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端子和接线端子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22315发布日期:2021-09-11 05:20阅读:79来源:国知局
接线端子和接线端子盒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接电导体的接线端子。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两个接连排列的接线端子的接线端子盒。


背景技术:

2.de 10 2012 110 895 b4揭示过一种接线端子,其具有壳体、布置在壳体中的电流条以及用于将待连接的导体夹紧至此电流条的夹箍弹簧。为了将夹箍弹簧移入夹紧位置和打开位置,接线端子具有可旋转地支承在壳体中的操纵元件,此操纵元件可以借助于可以被导入壳体的工具围绕旋转轴旋转。夹箍弹簧在其夹脚上具有从夹脚延伸出来的弹性臂,此弹性臂从后面卡在构建在操纵元件上的凸块上,使得在操纵元件实施旋转运动时,通过弹性臂将力施加至夹箍弹簧的夹脚,以便将夹箍弹簧移入夹紧位置和打开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线端子以及一种接线端子盒,其特点是结构有所简化,且对使用者而言易于操作。
4.本发明用以达成上述目的的解决方案为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和有利改进方案参阅从属权利要求。
5.本发明的接线端子具有壳体、布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电流条、布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用于将所述待连接导体夹紧至所述电流条的夹箍弹簧,以及用于将所述夹箍弹簧移入夹紧位置和打开位置的操纵元件,其中所述操纵元件具有围绕第一旋转轴支承的旋转元件和围绕第二旋转轴支承的杆元件,其中所述夹箍弹簧支承在所述旋转元件上且所述夹箍弹簧跟随所述旋转元件的旋转运动,且其中所述旋转元件与所述杆元件如此地卡合在一起,使得在所述杆元件围绕所述第二旋转轴实施旋转运动时,所述旋转元件围绕与所述第二旋转轴有所间隔的第一旋转轴旋转,且所述夹箍弹簧可以移入所述打开位置以及所述夹紧位置。
6.本发明的接线端子的特点是,用于操纵夹箍弹簧的操纵元件现构建为两分式,具体方式是,操纵元件由杆元件和旋转元件构成。杆元件和旋转元件为两个独立的部件,其在操纵夹箍弹簧时共同起作用。杆元件和旋转元件分别具有一个独立的旋转轴,使得操纵元件具有两个相互间隔且互不相同的旋转轴。使用者可以直接通过杆元件来操纵操纵元件,从而不需要附加的工具来操纵操纵元件。夹箍弹簧支承在操纵元件的旋转元件上,使得夹箍弹簧可以至少局部地跟随旋转元件的旋转运动,这表示,夹箍弹簧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旋转元件一起旋转。因此,夹箍弹簧可以至少局部地与旋转元件一起围绕第一旋转轴旋转以移入打开位置和夹紧位置。这样就能使得夹箍弹簧与操纵元件的布局特别紧凑。此外,可以在没有摩擦损耗的情况下将操纵元件的运动转移至夹箍弹簧,以便将夹箍弹簧移入打开位置和夹紧位置。
7.夹箍弹簧优选如此地支承在旋转元件上,使得夹箍弹簧围绕第一旋转轴延伸。因此,夹箍弹簧可以如此地定位在旋转元件上,使得夹箍弹簧环扣旋转轴。夹箍弹簧例如可以
如此地成型,使得夹箍弹簧呈u形地环扣旋转轴。因此,夹箍弹簧可以定位在特别靠近旋转元件的旋转轴的位置,从而将旋转元件的旋转运动直接传递至夹箍弹簧。
8.夹箍弹簧优选构建为支腿弹簧,其可具有夹脚、保持脚和用于将该夹脚与该保持脚连接在一起的弧形区段。夹箍弹簧可以以弧形区段围绕旋转元件的旋转轴延伸,具体方式是,弧形区段环扣该旋转轴。夹脚和保持脚优选如此地相对布置,从而形成v形。夹箍弹簧可以借助于夹脚将待连接的导体夹紧至电流条。夹箍弹簧可以借助于保持脚支撑在接线端子的壳体上或者电流条的零件上。旋转元件可以具有传动件,该传动件可以在旋转元件实施旋转运动时压向夹箍弹簧的夹脚,使得夹箍弹簧能够跟随旋转元件的旋转运动,具体方式是,在从夹紧位置移入打开位置时,通过传动件的旋转运动将夹箍弹簧的夹脚朝夹箍弹簧的保持脚方向转动或挤压,从而使得夹脚与保持脚之间的距离缩小并且将夹箍弹簧张紧。当夹箍弹簧移入打开位置以及夹紧位置时,保持脚优选停留在其位置上。
9.旋转元件可以具有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内侧部分可以布置在旋转元件的径向内部,外侧部分可以布置在旋转元件的径向外部,使得外侧部分可以在径向上包围内侧部分。内侧部分可以被位置固定地紧固在第一旋转轴上,而外侧部分可以相对内侧部分扭转,使得旋转元件可以通过旋转元件的外侧部分围绕第一旋转轴旋转。夹箍弹簧可以通过其弧形区段位置固定地定位在内侧部分上。用于操纵夹箍弹簧的夹脚的传动件可以构建在外侧部分上。
10.优选地,杆元件与旋转元件如此地共同作用,使得在杆元件沿旋转方向实施旋转运动时,旋转元件围绕反向于杆元件的旋转运动的旋转方向旋转。因此,在操纵操纵元件时,杆元件和旋转元件优选沿相反方向旋转,从而在杆元件与旋转元件之间发生运动逆转。
11.杆元件可以如此地定位在接线端子中,使得杆元件的第二旋转轴可以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承在壳体中。因此,当移入夹紧位置和打开位置时,杆元件不仅能够围绕第二旋转轴实施旋转运动,该杆元件同时还能在壳体内部实施平移运动,使得杆元件的第二旋转轴可以在壳体中相对旋转元件的第一旋转轴移动。在壳体本身上可以构建有导引轮廓,第二旋转轴可以在该导引轮廓内部移动,使得第二旋转轴的移动可以以可控的方式实施。
12.为了实现旋转元件与杆元件的共同作用,旋转元件可以具有凸缘,该凸缘可以与杆元件的凸缘卡合在一起。杆元件的凸缘可以压向旋转元件的凸缘,使得在杆元件实施旋转运动时,杆元件的凸缘对旋转元件的凸缘施力,使得旋转元件同样实施旋转运动。这两个凸缘可以如此地构建,使得在移入打开位置以及夹紧位置时,杆元件的凸缘可以沿旋转元件的凸缘滑动,以将杆元件的旋转运动传递至旋转元件。
13.作为凸缘的替代,旋转元件可以具有多个齿件,且杆元件可以具有多个齿件,其中旋转元件的齿件可以与杆元件的齿件啮合。这样就能在杆元件与旋转元件之间形成齿系,以便将杆元件的旋转运动传递至旋转元件。由此,可以在杆元件与旋转元件之间形成力/位移传动。此外,可以通过齿系在杆元件与旋转元件之间形成受控程度极高的导引。
14.在打开位置上,操纵元件且特别是杆元件优选可以自动停留在其位置上,且使用者不必手动地将操纵元件保持在打开位置。为了实现这一点,杆元件优选可以旋转α>90
°
的角度。
15.为了简化使用者对操纵元件的操纵,杆元件可以具有从壳体伸出的把手区域。杆元件和把手区域优选如此地设计,使得把手区域在夹紧位置上与壳体中的导体导入口平行
地延伸。
16.接线端子例如可以构建为接线板,该接线板可以卡在安装导轨上。其中,接线端子可以具有卡脚,其可以用来将接线端子卡在安装导轨上。
17.本发明的目的还通过一种接线端子盒来达成,所述接线端子盒具有至少两个接连排列的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可以如上所述地构建和改进。因此,根据本发明,可以将这些接线端子接连排列地布置成盒。如果接线端子构建为接线板,那么所述接线端子盒可以形成接线盒。
附图说明
18.下面参考附图结合优选实施方式详细地阐释本发明。
19.其中:
20.图1为本发明的接线端子在夹紧位置上的示意图,
21.图2为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在中间位置上的示意图,
22.图3为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在打开位置上的示意图,
23.图4为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在夹紧位置上的示意性剖视图,
24.图5为图3所示的接线端子在打开位置上的示意性剖视图,
25.图6为如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的示意性透视详图,
26.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接线端子在夹紧位置上的示意图,
27.图8为图7所示的接线端子在中间位置上的示意图,
28.图9为如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的示意图,所述接线端子具有封闭所述接线端子的壳体的侧面部分,以及
29.图10为本发明的接线端子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图1示出用于连接电导体的接线端子100。接线端子100具有壳体10,该壳体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在壳体10中构建有用于导入待连接导体的导体导入口11。
31.在壳体10中布置有电流条12,可以借助于夹箍弹簧13将待连接的导体夹紧至该电流条。在此所示的技术方案中,电流条12呈l形。
32.为了将夹箍弹簧13移入如图1所示的夹紧位置以及如图3所示的打开位置,设有两分式的操纵元件14,在该夹紧位置上,可以借助于夹箍弹簧13将导体夹紧至电流条12,在该打开位置上,夹箍弹簧13与电流条12有所间隔,并且可以将导体导入电流条12与夹箍弹簧13之间的区域或从这个区域移除。
33.操纵元件14具有旋转元件15和杆元件16。旋转元件15可以围绕第一旋转轴17旋转,杆元件16可以围绕第二旋转轴18旋转。第一旋转轴17与第二旋转轴18有所间隔。因此,旋转元件15和杆元件16可以围绕彼此定位不同的旋转轴17、18旋转。
34.夹箍弹簧13布置在旋转元件15上,使得在旋转元件15实施旋转运动时,夹箍弹簧13至少局部地在旋转元件15的旋转运动中被带动。
35.特别是从图4和图5的剖视图可以看出,夹箍弹簧13构建为支腿弹簧。夹箍弹簧13具有夹脚19、保持脚20和用于将夹脚19与保持脚20连接在一起的弧形区段21。夹箍弹簧13
以弧形区段21围绕旋转元件15的第一旋转轴17延伸,具体方式是,弧形区段21环扣第一旋转轴17。夹箍弹簧13的夹脚19和保持脚20如此地相对布置,从而形成v形。夹箍弹簧13可以借助于夹脚19在夹紧位置上将待连接的导体夹紧至电流条12。如图5所示,夹箍弹簧13可以借助于保持脚20支撑在接线端子100的壳体10上或者电流条12的零件24上。
36.从剖面图可以看出,旋转元件15可以具有内侧部分22和外侧部分23。内侧部分22布置在旋转元件15的径向内部,外侧部分23布置在径向外部,使得外侧部分23径向地围绕内侧部分22。内侧部分22可以被位置固定地紧固在第一旋转轴17上,而外侧部分23可以相对内侧部分22扭转,使得旋转元件15可以通过旋转元件15的外侧部分23围绕第一旋转轴17旋转。夹箍弹簧13通过其弧形区段21位置固定地定位在内侧部分22上。
37.旋转元件15或旋转元件15的外侧部分23具有传动件25,该传动件可以在旋转元件15实施旋转运动时压向夹箍弹簧13的夹脚19,使得夹箍弹簧13能够跟随旋转元件15的旋转运动或者旋转元件15的外侧部分23的旋转运动。传动件25在此构建为指状。
38.通过旋转元件15以及传动件25的旋转运动,可以在从如图4所示的夹紧位置移入图5所示的打开位置时将夹脚19朝夹箍弹簧13的保持脚20方向转动或挤压,从而使得夹脚19与保持脚20之间的距离缩小。如图4和图5所示,当夹箍弹簧13移入打开位置以及夹紧位置时,保持脚20停留在其位置上。
39.旋转元件15和杆元件16如此地相互卡合,使得如图1至图3所示,在杆元件16围绕第二旋转轴18实施旋转运动时,旋转元件15可以围绕与第二旋转轴18有所间隔的第一旋转轴17旋转,以便将夹箍弹簧13移入打开位置以及夹紧位置。
40.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杆元件16与旋转元件15如此地共同作用,使得在杆元件16沿旋转方向r1实施旋转运动时,旋转元件15围绕反向于杆元件16的旋转运动的旋转方向r2旋转。
41.为了实现杆元件16与旋转元件15的共同作用,在图1至图5所示技术方案中,旋转元件15具有凸缘26且杆元件16同样具有凸缘27。旋转元件15的凸缘26构建在旋转元件15的外侧部分23上。杆元件16的凸缘27可以压向旋转元件15的凸缘26,使得在杆元件16实施旋转运动时,杆元件16的凸缘27对旋转元件15的凸缘26施力,从而使得旋转元件15同样实施旋转运动。这两个凸缘26、27如此地构建,使得如图1至图3所示,在移入打开位置以及夹紧位置时,杆元件16的凸缘27可以沿旋转元件15的凸缘26滑动,以将杆元件16的旋转运动传递至旋转元件15。因此,凸缘26、27分别形成操纵凸缘。
42.在图1至图6所示的接线端子100的技术方案中,杆元件16浮动支承在壳体10中,具体方式是,杆元件16的第二旋转轴18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承在壳体10中。因此,在移入夹紧位置以及打开位置时,杆元件16不仅能够围绕第二旋转轴18实施旋转运动,该杆元件16同时还能在壳体10内部实施平移运动。如图6的详图所示,在壳体10上可以构建有导引轮廓28,第二旋转轴18可以在该导引轮廓内部移动,使得第二旋转轴18的移动可以以可控的方式实施。导引轮廓28在此以长条形凹口的形式构建在壳体10上。
43.如图1至图3所示,杆元件16可以旋转α>90
°
的角度。由此,在如图3所示的打开位置上,杆元件16以及操纵元件14可以自动停留在这个位置,且使用者不必手动地将操纵元件14保持在打开位置。
44.杆元件16具有把手区域29,该把手区域可以用来供使用者握持并且操纵杆元件16
以及操纵元件14。把手区域29在操纵元件14或杆元件16的每个位置上均从壳体10伸出。如图1所示,把手区域29在夹紧位置上与壳体10中的导体导入口11平行地延伸。
45.图7和图8示出接线端子100的另一技术方案,其中图7和图8中的接线端子100与图1至图5所示技术方案的区别大体仅在于杆元件16与旋转元件15的卡合方式。图7和图8所示的技术方案中,旋转元件15具有多个齿件30,杆元件16同样具有多个齿件31,其中旋转元件15的齿件30与杆元件16的齿件31啮合,使得齿件30、31形成齿系,该齿系用来将杆元件16的旋转运动传递至旋转元件15。
46.在图1至图8所示技术方案中,接线端子100的壳体10构建为单侧敞开的。图9示出一种技术方案,其中侧面部分32被放置在壳体10上以封闭壳体10。侧面部分32呈板状。
47.图10示出一种接线端子盒200,其中如图1至图9所示,接连排列有多个接线端子100。
48.附图标记说明
49.100
ꢀꢀꢀꢀꢀꢀꢀꢀꢀꢀꢀꢀꢀꢀ
接线端子
50.10
ꢀꢀꢀꢀꢀꢀꢀꢀꢀꢀꢀꢀꢀꢀꢀ
壳体
51.11
ꢀꢀꢀꢀꢀꢀꢀꢀꢀꢀꢀꢀꢀꢀꢀ
导体导入口
52.12
ꢀꢀꢀꢀꢀꢀꢀꢀꢀꢀꢀꢀꢀꢀꢀ
电流条
53.13
ꢀꢀꢀꢀꢀꢀꢀꢀꢀꢀꢀꢀꢀꢀꢀ
夹箍弹簧
54.14
ꢀꢀꢀꢀꢀꢀꢀꢀꢀꢀꢀꢀꢀꢀꢀ
操纵元件
55.15
ꢀꢀꢀꢀꢀꢀꢀꢀꢀꢀꢀꢀꢀꢀꢀ
旋转元件
56.16
ꢀꢀꢀꢀꢀꢀꢀꢀꢀꢀꢀꢀꢀꢀꢀ
杆元件
57.17
ꢀꢀꢀꢀꢀꢀꢀꢀꢀꢀꢀꢀꢀꢀꢀ
第一旋转轴
58.18
ꢀꢀꢀꢀꢀꢀꢀꢀꢀꢀꢀꢀꢀꢀꢀ
第二旋转轴
59.19
ꢀꢀꢀꢀꢀꢀꢀꢀꢀꢀꢀꢀꢀꢀꢀ
夹脚
60.20
ꢀꢀꢀꢀꢀꢀꢀꢀꢀꢀꢀꢀꢀꢀꢀ
保持脚
61.21
ꢀꢀꢀꢀꢀꢀꢀꢀꢀꢀꢀꢀꢀꢀꢀ
弧形区段
62.22
ꢀꢀꢀꢀꢀꢀꢀꢀꢀꢀꢀꢀꢀꢀꢀ
内侧部分
63.23
ꢀꢀꢀꢀꢀꢀꢀꢀꢀꢀꢀꢀꢀꢀꢀ
外侧部分
64.24
ꢀꢀꢀꢀꢀꢀꢀꢀꢀꢀꢀꢀꢀꢀꢀ
零件
65.25
ꢀꢀꢀꢀꢀꢀꢀꢀꢀꢀꢀꢀꢀꢀꢀ
传动件
66.26
ꢀꢀꢀꢀꢀꢀꢀꢀꢀꢀꢀꢀꢀꢀꢀ
凸缘
67.27
ꢀꢀꢀꢀꢀꢀꢀꢀꢀꢀꢀꢀꢀꢀꢀ
凸缘
68.28
ꢀꢀꢀꢀꢀꢀꢀꢀꢀꢀꢀꢀꢀꢀꢀ
导引轮廓
69.29
ꢀꢀꢀꢀꢀꢀꢀꢀꢀꢀꢀꢀꢀꢀꢀ
把手区域
70.30
ꢀꢀꢀꢀꢀꢀꢀꢀꢀꢀꢀꢀꢀꢀꢀ
齿件
71.31
ꢀꢀꢀꢀꢀꢀꢀꢀꢀꢀꢀꢀꢀꢀꢀ
齿件
72.32
ꢀꢀꢀꢀꢀꢀꢀꢀꢀꢀꢀꢀꢀꢀꢀ
侧面部分
73.200
ꢀꢀꢀꢀꢀꢀꢀꢀꢀꢀꢀꢀꢀꢀ
接线端子盒
74.r1
ꢀꢀꢀꢀꢀꢀꢀꢀꢀꢀꢀꢀꢀꢀꢀ
旋转方向
75.r2
ꢀꢀꢀꢀꢀꢀꢀꢀꢀꢀꢀꢀꢀꢀꢀ
旋转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