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泄水孔的线鼻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3516发布日期:2021-01-15 11:5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泄水孔的线鼻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零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泄水孔的线鼻子。



背景技术:

线鼻子是用于电缆末端连接和续接的电器零件,能让电缆和电器连接的更牢固、安全。目前使用的封闭式线鼻子,主要用于室外裸线。由于长期露天使用,容易导致线鼻子内部积水,并产生水垢,影响用电品质。冬季结冰后,容易造成缆线松动,存在安全隐患。

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带泄水孔的线鼻子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泄水孔的线鼻子,该线鼻子旨在解决目前的封闭式线鼻子内部容易积水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泄水孔的线鼻子,包括:

接线板,所述接线板上形成有接线通孔;

导电筒体,所述导电筒体为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导电筒体的闭合端与所述接线板连接;所述导电筒体的开口端形成用于与电缆配合的装夹腔,所述导电筒体上还设置有多个泄水孔,所述泄水孔与所述装夹腔连通;

多个引流绳,所述引流绳的一端穿过所述泄水孔,设置于所述装夹腔内;所述引流绳另一端置于所述导电筒体外。

优选地,所述泄水孔设置于所述导电筒体的侧壁面上,多个所述泄水孔沿所述导电筒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泄水孔设置于所述导电筒体闭合端上。

优选地,所述装夹腔自所述导电筒体的开口端延伸至靠近所述接线板的位置。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线鼻子为表面镀锡的铜件。

优选地,所述泄水孔的直径为所述装夹腔的直径的5~10%。

优选地,所述引流绳的材料为绝缘材料。

优选地,所述引流绳的长度为所述导电筒体外径的2~3倍。

优选地,所述引流绳与所述泄水孔间隙配合。

优选地,所述引流绳通过结扣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装夹腔内。

本申请的方案中,线鼻子由接线板、导电筒体和多个引流绳组成,其中,导电筒体为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导电筒体的闭合端与接线板连接,导电筒体的开口端形成用于与电缆配合的装夹腔。由于导电筒体上还设置有多个泄水孔,且泄水孔与装夹腔连通,使得外界的雨水进入装夹腔后,能够通过泄水孔排出。此外,设置于装夹腔内的引流绳可以对线鼻子内部的积水进行引流,使得即使与所述泄水孔间隔较远的积水,也能够在引流绳的引流作用下顺着引流绳排出至导电筒体外。此外,通过引流绳对装夹腔内部积水引流可以减小装夹腔内部积水的张力,防止导电筒体内的电缆的松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线鼻子省去引流绳后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线鼻子省去引流绳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线鼻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线鼻子的另一实施方式整体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标号说明:

100-线鼻子;

200-接线板、210-接线通孔;

300-导电筒体、310-泄水孔、320-装夹腔;

400-引流绳。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泄水孔的线鼻子,包括:

接线板200,接线板200上形成有接线通孔210;

导电筒体300,导电筒体300为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导电筒体300的闭合端与接线板200连接;导电筒体300的开口端形成用于与电缆配合的装夹腔320,导电筒体300上还设置有多个泄水孔310,泄水孔310与装夹腔320连通;

多个引流绳400,引流绳400的一端穿过泄水孔310,设置于装夹腔320内;引流绳400另一端置于导电筒体300外。

其中,接线板200可以为u形结构,包括矩形部分与半圆形部分,半圆形的圆心与接线通孔210的圆心重合,便于接线通孔210的制作与加工。导电筒体300与接线板200的连接为制造成型的固有连接方式。导电筒体300的装夹腔320为盲孔,孔深根据装夹腔320直径设置,装夹腔320直径根据与之配合的电缆规格设置。装夹腔320尾部设有倒角,便于电缆的进入。

其中,接线通孔210设置于接线板200上,可以实现与其它接线端子的连接作用;导电筒体300上开设装夹腔320,可以与电缆线的末端进行连接,电缆通过按压的方式插入到装夹腔320内;接线板200与导电筒体300共同组成的线鼻子100一端连接其他接线端子,另一端连接电缆,实现了缆线与其他电器设备的连接作用;在导电筒体300上开设泄水孔310。

其中,引流绳400可以采用吸水材质制成。在非阴雨天气下,由于引流绳400具有较好的吸水性,装夹腔320内的少量积水也可以被引流绳400吸收,在外界风力的作用下,引流绳400可以快速风干,保持装夹腔320内的干燥环境。

本申请的方案中,线鼻子100由接线板200、导电筒体300和多个引流绳400组成,其中,导电筒体300为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导电筒体300的闭合端与接线板200连接,导电筒体300的开口端形成用于与电缆配合的装夹腔320。由于导电筒体300上还设置有多个泄水孔310,且泄水孔310与装夹腔320连通,使得外界的雨水进入装夹腔320后,能够通过泄水孔310排出。此外,设置于装夹腔320内的引流绳400可以对线鼻子100内部的积水进行引流,使得即使与泄水孔310间隔较远的积水,也能够在引流绳400的引流作用下顺着引流绳400排出至导电筒体300外。此外,通过引流绳400对装夹腔320内部积水引流可以减小装夹腔320内部积水的张力,防止导电筒体300内的电缆的松动。

请参照附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泄水孔310设置于导电筒体300的侧壁面上,多个泄水孔310沿导电筒体3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使得导电筒体300沿长度方向的各个部分均具备滤水功能。在导电筒体300的侧壁面开设的泄水孔310,可以单侧分布、两侧对称分布、或随机分布。本实施例中,在导电筒体300的侧壁面开设的泄水孔310,两侧对称分布,每侧间隔设置有三个泄水孔310。

请参照附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泄水孔310设置于导电筒体300闭合端上。在导电筒体300闭合端开设的泄水孔310,以装夹腔320的直径大小呈圆周分布,数量可为两个、三个或四个。本实施例中,导电筒体300闭合端开设的泄水孔310,以装夹腔320的直径大小呈圆周分布,数量为四个,无论装夹腔320内的水量多少,均可以排出。

优选地,装夹腔320自导电筒体300的开口端延伸至靠近接线板200的位置。装夹腔320的孔深为导电筒体300长度的95%,以使得电缆能够被充分包裹,并与导电筒体300的内壁进行充分接触,提高导电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线鼻子100为表面镀锡的铜件。铜的导电性能极佳,仅次于银。因此,铜特别适合用来构成组合端子等电气机械连接部件。铜制金属件与铜导线之间具有几乎相同的热膨胀系数,避免了温度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产生不同程度的热膨胀,因而也就能避免在端子中产生机械应力,避免了由此导致的连接松脱。铜可以采用黄铜或紫铜,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采用黄铜,并在表层镀上一层锡,以增强线鼻子100的导电能力。

优选地,泄水孔310的直径为装夹腔320直径的5~10%。泄水孔310的开设过小,水流不易溢出,过大则影响电缆的放置,甚至造成漏电,应根据安放电缆的装夹腔320直径设置。其中,引流绳400的材料可以为绝缘材料。电缆自身带有高伏电压,水具有导电性,引流绳400选择绝缘材料,可以减少电缆传导过程中的损耗。优选地,引流绳400的长度为导电筒体300外径的2~3倍。

进一步地,引流绳400与泄水孔310间隙配合。引流绳400需穿过泄水孔310,且不能影响排水,引流绳400的直径应稍小于泄水孔310直径,因此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以便于积水排出。

优选地,引流绳400通过结扣的方式安置于装夹腔320内。引流绳400需穿过泄水孔310固定于装夹腔320内,从而可以达到从装夹腔320内将水引流排出的作用。固定方式可以采用结扣、设置止挡件、粘连等多种方式,本实施例中采用结扣的方式,实施起来方便、快捷。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