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直角转换的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33438发布日期:2021-09-29 05:47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具有直角转换的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线端子技术领域,具体是具有直角转换的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2.接线端子用于连接电线,多在电线长度不够的情况下使用,就是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配件产品,工业上划分为连接器的范畴,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和工业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精确,接线端子的用量逐渐上涨,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接线端子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多,而且种类也越来越多。
3.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接线端子一般导向方向一致,在进行线路方向改变后,需要弯折线缆,长期弯折下会导致线缆弯折处损坏,不利于线缆的使用寿命,一般接线端子在安装后需要拆卸,只能分开与线缆的固定,来进行下次的接线,每次接线需要减除上次固定处的线缆,频繁更换导致线缆长度降低,一般不能任意调节接线端子的转换角度,不利于使用的灵活性。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具有直角转换的接线端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直角转换的接线端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具有直角转换的接线端子,包括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一端转动安装有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的下端安装有第二绝缘壳,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一绝缘壳,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二接线端子的连接处安装有角度固定件,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二接线端子的一端临近角度固定件的位置处均固定有固定盘,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一端第一绝缘壳的内部位置处安装有第一接线套筒,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的一端第二绝缘壳的内部位置处安装有第二接线套筒,所述第一接线套筒与第二接线套筒的前表面均设置有压板。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盘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口,所述第一绝缘壳与第二绝缘壳的内部一端均设置有内螺纹口,所述第一绝缘壳与第二绝缘壳的前表面均开设有线缆压钉槽,所述线缆压钉槽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线缆压钉。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角度固定件的后端设置有后支撑柱,所述后支撑柱的前表面焊接有内转柱,所述后支撑柱的后端外表面焊接有后保护壳,所述内转柱的前表面卡合安装有前保护壳,所述前保护壳与内转柱的前表面对应位置处均开设有角度调节转孔,所述角度调节转孔的内部转动安装有角度调节压钉。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第一接线套筒与第二接线套筒均为黄铜材质,所述角度固定件、第一绝缘壳、第二绝缘壳与固定盘均为聚苯硫醚材质的构件,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二接线端子通过角度固定件转动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螺纹口与内螺纹口的螺纹相适配,所述第一绝缘壳与第二绝缘壳分别通过内螺纹口与外螺纹口固定于固定盘的外侧位置处。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线缆压钉的后端贯穿线缆压钉槽挤压于压板的前表面位置处。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保护壳通过角度调节压钉贯穿角度调节转孔固定于内转柱的前表面位置处,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二接线端子转动安装于内转柱的外表面位置处,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二接线端子通过后支撑柱与前保护壳固定于内转柱的外表面。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接线端子一般能进行转换角度的调节,避免了在进行线路方向改变后需要弯折线缆的问题,避免线缆弯折处损坏,有利于线缆的使用寿命,本装置角度转换处,可进行拆卸,避免需要分开与线缆再次固定的问题,下次安装固定角度转换处即可,降低频繁更换导致线缆长度降低的问题,能任意调节接线端子的转换角度或直角调节,有利于使用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14.图1为具有直角转换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具有直角转换的接线端子中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二接线端子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具有直角转换的接线端子中第一绝缘壳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具有直角转换的接线端子中第二绝缘壳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具有直角转换的接线端子中角度固定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第一接线端子;2、第二接线端子;3、角度固定件;4、第一绝缘壳;5、第二绝缘壳;6、第一接线套筒;7、第二接线套筒;8、压板;9、固定盘;10、外螺纹口;11、内螺纹口;12、线缆压钉槽;13、线缆压钉;14、后支撑柱;15、内转柱;16、后保护壳;17、前保护壳;18、角度调节转孔;19、角度调节压钉。
具体实施方式
20.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具有直角转换的接线端子,包括第一接线端子1,第一接线端子1的一端转动安装有第二接线端子2,第二接线端子2的下端安装有第二绝缘壳5,第一接线端子1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一绝缘壳4,第一接线端子1与第二接线端子2的连接处安装有角度固定件3,第一接线端子1与第二接线端子2的一端临近角度固定件3的位置处均固定有固定盘9,第一接线端子1的一端第一绝缘壳4的内部位置处安装有第一接线套筒6,第二接线端子2的一端第二绝缘壳5的内部位置处安装有第二接线套筒7,第一接线套筒6与第二接线套筒7的前表面均设置有压板8,第一接线端子1、第二接线端子2、第一接线套筒6与第二接线套筒7均为黄铜材质,角度固定件3、第一绝缘壳4、第二绝缘壳5与固定盘9均为聚苯硫醚材质的构件,第一接线端子1与第二接线端子2通过角度固定件3转动连接,把第一绝缘壳4转动安装到第一接线端子1上固定盘9的外侧,把输出端导丝插入第一接线套筒6的内部,压板8把输出端导丝卡入第一接线套筒6的内部,把第二绝缘壳5转动安装到第二接线端子2上固定盘9的外侧,把输入端导丝插入第二接线套筒7的内部,压板8把输
出端导丝卡入第二接线套筒7的内部,然后,把第一接线端子1与第二接线端子2通过角度固定件3连接,可转动第一接线端子1与第二接线端子2调节转换端子的接线角度,可最大可进行90度调节,最后,需要分离接线端时,拆除角度固定件3,分离第一接线端子1与第二接线端子2达到不拆除导丝进行分离连接处的作用。
21.在图2、3、4中:固定盘9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口10,第一绝缘壳4与第二绝缘壳5的内部一端均设置有内螺纹口11,第一绝缘壳4与第二绝缘壳5的前表面均开设有线缆压钉槽12,线缆压钉槽12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线缆压钉13,外螺纹口10与内螺纹口11的螺纹相适配,第一绝缘壳4与第二绝缘壳5分别通过内螺纹口11与外螺纹口10固定于固定盘9的外侧位置处,线缆压钉13的后端贯穿线缆压钉槽12挤压于压板8的前表面位置处,把第一绝缘壳4通过内螺纹口11与外螺纹口10转动安装到第一接线端子1上固定盘9的外侧,把输出端导丝插入第一接线套筒6的内部,转动线缆压钉13,线缆压钉13的后端挤压到压板8的外表面,压板8把输出端导丝卡入第一接线套筒6的内部,线缆压钉13的前端进入线缆压钉槽12的内部,把第二绝缘壳5通过内螺纹口11与外螺纹口10转动安装到第二接线端子2上固定盘9的外侧,把输入端导丝插入第二接线套筒7的内部,转动线缆压钉13,线缆压钉13的后端挤压到压板8的外表面,压板8把输出端导丝卡入第二接线套筒7的内部,线缆压钉13的前端进入线缆压钉槽12的内部。
22.在图1、5中:角度固定件3的后端设置有后支撑柱14,后支撑柱14的前表面焊接有内转柱15,后支撑柱14的后端外表面焊接有后保护壳16,内转柱15的前表面卡合安装有前保护壳17,前保护壳17与内转柱15的前表面对应位置处均开设有角度调节转孔18,角度调节转孔18的内部转动安装有角度调节压钉19,前保护壳17通过角度调节压钉19贯穿角度调节转孔18固定于内转柱15的前表面位置处,第一接线端子1与第二接线端子2转动安装于内转柱15的外表面位置处,第一接线端子1与第二接线端子2通过后支撑柱14与前保护壳17固定于内转柱15的外表面,把第一接线端子1与第二接线端子2套到内转柱15的外表面,把前保护壳17卡到内转柱15的前端,取出角度调节压钉19,角度调节压钉19转入角度调节转孔18的内部,把第一接线端子1与第二接线端子2固定到内转柱15的外表面前保护壳17与后支撑柱14的内侧,可转动第一接线端子1与第二接线端子2调节转换端子的接线角度,可最大可进行90度调节。
2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把装置携带到使用位置处,把线缆接头处的外皮剥除,把导丝减齐,把第一绝缘壳4通过内螺纹口11与外螺纹口10转动安装到第一接线端子1上固定盘9的外侧,把输出端导丝插入第一接线套筒6的内部,转动线缆压钉13,线缆压钉13的后端挤压到压板8的外表面,压板8把输出端导丝卡入第一接线套筒6的内部,线缆压钉13的前端进入线缆压钉槽12的内部,把第二绝缘壳5通过内螺纹口11与外螺纹口10转动安装到第二接线端子2上固定盘9的外侧,把输入端导丝插入第二接线套筒7的内部,转动线缆压钉13,线缆压钉13的后端挤压到压板8的外表面,压板8把输出端导丝卡入第二接线套筒7的内部,线缆压钉13的前端进入线缆压钉槽12的内部,然后,把第一接线端子1与第二接线端子2套到内转柱15的外表面,把前保护壳17卡到内转柱15的前端,取出角度调节压钉19,角度调节压钉19转入角度调节转孔18的内部,把第一接线端子1与第二接线端子2固定到内转柱15的外表面前保护壳17与后支撑柱14的内侧,可转动第一接线端子1与第二接线端子2调节转换端子的接线角度,可最大可进行90度调节,最后,需要分离接线端时,拆除角度固
定件3,分离第一接线端子1与第二接线端子2达到不拆除导丝进行分离连接处的作用。
24.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