,且前双联插座与后双联插座的接口端子通过电路板连接。

作为优选,前双联插座或后双联插座包括上排插口和下排插口,上排插口和下排插口均包括tip1端、tip2端、ring1端、ring2端和sleeve端,且上排插口或下排插口的tip1端和tip2端、ring1端和ring2端均构成弹性开关常闭端。

作为进一步优选,前双联插座的上排插口的tip2端、ring2端和sleeve端分别与前双联插座的下排插口的tip2端、ring2端和sleeve端通过连线连接;前双联插座的上排插口的tip1端、ring1端和sleeve端与后双联插座的上排插口的tip1端、ring1端和sleeve端通过连线连接;前双联插座的下排插口的tip1端、ring1端和sleeve端与后双联插座的下排插口的tip1端、ring1端和sleeve端通过连线连接。

更进一步的优选,tip1端接信号+,ring1端接信号-,sleeve端接地线。

作为优选,若干个跳线单元集成为一个跳线模块。

作为优选,还包括带有插头的音频跳线;音频跳线带有的插头与前双联插座相适配,且插头能够从前双联插座的插口中插入或拔出。

进一步的优选,音频跳线的插头为包括tip端、ring端和sleeve端的3芯插头,其中tip端接信号+,ring端接信号-,sleeve端接地线。

对于双联插座,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上排插口和下排插口;上排插口和下排插口均包括tip1端、tip2端、ring1端、ring2端和sleeve端,且上排插口和下排插口的tip1端和tip2端、ring1端和ring2端均构成弹性开关常闭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以具有2个双联插座的跳线单元代替由两个单联插座组成的一个传统的跳线单元,且以复数个跳线单元组装成音频跳线装置,大大简化了用户的连接工作,同时由于采用标准化元件进行批量生产,使得音频跳线装置的零件采购与产品组装更加容易,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传统音频跳线盘与跳线的外观。

图2是传统音频跳线盘的一个跳线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3是传统音频跳线盘的传统跳线盘的单元结构。

图4是传统音频跳线盘的连接线效果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音频跳线装置的跳线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音频跳线装置的信号走向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音频跳线装置的成品外形。

图7中标记:1-前面板,2-后面板,3-上排插口,4-下排插口。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实际中传统跳线盘存在的问题,重新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音频跳线装置。取消跳线盘后面的焊点,采用双联插座连接,这样安装时就不需要焊接,避免了传统跳线盘安装不易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插口的tip1端和tip2端、ring1和ring2端、sleeve端是根据插入插口的插头的tip端、ring端和sleeve端所接触的相应端口来命名的。当插头插入插口时,与插头tip端接触的为插口的tip1端,与插头ring端接触的为插口ring1端,与插头sleeve端接触的为插口sleeve端。

在本实施例中,双联插座是集成了上排插口和下排插口的一个单独的元件。如将2个同样结构的双联插座组装在一块电路板上,即构成了一个跳线单元。如果将一个跳线单元作为一个标准元件来生产,即是一个最小规格的跳线模块。

为方便叙述,本实施例的音频跳线装置,采用n个跳线单元,或者是n个最小规格的跳线模块组装而成,即一个跳线单元只由一个前双联插座和一个后双联插座构成。

本实施例中,一个跳线单元须用2个孔径为6.35mm的双联插座构成,每个双联插座分别设置有上排插口和下排插口。组装为音频跳线装置时,将跳线单元中的一个双联插座设为前双联插座,其上排插口和下排插口均分别安装机匣前面板的上排和下排;另一个双联插座则设为后双联插座,其上排插口和下排插口均安装在机匣后面板的上排和下排。两个双联插座全都焊在同一块pcb电路板上,前后双联插座之间的引脚通过电路板连接,不需要另外焊线。位于前面板上的前双联插座用于接音频跳线,位于后面板上的后双联插座用于接前后端信号。

如图5所示的一个跳线单元,其设有一个前双联插座和一个后双联插座。该跳线单元中的前双联插座和后双联插座都是安装在同一块pcb电路板上。其中前双联插座或后双联插座的上排插口和下排插口分别都设有tip1端和tip2端、ring1和ring2端、sleeve端,其中tip1端和tip2端、ring1和ring2端均设置为弹性开关常闭端。

前双联插座的上排插口的tip2端、ring2端和sleeve端分别与前双联插座的下排插口的tip2端、ring2端和sleeve端通过pcb电路板连接。另外,前双联插座的上排插口的tip1端、ring1端和sleeve端分别与后双联插座的上排插口的tip1端、ring1端和sleeve端通过pcb电路板连接,前双联插座的下排插口的tip1端、ring1端和sleeve端与后双联插座的下排插口的tip1端、ring1端和sleeve端通过pcb电路板连接。其中tip1端用于接信号+,ring1端用于接信号-,sleeve端则用于接地线。

本实施例的音频跳线装置还相应配备若干根音频跳线,每根音频跳线两端带有插头。音频跳线的插头与前双联插座的上下排插口相适配,并且能够从插口中容易地插入或拨出。

音频跳线所带有的插头是一个包括tip端、ring端和sleeve端的3芯插头,其中tip端接信号+,ring端接信号-,sleeve端接地线。

前双联插座的上排插口或下排插口的tip1端和tip2端,ring1端和ring2端分别设为弹性开关常闭端,sleeve端设为固定端。当前双联插座的上排插口或下排插口插入音频跳线插头后,插头的tip端和ring端使得上排插口或下排插口的tip1端和tip2端,ring1端和ring2端之间的弹性开关常闭端自动断开。

使用时,将信号源或前端设备通过带有插头的电缆与后双联插座上排插口连接,后向设备则通过带有插头的电缆与后双联插座的下排插口连接。这样,整个音频跳线装置的外部信号输入或输出的连接方式全部改为了插头连接的方式。

工作原理:

本实施例的音频跳线装置的信号走向如图6所示,假设音频跳线装置设置了n个跳线单元,如要将第2路单元输入的信号跳接到第n路单元输出,具体做法是将音频跳线的一端插头插入第2个跳线单元的前双联插座上排插口,音频跳线的另一端插头插入第n个跳线单元的前双联插座下排插口,与此同时,第2路前双联插座上排插口由tip1端和tip2端,ring1端和ring2端所构成的弹性开关常闭端,以及第n路前双联插座上排插口由tip1端和tip2端,ring1端和ring2端所构成的弹性开关常闭端均自动断开连接。

按以上方式连接后,信号的走向是,第2路的前端信号从第2单元的后双联插座的上排插口输入,依次经过第2单元前双联插座的上排插口tip1端和ring1端、音频跳线的tip端和ring端、到第n单元前双联插座的下排插口的tip1端和ring1端,最后从第n单元后双联插座的下排插口输出到第n路的后向设备,与此同时,由于第2路和第n路的前双联插座上排插口的tip1端和tip2端,ring1端和ring2端的弹性开关常闭端已经自动断开,使得第2单元的后向设备和第n单元的前端设备都与上述信号路径自动断开连接。与传统的跳线盘不一样的是,由于新型的音频跳线装置增加了后双联插座,使得信号源或前端设备的信号输入,以及后端设备的连接,均由传统的直接焊接连接改为了插头连接。

对于以上工作方式的作用举例如下:如果出现了第n路的后向设备没有信号的故障,我们就可以通过音频跳线检查故障点,用音频跳线分别插入和连接第2单元(或其它有信号的单元)的上排插口和第n单元的下排插口,将第2路的信号输出引至第n路的后向设备,如这时第n路后向设备有信号了,说明故障原因是第n路的前端设备没有信号输出,需要排查前端设备,如果这时第n路仍然没有信号,则说明是第n路的后向设备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排查后向设备。另外,如果需要临时调度信号,临时将第2路信号调度到第n路,也可采用以上同样的操作。

本实施例的插头和双联插座都采用孔径为6.35mm的标准三芯音频插头和双联插座,pcb焊接安装。由于所采用的6.35mm插头和插座都是标准化元件,其应用广泛,技术成熟,性能可靠,容易采购,价格也大大低于专用插头插座,有利于批量生产和降低成本。

新型音频跳线装置改用插头插座连接也大大方便了设备的安装,安装前将所有相关的信号线焊上插头,布在对应插口的位置,使用时,将插头插入插口即可,如果需要更改或拆下维修,拔下插头也很快捷。

图7为一成品的48口新型的音频跳线装置,其采用24个跳线单元组装而成。其在机匣中的前面板1上设置48个插口,设置24个上排插口3和24个下排插口4;在机匣的后面板2上也设置48个插口,与前面板的设置一样,也设置24个上排插口3和24个下排插口4。

为了方便使用,还可以将n个跳线单元集成为一个具有2*n个插口的跳线模块。为使得音频跳线装置具有更多的插口,可以相应减小双联插座的尺寸,如将孔径6.35mm的三芯插座换成孔径3.5mm的三芯插座,这样1u的音频跳线装置可以做到96口的规格。

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