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继电器,具体是一种卧式磁路继电器的推动卡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卧式磁路继电器是一种常见的小型化继电器结构,其在线圈架的一端处形成触点装配结构、另一端处形成衔铁装配结构,触点装配结构用作装配动簧片和静簧片,衔铁装配结构用作装配衔铁和压簧,推动卡沿着线圈架的两端长度方向排布在线圈的外侧处、与线圈架外围的底座形成上下对应配合,推动卡的一端通过外凸的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形成插接配合、另一端通过通槽结构的摆动槽与衔铁形成插接配合,即推动卡装配于线圈架两端的动簧片与衔铁之间。其工作原理是:在初始状态下,动簧片上的动簧触点与静簧片上的静簧触点断开/闭合,动簧片的弹力通过推动卡作用在衔铁上,使衔铁以相反于线圈的一侧外斜;当线圈上的激磁电流形成磁通回路时,对衔铁产生的电磁吸力克服动簧片的弹力,使衔铁向线圈一侧转动并带动推动卡推动动簧片,使动簧片的动簧触点与静簧片的静簧触点闭合/断开。
在上述卧式磁路继电器结构中,对推动卡的支撑结构主要有两处,一处是推动卡一端的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之间的配合结构,另一处是推动卡另一端的摆动槽与衔铁之间的配合结构。目前,对于推动卡与动簧片之间的配合结构有如下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一参见图1和图2所示,动簧片3上的动簧插孔孔缘为棱角结构,在初始状态下,推动卡2端部外凸的推动杆21根部处与动簧片3上的动簧插孔之间形成过盈插装配合。该结构形式在推动卡与动簧片的组装过程中,因推动杆与动簧插孔之间的过盈配合、以及动簧插孔孔缘处的棱角结构,不可避免的会有塑料毛屑产生;在卧式磁路继电器的服役过程中,因动簧片弹性推力、衔铁吸合反推力的作用而使推动卡产生往复动作,每一个往复动作均会使推动杆与动簧片之间产生松动、套紧的配合过程,松动后的再套紧过程就形成了推动卡与动簧片之间的组装过程,不可避免的会有塑料毛屑产生,随着服役时间的延长,产生的塑料毛屑会累积。
结构形式二参见图3和图4所示,动簧片3上的动簧插孔孔缘为相背于推动卡一侧的翻边弧形结构,在初始状态下,推动卡2端部外凸的推动杆21根部处与动簧片3上的动簧插孔之间形成过盈插装配合。相较于上述结构形式一,该结构形式无论在推动卡与动簧片的组装过程中、还是卧式磁路继电器的服役过程中,对塑料毛屑的产生均有明显改善,这也是目前的主流设计结构。然而,由于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的动簧插孔之间的过盈配合结构,不论是在推动卡与动簧片的组装过程中、还是卧式磁路继电器的服役过程中,还是会有较多的塑料毛屑产生。
产生的这些塑料毛屑主要集中于动簧片与静簧片的配合空间之内,而动簧片与静簧片之间的配合空间对塑料毛屑的存在非常敏感,随着塑料毛屑的累积会降低卧式磁路继电器的服役稳定性,影响服役寿命。
经反复观察、仔细研究,上述两种结构形式之所以会在动簧片与静簧片的配合空间内产生较多的塑料毛屑,是因为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的动簧插孔之间接触配合过于频繁及接触配合时间过长所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卧式磁路继电器的特殊性和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减少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的动簧插孔之间接触配合机会及接触配合时间的推动卡装配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卧式继电器的推动卡装配结构,包括装配于线圈架一端处的动簧片、以及装配于线圈架两端之间的推动卡,所述推动卡的一端具有配合所述动簧片的推动杆,所述动簧片具有配合所述推动卡的动簧插孔,所述推动卡一端的推动杆与所述动簧片上的对应动簧插孔在初始状态下以环向间隙配合。该技术措施并未消除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对应动簧插孔之间的插装配合结构,但是,将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对应动簧插孔之间的插装配合结构以非接触的环向间隙配合结构实现,此种环向间隙配合结构在初始状态之下、以及衔铁吸合反推力动作之下均会得以稳定保持,在动簧片的弹性推力动作之下会使推动卡产生轻微弹跳,该轻微弹跳由推动卡的推动杆瞬间接触动簧片上的对应动簧插孔而被约束、消除,如此,大幅减少了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的动簧插孔之间接触配合机会及接触配合时间;也就是说,该技术措施以允许推动卡在动作时产生可控的轻微弹跳,而有效地减少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的动簧插孔之间接触配合机会及接触配合时间,经反复试验,该轻微弹跳既不会影响卧式磁路继电器的性能,亦不会在动簧片与静簧片的配合空间内产生塑料毛屑,至少是不会像上述过盈配合结构之下在动簧片与静簧片的配合空间内明显的产生较多塑料毛屑。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推动卡用作成型推动杆的端部具有推动端面,所述推动卡的推动端面与所述动簧片的非动簧触点排布区域形成接触配合。进一步的,所述推动卡的推动端面为竖向平面结构或外凸弧面结构。该技术措施能够对推动卡与动簧片之间的配合结构进行可靠保障,抑制推动卡在动簧片的弹性推力作用之下的轻微弹跳,进一步减少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的动簧插孔之间接触配合机会及接触配合时间,至少是减轻推动卡的推动杆在动簧片上的对应动簧插孔内的瞬间接触碰撞。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推动卡通过两侧的裙板与所述线圈架外围的底座两侧围板形成上下对应配合,各对应配合处的裙板与围板之间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支撑凸台,在所述支撑凸台的支撑作用之下所述裙板的底面与所述围板的顶面之间以间隙配合。该技术措施既能配合衔铁对推动卡实现可靠地支撑,确保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对应动簧插孔之间非接触环向间隙配合结构稳定实现,又能有效地减少推动卡与底座之间的接触摩擦面积,降低底座对推动卡往复动作的阻力,保障推动卡顺畅的进行往复动作,同时减轻推动卡与底座配合结构之间因接触摩擦而产生的塑料毛屑。
进一步的,所述各对应配合处的裙板与围板之间的支撑凸台分别为一个。该技术措施在达到良好地支撑效果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减少接触摩擦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凸台的支撑作用面为向外凸起的弧面结构。该技术措施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减少接触摩擦面积,并保障推动卡在底座上顺畅地进行往复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凸台成型在底座的围板顶面处,且靠近于动簧片。该技术措施能配合衔铁对推动卡实现稳定、可靠地支撑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上述技术措施并未消除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对应动簧插孔之间的插装配合结构,但是,将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对应动簧插孔之间的插装配合结构以非接触的环向间隙配合结构实现,此种环向间隙配合结构在初始状态之下、以及衔铁吸合反推力动作之下均会得以稳定保持,在动簧片的弹性推力动作之下会使推动卡产生轻微弹跳,该轻微弹跳由推动卡的推动杆瞬间接触动簧片上的对应动簧插孔而被约束、消除,如此,大幅减少了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的动簧插孔之间接触配合机会及接触配合时间;也就是说,该技术措施以允许推动卡在动作时产生可控的轻微弹跳,而有效地减少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的动簧插孔之间接触配合机会及接触配合时间,经反复试验,该轻微弹跳既不会影响卧式磁路继电器的性能,亦不会在动簧片与静簧片的配合空间内产生塑料毛屑,至少是不会像上述过盈配合结构之下在动簧片与静簧片的配合空间内明显的产生较多塑料毛屑,有利于保障卧式磁路继电器稳定地服役,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卧式磁路继电器的一种现有推动卡装配结构。
图2为图1中的推动卡与动簧片之间配合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卧式磁路继电器的另一种现有推动卡装配结构。
图4为图3中的推动卡与动簧片之间配合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7为图5、图6中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底座的立体图。
图9为图5、图6中的推动卡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5、图6中的动簧片结构示意图。
图中代号含义:1—底座;11—围板;12—支撑凸台;2—推动卡;21—推动杆;22—摆动槽;23—推动端面;24—裙板;3—动簧片;31—动簧插孔;32—动簧触点;4—衔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具体是一种卧式磁路继电器的推动卡装配结构,下面以多个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主体技术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实施例1结合说明书附图-即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和图10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内容进行清楚、详细的阐释;其它实施例虽未单独绘制附图,但其主体结构仍可参照实施例1的附图。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附图是示意性的,其为了清楚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已经简化了不必要的细节,以避免模糊了本发明贡献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参见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本发明为卧式磁路继电器的推动卡装配结构,其包括底座1、推动卡2和动簧片3。
具体的,基于卧式磁路继电器的结构特殊性,线圈架横卧装配在底座1上,底座1的宽度方向两侧具有从线圈架的直径方向两侧分别向上凸起的围板11。该底座1可以是与线圈架的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组装结构。
对应于线圈架的两端长度方向,在线圈架一端处的底座1上装配有动簧片3、另一端处的底座1上装配有衔铁4。动簧片3的上部宽度方向两侧竖边上分别具有内凹缺口状的动簧插孔31,每个动簧插孔31在动簧片3的对应侧边呈开口向外的u型状结构,两侧动簧插孔31的中心区域处用作连接动簧触点32。
相较于上述线圈架与底座1的配合结构,推动卡2装配在线圈架的顶部、处在底座1的上方。推动卡2的主体结构呈秃宝盖状,在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具有向下凸起的裙板24。推动卡2的一端宽度方向中心区域处开设有条形槽结构的摆动槽22,推动卡2通过摆动槽22与衔铁4配合连接。推动卡2的另一端宽度方向两侧处分别具有向外凸起的推动杆21,每一个推动杆21的外径大小、以及这两个推动杆21之间的排布间距与动簧片3上的动簧插孔31相对应,推动卡2通过两个推动杆21与动簧片3上的两个动簧插孔31对应配合,具体配合结构如下所述。
推动卡2的各推动杆21与动簧片3上的对应动簧插孔31之间的配合结构一致,现以其中一个配合结构为例详细说明。
推动卡2的推动杆21穿装在动簧片3的动簧插孔31内,在初始状态下,推动卡2的推动杆21外壁与动簧片3的动簧插孔31孔缘处形成非接触的环向间隙配合。该环向间隙的大小按如下要求而定:
-在卧式磁路继电器的初始状态下,静态推动卡2上的推动杆21与动簧片3上的动簧插孔31保持非接触的环向间隙配合;
-在卧式磁路继电器的衔铁吸合反推力作用之下,位移动作的推动卡2上的推动杆21与动簧片3上的动簧插孔31依然保持非接触的环向间隙配合;
-卧式磁路继电器在复位时,在动簧片3的弹性推力作用之下,位移动作的推动卡2会因弹性推力而轻微弹跳,允许推动卡2的推动杆21在该轻微弹跳动作时碰触动簧片3上的动簧插孔31(主要是碰触动簧插孔31的上侧孔缘),由动簧插孔31对轻微弹跳的推动卡2实现约束限位。
通过上述结构,推动卡2两侧的裙板24与线圈架外围的底座1两侧围板11形成了上下对应配合,上下对应位置基本一致、不偏位。由于动簧片3上的动簧插孔31与推动卡2的推动杆21形成环向间隙配合,因而,动簧片3对推动卡2失去了支撑作用。为了避免各侧对应配合的裙板24底面与围板11顶面之间直接形成面接触摩擦,在底座1的围板11顶面、靠近于动簧片3处,设置有弧形向上凸起的支撑凸台12,该支撑凸台12的高度配合于衔铁4对推动卡2的支撑高度,支撑凸台12的支撑作用面为向外凸起的弧面结构;通过支撑凸台12的配合,裙板24的底面与围板11的顶面形成间隙配合、不接触。
在上述结构中,两侧推动杆21之间的推动卡2端面用作配合动簧片3上的非动簧触点排布区域,即两侧推动杆21之间的推动卡2端面用作成型推动端面23。该推动端面23为竖向平面结构,与动簧片3的非动簧触点排布区域的表面形成接触配合,通常为动簧触点32上方的动簧片3表面。
为了改善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的动簧插孔孔缘处碰撞时的摩擦受力,最好是将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孔缘设计为相背于推动卡一侧的翻边弧形结构。
实施例2
本发明为卧式磁路继电器的推动卡装配结构,其包括底座、推动卡和动簧片。
具体的,基于卧式磁路继电器的结构特殊性,线圈架横卧装配在底座上,底座的宽度方向两侧具有从线圈架的直径方向两侧分别向上凸起的围板。该底座可以是与线圈架的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组装结构。
对应于线圈架的两端长度方向,在线圈架一端处的底座上装配有动簧片、另一端处的底座上装配有衔铁。动簧片的上部宽度方向两侧竖边上分别具有内凹缺口状的动簧插孔,每个动簧插孔在动簧片的对应侧边呈开口向外的u型状结构,两侧动簧插孔的中心区域处用作连接动簧触点。
相较于上述线圈架与底座的配合结构,推动卡装配在线圈架的顶部、处在底座的上方。推动卡的主体结构呈秃宝盖状,在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具有向下凸起的裙板。推动卡的一端宽度方向中心区域处开设有条形槽结构的摆动槽,推动卡通过摆动槽与衔铁配合连接。推动卡的另一端宽度方向两侧处分别具有向外凸起的推动杆,每一个推动杆的外径大小、以及这两个推动杆之间的排布间距与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相对应,推动卡通过两个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两个动簧插孔对应配合,具体配合结构如下所述。
推动卡的各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对应动簧插孔之间的配合结构一致,现以其中一个配合结构为例详细说明。
推动卡的推动杆穿装在动簧片的动簧插孔内,在初始状态下,推动卡的推动杆外壁与动簧片的动簧插孔孔缘处形成非接触的环向间隙配合。该环向间隙的大小按如下要求而定:
-在卧式磁路继电器的初始状态下,静态推动卡上的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保持非接触的环向间隙配合;
-在卧式磁路继电器的衔铁吸合反推力作用之下,位移动作的推动卡上的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依然保持非接触的环向间隙配合;
-卧式磁路继电器在复位时,在动簧片的弹性推力作用之下,位移动作的推动卡会因弹性推力而轻微弹跳,允许推动卡的推动杆在该轻微弹跳动作时碰触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主要是碰触动簧插孔的上侧孔缘),由动簧插孔对轻微弹跳的推动卡实现约束限位。
通过上述结构,推动卡两侧的裙板与线圈架外围的底座两侧围板形成了上下对应配合,上下对应位置基本一致、不偏位。由于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与推动卡的推动杆形成环向间隙配合,因而,动簧片对推动卡失去了支撑作用。为了避免各侧对应配合的裙板底面与围板顶面之间直接形成面接触摩擦,在推动卡的裙板底面、靠近于动簧片处,设置有弧形向下凸起的支撑凸台,该支撑凸台的高度配合于衔铁对推动卡的支撑高度,支撑凸台的支撑作用面为向外凸起的弧面结构;通过支撑凸台的配合,围板的顶面与裙板的底面形成间隙配合、不接触。
在上述结构中,两侧推动杆之间的推动卡端面用作配合动簧片上的非动簧触点排布区域,即两侧推动杆之间的推动卡端面用作成型推动端面。该推动端面为竖向平面结构,与动簧片的非动簧触点排布区域的表面形成接触配合,通常为动簧触点上方的动簧片表面。
为了改善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的动簧插孔孔缘处碰撞时的摩擦受力,最好是将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孔缘设计为相背于推动卡一侧的翻边弧形结构。
实施例3
本发明为卧式磁路继电器的推动卡装配结构,其包括底座、推动卡和动簧片。
具体的,基于卧式磁路继电器的结构特殊性,线圈架横卧装配在底座上,底座的宽度方向两侧具有从线圈架的直径方向两侧分别向上凸起的围板。该底座可以是与线圈架的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组装结构。
对应于线圈架的两端长度方向,在线圈架一端处的底座上装配有动簧片、另一端处的底座上装配有衔铁。动簧片的上部宽度方向两侧竖边上分别具有内凹缺口状的动簧插孔,每个动簧插孔在动簧片的对应侧边呈开口向外的u型状结构,两侧动簧插孔的中心区域处用作连接动簧触点。
相较于上述线圈架与底座的配合结构,推动卡装配在线圈架的顶部、处在底座的上方。推动卡的主体结构呈秃宝盖状,在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具有向下凸起的裙板。推动卡的一端宽度方向中心区域处开设有条形槽结构的摆动槽,推动卡通过摆动槽与衔铁配合连接。推动卡的另一端宽度方向两侧处分别具有向外凸起的推动杆,每一个推动杆的外径大小、以及这两个推动杆之间的排布间距与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相对应,推动卡通过两个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两个动簧插孔对应配合,具体配合结构如下所述。
推动卡的各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对应动簧插孔之间的配合结构一致,现以其中一个配合结构为例详细说明。
推动卡的推动杆穿装在动簧片的动簧插孔内,在初始状态下,推动卡的推动杆外壁与动簧片的动簧插孔孔缘处形成非接触的环向间隙配合。该环向间隙的大小按如下要求而定:
-在卧式磁路继电器的初始状态下,静态推动卡上的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保持非接触的环向间隙配合;
-在卧式磁路继电器的衔铁吸合反推力作用之下,位移动作的推动卡上的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依然保持非接触的环向间隙配合;
-卧式磁路继电器在复位时,在动簧片的弹性推力作用之下,位移动作的推动卡会因弹性推力而轻微弹跳,允许推动卡的推动杆在该轻微弹跳动作时碰触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主要是碰触动簧插孔的上侧孔缘),由动簧插孔对轻微弹跳的推动卡实现约束限位。
通过上述结构,推动卡两侧的裙板与线圈架外围的底座两侧围板形成了上下对应配合,上下对应位置基本一致、不偏位。由于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与推动卡的推动杆形成环向间隙配合,因而,动簧片对推动卡失去了支撑作用。为了支撑推动卡,将各侧对应配合的裙板底面与围板顶面之间直接设置为面接触配合结构。
在上述结构中,两侧推动杆之间的推动卡端面用作配合动簧片上的非动簧触点排布区域,即两侧推动杆之间的推动卡端面用作成型推动端面。该推动端面为竖向平面结构,与动簧片的非动簧触点排布区域的表面形成接触配合,通常为动簧触点上方的动簧片表面。
为了改善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的动簧插孔孔缘处碰撞时的摩擦受力,最好是将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孔缘设计为相背于推动卡一侧的翻边弧形结构。
实施例4
本发明为卧式磁路继电器的推动卡装配结构,其包括底座、推动卡和动簧片。
具体的,基于卧式磁路继电器的结构特殊性,线圈架横卧装配在底座上,底座的宽度方向两侧具有从线圈架的直径方向两侧分别向上凸起的围板。该底座可以是与线圈架的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组装结构。
对应于线圈架的两端长度方向,在线圈架一端处的底座上装配有动簧片、另一端处的底座上装配有衔铁。动簧片的上部宽度方向中心处具有圆孔结构的动簧插孔。
相较于上述线圈架与底座的配合结构,推动卡装配在线圈架的顶部、处在底座的上方。推动卡的主体结构呈秃宝盖状,在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具有向下凸起的裙板。推动卡的一端宽度方向中心区域处开设有条形槽结构的摆动槽,推动卡通过摆动槽与衔铁配合连接。推动卡的另一端宽度方向中心区域处具有向外凸起的推动杆,该推动杆的外径大小、以及排布位置与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相对应,推动卡通过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对应配合,具体配合结构如下所述。
推动卡的推动杆穿装在动簧片的动簧插孔内,在初始状态下,推动卡的推动杆外壁与动簧片的动簧插孔孔缘处形成非接触的环向间隙配合。该环向间隙的大小按如下要求而定:
-在卧式磁路继电器的初始状态下,静态推动卡上的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保持非接触的环向间隙配合;
-在卧式磁路继电器的衔铁吸合反推力作用之下,位移动作的推动卡上的推动杆与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依然保持非接触的环向间隙配合;
-卧式磁路继电器在复位时,在动簧片的弹性推力作用之下,位移动作的推动卡会因弹性推力而轻微弹跳,允许推动卡的推动杆在该轻微弹跳动作时碰触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主要是碰触动簧插孔的上侧孔缘),由动簧插孔对轻微弹跳的推动卡实现约束限位。
通过上述结构,推动卡两侧的裙板与线圈架外围的底座两侧围板形成了上下对应配合,上下对应位置基本一致、不偏位。由于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与推动卡的推动杆形成环向间隙配合,因而,动簧片对推动卡失去了支撑作用。为了避免各侧对应配合的裙板底面与围板顶面之间直接形成面接触摩擦,在底座的围板顶面、靠近于动簧片处,设置有弧形向上凸起的支撑凸台,该支撑凸台的高度配合于衔铁对推动卡的支撑高度,支撑凸台的支撑作用面为向外凸起的弧面结构;通过支撑凸台的配合,裙板的底面与围板的顶面形成间隙配合、不接触。
在上述结构中,推动杆两侧的推动卡端面用作配合动簧片上的非动簧触点排布区域,即推动杆两侧的推动卡端面用作成型推动端面。该推动端面为竖向平面结构,与动簧片的非动簧触点排布区域的表面形成接触配合,通常为动簧触点上方的动簧片表面。
为了改善推动卡的推动杆与动簧片的动簧插孔孔缘处碰撞时的摩擦受力,最好是将动簧片上的动簧插孔孔缘设计为相背于推动卡一侧的翻边弧形结构。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其它内容与实施例1、2、3或4的内容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推动卡上的推动端面为外凸弧面结构。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