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散热装置及充电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95701发布日期:2021-11-22 15:42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充电散热装置及充电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散热装置及充电组件。


背景技术:

2.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一些器械植入的诊疗手段已经逐渐开始在实践中应用,比如,脑深部电刺激系统(dbs)、迷走神经电刺激系统(vns)等均属于植入式神经刺激系统,结合图1、图2所示,dbs、vns均需要配套脉冲发生器100使用,脉冲发生器需要经由电池进行供电,常规的不可充电式的电池,当电量耗尽后必须进行手术更换,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目前最新的dbs、vns已经采用可充电的锂电池作为电源供电,用电磁感应技术对其进行充电,电磁感应技术是利用植入人体内的线圈和体外线圈电磁耦合来对电能进行传输,对体内的电池进行无线充电的技术。电磁感应技术能够进行电能的无线传输,将体外丰富的能量输入体内对器件供电,极大的延伸了植入式医疗器件使用寿命,无需反复手术更换电池,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3.但与非充电的dbs、vns比较,可充电电池的缺点是要定时充电,并且充电时体外的充电线圈和体内的脉冲发生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聚集在脉冲发生器植入位置的皮肤表面无法快速散去。这样就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皮肤红肿、溃破,造成感染,甚至手术失败;二是一般充电线圈和脉冲发生器都设置有过温保护,当检测到皮肤表面温度过高就会停止充电,直至热量散去,温度降低才会重新充电,如此反复会极大地延长充电时间。因此,如何使无线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植入体内的充电电池在充电时大量热量聚集在皮肤表面无法快速散去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使无线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去的无线充电散热装置。
5.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植入体内的充电电池在充电时大量热量聚集在皮肤表面无法快速散去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使无线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去的充电组件。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散热装置,包括:
7.固定单元,适于固定充电线圈;
8.隔离单元,垫于所述充电线圈与接收端之间;
9.制风单元,与所述隔离单元连接,适于引导气流吹向所述隔离单元;
10.所述隔离单元上形成有便于气流流通的通道。
11.可选的,所述隔离单元包括:
12.通风层,构造为片状形式,适于与所述制风单元连通;
13.上垫层与下垫层,由透气亲肤材质制成,分别设置于所述通风层的上表面与下表面;
14.所述通风层至少部分区域凸起和/或凹陷,适于支撑所述上垫层与所述下垫层,并在所述上垫层与所述下垫层之间形成便于气流流通的通道。
15.可选的,所述通风层由若干倒u形支撑结构连接而成,所述通风层的倒u形支撑结构包括拱起部和支腿部;
16.相邻两个倒u形支撑结构的支腿部经由连接筋相连;
17.所述拱起部或所述支腿部的其中一种适于与所述上垫层抵接,另一种适于与所述下垫层抵接。
18.可选的,所述通风层由塑料材质制成。
19.可选的,所述隔离单元还包括:
20.包边,适于将所述上垫层、所述通风层与下垫层进行连接;
21.所述包边在所述制风单元与所述通风层连通区域形成让位。
22.可选的,还包括:
23.粘贴部,适于将所述无线充电散热装置与人体皮肤或衣服粘接连接;
24.所述粘贴部由所述包边朝向远离所述隔离单元的方向延伸而成。
25.可选的,所述制风单元包括:
26.壳体;
27.涡轮风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28.所述壳体与所述通风层连接;
29.所述壳体上与所述涡轮风扇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进风口;所述壳体与所述通风层的连接处形成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隔离单元上形成的便于气流流通的通道导通。
30.可选的,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隔离单元所在平面垂直设置;
31.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隔离单元所在平面平行设置。
32.可选的,所述固定单元构造为袋状结构,其包括:
33.主体部,由透气材质制成,与所述隔离单元连接并形成单侧开口的形式;
34.收口部,由松紧带制成,适于收紧所述主体部的开口侧。
35.本发明提供的充电组件,包括:
36.充电主机;
37.充电线圈,与所述充电主机电连接;以及
38.如上述所述无线充电散热装置。
39.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40.1.本发明提供的无线充电散热装置,通过在充电线圈与接收端之间设置隔离单元,并通过制风单元引导气流吹向所述隔离单元,使得充电线圈在为植入体内的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时,能够使聚集在皮肤表面的热量快速散去,提升患者舒适度,且通过散热能够降低充电线圈和脉冲发生器发生过热保护的次数,提高无线充电效率。
41.2.本发明提供的无线充电散热装置,通过在上垫层与下垫层之间设置通风层,使通风层至少部分区域凸起和/或凹陷,并在所述上垫层与所述下垫层之间形成便于气流流通的通道,从而方便气流从隔离单元内经过,预留充足的散热空间,保证气流流通顺畅,加快散热效率。
42.3.本发明提供的无线充电散热装置,所述粘贴部由所述包边朝向远离所述隔离单
元的方向延伸而成,从而保证隔离单元与人体皮肤充分接触,避免粘贴部对隔离单元的遮挡,保证散热效果。
43.4.本发明提供的无线充电散热装置,所述壳体与所述通风层连接,所述壳体与所述通风层的连接处形成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隔离单元上形成的便于气流流通的通道导通;从而方便制风单元将气流朝向所述通风层吹出,使得气流流过隔离单元,将热量吹散带走。
附图说明
4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5.图1为dbs疗法脉冲发生器位置示意图;
46.图2为vns疗法脉冲发生器位置示意图;
47.图3为充电线圈和充电主机示意图;
48.图4是本发明无线充电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49.图5是本发明无线充电散热装置的爆炸图一;
50.图6是本发明无线充电散热装置的爆炸图二;
51.图7是本发明隔离垫的爆炸图;
52.图8是本发明通风层的局部放大图;
53.图9是本发明制风单元的爆炸图;
54.图10是本发明制风单元与隔离单元的示意图;
55.图11是dbs疗法的无线充电散热装置佩戴示意图;
56.图12是vns疗法的无线充电散热装置佩戴示意图。
57.附图标记说明:
58.100

脉冲发生器,201

充电线圈,202

充电主机;
[0059]1‑
固定单元,4

主体部,5

收口部;
[0060]2‑
隔离单元,8

上垫层,9

通风层,91

拱起部,92

支腿部,93

连接筋,10

下垫层,11

包边,12

粘贴部;
[0061]3‑
制风单元,16

壳体,17

出风口,18

涡轮风扇,19

控制板,20

电池,21

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62]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63]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垂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

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64]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65]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66]
实施例一
[0067]
结合图3

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散热装置,包括:
[0068]
固定单元1,适于固定充电线圈201;
[0069]
隔离单元2,所述隔离单元2整体为片状结构,垫于所述充电线圈201与接收端之间;
[0070]
制风单元3,与所述隔离单元2的一端连接,适于引导气流从该端吹向所述隔离单元2内;
[0071]
所述隔离单元2内形成有便于气流流通的通道。
[0072]
优选的,所述接收端可以为植入人体体内的用电元件,具体可以为脉冲发生器。
[0073]
优选的,所述隔离单元2垫于所述充电线圈201与人体之间,用于隔离开人体皮肤与充电线圈,一方面能够避免充电线圈201直接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提高舒适程度;另一方面,所述隔离单元2内形成有便于气流流通的通道,能够在所述制风单元3的作用下,引导气流从通道内快速流过,带走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提高舒适程度;再一方面,为便于固定充电线圈201的位置,通过所述隔离单元2与所述固定单元1的配合,使得所述隔离单元2与所述固定单元1之间形成夹层,方便借助所述隔离单元2与所述固定单元1将充电线圈201固定在与脉冲发生器相对的位置。
[0074]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散热装置,通过在充电线圈201与人体之间设置隔离单元2,并通过制风单元3引导气流吹向所述隔离单元2,使得充电线圈201在为植入体内的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时,能够使聚集在皮肤表面的热量快速散去,提升患者舒适度,且通过散热能够降低充电线圈和脉冲发生器发生过热保护的次数,提高无线充电效率。
[0075]
由于无线充电存在距离限制,因此,作为垫层的隔离单元2其厚度不宜过厚。
[0076]
具体地,结合图7所示,所述隔离单元2包括:
[0077]
通风层9,构造为片状形式,适于与所述制风单元3连通;
[0078]
上垫层8与下垫层10,由透气亲肤材质制成,分别设置于所述通风层9的上表面与下表面;
[0079]
所述通风层9至少部分区域凸起和/或凹陷,适于支撑所述上垫层8与所述下垫层10,并在所述上垫层8与所述下垫层10之间形成便于气流流通的通道。
[0080]
优选的,所述通风层9从整体上来看,其构造为片状形式,从所述通风层9的细节上来看,其上设置有若干凸起和/或凹陷,从而方便气流从通风层9的表面流过。
[0081]
本发明提供的无线充电散热装置,通过在上垫层8与下垫层10之间设置通风层9,使通风层9至少部分区域凸起和/或凹陷,并在所述上垫层8与所述下垫层10之间形成便于
气流流通的通道,从而方便气流从隔离单元2内经过,预留充足的散热空间,保证气流流通顺畅,加快散热效率。
[0082]
所述通风层9设置在所述上垫层8与所述下垫层10之间,三者组合在一起不但可以将充电线圈和皮肤隔离开,还能为制风单元3提供风的通道。
[0083]
优选的,所述上垫层8与所述下垫层10由透气亲肤材质制成,具体可以为纯棉材料的薄网布,纯棉材料柔软、透气,不但可以让充电线圈和人体皮肤之间的热量进入到隔离单元2内,还可以让气流从上垫层8和下垫层10吹出,加快散热效率。
[0084]
作为变形,所述隔离单元2也可以不设置所述上垫层8与下垫层10,从而将通风层9直接垫设在充电线圈201与人体之间,通过制风单元3对气流的引导,带走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0085]
具体地,结合图8所示,所述通风层9由若干倒u形支撑结构连接而成,所述通风层9的倒u形支撑结构包括拱起部91和支腿部92;
[0086]
相邻两个倒u形支撑结构的支腿部92经由连接筋93相连;
[0087]
所述拱起部91或所述支腿部92的其中一种适于与所述上垫层8抵接,另一种适于与所述下垫层10抵接。
[0088]
优选的,结合图8所示,沿所述通风层9的长度方向,所述倒u形支撑结构成列设置,相邻两个倒u形支撑结构所在平面彼此平行,且相邻两个所述倒u形支撑结构的u形孔彼此贯通并形成方便过风的通道;沿所述通风层9的宽度方向,所述倒u形支撑结构成排设置,使得多组沿长度方向成单列设置的倒u形支撑结构依序相连,进而使通风层9整体构造为片状形式,方便支撑上垫层8与下垫层10。优选的,此处的长度方向可以为通风层9与气流流动方向相平行的方向,宽度方向可以为通风层9与气流流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
[0089]
具体地,所述通风层9由塑料材质制成。具体可以为聚乙烯材质,柔软又有一定硬度,不但能够支撑起上垫层8和下垫层10,还能保证人体接触时的舒适程度。
[0090]
具体地,结合图7所示,所述隔离单元2还包括:
[0091]
包边11,适于将所述上垫层8、所述通风层9与下垫层10进行连接;
[0092]
所述包边11在所述制风单元3与所述通风层9连通区域形成让位。
[0093]
优选的,所述包边11的材料为尼龙织带,所述包边11主要用于将所述上垫层8、所述通风层9与下垫层10三者进行连接。
[0094]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单元2构造为长方形结构或正方形结构,所述包边11环绕所述通风层9的三条边设置,并留出其中一条边,使得制风单元3在与所述通风层9连通后,能够直接将气流吹进所述上垫层8与下垫层10之间的过风通道内,加快散热效率。
[0095]
具体地,结合图7所示,所述无线充电散热装置还包括:
[0096]
粘贴部12,适于将所述无线充电散热装置与人体皮肤或衣服粘接连接;
[0097]
所述粘贴部12由所述包边11朝向远离所述隔离单元2的方向延伸而成。
[0098]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散热装置,所述粘贴部12由所述包边11朝向远离所述隔离单元2的方向延伸而成,从而保证隔离单元2与人体皮肤充分接触,避免粘贴部12对隔离单元2的遮挡,保证散热效果。
[0099]
优选的,所述粘贴部12分别设置于隔离单元2的两侧,并在隔离单元2的两侧形成左翼和右翼,保证隔离单元2的固定效果。优选的,正对所述制风单元3的一侧不设置所述粘
贴部12。
[0100]
优选的,所述粘贴部12的材质可以为皮革,通过在所述粘贴部12上粘贴医用双面胶,从而将无线充电散热装置固定在皮肤上或衣服上,携带方便,简单易用,不影响患者程控充电器的相关操作,且患者程控充电器充电线圈的位置根据需要自行调整,对多种体形患者适用。
[0101]
具体地,结合图9、图10所示,所述制风单元3包括:
[0102]
壳体16;
[0103]
涡轮风扇18,设置于所述壳体16内;
[0104]
所述壳体16与所述通风层9连接;
[0105]
所述壳体16上与所述涡轮风扇18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进风口21;所述壳体16与所述通风层9的连接处形成有出风口17;所述出风口17与所述隔离单元2上形成的便于气流流通的通道导通。
[0106]
优选的,所述通风层9至少部分的伸入所述壳体16内,所述壳体16与所述通风层9通过卡扣或连接件连接,由于所述通风层9由若干倒u形支撑结构连接而成,其伸入所述壳体16内的部分并未将所述壳体16的出风口17封堵,反而使得所述出风口17与所述隔离单元2上形成的便于气流流通的通道导通,方便制风单元3将气流朝向所述通风层9吹出,保证连接牢靠的情况下,使进风方式更加直接,使得气流流过隔离单元2,将热量吹散带走。
[0107]
优选的,所述壳体16由abs塑胶材质制成。
[0108]
优选的,所述制风单元3还包括:控制板19和电池20,所述控制板19用于控制涡轮风扇的开关和强度;所述电池20用于为涡轮风扇18提供电能。
[0109]
优选的,所述壳体16内设置有多个所述涡轮风扇18,从而提高风量,加快散热。
[0110]
具体地,结合图10所示,所述进风口21与所述隔离单元2所在平面垂直设置;
[0111]
所述出风口17与所述隔离单元2所在平面平行设置。
[0112]
优选的,所述涡轮风扇18的轴线方向进风,径向方向出风,对应的,所述壳体16上与所述涡轮风扇18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进风口21,所述进风口21与所述隔离单元2所在平面垂直设置,即所述进风口21与人体的皮肤表面相垂直,从而减少阻挡,方便进风。所述壳体16与所述通风层9的连接处形成有出风口17,所述出风口17与所述隔离单元2所在平面平行设置,从而使从出风口17吹出的气流能够正对所述通风层9的气流通道吹动,减少风量损失,加速散热。
[0113]
具体地,结合图4所示,所述固定单元1构造为袋状结构,其包括:
[0114]
主体部4,由透气材质制成,与所述隔离单元2连接并形成单侧开口的形式;
[0115]
收口部5,由松紧带制成,适于收紧所述主体部4的开口侧。
[011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单元1具体可以为连接在所述隔离单元2的上垫层8上的布袋结构。所述固定单元1用于收纳承载充电线圈,将所述充电线圈固定在所述隔离单元2上。
[0117]
所述主体部4用于包裹承载充电线圈,其材料是纯棉材料的薄网布,柔软、透气。所述收口部5用于收紧所述主体部4的开口侧,防止充电线圈滑出,所述收口部5的材料为松紧带7;所述主体部4与所述隔离单元2相连的其余侧边封闭。
[0118]
实施例二
[0119]
结合图11、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组件,包括:
[0120]
充电主机202;
[0121]
充电线圈201,与所述充电主机202电连接;以及
[0122]
如上述实施例一所述无线充电散热装置。
[0123]
以下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组件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的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记述:
[0124]
s1:将医用双面胶贴在无线充电散热装置的粘贴部12的背面;
[0125]
s2:将无线充电散热装置的固定单元1对准体内的脉冲发生器位置;
[0126]
s3:用手指按压无线充电散热装置的粘贴部12的正面,使医用双面胶粘在患者皮肤或者贴身衣服上;
[0127]
s4:将充电线圈放入固定单元1内,操作充电主机202,开始充电;
[0128]
s5:打开制风单元3上的开关按键,使涡轮风扇18开始通风;
[0129]
s6:操作完毕,等待充电结束。
[0130]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