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插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37283发布日期:2022-06-25 14:06阅读:75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生产加工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连接器插端装置。


背景技术:

2.电连接器一般由塑胶件、端子和金属外壳三大部分组成,所以电连接器的组装即将塑胶件、端子以及金属外壳根据三者之间的确定关系进行组装。目前,电连接器的组装采用人工进行装配时,其工序相对繁多复杂,尤其是端子插入塑胶件的环节,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人力资源消耗量大、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以及电连接器不良率高等缺陷。在电连接器生产加工行业,普遍采用自动机台进行装配,其生产效率虽高,但是自动设备造价昂贵,对于小批量多规格的电连接器加工而言,不太适用。
3.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插端装置,其通过送料模组和下压组件的配合,有效解决了传统技术中采用手工组装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人力资源消耗量大、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以及电连接器不良率高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6.一种连接器插端装置,包括有控制器、基座和设置于基座上的送料模组和下压组件;所述下压组件设置于送料模组的上方;
7.所述送料模组包括有推动组件和承载组件,所述承载组件固定于基座上,所述推动组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承载组件上,所述推动组件上设置有工件安装位;
8.所述下压组件位于承载组件的上方,所述下压组件包括有驱动装置和下压块,所述驱动装置带动下压块上下往复运动,所述下压块可拆换式连接于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于控制器。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推动组件包括有推杆和滑动座;所述推杆连接于滑动座,所述滑动座具有滑动座本体和设置于滑动座本体上的第一安装座和两定位夹块,所述工件安装位位于第一安装座上方且位于两定位夹块之间。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座和两定位夹块均可拆换式安装于滑动座本体上。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承载组件包括有承载座和限位块,所述承载座具有头端开口和尾端开口,所述限位块位于尾端开口处,所述承载座内侧壁开设滑轨,所述滑动座沿滑轨可滑动式连接于承载座。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压组件还包括有第二安装座和连接杆组件,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第二安装座上,所述驱动装置为气缸,所述驱动装置的活塞杆的下端连接于连接杆组件,所述下压块可拆换式连接于连接杆组件。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器位于第二安装座上。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安装座和基座之间通过若干导柱连接,所述连接杆组件包括有上连接杆、滑动板及下连接杆,所述上连接杆、下连接杆分别安装于滑动板的上、下端,所述下压块可拆换式连接于下连接杆的下端;所述滑动板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滑动板的底部对应通孔设置有导套,所述导柱穿过导套及通孔。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推动组件于承载组件上可前后滑动,所述下压块具有若干左右间距布置的压端片。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送料模组和下压组件的配合,所述推动组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承载组件上,所述下压组件由驱动装置带动下压块上下往复运动,从而实现对预插后的端子进行下压,由驱动装置自动下压,其下压力度、下压位置可控,插端品质一致性好,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效解决了传统技术中采用手工组装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人力资源消耗量大、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以及电连接器不良率高的问题,尤其是,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易于生产制作,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于小批量多规格的电连接器插端加工。
17.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立体示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主视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后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左视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截面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截面图;
24.图7是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
26.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的局部分解图;
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三的局部分解图;
28.图1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三的局部结构示图(主要体现下连接杆的结构)。
29.附图标识说明:
30.10、控制器
ꢀꢀꢀꢀꢀꢀꢀꢀꢀꢀꢀꢀꢀꢀ
20、基座
31.30、送料模组
ꢀꢀꢀꢀꢀꢀꢀꢀꢀꢀꢀꢀ
40、推动组件
32.41、工件安装位
ꢀꢀꢀꢀꢀꢀꢀꢀꢀꢀ
42、推杆
33.43、滑动座
ꢀꢀꢀꢀꢀꢀꢀꢀꢀꢀꢀꢀꢀꢀ
431、滑动座本体
34.432、第一安装座
ꢀꢀꢀꢀꢀꢀꢀꢀꢀ
433、定位夹块
35.50、承载组件
ꢀꢀꢀꢀꢀꢀꢀꢀꢀꢀꢀꢀ
51、承载座
36.52、限位块
ꢀꢀꢀꢀꢀꢀꢀꢀꢀꢀꢀꢀꢀꢀ
53、头端开口
37.54、尾端开口
ꢀꢀꢀꢀꢀꢀꢀꢀꢀꢀꢀꢀ
55、滑轨
38.60、下压组件
ꢀꢀꢀꢀꢀꢀꢀꢀꢀꢀꢀꢀ
61、驱动装置
39.62、下压块
ꢀꢀꢀꢀꢀꢀꢀꢀꢀꢀꢀꢀꢀꢀ
63、第二安装座
40.64、连接杆组件
ꢀꢀꢀꢀꢀꢀꢀꢀꢀꢀ
65、导柱
41.641、上连接杆
ꢀꢀꢀꢀꢀꢀꢀꢀꢀꢀꢀ
642、滑动板
42.643、下连接杆
ꢀꢀꢀꢀꢀꢀꢀꢀꢀꢀꢀ
644、通孔
43.645、导套
ꢀꢀꢀꢀꢀꢀꢀꢀꢀꢀꢀꢀꢀꢀꢀ
66、压端片
44.67、辅助压块
ꢀꢀꢀꢀꢀꢀꢀꢀꢀꢀꢀꢀ
68、第一安装部
45.69、第二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46.请参照图1至图1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多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47.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具体结构。
48.一种连接器插端装置,包括有控制器10、基座20和设置于基座20上的送料模组30和下压组件60;所述控制器10可以设计为推拉式手柄,方便操作控制。所述下压组件60设置于送料模组30的上方。
49.所述送料模组30包括有推动组件40和承载组件50,所述承载组件50固定于基座20上,所述推动组件40可滑动地设置于承载组件50上,所述推动组件40上设置有工件安装位41。
50.所述推动组件40包括有推杆42和滑动座43;所述推杆42连接于滑动座43,所述滑动座43具有滑动座本体431和设置于滑动座本体431上的第一安装座432和两定位夹块433,所述工件安装位41位于第一安装座432上方且位于两定位夹块433之间;所述第一安装座432和两定位夹块433均可拆换式安装于滑动座本体431上。
51.所述承载组件50包括有承载座51和限位块52,所述承载座51具有头端开口53和尾端开口54,所述限位块52位于尾端开口54处,所述承载座51内侧壁开设滑轨55,所述滑动座43沿滑轨55可滑动式连接于承载座51。
52.所述下压组件60位于承载组件50的上方,所述下压组件60包括有驱动装置61和下压块62,所述驱动装置61带动下压块62上下往复运动,所述下压块62可拆换式连接于驱动装置61,所述驱动装置61连接于控制器10;所述推动组件40于承载组件50上可前后滑动,所述下压块62具有若干左右间距布置的压端片66。所述下压组件60还包括有第二安装座63和连接杆组件64,所述驱动装置61设置于第二安装座63上,所述驱动装置61为气缸,所述驱动装置61的活塞杆的下端连接于连接杆组件64,所述下压块62可拆换式连接于连接杆组件64;所述控制器10位于第二安装座63上,优选设置于第二安装座63的右侧,方便作业人员的右手操作控制。所述第二安装座63和基座20之间通过若干导柱65连接,所述连接杆组件64包括有上连接杆641、滑动板642及下连接杆643,所述上连接杆641、下连接杆643分别安装于滑动板642的上、下端,所述下压块62可拆换式连接于下连接杆643的下端;所述滑动板的下端上开设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下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安装部,另一端连接于下压块;所述滑动板642上开设有若干通孔644,所述滑动板642的底部对应通孔设置有导套645,所述导柱65穿过导套及通孔644。
53.详述本实施例一操作过程:
54.首先,人工将端子预插于胶壳内且安装于推动组件40的工件安装位41上,接着,人工利用推杆42将推动组件40推送至下压组件60的下端,开启控制器10,驱动装置61带动下
压块62往下运动,实现对预插后的端子进行下压,进行二次插入固定于胶壳内,最后,关闭控制器10,驱动装置61带动下压块62往上运动脱离下压范围,人工利用推杆42拉动推动组件40复位。
55.请参照图9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实施例的具体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其主要不同在于:
56.所述滑动板642的下方还设置有辅助压块67,所述辅助压块67可拆换式连接于滑动板642的下端,所述辅助压块67的一端抵于工件安装位41上,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安装部,以适用于不同的连接器。
57.请参照图10至图1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三实施例的具体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其主要不同在于:
58.所述下连接杆64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安装部69,另一端位于工件安装位41的上端,以适用于不同的连接器。
59.在实际设计时,还可更换除前述三种实施例之外的局部结构(例如下压块62、第一安装座432、两定位夹块433等),以满足不同工件(主要指预插有端子的胶壳)的形状尺寸匹配定位需求。
60.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送料模组和下压组件的配合,所述推动组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承载组件上,所述下压组件由驱动装置带动下压块上下往复运动,从而实现对预插后的端子进行下压,由驱动装置自动下压,其下压力度、下压位置可控,插端品质一致性好,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效解决了传统技术中采用手工组装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人力资源消耗量大、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以及电连接器不良率高的问题,尤其是,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易于生产制作,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于小批量多规格的电连接器插端加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