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工程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77221发布日期:2022-03-09 10:49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工程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力工程接线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电力是当今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系统也呈现出供电网络庞大、供电系统复杂、供电环境多和供电距离长等特点。授权公告号cn 204928068 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电缆防水接线盒,包括上壳体、下壳体,所述的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多个螺钉连接构成一个盒体,且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形成容置电缆连接部的容纳腔,所述的上壳体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上夹持部,所述的下壳体的两个侧壁上对应所述的上夹持部处均设置有相适配的下夹持部,且所述的上夹持部与下夹持部拼构成有与所述的容纳腔相贯通的电缆连接通道,所述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连接配合面上设置有密封装置。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便捷、密封效果好、防水性能好的优点。但是现有的线缆连接处容易分开,线缆受到拉力后,接线处容易分离造成设备的二次故障,容易进行重复工作,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工程接线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线缆接线位置受力容易脱离造成设备二次故障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力工程接线装置,包括壳体、封堵所述壳体顶部的盖体;所述壳体两相对侧壁上均设有供线缆进入其内腔的线管;所述壳体连通所述线管的两内壁上均设有引导线缆的锥形引导槽;所述锥形引导槽沿远离所述线管的方向截面逐渐扩大;所述壳体内设有两个对向设置的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平行于所述线管轴向设置的第一滑道、可在所述第一滑道上沿所述线管轴向往复滑动的滑块;所述滑块上设有供线缆通过且与所述线管同轴心的通孔;所述滑块靠近所述壳体内壁的一侧设有多个绕所述通孔圆周间隔设置且沿靠近所述壳体内壁方向截面逐步缩小的第二楔块;所述滑块上设有连接对向所述滑块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设置在所述滑块远离所述锥形引导槽的一侧且分别竖直设置在所述通孔两侧的第二滑道、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二滑道上分离两个所述滑块的两个支撑件。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力工程接线装置.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道远离所述线管的一侧设有供所述滑块安装的缺槽。
7.进一步地,所述线管外壁上设有螺纹段;所述螺纹段的侧壁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通槽;所述通槽内设有沿靠近所述壳体方向截面逐步增大且最厚端厚于所述线管侧壁的第一楔块;所述第一楔块截面较大的一端可在所述通槽内沿所述线管径向摆动;所述线管外壁上设有与所述螺纹段相匹配的螺纹帽。
8.进一步地,所述线管远离所述壳体的端部设有防止所述螺纹帽脱离的挡环。
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上设有两个与所述第二滑道相匹配的滑座;每个所述滑座
上铰接有两个支撑杆;同一所述滑座上的两个所述支撑杆悬伸的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一铰轴、第二铰轴; 所述支撑件上设有铰接在所述第一铰轴上且与所述第二铰轴螺纹连接的螺纹杆。
10.进一步地,所述壳体顶部设有环状的凹槽、多个螺纹孔;所述盖体上设有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密封环、与所述螺纹孔相匹配的定位杆。
11.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通过设计在壳体内可分离的两个支撑块,壳体内壁上的锥形引导槽配合滑块上的第二楔块,在壳体内保留线缆连接段连接空间,并通过支撑件将第二楔块与锥形引导槽配合实现对通孔内穿过线缆的夹紧夹持,有效的提高了对线缆的紧固,降低外部拉力对线缆连接位置的直接施力的影响;通过设计在线管上设有可摆动的第一楔块配合螺纹帽,在内部滑动组件对线缆进行夹持的作用下,在线管端部进一步实现对线缆橡胶层的压紧夹持,进一步提高线缆的稳定程度;通过设计铰接的支撑杆配合螺纹杆,实现对两个滑块支撑分离,并同时可对两滑块间距进行调整,增大两对象滑块的间距,从而提高第二楔块与壳体的紧贴度,进而提高第二楔块对线缆的夹持力。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滑块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壳体,11-凹槽,12-锥形引导槽,13-螺纹孔,2-盖体,21-密封环,22-定位杆,3-线管,31-通槽,32-第一楔块,33-螺纹段,34-螺纹帽,35-挡环,4-滑动组件,41-第一滑道,42-滑块,421-通孔,43-缺槽,44-第二楔块,5-连接件,51-第二滑道,52-支撑件,53-滑座,54-支撑杆,55-第一铰轴,56-第二铰轴,57-螺纹杆。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7.如图1至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力工程接线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壳体1、封堵壳体1顶部的盖体2;壳体1两相对侧壁上均设有供线缆进入其内腔的线管3;壳体1连通线管3的两内壁上均设有引导线缆的锥形引导槽12;锥形引导槽12沿远离线管3的方向截面逐渐扩大;壳体1内设有两个对向设置的滑动组件4;滑动组件4包括平行于线管3轴向设置的第一滑道41、可在第一滑道41上沿线管3轴向往复滑动的滑块42;滑块42上设有供线缆通过且与线管3同轴心的通孔421;滑块42靠近壳体1内壁的一侧设有多个绕通孔421圆周间隔设置且沿靠近壳体1内壁方向截面逐步缩小的第二楔块44;滑块42上设有连接对向滑块42的连接件5;连接件5包括两个设置在滑块42远离锥形引导槽12的一侧且分别竖直设置在通孔421两侧的第二滑道51、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二滑道51上分离两个滑块42的两个支撑件52。通过设计在壳体内可分离的两个支撑块,通过壳体内壁上的锥形引导槽配合滑块上的第二楔块,在壳体内保留线缆连接段连接空间,并通过支撑件将第二楔块与锥形引导槽配合实现对通孔内穿过线缆的夹紧夹持,外部拉动的线缆带动第二楔块向锥形引导槽进行挤压,
有效的提高了对线缆的紧固,降低外部拉力对线缆连接位置的直接施力。
18.具体而言,第一滑道41远离线管3的一侧设有供滑块42安装的缺槽43。通过设计在滑道上的缺槽保证滑块顺利安装拆卸,并避免了滑块对线缆连接位置的碰撞,减少对线缆链接处的影响,保证线缆连接位置的安全牢固。
19.具体而言,线管3外壁上设有螺纹段33;螺纹段33的侧壁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通槽31;通槽31内设有沿靠近壳体1方向截面逐步增大且最厚端厚于线管3侧壁的第一楔块32;第一楔块32截面较大的一端可在通槽31内沿线管3径向摆动;线管3外壁上设有与螺纹段33相匹配的螺纹帽34。通过设计在线管上设有可摆动的第一楔块配合螺纹帽,在内部滑动组件对线缆进行夹持的作用下,在线管端部进一步实现对线缆橡胶层的压紧夹持,进一步提高线缆的稳定程度,将线缆传递的拉力先一步整体传到至客体上降低线缆连接处受到的拉力影响。
20.具体而言,线管3远离壳体1的端部设有防止螺纹帽34脱离的挡环35。通过设计挡环,保证螺纹帽与线管的一体,降低螺纹帽丢失的风险。
21.具体而言,支撑件52上设有两个与第二滑道51相匹配的滑座53;每个滑座53上铰接有两个支撑杆54;同一滑座53上的两个支撑杆54悬伸的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一铰轴55、第二铰轴56; 支撑件52上设有铰接在第一铰轴55上且与第二铰轴56螺纹连接的螺纹杆57。通过设计铰接的支撑杆配合螺纹杆,实现对两个滑块支撑分离,并同时可对两滑块间距进行调整,增大两对象滑块的间距,从而提高第二楔块与壳体的紧贴度,进而提高第二楔块对线缆的夹持力。
22.具体而言,壳体1顶部设有环状的凹槽11、多个螺纹孔13;盖体2上设有与凹槽11相匹配的密封环21、与螺纹孔13相匹配的定位杆22。
23.工作原理:工作人员将两段线缆分别通过线管3穿入壳体1内部,并通过滑块42的通孔421后将两段线缆的端部进行连接固定,将滑块42从缺槽43处安装进入第一滑道41内,并向靠近线管3方向推动滑块42进行滑动,在第二楔块44接触锥形引导槽12后,将支撑件52两端的滑座53安装进入第二滑道51内,从线缆连接处拉动线缆,使线缆连接处处于松散状态,转动同时调动螺纹杆57,带动滑块42向线管3方向靠近,进一步推动锥形引导槽12对第二楔块44的接触并从而带动第二楔块44对线缆橡胶层的挤压,保证外界拉力传到至壳体上,减少外界拉力对线缆连接处的影响,旋拧螺纹帽34对第一楔块32进行挤压,带动第一楔块32对线缆橡胶层的进一步夹持,进一步降低外界拉力传导至线缆连接处,降低外界拉力对线缆连接的破坏。
2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