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06008发布日期:2021-04-23 16:47阅读:8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电性连接呈横向排布两个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横向排布的两个电路板,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的第一排端子,及固持于绝缘本体并位于第一排端子内侧的第二排端子,其中,第一排端子及第二排端子均具有横向延伸出绝缘本体相对两端外的两个弹臂,及自每个弹臂末端向下弯折的一接触段,该接触段设置呈与电路板的板面垂直以便于电连接器安装时,各端子被受力下压以使接触段可与电路板上的导电片接触从而形成电性导通,但由于电连接器的安装力度往往难以控制,故各端子常受到较大的下压力,致使接触段易从导电片朝外(远离绝缘本体方向)滑移出,无法与电路板形成有效的电接触,从而影响电连接器的使用效果,若将接触段倾斜设置呈朝内滑移,由于高频需求及受限于电连接器的安装空间,使第一、第二排端子排布密集,位于外侧的第一排端子接触段易朝内滑撞到位于其内侧的第二排端子的接触段,进而导致第一、第二排端子间的短路,同样影响电连接器的使用效果。
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从而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第一端子滑移出第一导电片且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发生短路的电连接器。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横向排布的两个电路板,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第一端子沿前后方向排列并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第一固定段,自所述第一固定段相对两端横向延伸且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两第一弹性段,及自每一所述第一弹性段向内弯折且向下延伸的一第一接触段,两个所述第一接触段用于对应与两个所述电路板上的第一导电片弹性接触;多个第二端子沿前后方向排列并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段下方的一第二固定段,自所述第二固定段相对两端横向延伸且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两第二弹性段,及自每一所述第二弹性段向下弯折延伸的一第二接触段,所述第二接触段位于所述第一接触段的内侧,两个所述第二接触段用于对应与两个所述电路板上的第二导电片弹性接触;其中,所述电连接器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且第一端子被下压时,所述第一接触段沿所述第一导电片朝远离所述第二接触段的横向方向滑移。
6.进一步,所述第一弹性段与所述第一接触段间的折弯夹角大于或等于70
°
而小于 90
°

7.进一步,所述第二接触段自对应的所述第二弹性段向内弯折延伸,所述电连接器
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且所述第二端子被下压时,所述第二接触段沿所述第二导电片朝远离绝缘本体的横向方向滑移。
8.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段朝下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接触段朝下延伸的长度,所述第一弹性段与所述第一接触段间的折弯夹角小于所述第二弹性段与所述第二接触段间的折弯夹角。进一步,所述第一弹性段包括自所述第一固定段水平延伸的一第一连接段及自所述第一连接段倾斜向下延伸的一第一倾斜段,所述第一接触段自所述第一倾斜段向内弯折沿直线延伸。
9.进一步,沿横向方向所述第一接触段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段错位但部分重叠。
10.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卡合在一起的一第一绝缘块及一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一固定段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二固定段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二绝缘块,沿横向方向所述第一固定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固定段的长度,所述第一弹性段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弹性段的长度。
11.进一步,所述第二弹性段包括自第二固定段水平延伸的一第二连接段及自所述第二连接段倾斜向下延伸的一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一绝缘块底部对应所述第二连接段处向上倾斜延伸形成一避让空间,所述第二端子下压时,所述避让空间收容所述第二连接段。
12.进一步,所述第一绝缘块具有一第一定位块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块横向两侧的两个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二绝缘块具有朝下凹陷的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块与所述定位槽配合卡持,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块夹持所述第二绝缘块的左右两侧。
13.进一步,一屏蔽壳遮盖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方,所述屏蔽壳开有通孔,所述绝缘本体的侧边对应于所述通孔位置下方凹设有缺口,固定件向下依次穿过所述通孔、缺口而固定于电路板,从而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被下压。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端子设有横向延伸的第一弹性段,及自第一弹性段设置向内弯折且向下延伸的第一接触段以与第一导电片接触,这样的结构设置使第一端子被下压时,第一接触段仍然在第一导电片朝远离所述第二接触段的横向方向滑移,避免滑移出第一导电片外,同时确保安装时所述第一接触段不会与所述第二接触段碰撞而造成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间的短路问题。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位于电路板且未设固定件及遮蔽壳时的俯视图;
17.图3为图2沿a-a线的剖视正视图;
18.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19.图5为图3中c处的放大图;
20.图6为图2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21.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22.电连接器100第一绝缘块1第一定位块11第一定位槽12避让空间13第二定位块14第一端子2第一固定段21第一弹性段22第一连接段221第一倾斜段222第一接触段23第一折弯夹角24第二绝缘块3第三定位块31第二定位槽32
第二端子4第二固定段41第二弹性段42第二连接段421第二倾斜段422第二接触段43第二折弯夹角44第三绝缘块5凸部50第三端子6第三固定段61第三弹性段62第三连接段621第三倾斜段622第三接触段63第三折弯夹角64屏蔽壳7通孔71固定件8电路板9第一导电片91第二导电片92第三导电片93安装孔94绝缘片10缺口p
ꢀꢀ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用以电性连接横向排列的两个电路板9,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屏蔽壳7、相卡接配合的第一绝缘块1、第二绝缘块3及第三绝缘块5、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块1的多个第一端子2、固持于所述第二绝缘块3的多个第二端子4、固持于所述第三绝缘块5的多个第三端子6,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2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绝缘块1,第二端子4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二绝缘块3,第三端子6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三绝缘块5,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端子2也可以组装于所述第一绝缘块1,第二端子4也可以组装于所述第二绝缘块3,第三端子6也可以组装于所述第三绝缘块5。
26.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绝缘块1沿前后方向呈纵长状,所述第一绝缘块1的底部具有朝下延伸的一第一定位块11,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块11横向两侧的两个第一定位槽12,及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块11横向两侧的两个第二定位块14,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槽12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块14之间,多个第一端子2沿前后方向排成一列,其中,每一所述第一端子2包括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绝缘块1内呈横向延伸的一第一固定段21,自所述第一固定段21相对两端横向延伸且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块1外的两第一弹性段22,每一所述第一弹性段22包括自所述第一固定段21水平延伸的一第一连接段221及自所述第一连接段221倾斜向下延伸的一第一倾斜段222,一第一接触段 23与所述第一倾斜段222一体连接并向内(朝靠近所述第一绝缘块1方向)弯折且向下沿直线延伸(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接触段23呈直条状),两个所述第一接触段23用于对应与两个所述电路板9上的第一导电片91弹性接触,此外,所述第一接触段23与所述第一倾斜段222间的第一折弯夹角24为锐角,该第一折弯夹角24的角度优选为大于或等于70
°
而小于90
°
,确保所述第一端子2受力下压时,所述第一接触段23在所述第一导电片91上朝远离所述第一绝缘块1的方向滑移。
27.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绝缘块3沿前后方向呈纵长状,所述第二绝缘块3具有朝下凹陷的一第二定位槽32及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槽32横向两侧的两个第三定位块31,所述第一定位块11与所述第二定位槽32配合卡持,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槽12 对应与两个所述第三定位块31配合卡接,且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块14夹持所述第二绝缘块3的左右两侧,以使所述第一绝缘块1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块3上方并卡合在一起。多个第二端子4沿前后方向
排成一列,其中,所述第二端子4与所述第一端子2呈前后交错排列,每一所述第二端子4包括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二绝缘块3内且位于第一固定段21 下方的一第二固定段41,自所述第二固定段41相对两端横向延伸且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块3外的两第二弹性段42,每一所述第二弹性段42位于所述第一弹性段22下方且包括自所述第二固定段41水平延伸的一第二连接段421及自所述第二连接段421倾斜向下延伸的一第二倾斜段422,一第二接触段43与所述第二倾斜段422一体连接并向内弯折且向下沿直线延伸,所述第二接触段43位于所述第一接触段23的内侧,且沿横向方向所述第一接触段23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段43错位但部分重叠,两个所述第二接触段 43用于对应与两个所述电路板9上的第二导电片92弹性接触,此外,所述第二接触段 43与所述第二倾斜段422间的第二折弯夹角44为锐角,该第二折弯夹角44的角度优选为大于或等于70
°
而小于90
°
,确保所述第二端子4受力下压时,所述第二接触段43 在所述第二导电片92上朝靠近所述第一接触段23方向滑移。
28.在本实施例中,在同一所述电路板9上的所述第一接触段23朝下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接触段43朝下延伸的长度,且所述第一折弯夹角24小于所述第二折弯夹角44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弯夹角24比所述第二折弯夹角44小1
°
),此外,所述第一固定段21沿横向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固定段41沿横向方向的长度,以使所述第一弹性段22的延伸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弹性段42的延伸长度,从而确保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4受到的压力一致。进一步,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绝缘块1的底部对应所述第二连接段421处向上倾斜延伸形成一避让空间13,当所述第二端子4 受力下压时,带动所述第二弹性段42(即所述第二倾斜段422及所述第二连接段421) 向上位移,所述避让空间13用于收容所述第二连接段421,以避免所述第二连接段421 向上顶撞到位于其上方的所述第一绝缘块1。
29.如图1和3和图6所示,所述第三绝缘块5沿前后方向呈纵长状,所述第三绝缘块 5的上表面凸设一凸部50收容于所述第二绝缘块3,沿横向方向所述凸部50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定位块11的宽度,所述凸部50与所述第一定位块11上下重叠设置,所述第三绝缘块5的底面呈具有高度落差的台阶状,以同时支撑于高度不同的两个电路板9。多个第三端子6沿前后方向排成一列,其中,所述第三端子6与所述第二端子4呈前后交错排列但所述第三端子6与所述第一端子2呈前后对齐排列,每一所述第三端子6包括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三绝缘块5内且位于第二固定段41下方的一第三固定段61,沿横向方向所述第二固定段4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固定段61的长度,自所述第三固定段61 相对两端横向延伸且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块5外的两个第三弹性段62,每一所述第三弹性段62位于所述第二弹性段42下方且包括自所述第三固定段61水平延伸的一第三连接段621及自所述第三连接段621倾斜向下延伸的一第三倾斜段622,一第三接触段63 与所述第三倾斜段622一体连接并向内弯折且向下沿直线延伸,所述第三接触段63位于所述第二接触段43的内侧,此外,所述第三接触段63与所述第三倾斜段622间的第三折弯夹角64为锐角,该折弯夹角的角度优选为大于或等于70
°
而小于90
°
,于横向方向上所述第三接触段63与所述第一接触段23正对,两个所述第三接触段63用于对应与两个所述电路板9上的第三导电片93弹性接触。在同一所述电路板9上的所述第二接触段43朝下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接触段63朝下延伸的长度,且所述第二折弯夹角44小于所述第三折弯夹角64(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折弯夹角44比所述第三折弯夹角64小1
°
);所述第二固定段41沿横向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固定段61 沿横
向方向的长度,以使所述第二弹性段42的延伸长度等于所述第三弹性段62的延伸长度,从而确保所述第二端子4与所述第三端子6受到的压力一致,此外,由于本实施例中两个电路板9的高度不同,为保证所述第一端子2、第二端子4及所述第三端子6 左右两侧受到的正向力相等,故所述第一端子2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触段23延伸长度存在长度差(位于高度相对低的其中一所述电路板9处的所述第一接触段23长度调整长于位于高度相对高的另一所述电路板9处的所述第一接触段23长度,同理,所述第二端子4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段43延伸长度存在长度差,所述第三端子6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三接触段63延伸长度存在长度差,在此不再赘述),在其他实施例中,若所述两个电路板9高度相同,则所述第一端子2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触段23长度相等,所述第二端子4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段43长度相等及所述第三端子6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三接触段63长度相等。
30.所述屏蔽壳7遮盖于所述第一绝缘块1上方,其中,多个绝缘片10(在本实施例中为mylar即麦拉,)贴附于屏蔽壳7的下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弹性段22上方,以防止所述第一弹性段22向上位移过程中碰到所述屏蔽壳7,所述屏蔽壳7开有对称设置的六个通孔71,以分别供六个固定件8(在本实施例中为螺丝,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并不限于螺丝)对应插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通孔71和所述固定件8的数量不限于六个,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此外,所述第一绝缘块1、所述第二绝缘块3及所述第三绝缘块5的侧边分别对应于所述通孔71位置下方凹设有的缺口p,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缺口p呈与所述固定件8圆心相同的半圆形,在所述电连接器100安装时,多个所述固定件8向下依次穿过所述通孔71、所述缺口p而固定于所述电路板9预设有的安装孔94 上,从而使所述第一端子2、所述第二端子4及所述第三端子6被下压而向下抵接于所述电路板9,如图3和图5所示,在安装所述固定件8以将所述电连接器100固定于所述电路板9过程中,所述第一接触段23在所述第一导电片91上朝远离所述第二接触段43的横向方向滑移但未滑移出所述第一导电片91外(如虚线所示),所述第二接触段 43在所述第二导电片92朝远离所述第三接触段63的横向方向滑移但未滑移出所述第二导电片92外,所述第三接触段63在所述第三导电片93朝靠近所述第一接触段23的横向方向滑移但未滑移出所述第三导电片93外,从而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电路板9的有效电连接。
3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2.1、所述第一端子2设有横向延伸的所述第一弹性段22,及自所述第一弹性段22 设置向内弯折且向下延伸的所述第一接触段23以与所述第一导电片91接触,这样的结构设置使所述第一端子2被下压时,所述第一接触段23在所述第一导电片91上朝远离所述第二接触段43的横向方向滑移,且不会滑移出所述第一导电片91外,确保安装时所述第一接触段23不会与所述第二接触段43碰撞而造成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4间的短路问题。
33.2、由于所述第一接触段23的延伸长度长于所述第二接触段43的延伸长度,因此,所述第一折弯夹角24的角度调整小于所述第二折弯夹角44的角度,确保受压时所述第一端子2受到的压力与所述第二端子4受到的压力相近,从而更好的限定所述第一接触段23与所述第二接触段43的滑移量。
34.3、所述第一弹性段22包括自所述第一固定段21水平延伸的一第一连接段221及自所述第一连接段221倾斜向下延伸的一第一倾斜段222,所述第一倾斜段222与所述第一连接段221的设置使所述第一端子2下压时,所述第一接触段23向下与所述电路板9的板面弹
性抵接而带动所述第一弹性段22整体向上运动,其中,所述第一倾斜段 222先向上再带动所述第一连接段221向上,从而使所述第一弹性段22不会过度向上运动而抵顶到所述屏蔽壳7的底面。
35.4、沿横向方向所述第一接触段23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接触段43部分重叠,在有限的安装空间内,即能使端子间的间距小也能减少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4间的干扰问题,利于高频传输,且进一步防止所述第二接触段43滑移过程中会碰撞到所述第一接触段23。
36.5、所述第一固定段21沿横向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固定段41沿横向方向的长度,使所述第一弹性段22的延伸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弹性段42的延伸长度,从而使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4受到的正向力一致,进而利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安装。
37.6、所述第一绝缘块1底部对应所述第二连接段421处设有一避让空间13,所述第二端子4下压时,所述避让空间13收容所述第二连接段421,以避免所述第二连接段 421向上会抵顶到所述第一绝缘块1的底部而损伤的情况。
38.7、所述第一绝缘块1的侧边与所述第二绝缘块3的侧边分别对应于所述通孔71位置下方凹设有所述缺口p,所述固定件8安装时向下依次穿过所述通孔71、所述缺口p 而固定于所述安装孔94,从而使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4被下压而向下抵接于所述电路板9,所述第一绝缘块1与所述第二绝缘块3无需再设孔与所述固定件8对齐配合,不仅减少安装所述固定件8时对所述第一绝缘块1及所述第二绝缘块3的磨损,且所述固定件8只需与所述通孔71及所述电路板9预设的安装孔94配合即可,使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安装工序更简便。
39.8、所述第一定位块11与所述第二定位槽32配合卡接,且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块14 夹持所述第二绝缘块3的左右两侧,使所述第一绝缘块1与所述第二绝缘块3在安装时相互卡接稳固不会发生横向位移。
40.以上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