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地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37091发布日期:2021-12-11 12:48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地柱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接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地柱。


背景技术:

2.接地是指电力系统和电气装置的中性点、电气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和装置外导电部分经由导体与大地相连。在电气设备的制造安装领域,接地设计是每个电气设备都必须具备的,而设备的可靠接地是保证人员安全、设备安全以及设备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3.接地线的安装从安全角度来考虑具有双刃性,它具有安全工作的作用,但使用不当也会产生破坏效应。如果不慎带电挂接地线,会造成人员和电气设备危害,会导致严重的恶性电气事故。同时接地线的接地端接触不良还会使得检修人员处于危险的工作环境。
4.目前常用的接地方式是在接地柱上设置螺柱与螺帽结构,然后在接地线与接地柱的连接的端部设置接线钩或者接线环结构,在需要将接地线进行接地操作时,将接线钩或接线环挂设在螺柱结构上,再通过螺柱结构与螺帽结构的配合,将接线钩或接线环固定在接地柱上。现有设计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接地柱与接地线的连接稳固性问题。但是在面临多台设备都需要进行接地时,多台设备的接地线难以同时挂设在同一根接地柱上,并且挂线时需要将多个接线钩或接线环依次挂设在螺柱结构上,导致挂线操作繁琐,接地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接地柱,用以解决现有接地柱挂设多台电力设备接地线稳定性差、挂设操作繁琐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接地柱,包括,
7.包括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和接地线;
8.所述第一单元包括用于接地的接地端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单元的接线端,所述接线端与所述第二单元电性连接;
9.所述第二单元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接线端上,并在所述接线端上对应该第二单元设置有连接件;
10.所述连接件包括一端铰接设置于所述接线端的第一铰接件,该第一铰接件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11.所述接地线的一端与需接地的电力设备电性连接,另一端由所述自由端抵紧在第一单元上或第二单元上,以此实现所述接地线与所述第一单元的直接连通或间接连通。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第二铰接件;
13.所述第二铰接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单元,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一铰接件的中部,使得所述第一铰接件可在所述第二单元相对所述第一单元发生轴向位移时转动。
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单元与所述第一单元通过固定件连接,并在所述接线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容置盲孔,且在该容置盲孔的底面上开设有连接孔;
15.所述固定件为螺纹柱结构,所述连接孔上对应开设有螺纹槽;
16.所述第二单元上还设有沿其轴向滑动设置的滑动件,所述第二铰接件铰接所述滑动件;
17.所述第二单元上还设有抵接所述滑动件的抵接台,使得所述滑动件可随所述第二单元位移并带动所述第一铰接件自由端摆动。
1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单元沿其轴向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单元上,且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抵接所述滑动件,其另一端抵接所述容置盲孔底部。
1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单元与所述第一单元通过固定件连接,并在所述接线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容置盲孔,且在该容置盲孔的底面上开设有连接孔,
20.所述固定件与所述连接孔通过第二弹性件连接,并在所述连接孔的开口处设有限制所述固定件位移距离的挡板。
2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铰接件与所述容置盲孔的侧壁之间还设有第三弹性件。
2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铰接件的自由端还设有贴合件,所述贴合件用于将多根所述接地线抵接所述容置盲孔侧壁或所述第二单元。
2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置盲孔侧壁或第二单元上还开设有容置一根或多根所述接地线的容置槽。
2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置盲孔的开口处还设有端盖,所述端盖上开设有供所述接地线与所述第二单元穿过的通孔。
25.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26.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7.(1)本发明的接地柱,通过设置第一单元、第二单元、连接件的形式,利用连接件的摆动形式,将接地线抵接在第一单元或第二单元上,并通过第二单元与第一单元之间的连接,实现接地线与第一单元的直接或间接连通,最终实现电力设备与接地柱之间的导通,接地柱整体结构设置简单,接地线与接地柱之间连通方便,断开快捷,并且压紧方式不限于接地线的形式与连接结构,使得一根接地柱能够同时对应连接多根接地线,实现多个电力设备与地面的导通。
28.(2)本发明的接地柱,通过在第一铰接件背离转动连接点的一端设置贴合件,增大第一铰接件与第二单元或容置盲孔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大大提高接地线与第二单元或容置盲孔侧壁之间的连接数量,使得本技术中的第二单元能够同时连接多根接地线,并且通过在贴合件上额外设置压紧件,能够提高接地线与第二单元或容置盲孔侧壁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保证接地柱接地功能的有效执行。
29.(3)本发明的接地柱,通过在第二单元朝向第一单元的一端设置固定件,并根据接地线抵接第二单元或容置盲孔侧壁的情况,分别设置螺纹连接方式或者第二弹性件抵接方式,以保证接地线在抵接在第二单元或容置盲孔的连接稳定性,并且能够根据情况实现接地线与第一单元之间的快速分离,提高工作人员的安装和分离效率。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接地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腔体结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铰接件抵接接地线结构示意图;
33.图4是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
34.图5是本发明可选实施例中第二腔体结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35.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铰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7是本发明可选实施例中第二腔体结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37.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铰接件抵接接地线结构示意图;
38.图9是图7中b处放大示意图。
39.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
40.1、第一单元;2、接地线;3、第二单元;4、连接件;
41.101、连接孔;102、容置盲孔;103、第二弹性件;104、挡板;
42.301、固定件;302、滑动件;303、第一弹性件;304、容置槽;
43.401、第一铰接件;402、第二铰接件;403、贴合件;404、第三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4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7.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8.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
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9.实施例:
50.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接地柱,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与地面相接的第一单元1;用于与电力设备相连的接地线2;对应匹配第一单元1的第二单元3,该第二单元3在端部抵接第一单元1时与其电性连接;设于第一单元1上的连接件4,连接件4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单元1上,其另一端为自由端,可自由摆动,并在该连接件4朝向第一单元1摆动时,将接地线2一端连接在第一单元1上,实现接地线2另一端的电力设备与第一单元1导通;该连接件4朝向第二单元3摆动时,将接地线2的一端连接在第二单元3上,并通过第二单元3与第一单元1的连接,实现接地线2与第一单元1的间接导通。
51.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接地柱,通过设置连接件4,利用连接件4的摆动将接地线2压紧在第一单元1或第二单元3上,并通过第一单元1与第二单元3的连接,实现接地线2与第一单元1的直接或间接连接,同时,在利用连接件4进行反向摆动时,可实现接地线2与第一单元1的快速分离。
52.本技术中的第一单元1为接地柱的主体部分,为了方便接地柱的接地工作,其背离第二单元3的一端通常设置为尖端状,并且为了方便接地线2的接地导通,第一单元1可通常采用实体柱或者整个第一单元1保持连通状态的其他类型结构。同时,为了便于第一单元1与第二单元3的连接匹配,在第一单元1朝向第二单元3的端部开设有容置盲孔102,用于两个单元的对接匹配工作。
53.进一步地,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图2、图7所示,连接件4包括第一铰接件401与第二铰接件402,第一铰接件401的其中一端与容置盲孔102的内壁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为自由端,第二铰接件402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单元3,其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铰接件401的中部,并且第二铰接件402在第二单元3的带动下,带动第一铰接件401朝向第二单元3或者容置盲孔102的侧壁靠近,以将接地线2抵接在第二单元3或者容置盲孔102的侧壁上。
54.为了实现第一铰接件401与第二铰接件402的同步传动,优选将第一铰接件401的一端与容置盲孔102的底壁转动连接,在第二铰接件402带动第一铰接件401运动时,第一铰接件401可沿转动点进行摆动,以实现与第二单元3或容置盲孔102侧壁的抵接。此处第一铰接件401可优选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在容置盲孔102的侧壁或者底壁上,并且第二铰接件402也可连接在第一铰接件401的中部或者背离转动点的端部。
55.进一步地,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图5所示,在利用第一铰接件401抵接第二单元3或容置盲孔102的过程中,为了增加接地线2与第二单元3或容置盲孔102的接触面积,以保证接地线2与第一单元1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在第一铰接件401抵接第二单元3或容置盲孔102的一端设置贴合件403,以在第一铰接件401抵接接线柱或容置盲孔102时形成面接触。同时,为了提高贴合程度,可以将贴合件403对应的贴合面设置为与接线柱或容置盲孔102侧壁相适应的弧形面。
56.优选地,在第一铰接件401将接地线2压紧在第二单元3或容置盲孔102的贴合面上时,为了提高对接地线2的紧固性,在贴合件403贴合接地线2的一面上设置有压紧结构,如图6所示。由于接地线2本身具备一定的柔性,在贴合件403上设置一部分区域的凸起结构,能够更有效地对接地线2进行固定,凸起结构可以为珠状结构或者是块状结构,并且可根据接地线2的类别和材质选用不同类型或大小的凸起结构。
57.进一步地,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技术中的第二单元3可针对不同形式的电力设备进行接地,在利用第二单元3将电力设备进行接地的过程当中,不同电力设备的接地线2的形式可能不一,为了保证接地线2与第一单元1的有效接触,在第二单元3或者容置盲孔102的侧壁上还开设有一个或多个容置槽304,容置槽304的形式可根据接地线2的形式进行调整或设置,分别针对不同形式规格接地线2设置不同的容置槽304,也可在一个容置槽304内设置多个不同形式的槽口,以增加接地线2与第一单元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在第二单元3上设置容置槽304时,接地线2容置于容置槽304后,其与第二单元3连接较为紧密,在解除接地线2与第二单元3的连接时,需要人工手动将接地线2从第二单元3上拔掉。
58.进一步地,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为了保证接地线2与第一单元1电性连接后的稳定性,第二单元3与第一单元1之间也需要保证良好的连接性。为此,在第二单元3朝向容置盲孔102的一侧设置有固定件301,并且在容置盲孔102上开设有与该固定件301相匹配的连接孔101。由于接地线2在分别抵接第二单元3和容置盲孔102时,第二单元3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为此,需要根据接地线2的抵接情况,分别设置不同形式的固定件301。
59.具体地,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图2、图3、图4所示,在接地线2抵接第二单元3形成电性连接时,在第二单元3上设置滑动件302,滑动件302套设在第二单元3上,且滑动件302背离固定件301的一端抵接第二单元3,使得第二单元3朝向第一单元1方向靠近时,第二单元3可带动滑动件302朝向第一单元1滑动,进而带动第一铰接件401抵接第二单元3;第二铰接件402的一端与滑动件302相连,其另一端与第一铰接件401相连,并在滑动件302与固定件301之间的第二单元3上套设第一弹性件303。优选地,此时固定件301设置为螺纹柱形式,并且在连接孔101内开设有与固定件301匹配的螺纹槽。
60.此时接地柱工作过程如下:在需要将接地线2与第二单元3之间形成电性连接时,固定件301以螺纹柱形式旋转拧紧,第二单元3沿螺纹槽逐渐向下转动,为了避免第二单元3与第一铰接件401转动卡死,此时在第二单元3上套设滑动件302,滑动件302优选采用滑动套,滑动套被第二单元3抵接向下运动,滑动套拉动第二铰接件402,第二铰接件402采用杆状结构,保证滑动块向下运动时第二铰接件402拉动第一铰接件401一同摆动。此时第一铰接件401沿与容置盲孔102铰接的端部转动,并且端部抵在第二单元3上,并将接地线2抵接在第二单元3上,使得接地线2、第二单元3和第一单元1连成整体,保证接地线2与接地柱之间的电性连接。在需要将接地线2与第二单元3之间快速断开时,将第二单元3朝向背离第一单元1方向旋转远离,螺纹柱与螺纹槽相互脱离,此时第一弹性件303开始伸展并带动滑动件302向上运动,第二铰接件402将第一铰接件401顶开,使得第一铰接件401远离第二单元3,接地线2与第二单元3分离,二者之间的电性连通解除。由于接地柱主要为了保证电力设备的有效接地,第一弹性件303优选采用弹簧结构,而不采用带电结构。
61.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如图7、图8、图9所示,在接地线2抵接容置盲孔102的侧壁形成电性连接时,固定件301与连接孔101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103,该第二弹性件103用于在第二单元3轴向上带动固定件301移动,并且在连接孔101的开口处设置有限制固定件301位移距离的挡板104。优选地,由于此处第一铰接件401与容置盲孔102的侧壁通过第二弹性件103的反向弹力进行抵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二弹性件103的弹力不稳定,导致第一铰接件401与容置盲孔102之间松动,在第一铰接件401与容置盲孔102之间还增设第三弹性件404,通过第三弹性件404将第一铰接件401拉紧靠拢容置盲孔102侧壁。
62.此时接地柱工作过程如下:在需要将接地线2抵接在容置盲孔102侧壁形成电性连接时,第二弹性件103将固定件301推向远离连接孔101的方向,第二单元3向上运动直到固定件301抵接在挡板104处,第二单元3带动第一铰接件401朝向容置盲孔102侧壁方向摆动,并将接地线2抵接在容置盲孔102侧壁上,此时接地线2与第一单元1形成电性连接。在需要将接地线2与第一单元1之间的电性连接断开时,下压第二单元3,固定部下压第二弹性件103,第二单元3带动第二铰接件402运动,第一铰接件401朝向靠近第二单元3方向摆动,接地线2与容置盲孔102侧壁分离并解除电性连接。
63.优选地,为了保证第二单元3与第一单元1之间对接的稳定性,同时避免外部环境的灰尘、杂质、雨水等进入容置盲孔102内,可在容置盲孔102的开口端设置端盖结构,并在端盖处预留供第二单元3与接地线2穿过的通孔。在外部杂质、雨水等进入容置盲孔102内时,可采用将容置盲孔102的底部设置为锥面形式,中部凸起并向四周倾斜,并在容置盲孔102侧壁上开设排出孔,以将内部杂物与雨水排出
64.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接地柱,利用第二单元3、第一单元1、连接件4之间的传动方式,实现接地线2与第一单元1的快速连接与分离,摆脱了原有接地线2与接地柱复杂的连接方式,并且能够根据需要通过第二单元3连接多个接地线2,并能实现接地线2与接地柱的快速连接与分离,整体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大大简化了接地线2与接地柱的连接与断开工作。
65.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