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弹性夹持结构的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81926发布日期:2021-07-30 13:32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弹性夹持结构的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射频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弹性夹持结构的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行业快速发展,对电缆组件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多,性能要求更加严格。尤其以半柔性电缆组件的需求日益增多,对于半柔性电缆的特点,常规的处理办法都是内、外导体锡铅焊接制成;也有一些应用场合需要一端开放,组件的制备过程只能先制备一根完整的组件,测试合格后再剪裁开来,完成一端开放的剥线,随后再与pcb进行焊接。然而,这类半柔性电缆的外屏蔽层只能通过焊接来进行性能测试,在焊接过程中会因为焊接温度对电缆的浸锡屏蔽层加热,导致焊接部位屏蔽层松散,影响焊接质量。同时影响组件的互调和回波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带有弹性夹持结构的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其能解决现有电缆存在的受外力易变形、安装不便以及接触不紧密而导致整个系统的不稳定问题;其采用耦合设计原理将内接触件设计成免接触结构,减少了对电缆芯线的损伤,外接触件设计为弹性接触形式,电缆蔽层通过弹性接触件来实现与外接触件的互联;常规的这类连接方式多采用悬臂梁结构或接触端端口抱紧结构,采用悬臂梁原理的接触件,在电缆屏蔽层穿入过程中接触件对电缆屏蔽层产生径向压力和轴向力,此时电缆屏蔽层会被接触件划伤产生金属屑,在测试互调过程中产生不连续接触,影响互调测试;弹性接触件端口抱紧方案,当被测件是半柔电缆时,抱紧结构方案会对电缆产生一个刚性的径向力,电缆屏蔽层被压伤,接触力减弱,造成接触不良,影响互调测试。

具体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带有弹性夹持结构的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壳体、装配在所述壳体内的接触头、与所述接触头配合的衬套;

所述接触头为中间小两头大的弹性套管结构,所述接触头内孔中间位置设置平台,所述接触头外圆设置圆弧凸起;所述衬套内孔端部设置与所述圆弧凸起配合的第二过渡斜面;

当电缆插入所述连接器时,所述电缆的屏蔽层置于所述接触头内孔中;当所述衬套向靠近所述壳体一侧移动时,所述圆弧凸起向所述衬套内移动以使所述接触头收缩,使所述平台对所述屏蔽层产生径向弹性接触压力;当所述衬套向远离所述壳体一侧移动时,所述圆弧凸起移出至所述第二过渡斜面处,以使所述接触头回弹直至所述平台与所述屏蔽层分离。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前壳体和中间壳体,所述接触头通过所述前壳体和所述中间壳体内壁台阶面实现轴向限位固定。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说明,所述衬套与所述中间壳体之间通过螺纹结构或快插自锁结构进行限位。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说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装配在所述壳体内的内导体,所述内导体与所述接触头之间通过绝缘支撑件固定;当所述电缆插入所述连接器时,所述电缆的芯线插入所述绝缘支撑件内。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绝缘支撑件一端设置为薄壁盲孔,另一端设置为圆弧过渡台阶孔;所述内导体一端设置有第一盲孔,所述接触头靠近所述内导体一端设置限位挡台,所述绝缘支撑件的薄壁盲孔端插入所述第一盲孔内,且所述绝缘支撑件通过与所述第一盲孔的过盈配合及所述限位挡台固定在第一盲孔内。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接触头为设置有劈槽结构的弹性件。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接触头外圆与所述平台相对应位置设置等腰梯形凹槽。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接触头内孔的所述平台两侧还设置第一圆弧过渡斜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带有弹性夹持结构的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采用耦合设计原理将内接触件设计成免接触结构,减少了对电缆芯线的损伤,外接触件设计为弹性接触形式,改变弹性接触件与电缆屏蔽层的受力形式,弹性接触只对电缆屏蔽层产生径向弹性接触压力,此压力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实现可靠弹性接触,不会压伤电缆,不会产生金属屑影响性能及测试;本申请可以有效改善电缆在测试过程的损伤,减少电性能测试影响因素,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测试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带有弹性夹持结构的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带有弹性夹持结构的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插入电缆后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内接触件接触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接触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外接触件接触结构示意图,其中,a-锁紧状态i处结构放大图;b-解锁状态i处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接触头;101-第一圆弧过渡斜面;102-平台;103-等腰梯形凹槽;104-圆弧凸起;2-内导体;201-第一盲孔;3-电缆;301-芯线;302-屏蔽层;303-外护套;4-绝缘支撑件;401-薄壁盲孔;402-圆弧过渡台阶孔;5-前壳体;6-中间壳体;7-螺套;9-衬套;901-第二过渡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加以解释。

如图1-5所示,一种带有弹性夹持结构的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壳体、装配在所述壳体内的接触头1、与所述接触头1配合的衬套9;

所述接触头1为中间小两头大的弹性套管结构,类似于“腰鼓型”;所述接触头1内孔中间位置设置平台102,所述接触头1外圆设置圆弧凸起104;所述衬套9内孔端部设置与所述圆弧凸起104配合的第二过渡斜面901;

如图5所示,当电缆3插入所述连接器时,所述电缆3的屏蔽层302置于所述接触头1内孔中;当所述衬套9向靠近所述壳体一侧移动时,所述圆弧凸起104向所述衬套9内移动以使所述接触头1收缩,使所述平台102对所述屏蔽层302产生径向弹性接触压力;当将所述衬套9向远离所述壳体一侧移动时,所述圆弧凸起104移出至所述第二过渡斜面901处,以使所述接触头1回弹直至所述平台102与所述屏蔽层302分离。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前壳体5和中间壳体6,所述接触头1通过所述前壳体5和所述中间壳体6内壁台阶面实现轴向限位固定,前壳体5和中间壳体6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形式可以采用螺纹连接实现,前壳体5和中间壳体6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方便接触头1的清理更换,提高了产品的可维护性,此外,所述壳体还包括套接在所述前壳体5外侧的螺套7。

进一步的,所述衬套9外圆与所述中间壳体6可以设计成螺纹啮合结构,或者设计成孔轴配合结构结合自锁结构,通过以上结构设计给衬套9提供轴向移动的作用力。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装配在所述壳体内的内导体2,所述内导体2与所述接触头1之间通过绝缘支撑件4固定;当所述电缆3插入所述连接器时,所述电缆3的芯线301插入所述绝缘支撑件4内;内导体2与电缆3的芯线301的接触结构设计为非直接接触式,通过耦合原理实现信号传输,不会磨损电缆3的芯线301外表面;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绝缘支撑件4一端设置为薄壁盲孔401,另一端设置为圆弧过渡台阶孔402;所述内导体2一端设置有第一盲孔201,所述接触头1靠近所述内导体2一端设置限位挡台,所述绝缘支撑件4的薄壁盲孔401端插入所述第一盲孔201内,且所述绝缘支撑件4通过与所述第一盲孔201的过盈配合及所述限位挡台固定在第一盲孔201内;上述结构能够实现绝缘支撑件4的薄壁盲孔401隔绝内导体2与电缆3芯线301直接接触,形成耦合结构,并可以通过合理的结构尺寸设计来确保耦合量;此外,绝缘支撑件4的圆弧过渡台阶孔402可以起到电缆的屏蔽层302导向和支撑作用。

而为了方便内导体2的位置固定,当壳体采用前壳体5和中间壳体6组装的结构形式时,前壳体5内还可以设置一绝缘支撑结构,使内导体2通过倒刺和挡台轴向固定在上述绝缘支撑结构,而绝缘支撑结构自身也可以通过倒刺和挡台轴向固定在前壳体5内。

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如图4所示,所述接触头1可以设置为有劈槽结构的弹性件,类似于悬臂梁、简支梁等结构;此外,所述接触头1内孔的所述平台102两侧还设置第一圆弧过渡斜面101,第一圆弧过渡斜面101起导向作用;所述接触头1外圆与所述平台102相对应位置设置等腰梯形凹槽103,等腰梯形凹槽103的设计增加了悬臂长度,使接触头1力量柔和,减小由于力量过大造成对电缆3屏蔽层302的压伤。

上述连接器的使用原理如下:

将开放端电缆3插入衬套9内孔中,穿到轴向不能左移,电缆3的芯线301处于绝缘支撑件4的内孔中,电缆的屏蔽层302端面被绝缘支撑件4的斜面限位,电缆3的屏蔽层302表面处于接触头1内孔平台102段;将衬套9向靠近中间壳体6一侧移动并与中间壳体6形成配合连接,也即在轴向左移力作用下衬套9向接触头1方向移动,此时,圆弧凸起104向衬套9内移动,使接触头1收缩,从而对电缆3屏蔽层302产生径向压力,进而使接触头1内孔径减小,实现接触头1的内孔平台102段与电缆3屏蔽层302的可靠接触,此时,接触头1受力类似于“简支梁”结构,采用类似简支梁结构设计可以使接触头1只对电缆3屏蔽层302产生径向作用力,不会产生轴向作用力对电缆3磨损;将衬套9解锁向远离中间壳体6一侧移动时,圆弧凸起104会逐渐移出衬套9内孔直至第二过渡斜面901处,给接触头1的圆弧凸起104让出回弹空间,此时接触头1回弹,接触头1内孔的平台102与电缆3屏蔽层302分离,接触信号中断。

综上,本申请所提供的连接器包括内接触件结构部分和外接触件结构部分;其中,内接触件结构部分包含所述内导体2、所述绝缘支撑件4;外接触件结构部分包含所述接触头1、所述前壳体5、所述中间壳体6、所述衬套9。

本申请通过对连接器结构的独特设计,采用耦合设计原理将内接触件设计成免接触结构减少了对电缆芯线的损伤;外接触件设计为弹性接触形式,电缆蔽层通过弹性接触件来实现与外接触件的互联,弹性接触件采用简支梁原理,设计成“腰鼓型”接触件,外接触件对电缆的屏蔽层只产生径向压力;不会对电缆的屏蔽层产生轴向摩擦力而损伤电缆屏蔽层;衬套与中间壳体设计成螺纹配合或者孔轴配合加自锁结构,可以实现不同形式的锁紧解锁,因此本申请实现了接触件只对电缆屏蔽层产生径向弹性接触压力,避免了轴向力作用而损伤电缆,减少了电性能的影响因素,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本申请不仅可以应用线缆测试方案中,也可应用其他需要弹性接触的结构中。

以上给出的实施例是实现本申请较优的例子,本申请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做出的任何非本质的添加、替换,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