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几何设计结构,尤指一种凭借缩短化端子长度及最佳化夹角的设计,以达到电连接器的电气特性最佳化的目的。
背景技术:2.电子连接器系广泛使用于各种通讯设备上,作为电子信号的传递与连接元件,一般常见标准规格的连接器插座包括有rj
‑
11(电话线插座)、rj
‑
45(网路线插座)、usb(万用串列汇流排)、ieee1394(序列汇流排)、rf(无线传输接口)、pin
‑
header(排销)及display port(显示接口)等多种不同类型。
3.上述连接器中,显示接口(display port,dp)连接器为广泛应用于影像信号传输,可传输高频显示接口连接器组成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复数上排端子对及下排端子。前述显示接口连接器的上、下端子结构设计不佳而无法达到较佳匹配特性阻抗,无法降低高频信号反射,故使高频信号传输的完整性大打折扣且传输稳定性不佳,有待从事此行业者加以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4.故,本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量,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不断的试作与修改,始有此种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几何设计结构新型专利诞生。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几何设计结构,应用于显示接口规格的插座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内设有供复数上排端子及复数下排端子安装的一舌板及供一预设插头连接器前端对接挡止的一互配基准面,且该互配基准面垂直正交于该舌板中的该复数上排端子、下排端子位置定义一互配基准面切线,而该复数上排端子、下排端子构造各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前方具有一对接部,并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后方具有一水平段,且该水平段为向下弯折形成有一斜伸段及一焊接部,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水平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范围为0.40mm~1.40mm;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斜伸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范围为0.40mm~1.40mm,而该复数下排端子的该水平段至该斜伸段的夹角范围为105度至130度;该复数上排端子的该水平段至该斜伸段的夹角范围为105度至130度。
7.其中:该复数下排端子的该水平段长度范围为0.5mm~3.45mm。
8.其中:该复数上排端子的该水平段长度范围为0.5mm~4.14mm。
9.其中: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水平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为0.90mm。
10.其中: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斜伸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为0.90mm。
11.其中:该复数下排端子的该水平段至该斜伸段的夹角为110度。
12.其中:该复数上排端子的该水平段至该斜伸段的夹角为110度。
13.其中:该复数上排端子的该对接部前端至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长度范围为2.95mm~4.25mm。
14.其中:该复数下排端子的对接部前端至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长度范围为2.95mm~4.25mm。
15.其中: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该对接部前端至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二外侧间距范围为0.79mm~1.01mm。
16.凭借上述缩短化端子长度及最佳化夹角的设计,可达到电连接器的电气特性最佳化的目的。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结构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分解结构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立体外观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各组件配置的侧视剖面结构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上排端子弯折后的俯视结构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下排端子弯折后的俯视结构图。
24.附图标记说明:1
‑
绝缘本体;10
‑
容置空间;11
‑
舌板;111
‑
端子槽;12
‑
互配基准面;2
‑
第一端子座;21
‑
下排端子;22
‑
对接部;23
‑
互配基准面切线;24
‑
水平段;25
‑
弯折点;26
‑
斜伸段;27
‑
焊接部;2a
‑
水平部;2b
‑
斜伸部;3
‑
第二端子座;31
‑
上排端子;32
‑
对接部;33
‑
互配基准面切线;34
‑
水平段;35
‑
弯折点;36
‑
斜伸段;37
‑
焊接部;3a
‑
水平部;3b
‑
斜伸部;4
‑
屏蔽壳体;40
‑
定位空间;sl1
‑
下排端子的对接部前端至互配基准面切线的长度;sl2
‑
上排端子的对接部前端至互配基准面切线的长度;sd
‑
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对接部前端至互配基准面切线的二外侧表面间距;l1
‑
下排端子的水平段长度;l2
‑
上排端子的水平段长度;hd
‑
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水平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bd
‑
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斜伸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θ1
‑
下排端子水平段至斜伸段的夹角;θ2
‑
上排端子水平段至斜伸段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构造与功能如下,以利于完全了解。
26.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系各别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结构图、另一立体分解结构图、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立体外观图、各组件配置的侧视剖面结构图、上排端子弯折后的俯视结构图及下排端子弯折后的俯视结构图,该复数图式揭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display port(显示接口)规格的插座电连接器,其中电连接器的构件包括绝缘本体1、第一端子座2、第二端子座3及屏蔽壳体4,各构件的详述如下:
27.该绝缘本体1一侧设有供一预设插头连接器前端(图中未示)对接的一舌板11,该
舌板11的二外侧表面设有复数端子槽111,该绝缘本体1内部具有与该复数端子槽连通的一容置空间10。
28.该第一端子座2内部设有复数下排端子21,该复数下排端子21与该第一端子座2的组装可为利用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工法来达成,且而该复数下排端子21构造各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23的前方具有一对接部22,并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23的后方具有一水平段24,且水平段24经一弯折点25向下弯折形成有一斜伸段26及一焊接部27,该焊接部27配合焊接于一预设电路板(图中未示)可设计为表面焊接技术(smt)弯折呈水平形状或是双列式封装零件安装制程(dip)的垂直形状,而该第一端子座2搭配该复数下排端子21的形状也具有一水平部2a及向下弯折的一斜伸部2b,该第一端子座2插置于该绝缘本体1的该容置空间10中,并使该复数下排端子21插设及外露于该绝缘本体1的该舌板11下表面的该复数端子槽111中。
29.本实用新型的插座连接器的该复数下排端子21共有十根,且由左至右的脚位定义为引脚2为gnd接地;引脚4为ml_lane1(p)通道1的差分正信号;引脚6为ml_lane1(n)通道1的差分负信号;引脚8为gnd接地;引脚10为ml_lane3(p)通道3的差分正信号;引脚12为ml_lane3(n)通道3的差分负信号;引脚14为config2;引脚16为gnd接地;引脚18为热插拔(hot plug detect)侦测;引脚20为dp_pwr接头电源。
30.该第二端子座3内部设有复数上排端子31,该复数上排端子31与该第二端子座3的组装可为利用埋入射出工法来达成,且而该复数上排端子31构造各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33的前方具有一对接部32,并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33的后方具有一水平段34,且水平段34经一弯折点35向下弯折形成有一斜伸段36及一焊接部37该焊接部37配合焊接于一预设电路板可设计为表面焊接技术(smt)弯折呈水平形状或是双列式封装零件安装制程(dip)的垂直形状,而该第二端子座3搭配该复数上排端子31的形状也具有一水平部3a及向下弯折的一斜伸部3b,该第二端子座3插置于该绝缘本体1的该容置空间10中,并使该复数上排端子31插设及外露于该绝缘本体1的该舌板11上表面的该复数端子槽111中。
31.本实用新型为插座连接器的该复数上排端子31共有十根,且由左至右的脚位定义为引脚1为ml_lane0(p)通道0的差分正信号;引脚3为ml_lane0(n)通道0的差分负信号;引脚5为gnd接地;引脚7为ml_lane2(p)通道2的差分正信号;引脚9为ml_lane2(n)通道2的差分负信号;引脚11为gnd接地;引脚13为config1;引脚15为aux_ch(p)附属通道的差分正信号(signal for auxiliary channel);引脚17为aux_ch(n)附属通道的差分负信号;引脚19为dp_pwr return接头电源回复。
32.该屏蔽壳体4内部具有罩覆该绝缘本体1、该第一端子座2、该第二端子座3外部的一定位空间40,该屏蔽壳体4具有隔绝复数端子于信号传输时的电磁波。
33.本实用新型为应用于display port(显示接口)规格的插座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1,该绝缘本体1内设有供复数上排端子31及复数下排端子21安装的一舌板11及供一预设插头连接器前端(图中未示)对接挡止的一互配基准面12,且该互配基准面12垂直正交于该舌板11中的该复数上、下排端子(31、21)位置定义一互配基准面切线(33、23),而该复数上、下排端子(31、21)构造各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33、23)的前方具有一对接部(32、22),并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33、23)的后方具有一水平段(34、24),且水平段(34、24)经一弯折点(35、25)向下弯折形成有一斜伸段(36、26)及一焊接部(37、27)其特征在于:
该复数下排端子21的该水平段24长度范围为0.5mm~3.45mm;该复数上排端子31的该水平段34长度范围为0.5mm~4.14mm,而该复数上排端子31与该复数下排端子21的上、下相邻水平段(34、24)的二外侧表面间距范围为0.40mm~1.40mm;该复数上排端子31与该复数下排端子21的上、下相邻斜伸段(36、26)的二外侧表面间距范围为0.40mm~1.40mm,而该复数下排端子21的该水平段24至该斜伸段26的夹角范围为105度至130度;该复数上排端子31的该水平段34至该斜伸段36的夹角范围为105度至130度。
34.该复数上排端子31的该对接部32至该互配基准面切线33的长度sl1为2.95mm~4.25mm(该复数上排端子31的该对接部32至该互配基准面切线33的长度sl1的规格可区分为二种,其较短规格的范围为2.95mm~3.25mm及较长规格的范围为3.95mm~4.25mm);而该复数下排端子21的对接部22至该互配基准面切线23的长度sl2为2.95mm~4.25mm(该复数下排端子21的对接部22至该互配基准面切线23的长度sl2的规格可区分为二种,其较短规格的范围为2.95mm~3.25mm及较长规格的范围为3.95mm~4.25mm)。而下排端子的对接部前端至互配基准面切线的长度sl1及上排端子的对接部前端至互配基准面切线的长度sl2都属于影片标准电子协会(vesa 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所制定电连接器的公规长度,以供所有电连接器制造厂商做一遵循。
35.该复数上排端子31与该复数下排端子21的该对接部(32、22)至该互配基准面切线(33、23)的二外侧表面间距sd为0.79mm~1.01mm。而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对接部前端至互配基准面切线(33、23)的二外侧表面间距sd属于影片标准电子协会(vesa 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所制定电连接器的公规间距,以供所有电连接器制造厂商做一遵循。
36.上述所列出下排端子的水平段长度l1、上排端子的水平段长度l2、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水平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hd、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斜伸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bd、下排端子水平段至斜伸段的夹角θ1及上排端子水平段至斜伸段的夹角θ2等的电连接器组件参数的变化,会随着电连接器组立于一预设电路板的高度而改变。举例而言,若电连接器为架高型时,若下排端子的水平段长度l1、上排端子的水平段长度l2比标准型电连接器为长,但其下排端子水平段至斜伸段的夹角θ1、上排端子水平段至斜伸段的夹角θ2将会比标准型电连接器为小。相反地,若电连接器为降低型时,若下排端子的水平段长度l1、上排端子的水平段长度l2比标准型电连接器为短,但其下排端子水平段至斜伸段的夹角θ1、上排端子水平段至斜伸段的夹角θ2将会比标准型电连接器为大。故上述的参数会随着电连接器设计种类不同而产生变化,而产生电连接器各组件的各种参数的实施范围的差距。
37.该复数下排端子的水平段长度l1实施最佳长度为2.66mm;该复数上排端子的水平段长度l2实施最佳长度为3.30mm。
38.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水平段的二外侧表面的间距hd的最佳间距为0.90mm;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斜伸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bd的最佳间距为0.90mm。
39.该复数下排端子21该水平段24至该斜伸段26的最佳夹角θ1为110度;该复数上排端子31水平段34至该斜伸段36的最佳夹角θ2为110度。
40.凭借图1至图7的揭示,即可了解本实用新型为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几何设计结
构,其主要为应用于display port(显示接口)规格的插座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内设有供复数上排端子及复数下排端子安装的一舌板及供一预设插头连接器前端对接挡止的一互配基准面,且该互配基准面垂直正交于该舌板中的该复数上、下排端子位置定义一互配基准面切线,而该复数上、下排端子构造各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前方具有一对接部,并由该互配基准面切线的后方具有一水平段,且水平段为向下弯折形成有一斜伸段及一焊接部,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水平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范围为0.40mm~1.40mm;该复数上排端子与该复数下排端子的上、下相邻斜伸段的二外侧表面间距范围为0.40mm~1.40mm,而该复数下排端子的该水平段至该斜伸段的夹角范围为105度至130度;该复数上排端子的该水平段至该斜伸段的夹角范围为105度至130度,凭借上述缩短化端子长度及最佳化夹角的设计,以达到电连接器的电气特性最佳化的目的。
41.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