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进的断路器的灭弧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29462发布日期:2021-03-12 11:07阅读:27来源:国知局
结构改进的断路器的灭弧室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改进的断路器的灭弧室。



背景技术:

如业界所知,在供配电网络中通常配置有断路器,由断路器起到限制或断开供配电网络中的故障电流的作用。例如当电路中出现诸如由过载、短路等引起的故障大电流时,断路器中设置成触点对(也称触头对)的金属触点相互分离,在相对的两个触点对之间产生电弧,该电弧由设置在断路器内的灭弧室的结构体系中的灭弧栅片切割,从而使电弧得以在期望的时间内快速或称瞬时熄灭,以起到避免电弧对触点对表面烧蚀并产生热离子化气体即高温离子气体而损及断路器壳体并且避免灭弧室内压升高而使高温气体从断路器壳体流出对断路器周围设备产生热影响乃至损及断路器周围人员之健康。尤其是,由于电弧气体中含有金属离子,因而存在导致断路器周围的导电部件或电气装置出现短路之虞。

由上述说明可知,灭弧室是断路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熄灭电路的即灭弧能力(ka)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断路器对前述故障电路的分断能力、断路器自身的电寿命以及断路器的电性能特性。公知的断路器灭弧室的灭弧机理是:凭借导电回路产生磁场驱动电弧进入灭弧室,由灭弧室的灭弧栅片将长电弧切割成串联的多段短弧,从而提高电弧电压而实现熄弧。

加大断路器的灭弧室、加长触头长度以增大触头开距、串联多个断点等方法对于实现低压断路器的高电压、高分断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是以增大断路器的体积来实现的,因而与塑壳断路器的模块化、小型化精神相悖,并且增大断路器的体积会相应提高断路器的成本而影响断路器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技术层面上,灭弧室结构在高电压环境下随着电弧电压的提高,高电压塑壳断路器在灭弧室前部遭电弧击穿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于是,对于解决灭弧室前部遭击穿的技术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使前部击穿产生的电弧电压提高而得以显著降低前部遭击穿的风险的结构改进的断路器的灭弧室。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结构改进的断路器的灭弧室,所述的断路器包括触头机构,该触头机构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的灭弧室包括在对应于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的位置设置的并且由数枚金属灭弧栅片间隔排列构成的灭弧栅片组,所述的灭弧室还包括有至少一枚绝缘片,该绝缘片与灭弧栅片组固定,并从灭弧栅片组内向背对动触头的方向伸出灭弧栅片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灭弧栅片组的数枚金属灭弧栅片以及设置在金属灭弧栅片之间的所述绝缘片以扇形分布状态对应于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的位置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绝缘片上开设有通气孔,并且当绝缘片为两枚或多枚时,相邻绝缘片的设置方向相反并且相邻绝缘片上的所述通气孔的位置彼此错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对应于所述灭弧栅片组朝向所述动触头打开的一端端部的位置设置有一动触头引弧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动触头引弧片包括一动触头引弧片主体和一动触头引弧片延伸体,动触头引弧片主体对应于所述灭弧栅片组朝向所述动触头打开的一端端部设置,动触头引弧片延伸体自动触头引弧片主体向下延伸构成,并且延伸至与所述动触头打开至最大位置相对应的程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对应于灭弧栅片组朝向所述静触头的一端端部的位置与静触头之间设置有一静触头引弧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静触头引弧片由第一跑弧段ⅰ、第二跑弧段ⅱ以及第三跑弧段ⅲ组成,第一跑弧段ⅰ的一端与所述静触头连接,第一跑弧段ⅰ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跑弧段ⅱ的一端,第二跑弧段ⅱ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跑弧段ⅲ的一端,而第三跑弧段ⅲ的另一端对应于所述灭弧栅片组朝向所述动触头闭合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跑弧段ⅱ凸起于所述第一跑弧段ⅰ以及第三跑弧段ⅲ。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跑弧段ⅱ的左半部分自所述第一跑弧段ⅰ朝着所述灭弧栅片组的方向向上延伸,而第二跑弧段ⅱ的右半部分自与所述左半部分连接的位置以向下倾斜的状态延伸至所述的第三跑弧段ⅲ。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跑弧段ⅰ以及第三跑弧段ⅲ是水平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在灭弧栅片组的结构体系中增设了至少一枚绝缘片,该绝缘片与灭弧栅片组固定,并从灭弧栅片组内向背对动触头的方向伸出灭弧栅片组,因而能使前部击穿需要的电弧电压提高,从而降低前部遭击穿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绝缘片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两枚绝缘片的设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除另行说明的外都是针对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示出了断路器的结构体系的触头机构1,该触头机构1包括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示出了灭弧室的结构体系的在对应于前述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的位置设置的并且由数枚金属灭弧栅片21间隔排列构成的灭弧栅片组2。

依据专业常识,由于断路器有多个极例如三极或四极,因而业界习惯称多极断路器,又由于断路器的基座和盖通常由塑料模制成型,因而还被称为多极塑壳断路器。仍如业界所知,通常情况下每一极包含有一前述的触头机构,即包括有一作为固定部分或称固定触点的前述静触头12,以及作为可部分或称活动触点的前述动触头11。在断路器闭合或断开时,前述的动触头11与静触头12闭合或斥开,动触头11与静触头12的闭合或斥开是由图中未示出的位于触头区的操作机构来保障的,也就是说,由操作机构使动触头运动。前述的灭弧栅片组2从其词面释意便可知悉其作用是用于熄灭动、静触头11、12分离时产生的电弧。

从图1中的示意可知,前述静触头12的一部分位于灭弧室5的下方,而静触头12的端部位于灭弧室5的一侧,动触头11位于静触头12的端部的上方并与灭弧室5相对,动触头11的自由端能在上面提及的操作机构的操作下与静触头12的端部相接触或相分离以实现低压断路器的闭合与断开。如前述,在断路器断开状态下动、静触头11、12之间会产生电弧,电弧进入图示的灭弧室5的一侧,基于该一侧的表述,将灭弧室5的另一侧定义为灭弧室5的前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前述的灭弧室5还包括有一枚绝缘片22,该绝缘片22与灭弧栅片组2固定,并从灭弧栅片组2内向背对动触头11的方向伸出灭弧栅片组2。也就是说绝缘片22在断路器断开状态下动、静触头11、12之间产生电弧的另一侧伸出灭弧栅片组2的金属灭弧栅片21。优选的,如图1所示,绝缘片22在断路器断开状态下动、静触头11、12之间产生电弧的一侧也伸出灭弧栅片组2的金属灭弧栅片21。

前述灭弧栅片组2的数枚金属灭弧栅片21以及设置在金属灭弧栅片21之间的前述一枚绝缘片22以扇形分布状态对应于前述动触头11和静触头12的位置设置。

请参见图2所示,在前述绝缘片22上开设有通气孔221。前述的扇形状态即为呈圆弧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将前述一枚绝缘片22设置在断路器打开状态下容易产生前侧击穿的区域,也就是灭弧室5的前部容易产生前部击穿的区域。前述绝缘片22与灭弧栅片组2固定,该固定方式有多种,优选的,如图1所示,绝缘片22与灭弧栅片组2的金属灭弧栅片21间隔并排设置在所述金属灭弧栅片21之间,绝缘片22固定在固定金属灭弧栅片21的隔弧壁(图中未显示)上。当然还可以有其它的实施例,如绝缘片22与金属灭弧栅片21直接固定,绝缘片22固定在金属灭弧栅片21上。当然并不局限于上述两个实施例,只要在可行的方案中达到绝缘片22向背对动触头11的方向伸出金属灭弧栅片21就可。由于前述绝缘片22在断路器断开状态下动、静触头11、12之间产生电弧的另一侧伸出金属灭弧栅片21,因而能使前部击穿需要的电弧电压提高,从而显著降低前部击穿的风险,或者即使发生前部击穿电弧电压也不会显著下降。此外,由于绝缘片22加装后,为了保证灭弧室内部的电流通畅,因而在绝缘片22上开设通气孔221。

继续见图1,在对应于前述灭弧栅片组2朝向前述动触头11打开的一端端部的位置设置有一动触头引弧片3,动触头引弧片3包括一动触头引弧片主体31和一动触头引弧片延伸体32,动触头引弧片主体31对应于前述灭弧栅片组2朝向前述动触头11打开的一端端部设置,动触头引弧片延伸体32自动触头引弧片主体31向下延伸构成,并且延伸至与前述动触头11打开至最大位置相对应的程度。

由图1所示,前述动触头引弧片延伸体32的末端构成为u字形,在动触头11打开的最大位置的状态下,u字形的部位与动触头11的动触头端部111之间能形成电流路径,并且动触头引弧片延伸体32的u字形结构将大大加强此处(u字形部位)的电场强度,将更有利于电引弧引至灭弧室5内,拉长电弧的长度,提高电弧电压,极致地提高断路器分断能力。

继续见图1,在对应于灭弧栅片组2朝向前述静触头12的一端端部的位置与静触头12之间设置有一静触头引弧片4,该静触头引弧片4由第一跑弧段ⅰ41、第二跑弧段ⅱ42以及第三跑弧段ⅲ43组成,第一跑弧段ⅰ41的一端与前述静触头12连接,第一跑弧段ⅰ4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跑弧段ⅱ42的一端,第二跑弧段ⅱ42的另一端连接前述第三跑弧段ⅲ43的一端,而第三跑弧段ⅲ43的另一端对应于前述灭弧栅片组2朝向前述动触头11闭合的一端。

前述的第二跑弧段ⅱ42凸起于前述第一跑弧段ⅰ41以及第三跑弧段ⅲ43;前述第二跑弧段ⅱ42的左半部分自前述第一跑弧段ⅰ41朝着前述灭弧栅片组2的方向向上延伸,而第二跑弧段ⅱ42的右半部分自与前述左半部分连接的位置以向下倾斜的状态延伸至前述的第三跑弧段ⅲ43。

由图1所示,前述的第一跑弧段ⅰ41以及第三跑弧段ⅲ43是水平段。

进而由图1所示,前述的整个静触头引弧片4实质上位于灭弧栅片组2的底部,一端即第一跑弧段ⅰ41与静触头2的静触头板121端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即前述的第三跑弧段ⅲ43延伸至前述灭弧栅片组2的下方,中部即前述的第二跑弧段ⅱ42为过渡段。

实施例2:

请参见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2中,前述的绝缘片22的数量相对于实施例1的一枚增加至两枚,由于采用了两枚绝缘片22,因而该绝缘片22的设置方向相反并且两枚绝缘片22上的通气孔221的位置彼此错开(具体可参见图4)。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绝缘片22的数量并不受到实施例1实施例2的限制。

由于本实用新型在容易产生前部击穿的区域安装了用绝缘材料加工的绝缘片22,该绝缘片22的长度加长,使前部击穿需要的电弧电压提高,从而降低前部击穿的风险,或者即使发生前部击穿电弧电压也不会显著下降;绝缘片22加长,并在绝缘片22上开通气孔221,保证了灭弧室5内部的气流通畅性;绝缘片22上开通气孔221后,当采用两枚绝缘片22时,实施彼此的交错排列,避免电弧停留在通气孔221处,降低通气孔的贯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