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线管、衰减力调整机构以及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76497发布日期:2022-07-23 15:35阅读:76来源:国知局
螺线管、衰减力调整机构以及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例如螺线管、衰减力调整机构以及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背景技术:

2.例如,四轮汽车等车辆在车身(簧上)侧与各车轮(簧下)侧之间设置有缓冲器(阻尼器)。作为这样的车辆的缓冲器,例如有根据行驶条件、车辆的动作等可变地调整衰减力的衰减力调整式液压缓冲器。衰减力调整式液压缓冲器例如构成车辆的半主动式悬架。衰减力调整式液压缓冲器通过利用衰减力可变致动器调整衰减力调整阀的开阀压力,从而能够可变地调整产生衰减力。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用于衰减力可变致动器的螺线管。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1352号公报(日本专利第608478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7.螺线管具备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力的线圈。在此,例如,考虑通过模制成形而用合成树脂制的外装部件覆盖线圈以及卷绕有线圈的绕线管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不希望水从外部浸入绕线管与外装部件的接缝。
8.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9.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相对于绕线管与外装部件的接缝的密封性的螺线管、衰减力调整机构以及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10.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螺线管具备:线圈,所述线圈卷绕于绕线管,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力;外装部件,所述外装部件覆盖所述线圈和所述绕线管;可动件,所述可动件配置在所述线圈的内周侧,并设置为能够沿轴向移动;收纳部件,所述收纳部件收纳所述可动件;定子,所述定子吸引所述可动件;控制阀,所述控制阀通过所述可动件的移动而被控制;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配置在所述外装部件的轴向一端侧;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位于所述外装部件的轴向另一端且位于配置有所述控制阀的一侧;以及第三部件,所述第三部件覆盖所述外装部件的径向外周侧,在所述绕线管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设置有第一接缝和第二接缝,在所述第一接缝的上游侧且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在所述第二接缝的上游侧且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
11.另外,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衰减力调整机构具备:线圈,所述线圈卷绕于绕线管,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力;外装部件,所述外装部件覆盖所述线圈和所述绕线管;可动件,所述可动件配置在所述线圈的内周侧,并设置为能够沿轴向移动;收纳部件,所述收纳部件收纳所述可动件;定子,所述定子吸引所述可动件;控制阀,所述控制阀通过所述可动件的移动而被控制;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配置在所述外装部件的轴向一端侧;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位于所述外装部件的轴向另一端且位于配置有所述控制阀的一侧;以及第三部
件,所述第三部件覆盖所述外装部件的径向外周侧,在所述绕线管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设置有第一接缝和第二接缝,在所述第一接缝的上游侧且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在所述第二接缝的上游侧且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
12.另外,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具备:缸体,所述缸体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所述活塞能够滑动地设置在该缸体内;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与该活塞连结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以及衰减力调整机构,所述衰减力调整机构对通过所述缸体内的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产生衰减力,所述衰减力调整机构具备:线圈,所述线圈卷绕于绕线管,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力;外装部件,所述外装部件覆盖所述线圈和所述绕线管;可动件,所述可动件配置在所述线圈的内周侧,并设置为能够沿轴向移动;收纳部件,所述收纳部件收纳所述可动件;定子,所述定子吸引所述可动件;控制阀,所述控制阀通过所述可动件的移动而被控制;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配置在所述外装部件的轴向一端侧;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位于所述外装部件的轴向另一端且位于配置有所述控制阀的一侧;以及第三部件,所述第三部件覆盖所述外装部件的径向外周侧,在所述绕线管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设置有第一接缝和第二接缝,在所述第一接缝的上游侧且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在所述第二接缝的上游侧且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
13.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能够提高相对于绕线管与外装部件的接缝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14.图1是表示组装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螺线管以及衰减力调整机构的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的纵剖视图。
15.图2是取出图1中的衰减力调整阀和螺线管而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16.图3是将图2中的iii部的右侧作为上侧而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17.图4是将线圈、绕线管以及外装部件与模制成形的模具的一部分一起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18.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螺线管的与图3大致相同位置的放大剖视图。
19.图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螺线管的与图3大致相同位置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以将实施方式的螺线管、衰减力调整机构以及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用于衰减力调整式液压缓冲器的情况为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图1至图6)是以符合设计图的准确性描绘的附图。
21.图1至图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对组装有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33以及作为衰减力调整机构的衰减力调整装置17的衰减力调整式液压缓冲器1(以下,称为液压缓冲器1)进行说明。
22.作为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的液压缓冲器1具备构成外壳的有底筒状的外筒2。外筒2的下端侧被底盖3使用焊接方法等封闭。外筒2的上端侧成为向径向内侧弯曲的铆接部2a。在铆接部2a与内筒4之间设置有杆引导件9和密封部件10。另一方面,在外筒2的下部侧,与
中间筒12的连接口12c同心地形成有开口2b。在外筒2的下部侧,与开口2b相向地安装有衰减力调整装置17。在底盖3设置有例如安装在车辆的车轮侧的安装环3a。
23.在外筒2内,与外筒2同轴地设置有内筒4。内筒4的下端侧嵌合安装于底阀13。内筒4的上端侧嵌合安装于杆引导件9。在作为缸体的内筒4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液(工作流体)的油液。作为工作液,不限于油液、油,例如也可以是混合有添加剂的水等。
24.在内筒4与外筒2之间形成有环形的储存室a。在储存室a内,与油液一起封入有气体。该气体可以是大气压状态的空气,另外也可以使用被压缩的氮气等气体。在内筒4的长度方向(轴向)的中途位置,沿径向贯穿设置有使杆侧油室b始终与环形油室d连通的油孔4a。
25.活塞5能够滑动地嵌插在内筒4内。即,活塞5能够滑动地设置在内筒4内。活塞5将内筒4内划分(隔离)为杆侧油室b和底侧油室c。在活塞5上,沿周向分离地分别形成有多个能够将杆侧油室b与底侧油室c连通的油路5a、5b。
26.在此,在活塞5的下端面设置有伸长侧的盘阀6。伸长侧的盘阀6在活塞杆8的伸长行程中活塞5向上滑动位移时,当杆侧油室b内的压力超过释放设定压力时打开,将此时的压力经由各油路5a向底侧油室c侧释放。释放设定压力被设定为比衰减力调整装置17被设定为硬特性时的开阀压力高的压力。
27.在活塞5的上端面设置有收缩侧止回阀7,该收缩侧止回阀7在活塞杆8的缩小行程中活塞5向下滑动位移时打开,在除此以外时关闭。止回阀7允许底侧油室c内的油液朝向杆侧油室b在各油路5b内流通,阻止油液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止回阀7的开阀压力被设定为比衰减力调整装置17被设定为软特性时的开阀压力低的压力,实质上不产生衰减力。该实质上不产生衰减力是指活塞5、密封部件10的摩擦以下的力,不会对车的运动产生影响。
28.活塞杆8在内筒4内沿轴向延伸。活塞杆8的下端侧被插入到内筒4内。活塞杆8通过螺母8a等固定设置于活塞5。活塞杆8的上端侧经由杆引导件9向外筒2以及内筒4的外部突出。即,活塞杆8与活塞5连结而向内筒4的外部延伸。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活塞杆8的下端进一步延伸而从底部(例如,底盖3)侧向外突出,形成所谓的双杆。
29.在内筒4的上端侧设置有带台阶的圆筒状的杆引导件9。杆引导件9将内筒4的上侧部分定位于外筒2的中央,并且在其内周侧将活塞杆8引导为能够在轴向上滑动。在杆引导件9与外筒2的铆接部2a之间设置有环形的密封部件10。密封部件10例如通过在中心设置有供活塞杆8插通的孔的金属制的圆环板上烧结橡胶等弹性材料而构成。密封部件10通过弹性材料的内周与活塞杆8的外周侧滑动接触而将其与活塞杆8之间密封。
30.密封部件10在下表面侧形成有以与杆引导件9接触的方式延伸的作为单向阀的唇形密封件10a。唇形密封件10a配置在储油室11与储存室a之间。唇形密封件10a允许储油室11内的油液等经由杆引导件9的返回通路9a朝向储存室a侧流通,阻止相反方向的流动。
31.在外筒2与内筒4之间配设有中间筒12。中间筒12例如经由上、下的筒状密封12a、12b安装在内筒4的外周侧。中间筒12在内部形成有以遍及整周地包围内筒4的外周侧的方式延伸的环形油室d。环形油室d是独立于储存室a的油室。环形油室d通过形成于内筒4的径向的油孔4a始终与杆侧油室b连通。在中间筒12的下端侧设置有安装衰减力调整阀18的筒形支架20的连接口12c。
32.底阀13位于内筒4的下端侧,设置在底盖3与内筒4之间。底阀13由在底盖3与内筒4之间划分(隔离)储存室a和底侧油室c的阀体14、设置在阀体14的下表面侧的缩小侧的盘阀15、以及设置在阀体14的上表面侧的伸长侧止回阀16构成。在阀体14分别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能够将储存室a与底侧油室c连通的油路14a、14b。
33.在活塞杆8的缩小行程中活塞5向下滑动位移时,当底侧油室c内的压力超过释放设定压力时,缩小侧的盘阀15打开,将此时的压力经由各油路14a向储存室a侧释放。释放设定压力被设定为比衰减力调整装置17被设定为硬特性时的开阀压力高的压力。
34.伸长侧止回阀16在活塞杆8的伸长行程中活塞5向上滑动位移时打开,在除此以外时关闭。止回阀16允许储存室a内的油液朝向底侧油室c在各油路14b内流通,阻止油液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止回阀16的开阀压力被设定为比衰减力调整装置17被设定为软特性时的开阀压力低的压力,实质上不产生衰减力。
35.接着,对用于可变地调整液压缓冲器1的产生衰减力的衰减力调整装置17进行说明。
36.如图1中所示,衰减力调整装置17设置成,其基端侧(图1的左端侧)介于储存室a与环形油室d之间而配置,前端侧(图1的右端侧)从外筒2的下部侧向径向外侧突出。衰减力调整装置17通过利用衰减力调整阀18控制油液从环形油室d向储存室a的流通,从而产生衰减力。另外,通过利用被用作衰减力可变致动器的螺线管33调整衰减力调整阀18的开阀压力,从而可变地调整产生衰减力。衰减力调整装置17对通过内筒4内的活塞5的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油液)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产生衰减力。
37.在此,衰减力调整阀18构成为包括大致圆筒状的阀壳体19、筒形支架20以及阀部件21等,所述大致圆筒状的阀壳体19以其基端侧固定于外筒2的开口2b的周围且前端侧从外筒2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所述筒形支架20的基端侧固定于中间筒12的连接口12c,并且前端侧成为环形的凸缘部20a,在阀壳体19的内侧具有间隙地配设,所述阀部件21与该筒形支架20的凸缘部20a抵接。
38.阀壳体19的基端侧成为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内侧凸缘部19a,在阀壳体19的前端侧形成有安装用于将螺线管33的罩部件53铆接结合的卡合环54的整周槽19b。阀壳体19的内周面与阀部件21、先导阀体26等的外周面之间成为与储存室a相通的环形的油室19c。
39.筒形支架20的内侧成为一侧与环形油室d连通且另一侧延伸至阀部件21的位置的油路20b。另外,在筒形支架20的凸缘部20a与阀壳体19的内侧凸缘部19a之间,夹持有间隔件22,该间隔件22形成有成为油路的切口22a。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设置形成有切口22a的间隔件22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间隔件22而在内侧凸缘部19a呈放射状地形成用于形成油路的切口。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减少一个部件。
40.在阀部件21设置有位于径向的中心并沿轴向延伸的中心孔21a。另外,在阀部件21上,在中心孔21a的周围沿周向分离地设置有多条油路21b。各油路21b的一侧(图1以及图2的左侧)始终与筒形支架20的油路20b侧连通。另外,在阀部件21的另一侧(图1以及图2的右侧)的端面设置有:以包围油路21b的另一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的环形凹部21c;以及位于该环形凹部21c的径向外侧,供主盘阀23离座/落座的环形阀座21d。在此,阀部件21的油路21b使油液经由环形油室d侧(即油路20b)与储存室a侧(即油室19c)之间经由主盘阀23流通。
41.构成主阀的主盘阀23的内周侧被夹持在阀部件21与先导销24的大径部24a之间,
外周侧落座于阀部件21的环形阀座21d。在主盘阀23的背面侧的外周部固定有弹性密封部件23a。主盘阀23受到阀部件21的油路21b侧(环形油室d侧)的压力而从环形阀座21d离开,从而开阀,使阀部件21的油路21b(环形油室d侧)与油室19c(储存室a侧)连通。
42.先导销24形成为在轴向中间部具有大径部24a并且在径向中央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中心孔24b的带台阶的圆筒状。在中心孔24b的一端部形成有节流孔24c。先导销24的一端侧(图1以及图2的左端侧)被压入阀部件21的中心孔21a,在大径部24a与阀部件21之间夹持主盘阀23。
43.先导销24的另一端侧(图1以及图2的右端侧)嵌合于先导阀体26的中心孔26c。在该状态下,在先导阀体26的中心孔26c与先导销24的另一端侧之间,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油路25,通过该油路25与形成在主盘阀23与先导阀体26之间的背压室27连接。换句话说,在先导销24的另一端侧的侧面,沿周向设置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油路25,其他的周向位置被压入先导阀体26的中心孔26c。
44.先导阀体26形成为具有在内侧形成有阶梯孔的圆筒部26a和将该圆筒部26a堵塞的底部26b的大致有底筒状。在底部26b的中央部设置有供先导销24的另一端侧嵌合的中心孔26c。在先导阀体26的底部26b的一端侧(图1以及图2的左端侧),设置有位于外径侧且遍及整周地向阀部件21侧突出的突出筒部26d。主盘阀23的弹性密封部件23a液密地嵌合于突出筒部26d的内周面,在主盘阀23与先导阀体26之间形成背压室27。背压室27的内压相对于主盘阀23向闭阀方向、即使主盘阀23落座于阀部件21的环形阀座21d的方向作用。
45.在先导阀体26的底部26b的另一端侧(图1以及图2的右端侧),以包围中心孔26c的方式设置有供先导阀部件32离座/落座的阀座部26e。另外,在先导阀体26的圆筒部26a的内侧配设有:对先导阀部件32向远离先导阀体26的阀座部26e的方向施力的复位弹簧28、构成螺线管33为非通电状态时(先导阀部件32最远离阀座部26e时)的失效保护阀的盘阀29、在中心侧形成有油路30a的保持板30等。
46.在先导阀体26的圆筒部26a的开口端,在该圆筒部26a的内侧配设有复位弹簧28、盘阀29、保持板30等的状态下,嵌合固定有盖31。在该盖31上,例如在圆周方向4处位置形成有作为使通过保持板30的油路30a流到螺线管33侧的油液向油室19c(储存室a侧)流通的流路的切口31a。
47.构成先导阀的先导阀部件32形成为大致圆筒形。先导阀部件32的前端部、即相对于先导阀体26的阀座部26e落座/离座的前端部成为尖细的锥状。在先导阀部件32的内侧,嵌合固定有螺线管33的工作销49,根据向该螺线管33的通电来调节先导阀部件32的开阀压力。作为控制阀的先导阀部件32通过可动铁芯48的移动而被控制。在先导阀部件32的基端侧,遍及整周地形成有成为弹簧座的凸缘部32a。凸缘部32a在螺线管33为非通电状态时、即如图2所示先导阀部件32最远离阀座部26e时,与盘阀29抵接,从而构成失效保护阀。
48.接着,关于与衰减力调整阀18一起构成衰减力调整装置17的螺线管33,除了图2之外,还参照图3以及图4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3将图2中的iii部的右侧作为上侧而示出。即,图3的上下方向与图2的左右方向对应。
49.螺线管33作为衰减力调整装置17的衰减力可变致动器组装于衰减力调整装置17。螺线管33具备模制线圈34、包括第二部件及定子在内的定子铁芯42、作为可动件的可动铁芯48、工作销49、收纳部件50、以及包括第一部件及第三部件在内的罩部件53。
50.模制线圈34具备绕线管35、线圈36以及外装部件37。绕线管35形成为在轴向的两端分别具备遍及整周地向径向突出的凸缘部的筒状体。线圈36卷绕于绕线管35(绕线管35的凸缘部之间),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力。外装部件37覆盖线圈36和绕线管35。即,模制线圈34通过利用热固性树脂等外装部件37一体地覆盖(模制成形)卷绕于绕线管35的周围的线圈36而形成为大致圆筒形。
51.在外装部件37的轴向一端侧(图2的右端侧、图3的上端侧)配置有罩部件53(底部53b),在外装部件37的轴向另一端侧(图2的左端侧、图3的下端侧)配置有定子铁芯42(凸缘部43c)。外装部件37通过在罩部件53(底部53b)与定子铁芯42(凸缘部43c)之间周向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而成为电缆取出部37a。在电缆取出部37a连接有电线电缆41。线圈36通过经由电线电缆41的电力的供给(通电)而成为电磁铁并产生磁力。
52.定子铁芯42配置在线圈36的内周侧,由磁性体(磁性材料)形成为有底筒状。定子铁芯42具备:包括第二部件的定子铁芯主体43和作为定子的锚定部件4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主体43和锚定部件44形成为分体的部件。定子铁芯主体43形成为有底筒状,具有在内侧具有阶梯孔的圆筒状的筒部43a和将该筒部43a的一端侧(图2的右端侧、图3的上端侧)封闭的底部43b。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进入外装部件37的内侧(即,模制线圈34的内侧)。在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设置有位于其另一端侧且遍及整周地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43c。
53.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相当于第二部件。即,凸缘部43c位于外装部件37的轴向另一端(图2的左端、图3的上端)且位于配置有锚定部件44的一侧(换言之,配置有先导阀部件32的一侧)。凸缘部43c的外周侧与罩部件53的筒部53a(小径筒部53a2)抵接。另外,在凸缘部43c的外径侧设置有朝向衰减力调整阀18侧突出的筒状的嵌合部43d。在嵌合部43d的内径侧嵌合有衰减力调整阀18的盖31。在嵌合部43d的外径侧嵌合有衰减力调整阀18的阀壳体19。
54.在此,在嵌合部43d的外周面,从衰减力调整阀18侧起依次在整周分别设置有密封槽43e和卡合槽43f。在密封槽43e安装有密封环45,利用该密封环45将定子铁芯42与衰减力调整阀18的阀壳体19之间油密地密封。在卡合槽43f铆接有阀壳体19的开口端缘。
55.在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中的与可动铁芯48在径向上相向的部位,设置有在轴向局部地减小磁路截面积的薄壁部43g。薄壁部43g通过在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的内周侧设置环形的凹部43h而形成。即,如图3所示,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构成为,使嵌合有收纳部件50的嵌合筒部43a1和外径尺寸比该嵌合筒部43a1大的大径筒部43a2经由台阶面43a3连续。
56.而且,在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的内周侧,从开口侧起依次设置有:锚定部件44的凸缘部44b被定位的环形的定位凹部43j;嵌合有锚定部件44的筒部44a的环形的凹部43h;隔着径向的微小的间隙与可动铁芯48相向的相向面部43k;以及嵌合安装有对工作销49的一端侧进行支承的衬套46的衬套安装部43l。在该情况下,通过在筒部43a的内侧将凹部43h形成至在筒部43a的轴向上与嵌合筒部43a1在径向上重叠的部位,从而使嵌合筒部43a1的基端侧成为径向的厚度变薄的薄壁部43g。线圈36产生的磁场由于薄壁部43g的磁阻大而饱和,被引导到可动铁芯48与锚定部件44之间而作为螺线管推力发挥功能。
57.定子铁芯主体43的底部43b从与筒部43a的连续部成为尖细形状,其端面相对于收
纳部件50的底部52b具有间隙地相向。由此,抑制从罩部件53经由收纳部件50的底部52b向定子铁芯主体43直接施加轴向的力。
58.锚定部件44嵌合安装在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的另一端侧(图1以及图2的左端侧)。锚定部件44吸引可动铁芯48。锚定部件44与定子铁芯主体43一起构成定子铁芯42。锚定部件44是在通过线圈36产生磁力时吸附可动铁芯48的固定铁芯。锚定部件44形成为带台阶的圆筒状,具有在内侧供工作销49插通的筒部44a和从筒部44a的外周面向径向突出的凸缘部44b。在筒部44a中的与可动铁芯48相向的端面,设置有在吸附有可动铁芯48时供该可动铁芯48进入的孔部44c。另外,在锚定部件44的内侧设置有嵌合安装对工作销49进行支承的衬套47的衬套安装部44d。
59.作为被称为柱塞的铁芯的可动铁芯48配置在定子铁芯42的内侧,设置为能够沿轴向移动。即,可动铁芯48配置在模制线圈34(更具体地说,线圈36)的内周侧,设置为能够沿轴向移动。在该情况下,可动铁芯48一体地固定于工作销49。工作销49分别经由衬套46、47支承于定子铁芯主体43和锚定部件44。可动铁芯48由铁系的磁性体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通过线圈36产生磁力时,通过吸附于定子铁芯42的锚定部件44而产生推力。在可动铁芯48形成有连通通路48a。
60.作为传递可动铁芯48的推力的部件的工作销49在其中间部一体地固定(子装配)有可动铁芯48。工作销49的轴向的两侧经由衬套46、47以能够进行轴向的位移的方式支承于定子铁芯42。如图2所示,工作销49的一端侧(图2的左端侧)从定子铁芯42突出,并且在该突出端固定有衰减力调整阀18的先导阀部件32。因此,先导阀部件32与可动铁芯48和工作销49一起一体地移动(位移)。换言之,先导阀部件32的开阀压力与基于向线圈36的通电的可动铁芯48的推力对应。
61.收纳部件50嵌合安装于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嵌合筒部43a1)。收纳部件50收纳可动铁芯48。在该情况下,收纳部件50与定子铁芯42的筒部43a一起收容可动铁芯48。收纳部件50从外周侧与定子铁芯42(定子铁芯主体43)的薄壁部43g抵接。与此同时,收纳部件50的一端(图2的左端、图3的下端)与定子铁芯42的台阶面43a3抵接。另一方面,收纳部件50的另一端(图2的右端、图3的上端)与罩部件53抵接。收纳部件50中的与定子铁芯42的薄壁部43g抵接的部分为非磁性体。
62.因此,收纳部件50整体为有底,由作为非磁性环形部件的环形部件51和作为强磁性环形部件的盖部件52这两个部件构成。即,收纳部件50由成为与定子铁芯42的薄壁部43g在径向上抵接的部分的作为非磁性体的筒状的环形部件51和成为比该抵接的部分靠另一侧的作为强磁性体的有底筒状的盖部件52构成。
63.收纳部件50具有实现定子铁芯42的薄壁部43g的保护(加强)的功能。即,收纳部件50通过环形部件51与薄壁部43g的外周侧抵接,从而防止薄壁部43g因压力而损伤。在该情况下,环形部件51由非磁性体形成,从而确保薄壁部43g处的磁通的饱和并且实现薄壁部43g的保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盖部件52作为收纳部件50并在该盖部件52内收纳定子铁芯主体43、可动铁芯48的结构,但例如也可以如日本特开2013-213588号公报所示,设为使用定子铁芯主体作为收纳部件的结构。
64.另一方面,盖部件52由强磁性体形成,从而抑制定子铁芯42中的从薄壁部43g偏离的部分的磁阻增加。盖部件52形成为具有筒部52a和底部52b的有底筒状,将其中的筒部52a
例如通过轻压入而嵌合于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嵌合筒部43a1)。由此,使盖部件52的筒部52a以不会成为磁通的传递阻力的足够的接触面积与定子铁芯主体43抵接。而且,盖部件52的底部52b的外侧(图1以及图2的右侧、图3的上侧)、即底部52b中的与罩部件53面对的外侧面与该罩部件53抵接。由此,罩部件53能够以环形部件51不会与盖部件52一起沿轴向位移的方式进行按压,并且能够在罩部件53与盖部件52之间高效地进行磁通的传递。
65.另一方面,在盖部件52的底部52b的内侧(图1以及图2的左侧、图3的下侧)与定子铁芯42之间形成间隙。即,盖部件52的底部52b中的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底部43b面对的内侧面相对于该定子铁芯主体43的底部43b,具有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磁通的传递的微小间隙(gap)而相向。由此,抑制从罩部件53经由盖部件52的底部52b向定子铁芯42直接施加(轴向的)力。
66.罩部件53覆盖线圈36的外周侧。罩部件53形成为使用了磁性体(磁性材料)的磁轭。罩部件53在模制线圈34(线圈36)的外周侧形成磁路(磁路径)。在此,罩部件53形成为大致有底筒状。即,罩部件53大致由具有大径筒部53a1和小径筒部53a2的带台阶的圆筒状的筒部53a和将该筒部53a的一端侧封闭的底部53b构成。罩部件53的筒部53a相当于第三部件。即,筒部53a覆盖模制线圈34,更具体地说,覆盖外装部件37的径向外周侧。罩部件53的底部53b相当于第一部件。即,底部53b配置于模制线圈34,更具体地说,配置于外装部件37的轴向一端侧(图2的右端侧、图3的上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一体地形成罩部件53的筒部53a和底部53b,从而将第三部件和第一部件构成为一体的部件(一体部件)。
67.在罩部件53的筒部53a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切口53c。即,在筒部53a的周向的一部分,在与模制线圈34的电缆取出部37a对应的部位,形成有从开口端侧到达底部53b的切口53c。罩部件53的筒部53a(小径筒部53a2)的内周面相对于模制线圈34(外装部件37)的外周面具有间隙地相向。由此,构成为施加于罩部件53的径向的力不会直接施加于模制线圈34的外装部件37。另一方面,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的外周面例如通过轻压入而与罩部件53的筒部53a(小径筒部53a2)的内周面抵接,构成为能够在罩部件53与定子铁芯42之间进行磁通的传递。
68.如图2所示,在罩部件53的筒部53a(大径筒部53a1)的开口端,设置有向径向内侧塑性变形的铆接部53d。即,筒部53a的开口端在将卡合环54安装于衰减力调整阀18的阀壳体19的整周槽19b的状态下铆接于阀壳体19的外周面。由此,成为将衰减力调整阀18与螺线管33一体地结合的结构。
69.在罩部件53的底部53b,在与盖部件52的底部52b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具有比收纳部件50(盖部件52)的筒部52a以及底部52b的外径尺寸大的内径尺寸的抵接凹部53b1。罩部件53的底部53b构成为,在抵接凹部53b1的位置处与盖部件52的底部52b在轴向上抵接,能够在罩部件53与盖部件52之间进行磁通的传递。在该情况下,通过在盖部件52的底部52b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底部43b之间形成间隙,从而成为在定子铁芯42的底部43b与罩部件53之间形成轴向的间隙的结构。由此,能够抑制从罩部件53对定子铁芯42直接施加(轴向的)力,能够抑制对定子铁芯42的薄壁部43g施加过大的力。
70.通过线圈36产生的磁通按照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该凸缘部43c与罩部件53的筒部53a(小径筒部53a2)的抵接部、罩部件53、罩部件53的底部53b与盖部件52的底部52b的抵接部、盖部件52、盖部件52的筒部52a与定子铁芯42的筒部43a(嵌合筒部43a1)的抵
接部、从筒部43a到可动铁芯48、从可动铁芯48到锚定部件44、锚定部件44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嵌合部(抵接部)的顺序环绕。在该情况下,除了厌恶滑动阻力的可动铁芯48与定子铁芯42之间的磁通的传递以外,能够全部通过抵接部(面接触的部位)进行磁通的传递,能够确保较高的磁效率。
71.然而,如上所述,模制线圈34通过利用树脂制的外装部件37一体地覆盖(模制成形)卷绕于绕线管35的周围的线圈36而形成。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在模制线圈34的内径侧,在绕线管35与外装部件37之间存在第一接缝61和第二接缝62这两个接缝。第一接缝61是将外装部件37的内周面与绕线管35的内周面连接的接缝。即,由于外装部件37和绕线管35具有相同的内径,因此,第一接缝61成为外装部件37的内周面和绕线管35的内周面连续地连接的接缝。另一方面,第二接缝62在绕线管35与外装部件37之间形成有台阶63。即,第二接缝62通过外装部件37中的比绕线管35靠一端侧(图2的左侧、图3的下侧)的部位具有比绕线管35大的内径,从而外装部件37的内周面与绕线管35的内周面成为台阶63而连接。
72.如图4所示,台阶63通过在通过模制成形而用外装部件37覆盖线圈36以及绕线管35时,模制成形的模具100的环形台座101与绕线管35抵接而形成。在该情况下,绕线管35的轴向位置通过与模具100的环形台座101抵接而被限制,绕线管35的径向位置通过与模具100的中心筒部102嵌合而被限制。由此,在进行模制成形时,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模具100内的线圈36以及绕线管35的定位。
73.在此,不希望雨水、泥水等水分(水)从外部浸入第一接缝61和第二接缝62。即,在水分能够侵入的路径中,若在比第一接缝61以及第二接缝62靠上游侧(水分从外部侵入的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没有密封机构,则水侵入线圈36,有可能无法确保足够的绝缘性。但是,通过设置密封机构,螺线管的轴向尺寸变长是不优选的。即,为了提高车身安装性,希望缩短螺线管的轴向长度。
74.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罩部件53与外装部件37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部件64,并且在定子铁芯主体43与外装部件37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部件65。在该情况下,第一密封部件64配置在第一接缝61的上游侧(即,水从螺线管33的外部侵入内部的方向的上游侧)且配置在罩部件53的底部53b与外装部件37之间。因此,在模制线圈34的外装部件37中的与罩部件53相向的侧面(轴向端面),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密封槽66。在密封槽66内安装有第一密封部件64。第一密封部件64例如由利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环形的o型环等密封环构成。第一密封部件64将模制线圈34的外装部件37与罩部件53的底部53b之间液密地密封(seal)。由此,防止雨水、泥水等水分经由罩部件53与模制线圈34之间侵入线圈36以及绕线管35侧。
75.在此,第一密封部件64是对外装部件37的外表面(密封槽66的底面)与罩部件53的内表面(底部53b的底面)之间(平面彼此之间)进行密封的面密封件。第一密封部件64基于“自身的轴向的厚度”与“外装部件37的密封槽66的底面与罩部件53的底部53b的底面之间的间隙”的过盈量,将外装部件37朝向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按压并将外装部件37与罩部件53之间密封。即,外装部件37被第一密封部件64朝向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按压而配置。另外,第一密封部件64安装在外装部件37的密封槽66内,由此,在第一密封部件64与绕线管35之间设置有外装部件37。
76.另一方面,第二密封部件65配置在第二接缝62的上游侧(即,水从螺线管33的外部
侵入内部的方向的上游侧)且配置在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与外装部件37之间。因此,外装部件37中的凸缘部43c与绕线管35之间的内径比绕线管35的内径大。由此,在绕线管35的侧面与外装部件37的内周面形成有台阶63。而且,在该台阶63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大径筒部43a2)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部件65。第二密封部件65例如由利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为环形的o型环等密封环构成。第二密封部件65将模制线圈34的外装部件37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大径筒部43a2)之间液密地密封(seal)。由此,防止雨水、泥水等水分经由模制线圈34与定子铁芯主体43之间侵入线圈36以及绕线管35侧。
77.在此,第二密封部件65是对外装部件37的内周面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大径筒部43a2)的外周面之间(周面彼此之间)进行密封的轴密封件。在该情况下,第二密封部件65配置在“收纳部件50或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大径筒部43a2)”、“包围收纳部件50的绕线管35”、“外装部件37”以及“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第二密封部件65基于“自身的径向的厚度”与“外装部件37的内周面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大径筒部43a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过盈量,将外装部件37的内周面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大径筒部43a2)的外周面之间密封。
78.这样,第一实施方式的螺线管33具备绕线管35、外装部件37、第一密封部件64以及第二密封部件65。第二密封部件65收纳于在绕线管35与外装部件37之间设置的台阶63。第二密封部件65是在成为磁路部件的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大径筒部43a2)的外周与外装部件37中的位于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与绕线管35之间的部位的内周之间将它们的周面密封的轴密封件。成为绕线管35与外装部件37的界面的第二接缝62位于比第二密封部件65密封的部位靠里侧、即水分的侵入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由此,第二接缝62通过第二密封部件65配置在不会浸入水中的位置。
79.另一方面,第一密封部件64收纳于在外装部件37设置的密封槽66。第一密封部件64是在密封槽66的底面与罩部件53的底部53b的底面之间对这些底面(平面)进行密封的面密封件。成为绕线管35与外装部件37的界面的第一接缝61位于比第一密封部件64密封的部位靠里侧、即水分的侵入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由此,第一接缝61通过第一密封部件64配置在不会浸入水中的位置。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接缝61和第二接缝62这两个接缝(界面)设置在比第一密封部件64以及第二密封部件65靠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两个接缝61、62浸水。
80.另外,第二密封部件65是轴密封件,第一密封部件64是面密封件,因此,外装部件37被向成为磁路部件的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侧按压。因此,唯一地确定第一密封部件64的过盈量。而且,通过第一密封部件64实现与罩部件53之间的振动绝缘,因此,能够抑制由螺线管33的工作引起的pwm噪声的产生。另外,收纳第二密封部件65的台阶63通过使绕线管35的侧面(底面)露出而形成。因此,台阶63在通过模制成形而用外装部件37覆盖线圈36以及绕线管35时,能够在进行模制成形的模具100内进行绕线管35以及线圈36的轴向的定位。
81.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33和组装有该螺线管33的液压缓冲器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接着说明其工作。
82.首先,在将液压缓冲器1安装于汽车等车辆时,例如,活塞杆8的上端侧安装在车辆的车身侧,设置于底盖3的安装环3a侧安装在车轮侧。另外,螺线管33的电线电缆41与车辆
的控制器等连接。
83.在车辆行驶时,若由于路面的凹凸等而产生上下方向的振动,则活塞杆8以从外筒2伸长、缩小的方式位移,能够通过衰减力调整装置17等产生衰减力,能够对车辆的振动进行缓冲。此时,通过利用控制器控制流向螺线管33的线圈36的电流值,调整先导阀部件32的开阀压力,从而能够可变地调整液压缓冲器1的产生衰减力。
84.例如,在活塞杆8的伸长行程时,通过内筒4内的活塞5的移动,活塞5的收缩侧止回阀7关闭。在活塞5的盘阀6打开之前,杆侧油室b的油液被加压,通过内筒4的油孔4a、环形油室d、中间筒12的连接口12c流入衰减力调整阀18的筒形支架20的油路20b。此时,与活塞5移动的量相应的油液从储存室a打开底阀13的伸长侧止回阀16而流入底侧油室c。需要说明的是,当杆侧油室b的压力达到盘阀6的开阀压力时,该盘阀6打开,将杆侧油室b的压力向底侧油室c释放。
85.在衰减力调整装置17中,流入到筒形支架20的油路20b的油液在主盘阀23打开之前(活塞速度低速区域),如图2中箭头x所示,通过阀部件21的中心孔21a、先导销24的中心孔24b、先导阀体26的中心孔26c,推开先导阀部件32,流入先导阀体26的内侧。而且,流入到先导阀体26的内侧的油液通过先导阀部件32的凸缘部32a与盘阀29之间、保持板30的油路30a、盖31的切口31a、阀壳体19的油室19c而向储存室a流动。伴随着活塞速度的上升,当筒形支架20的油路20b的压力、即杆侧油室b的压力达到主盘阀23的开阀压力时,流入到筒形支架20的油路20b的油液如图2中箭头y所示,通过阀部件21的油路21b,推开主盘阀23,通过阀壳体19的油室19c而向储存室a流动。
86.另一方面,在活塞杆8的收缩行程时,通过内筒4内的活塞5的移动,活塞5的收缩侧止回阀7打开,底阀13的伸长侧止回阀16关闭。在底阀13(盘阀15)打开之前,底侧油室c的油液流入杆侧油室b。与此同时,与活塞杆8浸入内筒4内的量相当的油液从杆侧油室b经由衰减力调整阀18以与伸长行程时同样的路径向储存室a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当底侧油室c内的压力达到底阀13(盘阀15)的开阀压力时,底阀13(盘阀15)打开,将底侧油室c的压力向储存室a释放。
87.由此,在活塞杆8的伸长行程时和收缩行程时,在衰减力调整阀18的主盘阀23打开之前,通过先导销24的节流孔24c和先导阀部件32的开阀压力产生衰减力,在主盘阀23打开后,根据该主盘阀23的开度产生衰减力。在该情况下,通过向螺线管33的线圈36的通电来调整先导阀部件32的开阀压力,从而无论活塞速度如何都能够直接控制衰减力。
88.具体而言,若减小向线圈36的通电电流而减小可动铁芯48的推力,则先导阀部件32的开阀压力降低,产生软特性侧的衰减力。另一方面,若增大向线圈36的通电电流而增大可动铁芯48的推力,则先导阀部件32的开阀压力上升,产生硬特性侧的衰减力。此时,通过先导阀部件32的开阀压力,经由其上游侧的油路25而连通的背压室27的内压变化。由此,通过对先导阀部件32的开阀压力进行控制,能够同时调整主盘阀23的开阀压力,能够扩大衰减力特性的调整范围。
89.需要说明的是,在因线圈36的断线等而失去了可动铁芯48的推力的情况下,先导阀部件32在复位弹簧28的作用下后退(向远离阀座部26e的方向位移),先导阀部件32的凸缘部32a与盘阀29抵接。在该状态下,能够通过盘阀29的开阀压力产生衰减力,即便在线圈的断线等不正常时,也能够得到所需的衰减力。
90.另外,在车辆行驶时,雨水、泥水等水分有可能通过罩部件53与模制线圈34之间、以及/或者模制线圈34与定子铁芯主体43之间而侵入。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密封部件64在罩部件53与外装部件37之间配置在比第一接缝61靠上游侧(即,水从外部侵入的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密封部件65在定子铁芯主体43与外装部件37之间配置在比第二接缝靠上游侧(即,水从外部侵入的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
91.因此,绕线管35与外装部件37之间的第一接缝61能够由第一密封部件64密封,绕线管35与外装部件37之间的第二接缝62能够由第二密封部件65密封。由此,能够提高相对于绕线管35与外装部件37的第一接缝61以及第二接缝62的密封性。即,由于将成为绕线管35与外装部件37的界面的第一接缝61以及第二接缝62设置在第一密封部件64以及第二密封部件65的内侧,因此,无论绕线管35与外装部件37的界面的接合状况如何,都能够可靠地对它们的界面进行防水。
92.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密封部件64是面密封件,第二密封部件65是轴密封件。因此,第一密封部件64能够对外装部件37的外表面(密封槽66的底面)与罩部件53的内表面(底部53b的底面)之间进行密封。另外,第二密封部件65能够对外装部件37的内周面(外装部件37中的绕线管35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之间的内周面)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外周面(筒部43a的大径筒部43a2的外周面)之间进行密封。即,第一密封部件64能够基于“自身的轴向的厚度”与“在外装部件37的外表面与罩部件53的内表面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64的部位的间隙”的过盈量,将外装部件37朝向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按压并将外装部件37的外表面与罩部件53的内表面之间密封。
93.另外,第二密封部件65能够基于“自身的径向的厚度”与“在外装部件37的内周面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65的部位的间隙”的过盈量,对外装部件37的内周面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外周面之间进行密封。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使第一密封部件64和第二密封部件65的规格(进行密封的面的方向、密封的方法)不同,因此,例如能够吸收温度上升时的线膨胀差并确保密封性。另外,能够容易地组装罩部件53、第一密封部件64、模制线圈34、第二密封部件65以及定子铁芯主体43,还能够提高生产率。即,由于将第一密封部件64和第二密封部件65中的一方设为轴密封件,并且将另一方设为面密封件,因此,能够将在内部包含线圈36的外装部件37向轴向的一方按压,并且能够明确地确定面密封件的过盈量。而且,还能够抑制螺线管33的轴向的长度因第一密封部件64和第二密封部件65而变大,还能够实现螺线管33的小型化(轴向长度的缩短化),进而能够提高组装有螺线管33的液压缓冲器1的车身安装性。
94.在此,例如,考虑第一密封部件和第二密封部件双方由面密封件构成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通过第一密封部件和第二密封部件,包括线圈、绕线管以及外装部件在内的模制线圈相对于罩部件浮起,从而有可能在上下产生间隙。即,在该情况下,密封部件的压溃量没有明确地确定,而且容易传递由pwm通电引起的振动,有可能成为产生噪音的原因。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第一密封部件64设为面密封件,并且将第二密封部件65设为轴密封件(使密封件不同),因此,能够使密封部件的弹力所施加的方向不同。由此,能够唯一地确定过盈量,并且难以传递由pwm通电引起的振动。
95.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密封部件65配置在收纳部件50、绕线管35、外装部件37以及定子铁芯主体43之间。因此,通过作为轴密封件的第二密封部件65,能够对收纳部件50、
绕线管35、外装部件37以及定子铁芯主体43之间进行密封。
96.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外装部件37被第一密封部件64朝向定子铁芯主体43按压而配置。因此,通过作为面密封件的第一密封部件64,能够基于“自身的轴向的厚度”与“在外装部件37的外表面与罩部件53的内表面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64的部位的间隙”的过盈量,将外装部件37朝向成为远离罩部件53的方向的定子铁芯主体43按压,并且对外装部件37的外表面与罩部件53的内表面之间进行密封。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密封部件64抑制振动(pwm音)从外装部件37的外表面直接传递到罩部件53的内表面,能够抑制该振动(音)向外侧泄漏。即,通过将成为顶板面侧的第一密封部件64设为面密封件,能够使在内部包含线圈36的外装部件37与罩部件53之间振动绝缘,能够抑制pwm噪声。换言之,不是朝向外侧(罩部件53侧),而是朝向内侧(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侧)按压外装部件37(模制线圈34),因此,能够使pwm音难以向外侧泄漏。
97.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第二接缝62在绕线管35与外装部件37之间形成有台阶63。因此,能够将第二接缝62的台阶63设为通过模制成形而用外装部件37覆盖线圈36以及绕线管35时的模型即模具100与绕线管35的抵接位置。即,能够利用台阶63进行模制成形时的模具100内的绕线管35的定位。
98.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第一密封部件64与绕线管35之间设置有外装部件37。因此,在通过模制成形而用外装部件37覆盖线圈36以及绕线管35时,能够使外装部件37流入到与绕线管35之间没有台阶的第一接缝61。
99.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定子铁芯42(第二部件)以及罩部件53(第一部件、第三部件)都由磁性材料构成。因此,能够通过定子铁芯42以及罩部件53形成磁路(磁路径)。
100.接着,图5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第一密封部件设为轴密封件,将第二密封部件设为面密封件。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101.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罩部件53、外装部件37以及收纳部件50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部件71,在定子铁芯主体43与外装部件37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部件72。第一密封部件71配置在第一接缝61的上游侧且配置在罩部件53与外装部件37之间。因此,在外装部件37中的与罩部件53相向的一侧的内周缘,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内径尺寸比其他部分大的台阶73。即,在外装部件37中的罩部件53与绕线管35之间,通过内径尺寸与绕线管35相同的部位和内径尺寸比该部位大的部位而设置有成为环形的凹陷部的台阶73。
102.而且,在台阶73内,更具体地说,在台阶73的内周面及侧面、收纳部件50(盖部件52的筒部52a)的外周面、以及罩部件53(底部53b)的内表面(底面)之间,安装有第一密封部件71。第一密封部件71将模制线圈34的外装部件37与收纳部件50的盖部件52之间液密地密封(seal)。由此,防止雨水、泥水等水分经由罩部件53与模制线圈34之间侵入圈36以及绕线管35侧。
103.在此,第一密封部件71是对外装部件37的内周面与收纳部件50的盖部件52(筒部52a)的外周面之间(周面彼此之间)进行密封的轴密封件。在该情况下,第一密封部件71配置在“收纳部件50”、“外装部件37”以及“罩部件53的底部53b”之间。第一密封部件71基于“自身的径向的厚度”与“外装部件37的台阶73的内周面与收纳部件50的盖部件52(筒部52a)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过盈量,将外装部件37与收纳部件50之间密封。由此,抑制雨
水、泥水等水分从外装部件37与盖部件52之间侵入线圈36以及绕线管35侧。另外,第一密封部件71安装于外装部件37的台阶73,由此,在第一密封部件71与绕线管35之间设置有外装部件37。
104.另一方面,第二密封部件72配置在第二接缝62的上游侧且配置在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与外装部件37之间。因此,在模制线圈34的外装部件37中的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相向的侧面(轴向端面),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密封槽74。在密封槽74内安装有第二密封部件72。第二密封部件72将模制线圈34的外装部件37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之间液密地密封(seal)。由此,防止雨水、泥水等水分经由定子铁芯42与模制线圈34之间侵入线圈36以及绕线管35侧。
105.在此,第二密封部件72是对外装部件37的外表面(密封槽74的底面)与定子铁芯42(定子铁芯主体43)的内表面(凸缘部43c的侧面)之间(平面彼此之间)进行密封的面密封件。第二密封部件72基于“自身的轴向的厚度”与“外装部件37的密封槽74的底面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的侧面之间的间隙”的过盈量,将外装部件37朝向罩部件53的底部53b按压并将外装部件37与定子铁芯主体43之间密封。即,外装部件37被第二密封部件72朝向罩部件53的底部53b按压而配置。另外,第二密封部件72安装在外装部件37的密封槽74内,由此,在第二密封部件72与绕线管35之间设置有外装部件37。
106.这样,第二实施方式的螺线管33具备绕线管35、外装部件37、第一密封部件71以及第二密封部件72。第二密封部件72收纳于在外装部件37设置的密封槽74。第二密封部件72是在密封槽74的底面与成为磁路部件的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的侧面之间对这些面(平面)进行密封的面密封件。成为绕线管35与外装部件37的界面的第二接缝62位于比第二密封部件72密封的部位靠里侧、即水分的侵入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由此,第二接缝62通过第二密封部件72配置在不会浸入水中的位置。
107.另一方面,第一密封部件71收纳于在外装部件37的内径侧设置的台阶73。第一密封部件71是在成为磁路部件的收纳部件50(盖部件52的筒部52a)的外周与外装部件37的台阶73的内周之间将它们的周面密封的轴密封件。成为绕线管35与外装部件37的界面的第一接缝61位于比第一密封部件71密封的部位靠里侧、即水分的侵入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由此,第一接缝61通过第一密封部件71配置在不会浸入水中的位置。即,第二实施方式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一接缝61和第二接缝62这两个接缝(界面)设置在比第一密封部件71以及第二密封部件72靠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两个接缝61、62浸水。另外,由于第一密封部件71是轴密封件,第二密封部件72是面密封件,因此,外装部件37被向成为磁路部件的罩部件53的底部53b侧按压。因此,唯一地确定第二密封部件72的过盈量。
108.第二实施方式如上所述通过第一密封部件71以及第二密封部件72进行密封,其基本作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本作用没有特别的差异。特别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部件71是轴密封件,第二密封部件72是面密封件。因此,第一密封部件71能够对外装部件37的内周面(台阶73的内周面)与收纳部件50的外周面(盖部件52的筒部52a的外周面)之间进行密封。另外,第二密封部件72能够对外装部件37的外表面(密封槽74的底面)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内表面(凸缘部43c的侧面)之间进行密封。
109.即,第一密封部件71能够基于“自身的径向的厚度”与“在外装部件37的内周面与收纳部件50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71的部位的间隙”的过盈量,对外装部件37
的内周面与收纳部件50的外周面之间进行密封。另外,第二密封部件72能够基于“自身的轴向的厚度”与“在外装部件37的外表面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内表面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72的部位的间隙”的过盈量,将外装部件37朝向罩部件53按压并将外装部件37的外表面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内表面之间密封。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使第一密封部件71和第二密封部件72的规格(进行密封的面的方向),因此,例如,能够吸收温度上升时的线膨胀差并确保密封性。即,由于将第一密封部件71和第二密封部件72中的一方设为轴密封件,并且将另一方设为面密封件,因此,能够将在内部包含线圈36的外装部件37向轴向的一方按压,并且能够明确地确定面密封件的过盈量。
110.接着,图6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安装第二密封部件的密封槽设置于定子铁芯。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111.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中的与外装部件37面对的侧面(轴向侧面),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密封槽81。在密封槽81内安装有第二密封部件72。第二密封部件72将模制线圈34的外装部件37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之间液密地密封(seal)。由此,防止雨水、泥水等水分经由定子铁芯42与模制线圈34之间侵入线圈36以及绕线管35侧。
112.在此,第二密封部件72是对定子铁芯42(定子铁芯主体43的凸缘部43c)的侧面(密封槽81的底面)与外装部件37的侧面之间(平面彼此之间)进行密封的面密封件。第二密封部件72基于“自身的轴向的厚度”与“定子铁芯42的密封槽81的底面与外装部件37的侧面之间的间隙”的过盈量,将外装部件37朝向罩部件53的底部53b按压并将外装部件37与定子铁芯主体43之间密封。即,外装部件37被第二密封部件72朝向罩部件53的底部53b按压而配置。另外,第二密封部件72安装在定子铁芯主体43的密封槽81内,由此,在第二密封部件72与绕线管35之间设置有外装部件37。
113.这样,第三实施方式的螺线管33具备绕线管35、外装部件37、第一密封部件71以及第二密封部件72。第二密封部件72收纳于在成为磁路部件的定子铁芯主体43设置的密封槽81。第二密封部件72是在密封槽81的底面与外装部件37的侧面之间对这些面(平面)进行密封的面密封件。成为绕线管35与外装部件37的界面的第二接缝62位于比第二密封部件72密封的部位靠里侧、即水分的侵入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由此,第二接缝62通过第二密封部件72配置在不会浸入水中的位置。
114.另一方面,第一密封部件71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收纳于在外装部件37的内径侧设置的台阶73。由此,第三实施方式也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一接缝61和第二接缝62这两个接缝(界面)设置在比第一密封部件71以及第二密封部件72靠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两个接缝61、62浸水。另外,由于第一密封部件71是轴密封件,第二密封部件72是面密封件,因此,外装部件37被向成为磁路部件的罩部件53的底部53b侧按压。因此,唯一地确定第二密封部件72的过盈量。
115.第三实施方式如上所述通过第一密封部件71以及第二密封部件72进行密封,其基本作用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基本作用没有特别的差异。即,第三实施方式也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提高相对于绕线管35与外装部件37的接缝的密封性。
116.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将罩部件53的筒部53a和底部53b一体地形
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罩部件的筒部(第三部件)与罩部件的底部(第一部件)设为分体。即,配置在外装部件的轴向一端侧的第一部件和覆盖外装部件的径向外周侧的第三部件也可以分别为不同的部件。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117.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由一个部件构成罩部件5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罩部件例如也可以通过在周向上进行分割而由两个部件或其以上的部件构成。另外,罩部件例如也可以由内侧罩部件(第一罩部件)和从外侧覆盖该内侧罩部件的外侧罩部件(第二罩部件)这两个部件构成。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118.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将收纳部件50设为具备成为有底的筒状部件的盖部件52的结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收纳部件也可以采用具备轴向两端开口的筒状部件的结构。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119.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收纳部件50由环形部件51和盖部件52这两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一个筒状部件或一个有底筒状部件构成收纳部件。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120.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由定子铁芯主体43和锚定部件44(固定铁芯)构成定子铁芯4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定子铁芯也可以由与锚定部件(固定铁芯)成为一体的定子铁芯主体和安装于该定子铁芯主体的盖体构成。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12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采用第二密封部件65的外周面与外装部件37的内周面面对且第二密封部件65的内周面与定子铁芯主体43的筒部43a(大径筒部43a2)的外周面面对的结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使收纳部件向第二部件侧延伸并使收纳部件的外周面与第二密封部件的内周面面对的结构。
12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在第二接缝62形成有台阶63的结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一接缝形成台阶。在该情况下,能够采用在第一接缝或第二接缝的任一方形成台阶的结构。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12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收纳部件50中的与定子铁芯42的薄壁部43g抵接的部分的全部、即环形部件51由非磁性体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通过使环形部件的轴向尺寸比薄壁部的尺寸小(短)等,将与定子铁芯的薄壁部抵接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设为非磁性体。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12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收纳部件50由将与定子铁芯42的薄壁部43g抵接的部分的全部设为非磁性体的非磁性环形部件即环形部件51和将比该抵接的部分靠另一端侧的部分设为强磁性体的强磁性环形部件即盖部件52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通过使环形部件的轴向尺寸在一端侧比薄壁部大(长)等,将非磁性环形部件的与定子铁芯的薄壁部抵接的部分以及比该抵接的部分靠一端侧的部分设为非磁性体。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125.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由磁轭(磁性体)构成罩部件5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
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由非磁性体构成罩部件而形成为没有磁轭的线圈开放型的螺线管。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126.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将螺线管33构成为比例螺线管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开闭(on/off)螺线管。这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127.在各实施方式中,以将螺线管33用作液压缓冲器1的衰减力可变致动器的情况、即将构成衰减力调整阀18的先导阀的先导阀部件32作为驱动对象物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广泛用作装配于在液压回路中使用的阀等各种机械装置的致动器、即驱动应直线地驱动的驱动对象物的驱动装置。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是例示,当然能够进行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结构的局部的置换或组合。
128.作为基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螺线管,例如可考虑下述方式的螺线管。
129.作为第一方式,一种螺线管,具备:线圈,所述线圈卷绕于绕线管,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力;外装部件,所述外装部件覆盖所述线圈和所述绕线管;可动件,所述可动件配置在所述线圈的内周侧,并设置为能够沿轴向移动;收纳部件,所述收纳部件收纳所述可动件;定子,所述定子吸引所述可动件;控制阀,所述控制阀通过所述可动件的移动而被控制;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配置在所述外装部件的轴向一端侧;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位于所述外装部件的轴向另一端且位于配置有所述控制阀的一侧;以及第三部件,所述第三部件覆盖所述外装部件的径向外周侧,在所述绕线管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设置有第一接缝和第二接缝,在所述第一接缝的上游侧且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在所述第二接缝的上游侧且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
130.根据该第一方式,第一密封部件在第一部件与外装部件之间配置在比第一接缝靠上游侧(即,水从外部侵入的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密封部件在第二部件与外装部件之间配置在比第二接缝靠上游侧(即,水从外部侵入的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因此,绕线管与外装部件之间的第一接缝能够由第一密封部件密封,绕线管与外装部件之间的第二接缝能够由第二密封部件密封。由此,能够提高相对于绕线管与外装部件的第一接缝以及第二接缝的密封性。
131.作为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中,所述第一密封部件是面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部件是轴密封件。根据该第二方式,第一密封部件能够对外装部件的外表面与第一部件的内表面之间进行密封。另外,第二密封部件能够对外装部件的内周面与第二部件或收纳部件的外周面之间进行密封。即,第一密封部件能够基于“自身的轴向的厚度”与“在外装部件的外表面与第一部件的内表面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的部位的间隙”的过盈量,将外装部件朝向第二部件按压并将外装部件的外表面与第一部件的内表面之间密封。另外,第二密封部件能够基于“自身的径向的厚度”与“在外装部件的内周面与第二部件或收纳部件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的部位的间隙”的过盈量,对外装部件的内周面与第二部件或收纳部件的外周面之间进行密封。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使第一密封部件和第二密封部件的规格(进行密封的面的方向)不同,因此,例如能够吸收温度上升时的线膨胀差并确保密封性。另外,也能够提高生产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面密封件”是指配置在具有流体的流通路(孔)的两个部件的端面之间而将该两个部件彼此的间隙密封的密封部件。另外,“轴密封件”是指配置在收纳部件的外周面与包围该收纳部件的部件(绕线管、外装部
件、第二部件)的内周面之间而将收纳部件与包围该收纳部件的部件之间的间隙密封的密封部件。
132.作为第三方式,在第一方式中,所述第一密封部件是轴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部件是面密封件。根据该第三方式,第一密封部件能够对外装部件的内周面与第一部件或收纳部件的外周面之间进行密封。另外,第二密封部件能够对外装部件的外表面与第二部件的内表面之间进行密封。即,第一密封部件能够基于“自身的径向的厚度”与“在外装部件的内周面与第一部件或收纳部件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的部位的间隙”的过盈量,对外装部件的内周面与第一部件或收纳部件的外周面之间进行密封。另外,第二密封部件能够基于“自身的轴向的厚度”与“在外装部件的外表面与第二部件的内表面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的部位的间隙”的过盈量,将外装部件朝向第一部件按压并将外装部件的外表面与第二部件的内表面之间密封。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使第一密封部件和第二密封部件的规格(进行密封的面的方向)不同,因此,例如能够吸收温度上升时的线膨胀差并确保密封性。
133.作为第四方式,在第二方式中,所述第二密封部件配置在所述收纳部件、包围所述收纳部件的所述绕线管、所述外装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之间。根据该第四方式,通过作为轴密封件的第二密封部件,能够对收纳部件、绕线管、外装部件以及第二部件之间进行密封。
134.作为第五方式,在第二方式中,所述外装部件被所述第一密封部件朝向所述第二部件按压而配置。根据该第五方式,通过作为面密封件的第一密封部件,能够基于“自身的轴向的厚度”与“在外装部件的外表面与第一部件的内表面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的部位的间隙”的过盈量,将外装部件朝向成为远离第一部件的方向的第二部件按压,并且对外装部件的外表面与第一部件的内表面之间进行密封。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密封部件抑制振动(pwm音)从外装部件的外表面直接传递到第一部件的内表面,能够抑制该振动(音)向外侧泄漏。即,由于不是朝向外侧(第一部件侧、第三部件侧),而是朝向内侧(第二部件侧)被按压,因此,能够使pwm音难以向外侧泄漏。
135.作为第六方式,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接缝或所述第二接缝的任一方,在所述绕线管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形成有台阶。根据该第六方式,能够将第一接缝或第二接缝的任一方的台阶设为通过模制成形而用外装部件覆盖线圈以及绕线管时的模型(模具)与绕线管的抵接位置。即,能够利用台阶进行模制成形时的模具内的绕线管的定位。
136.作为第七方式,在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密封部件与所述绕线管之间设置有所述外装部件。根据该第七方式,在通过模制成形而用外装部件覆盖线圈以及绕线管时,能够使外装部件流入至第一接缝。
137.作为第八方式,在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第一部件、第二部件、第三部件都由磁性材料构成。根据该第八方式,能够通过第一部件、第二部件、第三部件形成磁路(磁路径)。
138.作为第九方式,一种衰减力调整机构,具备:线圈,所述线圈卷绕于绕线管,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力;外装部件,所述外装部件覆盖所述线圈和所述绕线管;可动件,所述可动件配置在所述线圈的内周侧,并设置为能够沿轴向移动;收纳部件,所述收纳部件收纳所述可
动件;定子,所述定子吸引所述可动件;控制阀,所述控制阀通过所述可动件的移动而被控制;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配置在所述外装部件的轴向一端侧;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位于所述外装部件的轴向另一端且位于配置有所述控制阀的一侧;以及第三部件,所述第三部件覆盖所述外装部件的径向外周侧,在所述绕线管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设置有第一接缝和第二接缝,在所述第一接缝的上游侧且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在所述第二接缝的上游侧且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根据该第九方式,能够提高相对于绕线管与外装部件的第一接缝以及第二接缝的密封性。
139.作为第十方式,一种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具备:缸体,所述缸体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所述活塞能够滑动地设置在该缸体内;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与该活塞连结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以及衰减力调整机构,所述衰减力调整机构对通过所述缸体内的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控制以产生衰减力,所述衰减力调整机构具备:线圈,所述线圈卷绕于绕线管,通过通电而产生磁力;外装部件,所述外装部件覆盖所述线圈和所述绕线管;可动件,所述可动件配置在所述线圈的内周侧,并设置为能够沿轴向移动;收纳部件,所述收纳部件收纳所述可动件;定子,所述定子吸引所述可动件;控制阀,所述控制阀通过所述可动件的移动而被控制;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配置在所述外装部件的轴向一端侧;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位于所述外装部件的轴向另一端且位于配置有所述控制阀的一侧;以及第三部件,所述第三部件覆盖所述外装部件的径向外周侧,在所述绕线管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设置有第一接缝和第二接缝,在所述第一接缝的上游侧且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在所述第二接缝的上游侧且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外装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根据该第十的方式,能够提高相对于绕线管与外装部件的第一接缝以及第二接缝的密封性。
140.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必须具备已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可以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在某实施方式的结构上增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关于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替换。
141.本技术要求2019年12月1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224682号的优先权。包括2019年12月1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224682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在内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照而作为整体被引入本技术中。
142.附图标记说明
143.1液压缓冲器(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17衰减力调整装置(衰减力调整机构)32先导阀部件(控制阀)33螺线管34模制线圈35绕线管36线圈37外装部件42定子铁芯43定子铁芯主体(第二部件)44锚定部件(定子)48可动铁芯(可动件)50收纳部件53罩部件(第一部件、第三部件)61第一接缝62第二接缝63、73台阶64、71第一密封部件65、72第二密封部件66、74、81密封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