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蓄电池与电气设备的电气连接和/或接触的装置以及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09157发布日期:2022-09-23 18:28阅读:68来源:国知局
用于蓄电池与电气设备的电气连接和/或接触的装置以及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用于蓄电池与电气设备的电气连接和/或接触的装置、尤其接触单元,和用于电气设备的蓄电池。


背景技术:

2.为了蓄电池与电气设备的电气连接和/或接触,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对应的装置,尤其接触单元。然而,在该已知的装置、尤其接触单元中,通常存在的问题是,其例如被加载有过大的电流,因此结果是输入到接触单元中的热量增加。还存在接触电阻增加的问题,这尤其可归因于例如由于接触单元的灰尘颗粒的增加的污染。就这点而言,经常发生接触单元和/或蓄电池的壳体热损坏。在已知的接触单元中还有问题的是,其接触力或压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小。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蓄电池与电气设备的电气连接和/或接触的装置和用于电气设备的蓄电池,在其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克服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问题,即,可更好地吸收和分布在电流流动时产生的热,并且降低接触阻抗。此外,装置、尤其接触单元应具有更长的寿命和更低的维护和/或维修花费,以及在成本上是有利的。
4.所提到的目的通过用于蓄电池与电气设备的电气连接和/或接触的装置、尤其接触单元以及用于电气设备的蓄电池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有利的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相应在实施例中给出。
5.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蓄电池与电气设备的电气连接和/或接触的装置、尤其接触单元。电气设备例如可为电动工具或家用电器,其可由蓄电池供给电能。替代地,电气设备可由充电设备形成,由此蓄电池可被再次充电。
6.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接触元件,其具有第一窄侧和至少两个从第一窄侧沿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一长侧;第二接触元件,其具有第二窄侧和两个沿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长侧。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可相应垂直于窄侧的端部延伸。
7.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中规定,第二接触元件布置在第一接触元件中,其中,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在其窄侧处至少部分区段地彼此固定和/或紧固。
8.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可优选地具有相同的形状或几何。然而,为了第二接触元件可布置在第一接触元件中,第二接触元件可相比于第一接触元件更小地构造,即,第二接触元件的第二窄侧以及至少两个第二长侧可相比于第一接触元件的第一长侧更短地构造。例如,第二接触元件可相比于第一接触元件在约30%至约80%之间地更小地构造。
9.通过该接触单元还可有利地改善与电气设备的电气连接和/或接触,因为在此连接和/或接触通过两个内置的接触夹实现。基于此,通过电流流动产生的热量可分布到更大的面上,从而降低和/或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热损伤,例如接触单元的熔化。此外,还可通过内
置的接触夹实现改善的压紧压力和/或压紧力,因为尤其第二接触元件的第二长侧被第一接触元件的第一长侧加强。
10.在装置中可规定,第二接触元件的第二窄侧的背对至少两个长侧的面至少部分区段地固定和/或紧固在第一接触元件的第一窄侧的面向第一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的面处。这意味着,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窄侧彼此平行地布置。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窄侧可至少局部地处于面接触中。根据固定方法,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窄侧可彼此间隔开地布置。
11.窄侧的至少部分区段地固定和/或紧固已经可是足够的,使得第二接触元件紧固在第一接触元件中。由此还有利地没有影响相应的接触元件的压紧力或压紧压力。
12.可规定,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窄侧通过材料配合、形状配合和/或传力的连接至少部分区段地彼此固定和/或紧固。
13.根据优选的实施例,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窄侧可通过焊接连接、尤其通过点焊至少部分区段地彼此固定和/或紧固。
14.点焊已被证明为有利于两个窄侧的固定和/或紧固,因为其可快速、简单且在没有大的成本的情况下建立和/或实现。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窄侧例如可通过至少一个、至多七个焊接点彼此固定和/或紧固,优选地通过三个焊接点彼此固定和/或紧固。
15.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接触元件以及第二接触元件的窄侧可通过一个或多个焊接缝至少部分区段地彼此固定和/或紧固。
16.根据另一实施例,至少两个窄侧还可通过其他的材料配合、形状配合和/或传力的连接彼此固定和/或紧固。至少两个窄侧例如可通过一个或多个钎焊连接、螺旋连接或铆接连接、过盈配合等等彼此固定和/或紧固。
17.此外,可规定,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至少部分区段地通过至少一个其他的材料配合、形状配合和/或传力的连接彼此固定和/或紧固。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例如可通过焊接连接、尤其通过点焊连接彼此固定和/或紧固。替代地,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还可通过钎焊连接、螺旋连接或铆接连接、过盈配合等等彼此固定和/或紧固。
18.通过在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之间的附加的连接可有利地实现双金属效应,因为相应的长侧的区段在有热量的情况下不同地膨胀,由此结果还产生不同的压紧力。
19.此外,可规定,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相应如此布置或构造,使得在它们之间形成和/或提供有容纳部,其中,尤其电气设备的相应的接触部可容纳和/或装入到容纳部中。
20.此外,可规定,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相应至少部分区段地具有接触区域。对于与之耦联的电气设备,该接触区域可尤其与电气设备的接触部至少局部地处于面接触中,接触区域还通过该面接触实现热输入或热传递。此外,至少两个长侧可加紧地容纳和/或保持电气设备的相应的接触部。
21.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的接触区域可沿待与装置耦联的电气设备的插入方向相继布置,其中,尤其污物等等在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或接触区域处在耦联电动工具时被更好地摆脱。结果还可降低接触阻抗。替
代地,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的接触区域可沿待与装置耦联的电气设备的插入方向错位布置。
22.此外,可规定,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至少局部地具有结构化部。
23.结构化部可至少局部地尤其设置在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的相应内置的面或相应相对而置的面处。结构化部还可尤其至少局部地设置在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相应的长侧的接触区域中。
24.结构化部可由横向或纵向凹槽、v形凹槽、凹口、凹陷、切口等等形成。结构化部可优选地对应于长侧的纵向延伸细长地形成,使得例如待与装置耦联的电气设备的相应的接触部的插入更简单。
25.例如,第一接触元件的结构化部可通过横向凹槽或v形凹槽形成,并且第二接触元件的结构化部通过纵向凹槽形成。第一接触元件的第一长侧的通过横向凹槽或v形凹槽形成的结构化部可优选地引起第一接触元件的接触区域的更好的清洁效果,因为由于结构化部可更好地移除或摆脱在接触区域处的污物。还可实现作用到待与装置耦联的电气设备的相应的接触部上的更高的压紧力。
26.第二接触元件的第二长侧的通过纵向凹槽形成的结构化部的特征有利地在于以下方面:为了耦联电气设备,需要更小的插入和/或摩擦力。
27.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可在其相应内置的或相对而置的面处至少部分区段地用至少一种流体润湿。优选地,设置在至少两个长侧处的结构化部、至少两个长侧的接触区域和 /或至少局部地设置在至少两个长侧处的结构化部可用至少一种流体润湿。
28.替代地或附加地,电气设备的相应的接触部可用至少一种流体至少局部地润湿,该流体在耦联的状态中分布在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相应的长侧处或分布在设置在长侧处的结构化部的区域中。
29.该至少一种流体可具有低或高的粘度。优选地,至少一种流体可由含油流体形成,尤其由导电油形成。含油流体例如可为导电白油。替代地,至少一种流体可为油脂。
30.通过这种流体可使待耦联的电气设备的至少一个接触部插入到相应的接触夹中变得容易。因为含油流体具有润滑和/或滑动作用,所以可降低摩擦和/或其他阻力以及接触阻抗等等。
31.上述设计可行方案还可任意相互组合:因此可想到的是,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至少部分区段地具有接触区域,其中,接触区域沿待与装置耦联的电气设备的插入方向相继布置,并且其中,接触区域至少局部地具有结构化部。
32.还可想到的是,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相应至少部分区段地具有接触区域,其中,接触区域沿待与装置耦联的电气设备的插入方向相继布置,其中,接触区域用至少一种流体润湿。
33.还可考虑的是,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相应至少部分区段地具有接触区域,其中,接触区域沿待与装置耦联的电气设备的插入方向相继布置,其中,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至少部分区段地彼此固定和/或紧固。
34.还可考虑的是,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相应至少部分区段
地具有接触区域,其中,接触区域相应至少局部地具有结构化部并且利用至少一种流体润湿。
35.还可考虑的是,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相应至少部分区段地具有接触区域,其中,接触区域相应至少局部地具有结构化部,并且其中,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相应至少部分区段地彼此固定和/或紧固。
36.还可考虑的是,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相应至少部分区段地具有接触区域,其中,接触区域相应用至少一种流体润湿,并且其中,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相应至少部分区段地彼此固定和/或紧固。
37.还可考虑的是,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相应至少部分区段地具有接触区域,其中,接触区域沿待与装置耦联的电气设备的插入方向相继布置,其中,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接触区域至少局部地具有结构化部,其中,接触区域相应用至少一种流体润湿。
38.此外,可规定,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与伸延通过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中轴线镜像对称。替代地,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可与伸延通过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中轴线不对称。中轴线尤其可延伸通过窄侧,并且在至少两个从窄侧沿相同的方向延伸的长侧之间延伸。
39.还可考虑这样的组合:第一接触元件与中轴线镜像对称,并且第二接触元件与中轴线不对称。反之,第一接触元件还可与中轴线不对称,并且第一接触元件与中轴线镜像对称。
40.可规定,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窄侧相应至少近似垂直于中轴线延伸。
41.此外,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的第一区段可优选地至少近似平行于或倾斜地朝向中轴线伸延,或倾斜地远离中轴线伸延。
42.与第一区段紧接的第二区段可至少部分区段地倾斜地朝向中轴线、并且紧接着至少部分区段地倾斜地远离中轴线延伸,即,第二区段可通过至少一个锯齿部等等形成,其中,锯齿部的顶部指向中轴线。还可考虑的是,至少第二区段通过多个锯齿部形成。
43.替代地,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的第二区段还可曲弯或弯曲。第二区段的曲弯或弯曲例如可朝向或远离中轴线进行,即,第二区段的曲弯和/或弯曲可相对于中轴线呈凸状或凹状。
44.根据替代的实施例,至少两个长侧可相应具有至少一个或多个其他区段,其与第二区段紧接。一个或多个区段可平行于中轴线或倾斜地朝向中轴线或倾斜地远离中轴线伸延。替代地,一个或多个区段同样可具有曲弯或弯曲。
45.至少两个长侧的第一区段和/或第二区段还可优选地相应形成至少两个长侧的接触区域。
46.在镜像对称的实施方案变体中,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的至少两个接触区域可相应相对而置地布置。
47.在不对称的实施方案变体中,至少两个长侧的接触区域可相应彼此错位地布置。接触区域的错位的布置尤其被证实为是有利的:在此到蓄电池的接触单元中或到电气设备的接触部中的热输入可更好地分布。结果还可防止或显著降低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
触元件的熔融的风险。
48.此外,可在该装置中规定,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相应由具有相同热膨胀系数的材料或由具有不同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
49.根据一实施例,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由金属材料可尤其由弹簧板形成。这种材料尤其被证实为是有利的:因为因此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两个长侧具有夹紧作用。
50.这种材料可的特征还在于低的成本。这种材料例如可通过弯曲或压制在没有大的花费的情况下且容易地成型。
51.替代地,第一接触元件可由具有比第二接触元件高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相反,第一接触元件可由具有比第二接触元件低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由于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由具有不同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在电气设备耦联时,尤其由于电流产生的热量,可产生不同的压紧压力或压紧力作用到电气设备的相应的接触部上。
52.替代地,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可由双金属等等形成。由双金属形成的接触元件可以是有利的:因为接触元件在热量的情况下不同地膨胀,使得可实现更好的夹紧力和/或压紧压力,以用于电气设备的相应的接触部与装置的耦联。
53.此外,可规定,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优选地一件式地形成。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的上述形状和/或几何可尤其通过成型方法、例如弯曲或压制制成。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可至少近似u形、v形或w形地形成。
54.替代地,第一接触元件和/或第二接触元件还可通过以下方式多件式地形成,即,例如至少两个长侧与相应的窄侧通过相应的材料配合、传力和/或形状配合的连接耦联。
55.此外,还可考虑的是,至少一个或多个其他的接触元件布置在第二接触元件中,其中,一个或多个其他的接触元件相应以其窄侧与第二接触元件的窄侧或与一个或多个其他的接触元件的窄侧至少部分区段地固定和/或紧固。
56.此外,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气设备的蓄电池,例如电动工具、家用电器、充电设备等等。蓄电池包括壳体、一个或多个布置在壳体中的蓄电池单池。此外,在壳体中设置有线路载体,其与一个或多个蓄电池单池电气连接。为了蓄电池与电气设备的连接和/或接触,为线路载体分配有装置、尤其接触单元,其根据实施例形成。
57.蓄电池可由锂离子蓄电池或其他蓄电池形成。
附图说明
58.在下文中借助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其优点。图中各个元素彼此之间的比例并不总是与真实比例相对应,因为为了更好地说明,一些形式被简化而另一些形式相对于其他元素被放大显示。
59.图1以示意性的立体视图示出了打开的蓄电池,其配备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装置。
60.图2a和图2b以不同的视图和立体图示出了装置、尤其接触单元的实施方案变体。
61.图3a和图3b以不同的视图和立体图示出了装置、尤其接触单元的另一实施方案变体。
62.图4a和图4b以不同的视图和立体图示出了装置、尤其接触单元的另一实施方案变体。
63.图5以示意性的俯视图示出了装置、尤其接触单元的另一实施方案变体。
具体实施方式
64.为本实用新型的相同的或作用相同的元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为了清楚起见,在各附图中仅示出了为了说明相应的附图所需的附图标记。示出的实施方式仅仅为可如何设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和/或蓄电池的示例,并非代表最终的限制。
65.图1以示意性的视图示出了打开的蓄电池14,其配备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装置10、尤其接触单元12,以用于蓄电池14与在此未示出的电气设备电气连接和/或接触。
66.在此未示出的电气设备可为电动工具、家用电器等等,其通过蓄电池14供给电能。替代地,电气设备还可为充电设备,可通过它为蓄电池14再次充电。
67.蓄电池14(在此,锂离子蓄电池)包括壳体,其两件式地形成。壳体包括壳体下部16和在此未示出的壳体上部。在壳体下部 16中设置有多个蓄电池单池18,其中,在图1中可看出仅仅四个蓄电池单池18。为蓄电池单池18分配有电气线路载体20,其与蓄电池单池18电气连接。电气线路载体20由电路板或印刷电路板形成,在它上面装配有不同的电子构件,例如按键38、功率mosfet 40等等,以用于蓄电池14和/或电气设备的运行。在线路载体20 和蓄电池单池18之间的电气连接例如可通过电气线路、接触部等等形成。
68.为了蓄电池14与电气设备的电气连接和/或接触,在电气线路载体20上布置或装配有一个或多个、尤其五个接触单元12。接触单元12相应通过相应的接触联接部36装配在线路载体20处。
69.如可尤其从图2a至图4b得悉的那样,接触单元12相应包括:第一接触元件22,其具有第一窄侧24和至少两个从第一窄侧24 沿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一长侧26、26’;以及第二接触元件28,其具有第二窄侧30和至少两个从第二窄侧30沿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长侧32、32’。
70.规定,第二接触元件28布置在第一接触元件22中。在此,第二接触元件28以其第二窄侧30和其至少两个长侧32、32’相比于第一接触元件22以其第一窄侧24和其至少两个长侧26、26’更小地构造。第二接触元件28相比于第一接触元件22尤其在30%至80%之间地更小地构造。
71.此外,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至少部分区段地彼此固定和/或紧固。尤其是,第二接触元件28以其第二窄侧30、尤其是以背对至少两个长侧32、32’的一侧固定和/或紧固在第一接触元件22的第一窄侧24的面向至少两个长侧26、26’的那一侧处。
72.第二接触元件28的第二窄侧30固定和/或紧固在第一接触元件22的第一窄侧24处可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在此,可考虑任何材料配合、形状配合和/或传力的连接。
73.优选地,在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窄侧24、 30之间设置有焊接连接,其通过点焊部形成。如从图2a至图4b 的得知的那样,第二接触元件28的第二窄侧30通过三个焊接点 s1、s2、s3固定和/或紧固在第一接触元件22的第一窄侧24处。显然,还可考虑更多或更少的焊接点,以便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窄侧24、30至少部分区段地彼此固定和/或紧固。
74.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至少两个长侧26、26’、32、32’如此构造或布置,使得在至少两个长侧26、26’、32、32’之间形成和/或提供容纳部。在容纳部中可容纳电
气设备的相应的接触部,使得蓄电池14和电气设备彼此电气连接。第一接触元件 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至少两个长侧26、26’、32、32’相应至少部分区段地具有接触区域34,其与待耦联的电气设备的相应的接触部(在此未示出)至少局部地夹紧地面接触。
75.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在其相应相对而置的长侧 26、26’、32、32’或长侧26、26’、32、32’的内置的面处相应至少局部地具有在此未示出的结构化部。结构化部还可尤其至少部分区段地设置在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至少两个长侧26、26’、32、32’的接触区域34中。
76.结构化部可由凹口、横向或纵向凹槽、v形凹槽、切口等等形成。第一接触元件22的至少两个第一长侧26、26’的结构化部例如可通过横向凹槽或v形凹槽形成,而第二接触元件28的第二长侧32、32’的结构化部由纵向凹槽形成。至少两个第一长侧26、 26’的通过横向凹槽或v形凹槽形成的结构化部在待耦联的电气设备相应的接触部插入到接触单元12中时时引起更好的清洁效果,因为可更好地除去和/或摆脱污物等。而由至少两个第二长侧 32、32’的纵向凹槽形成的结构化部有助于在耦联电气设备与装置 10时降低插入和/或摩擦阻抗。
77.为了例如使电气设备的接触部插入到装置10中、尤其插入到相应的接触单元12中变得容易,以及为了降低接触阻抗,可将至少局部地设置在长侧26、26’、32、32’处的结构化部和/或电气设备的接触部至少局部地用至少一种流体(在此未示出)润湿,该流体具有低的或高的粘度。至少一种流体可由含油流体形成,例如导电油、尤其白油,或由油脂形成。
78.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由具有相同的热膨胀系数的金属材料形成,尤其通过弹簧板形成。显然,第一接触元件22 和第二接触元件28还可通过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例如通过双金属等等形成。
79.此外,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一件式地形成。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形状通过成型或可通过成型制成,例如通过相应的弯曲和/或压制方法制成。
80.在图2a和图2b中以不同的视图和立体图示出了接触单元12 的第一实施方案变体,在其中,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 28镜像对称于伸延通过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中轴线m。
81.在此,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窄侧24、30相应至少近似垂直地相对于中轴线m延伸。至少两个长侧26、26’、 32、32’从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窄侧24、30相应以相同的方向延伸。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长侧 26、26’、32、32’相应具有第一区段,其至少部分区段地间隔开地平行于中轴线m伸延或布置。
82.与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长侧26、26’、32、 32’的第一区段紧接的是第二区段,其是曲弯或弯曲的。曲弯或弯曲如此构造,使得相对于中轴线m示出或存在曲弯或弯曲的最大曲弯或弯曲点。
83.第二区段形成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至少两个长侧26、26’、32、32’的相应的接触区域34。将接触区域34尤其理解成长侧26、26’、32、32’的这样的区域,其至少局部地与耦联的电气设备的插入到接触单元12中的接触部面接触或夹紧地紧固该接触部。接触区域34尤其沿待与装置10耦联的电气设备的插入方向相继布置。除了更好的夹紧之外,还可通过这样的布置实现更好的清洁效果,因为在装置10处的污物通过耦联或推装电气设备被磨掉或摆脱。
84.因为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内置地布置接触夹22、28而设置四个接触区域34,所以在高的负载和/或电流下产生的热量可更好地被吸收和分布。结果,接触单元12不再很快地受到热损伤,并且具有更长的寿命,由此还因而降低了维护花费。
85.在图3a和图3b中以不同的视图和立体图示出了接触单元12 的第二实施方案变体,在其中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 镜像对称于伸延通过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中轴线 m。
86.在此,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窄侧24、30相应至少近似垂直于中轴线m延伸。至少两个长侧26、26’、32、32’从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窄侧24、30相应以相同的方向延伸。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至少两个长侧 26、26’、32、32’在第一区段中至少轻微倾斜地朝向中轴线m伸延。
87.至少两个长侧26、26’、32、32’的与第一区段紧接的第二区段稍微倾斜地远离中轴线m伸延,或相对于中轴线m曲弯。至少两个长侧26、26’、32、32’的第二区段形成接触区域34,其在耦联的状态中至少局部地与电气设备的接触部夹紧地面接触。至少两个长侧26、26’、32、32’的接触区域34尤其沿待与装置10耦联的电气设备的插入方向相继布置。
88.因为还在该实施方式中接触单元12具有四个接触区域34,所以热输入可分布到更大的面上。由于更好的热分布,接触单元12 不再很快地受到热损伤,并且具有更长的寿命。
89.在图4a和图4b中以不同的视图和立体图示出了接触单元12 的第三实施方案变体,在其中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 与伸延通过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中轴线m不对称。
90.在此,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窄侧24、30相应至少近似垂直地相对于中轴线m延伸。至少两个长侧26、26’、 32、32’相应以相同的方向从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 的窄侧24、30延伸。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至少两个长侧26、26’、32、32’相应具有第一区段,其至少部分区段地间隔开地平行于中轴线m伸延和/或布置。
91.与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长侧26、26’、32、 32’的第一区段紧接的是第二区段,其形成接触区域34。该接触区域首先倾斜地朝向中轴线m延伸,并且紧接着倾斜地远离中轴线m延伸,使得形成至少一个锯齿部。
92.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设置四个接触区域34。然而,由于不对称的构造方案,至少两个长侧26、26’、32、32’的第一区段设计得不一样长。结果,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至少两个长侧26、26’、32、32’的接触区域34还彼此错位地布置。
93.错位地布置四个接触区域34同样有助于更好的热分布,使得接触单元12不再很快地受到热损伤,尤其熔融。因此,接触单元 12具有更长的寿命,由此因而降低维护花费。
94.在图5中以示意性的俯视图示出了装置10、尤其接触单元12 的另一实施方式。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形状和/ 或布置对应于在图4中示出的实施方案变体。
95.在图5中,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至少两个长侧26、26’、32、32’附加地至少部分区段地通过至少一个其他的材料配合、形状配合和/或传力的连接彼此固定和/或紧固。在此,至少一个其他的材料配合、形状配合和/或传力的连接通过焊接连接、尤其通过点焊连接形成。点焊连接通过用附图标记s4和s5 表示的焊接点示出。
96.替代地,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至少两个长侧 26、26’、32、32’还可
通过钎焊连接、螺旋连接或铆接连接、过盈配合等等彼此固定和/或紧固。
97.通过在第一接触元件22和第二接触元件28的至少两个长侧 26、26’、32、32’之间的附加的连接有利地实现双金属效应,因为相应的长侧26、26’、32、32’的区段在热量的情况下不同地膨胀,使得结果产生不同的压紧力。
98.参考优选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想到的是,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型或改动,而没有脱离下文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99.附图标记列表
100.10:装置
101.12:接触单元
102.14:蓄电池
103.16:壳体下部
104.18:蓄电池单池
105.20:线路支架
106.22:第一接触元件
107.24:第一窄侧
108.26:第一长侧
109.26':第一长侧
110.28:第二接触元件
111.30:第二窄侧
112.32:第二长侧
113.32':第二长侧
114.34:接触区域
115.36:接触联接部
116.38:按键
117.40:功率mosfet
118.s1:焊接点
119.s2:焊接点
120.s3:焊接点
121.s4:焊接点
122.s5:焊接点
123.m:中轴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