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03618发布日期:2022-02-23 19:15阅读:66来源:国知局
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弹性良好适用于双面接触的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一种双面接触的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和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为下料式端子,整个呈平板状,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左右两侧中的其中一侧向外延伸形成的两个弹臂,其中一个所述弹臂向上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用以与芯片电性连接,另一个所述弹臂向下凸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下表面,用以与电路板电性连接,使得所述芯片和所述电路板导通,所述电连接器通过上下压接的方式接触,因此无需焊接,故在维修、升级、测试或更换的过程中,易于将所述电连接器和终端产品分离,和重新连接,且所述电连接器无熔锡的热活动,所述电连接器没有沾锡等问题,适合密集地设置所述导电端子。
3.在所述电连接器趋于小型化和密集化的趋势下,在有限的空间中设置更多的所述导电端子,且所述导电端子之间的间距比较小的情况下,但是上述的所述导电端子结构,在水平方向上占用空间比较多,使得所述导电端子之间的间距比较大,且上述的所述弹臂比较短,弹性不佳,易导致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电路板或所述芯片接触失效,甚至导致所述导电端子发生永久变形。
4.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设计一种新的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电连接器,解决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弹性良好,且可减小相邻端子之间的间距,适用于双面接触的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电连接器。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7.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对接件与一第二对接件,包括:一绝缘本体,具有上下贯穿的多个收容槽,每一所述收容槽具有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槽壁和一第二槽壁;多个端子,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槽,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固定部和自所述固定部延伸形成的两个弹臂,所述固定部固定于对应的所述收容槽,所述固定部具有左右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和一第二侧,所述第一侧面向所述第一槽壁设置,所述第二侧面向所述第二槽壁设置,两个所述弹臂定义为一第一弹臂和一第二弹臂,每一所述弹臂包括自所述第二侧朝向所述第二槽壁延伸形成的一连接部、自所述连接部向前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弯折部、自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第一槽壁延伸形成的一臂部,每一所述臂部设有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弹臂的所述接触部向上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用以与所述第一对接件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接触部向下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下表面,用以与所述第二对接件电性连接。
8.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对应每一所述收容槽设有一凸块,所述凸块自所述第一槽壁朝向所述第二槽壁延伸形成,所述凸块和所述第二槽壁间隔设置,所述凸块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对应所述端子的所述臂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
9.进一步,所述凸块和所述弯折部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
10.进一步,每一所述收容槽设有相对设置的一前槽壁和一后槽壁,所述前槽壁和所述后槽壁均连接于所述第一槽壁和所述第二槽壁,所述绝缘本体进一步包括对应每一所述收容槽设置的一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连接所述凸块和所述后槽壁,所述固定部的底边向上凹陷形成一固持槽,所述连接块收容于所述固持槽且彼此干涉固定。
11.进一步,所述固定部呈平板状,且所述固定部在前后方向上的板厚小于所述凸块与所述后槽壁之间的距离。
12.进一步,两个所述弹臂的所述臂部在前后方向上均与所述前槽壁和所述凸块间隔设置。
13.进一步,所述连接块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所述连接块的下表面未超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下表面。
14.进一步,所述凸块的上表面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齐平,所述凸块的下表面与所述绝缘本体的下表面齐平。
15.进一步,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二槽壁间隔设置。
16.进一步,所述弹臂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一侧。
17.进一步,所述第一弹臂的所述臂部和所述第二弹臂的所述臂部在上下方向上朝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
18.进一步,所述固定部呈平板状,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上下对齐,同一所述端子的所述固定部所在的竖直平面与所述臂部所在的竖直平面相互平行。
19.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相互垂直的一第一边缘与一第二边缘,多个所述端子沿所述第一边缘排成多行,沿所述第二边缘排成多列,所述固定部呈平板状,且所述固定部相对所述第一边缘呈倾斜角度设置。
2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21.一种端子,包括: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一第一弹臂与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均自所述第二侧沿左右方向朝远离所述第一侧延伸,再朝向所述第一侧回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弹臂位于所述第二弹臂的上方,且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之间形成一间隔槽,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均设有一接触部。
22.进一步,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关于所述间隔槽上下对称设置。
23.进一步,所述固定部的底边向上凹陷形成一固持槽。
24.进一步,从前往后看,所述固持槽与所述接触部上下错位设置。
25.进一步,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分别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一侧。
26.进一步,每一所述弹臂包括自所述第二侧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连接部、自所述连接部向前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弯折部、自所述弯折部沿左右方向并朝向所述第一侧延伸形成的一臂部,所述接触部设于所述臂部,所述臂部位于所述固定部的前方,从上往下看,所述臂部平行于所述固定部。
27.进一步,所述弯折部呈圆弧状结构。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9.每一所述弹臂自所述固定部的所述第二侧延伸并弯折形成回折结构,如此设置,不仅增加了所述弹臂的长度,使其具有较佳的弹性,提高所述端子接触所述第一对接件与所述第二对接件的稳定性,而且,缩减了所述端子在所述绝缘本体上于左右方向上占用的空间,使得所述绝缘本体可以设置更多的所述端子。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端子组装入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31.图2为图1中全部端子组装入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32.图3为图2中绝缘本体的俯视图;
33.图4为图2中端子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34.图5为图4中端子的正视图;
35.图6为图2的俯视图;
36.图7为图6中电连接器沿a-a线剖切并与第一对接件、第二对接件的局部剖视图。
37.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38.电连接器100
ꢀꢀꢀꢀꢀꢀꢀ
绝缘本体1
ꢀꢀꢀꢀꢀꢀꢀꢀꢀꢀꢀ
第一边缘11
ꢀꢀꢀꢀꢀ
第二边缘12
39.收容槽13
ꢀꢀꢀꢀꢀꢀꢀꢀꢀꢀ
第一槽壁131
ꢀꢀꢀꢀꢀꢀꢀꢀꢀ
第二槽壁132
ꢀꢀꢀꢀ
前槽壁133
40.后槽壁134
ꢀꢀꢀꢀꢀꢀꢀꢀꢀ
凸块14
ꢀꢀꢀꢀꢀꢀꢀꢀꢀꢀꢀꢀꢀꢀ
连接块15
ꢀꢀꢀꢀꢀꢀꢀ
端子2
41.固定部21
ꢀꢀꢀꢀꢀꢀꢀꢀꢀꢀ
第一侧211
ꢀꢀꢀꢀꢀꢀꢀꢀꢀꢀꢀ
第二侧212
ꢀꢀꢀꢀꢀꢀ
固持槽213
42.弹臂22
ꢀꢀꢀꢀꢀꢀꢀꢀꢀꢀꢀ
第一弹臂22a
ꢀꢀꢀꢀꢀꢀꢀ
第二弹臂22b
ꢀꢀꢀꢀ
连接部221
43.弯折部222
ꢀꢀꢀꢀꢀꢀꢀꢀ
臂部223
ꢀꢀꢀꢀꢀꢀꢀꢀꢀꢀꢀ
接触部2231
ꢀꢀꢀꢀꢀ
连料部23
44.料带s
ꢀꢀꢀꢀꢀꢀꢀꢀꢀꢀꢀꢀ
间隔槽g
ꢀꢀꢀꢀꢀꢀꢀꢀꢀꢀꢀ
第一对接件200
ꢀꢀ
第二对接件300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46.如图2和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对接件200与一第二对接件3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接件200为一芯片,所述第二对接件300为一电路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接件200和所述第二对接件300均可为所述电路板,或其他元器件。
47.为了便于描述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具体结构,定义有前后方向中向前为x轴的正方向、左右方向中向右为y轴的正方向、上下方向中向上为z轴的正方向,且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48.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导电端子2。
49.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大体为矩形体,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11与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边缘12,所述第一边缘11连接所述第二边缘12,且所述第一边缘11与所述第二边缘12彼此垂直设置,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连接所述第一边
缘11与所述第二边缘12。
50.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多个收容槽13,多个所述收容槽13沿所述第一边缘11排成多行,沿所述第二边缘12排成多列。每一所述收容槽13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每一所述收容槽13具有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槽壁131和一第二槽壁132,以及沿前后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前槽壁133和一后槽壁134,所述前槽壁133和所述后槽壁134均连接于所述第一槽壁131和所述第二槽壁132。
51.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壁131为一阶梯面,所述第二槽壁132呈弧形面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壁131、所述第二槽壁132均可以为一竖直平面,当然根据需求,也可以选用其他的结构类型。
52.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槽壁133与所述后槽壁134均为竖直平面且两者相互平行,所述前槽壁13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后槽壁134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长度,所述前槽壁133相对所述第一边缘11呈倾斜角度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前槽壁133与所述后槽壁134可根据需求,不限于竖直平面,也可以选用其他的结构类型。
53.如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对应每一所述收容槽13设有一凸块14和一连接块15。
54.如图2、图3和图7所示,所述凸块14自所述第一槽壁131朝向所述第二槽壁132延伸形成,且和所述第二槽壁132间隔设置,所述凸块14的上表面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齐平,所述凸块14的下表面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齐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壁131在所述凸块14与所述后槽壁134之间的槽壁在左右方向上较所述第一槽壁131在所述凸块14与所述前槽壁133之间的槽壁靠近所述第二槽壁132设置,所述凸块14在面向所述第二槽壁132的一侧表面为圆弧面,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凸块14可设置低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而高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设置。
55.如图3和图7所示,所述连接块15连接所述凸块14和所述后槽壁134,所述连接块15靠近所述第一槽壁131,且和所述第一槽壁131间隔设置。所述连接块15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所述连接块15的下表面未超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块15的下表面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齐平设置。
56.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所述端子2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槽13,多个所述端子2沿所述第一边缘11排成多行,沿所述第二边缘12排成多列。
57.如图4和图5和图7所示,每一所述端子2具有一固定部21及自所述固定部21延伸形成的两个弹臂22,其中一个所述弹臂22定义为第一弹臂22a,另一个所述弹臂定义为第二弹臂22b,所述第一弹臂22a位于所述第二弹臂22b的上方,两个所述弹臂22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一间隔槽g,如此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弹臂22a和所述第二弹臂22b分别与所述第一对接件200和所述第二对接件300对接时,所述第一弹臂22a和所述第二弹臂22b可以朝向所述间隔槽g弹性变形,即所述间隔槽g为所述第一弹臂22a和所述第二弹臂22b在受力变形时提供让位空间。
58.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固定部21呈平板状且具有左右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211和一第二侧212,所述第一侧211面向所述第一槽壁131设置,所述第二侧212面向所述第二槽壁132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211和位于所述凸块14与所述后槽壁134之间的所述第一槽壁131间隔设置。所述固定部21相对所述第一边缘11呈倾斜角度设置,所述固定部21在前后方向上的板厚小于所述凸块14与所述后槽壁134之间的距离。
59.如图5和图7所示,所述固定部21的底边向上凹陷形成一固持槽213,使得所述固定部21大致呈u形,所述连接块15收容于所述固持槽213且彼此干涉固定,如此所述固定部21向下骑跨于所述连接块15外,使得所述端子2固定于对应的所述收容槽13。
60.如图4和图6所示,每一所述弹臂自所述第二侧212沿左右方向朝远离所述第一侧211延伸,再朝向所述第一侧211回折延伸形成,具体地,每一所述弹臂22包括自所述第二侧212朝向所述第二槽壁132延伸形成的一连接部221、自所述连接部221向前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弯折部222、自所述弯折部222朝向所述第一槽壁131延伸形成的一臂部223,或者说,每一所述弹臂22包括自所述第二侧212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个所述连接部221、自所述连接部221向前弯折延伸形成的一个所述弯折部222、自所述弯折部222沿左右方向并朝向所述第一侧211延伸形成的一个所述臂部223,所述臂部223位于所述固定部21的前方。
61.如图7所示,所述连接部221与所述固定部21共面设置,且所述连接部221位于对应所述收容槽13的所述后槽壁134与所述凸块14之间。
62.如图7所示,所述弯折部222与所述第二槽壁132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弯折部222和所述凸块14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222呈圆弧状结构,如此可以在形状上去匹配所述第二槽壁132与所述凸块14面向所述第二槽壁132一侧的表面。
63.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臂部22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一侧211,即所述臂部223的延伸末端在左右方向上向右超出所述第一侧211,使得所述端子2的具有较长的所述弹臂22,有利于所述端子2的弹性变形。所述臂部223所在的竖直平面与所述固定部21所在的竖直平面相互平行,即从上往下看,所述臂部223平行于所述固定部21。所述凸块14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对应所述端子2的所述臂部223与所述固定部21之间,防止所述端子2过度地前后偏摆。两个所述弹臂22的所述臂部223在前后方向上均与所述前槽壁133和所述凸块14间隔设置,防止所述弹臂22受压弹性变形的过程中刮擦所述前槽壁133或所述凸块14的表面。
64.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弹臂22a的所述臂部223和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所述臂部223在上下方向上朝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
65.如图图2、5和图7所示,每一所述臂部223设有一接触部2231,所述第一弹臂22a的所述接触部2231向上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用以与所述第一对接件20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所述接触部2231向下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用以与所述第二对接件300电性连接,从前往后看,所述固持槽213与所述第一弹臂22a的所述接触部2231上下错位设置,所述固持槽213与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所述接触部2231上下错位设置。
66.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臂22a与所述第二弹臂22b上下对齐,所述第一弹臂22a与所述第二弹臂22b关于所述间隔槽g上下对称设置。
67.如图1、图4和图7所示,每一所述端子2于所述固定部21的上端设有一连料部23,用以连接一料带s,所述连料部23未超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
6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69.(1)每一所述弹臂22由所述连接部221、所述弯折部222和所述臂部223组成,所述连接部221自所述固定部21的所述第二侧212沿左右方向朝远离所述第一侧211延伸,经过所述弯折部222形成回折,所述臂部223自所述弯折部222沿左右方向朝向所述第一侧211延
伸形成,即所述弹臂22自所述固定部21的所述第二侧212延伸并弯折形成回折结构,如此设置,不仅增加了所述弹臂22的长度,使其具有较佳的弹性,提高所述端子2接触所述第一对接件200与所述第二对接件300的稳定性,而且,缩减了所述端子2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于左右方向上占用的空间,使得所述绝缘本体1可以设置更多的所述端子2。
70.(2)所述固定部21在前后方向上的板厚小于所述凸块14与所述后槽壁134之间的距离,所述端子2安装入所述收容槽13之后,易于将连接于所述固定部21上的所述料带s分离。
71.(3)所述凸块14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对应所述端子2的所述臂部223与所述固定部21之间,防止所述端子2过度地前后偏摆。
72.(4)所述臂部22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超过所述第一侧211,使得所述端子2具有较长的所述弹臂22,有利于所述端子2的弹性变形。
73.(5)两个所述弹臂22的所述臂部223在前后方向上均与所述前槽壁133和所述凸块14间隔设置,防止所述弹臂22受压弹性变形的过程中刮擦所述前槽壁133或所述凸块14的表面。
74.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