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接端子及插接端子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81518发布日期:2022-08-17 11:02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插接端子及插接端子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接端子及插接端子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在高压连接器的实际应用中,接触件是连接器的关键部件。现有的端子多为机加工成型,不仅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载流能力有限。同等接触面积和载流量的情况下片式端子由于加工方式的原因,不仅成本和自身重量远远低于圆形端子,而且片式端子具有良好的载流能力,是未来连接器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另外现有的片式端子多为焊接固定,对于后期维护存在一定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插接端子,通过多个片状的叠片端子组装在一起,插接臂上设置有接触部和悬臂,增大了叠片端子与对插端子的接触面积,此设计不仅载流能力强,而且使插接端子便于装配,整体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接端子,包括多个沿横向层叠设置的叠片端子,每一所述叠片端子包括:叠片基体,和自所述叠片基体一端纵向延伸且成对设置的插接臂,成对设置的所述插接臂形成插接空间;沿所述插接臂的自由端到所述叠片基体依次设置有朝向所述插接空间凸起的接触部和凸伸的具备弹性的悬臂;多个所述插接空间沿所述横向层叠设置形成插接槽,用于与所述对插端子对接实现电连接。
6.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叠片端子还包括自所述叠片基体的另一端纵向延伸且成对设置的所述插接臂。
7.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叠片端子中的所述接触部对称设置。
8.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叠片端子中的所述悬臂对称设置。
9.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悬臂从所述插接臂的自由端向所述叠片基体延伸。
10.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悬臂的自由端一侧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外侧朝向所述插接空间。
11.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等于所述接触部之间的最小距离。
12.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叠片基体的所述一端包括相对设置的至少一对卡扣凹陷,多个所述叠片基体的所述卡扣凹陷分别沿横向层叠设置形成对应的卡扣凹槽;所述插接端子还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包括固定部和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两端的卡持部,一对所述第一卡扣的所述固定部分别扣合在对应的所述卡扣凹槽内,至少一对所述第一卡扣的所述卡持部相互卡接,将多个所述叠片端子固定在一起。
13.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叠片基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相对的卡扣凹陷,所述叠片基体的一端的所述卡扣凹陷与所述叠片基体的另一端的所述卡扣凹陷之间还设置
有固定凹陷,多个所述叠片基体的两对所述卡扣凹陷分别沿所述横向层叠设置形成对应的卡扣凹槽,多个所述叠片基体的所述固定凹陷沿所述横向层叠设置形成固定凹槽;所述插接端子还包括一对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包括固定部和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两端的卡持部,所述固定部具有中空结构将所述固定部分为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分别扣合在对应的所述卡扣凹槽内,一对所述第二卡扣的同侧的所述卡持部相互卡接,将多个所述叠片端子固定在一起,所述固定凹槽通过所述中空结构显露。
14.一种插接端子安装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侧壁,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插接端子,所述固定侧壁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延伸出的弹片,所述弹片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突出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所述固定凹槽配合连接。
15.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优点是:
16.1.插接端子的插接臂设置悬臂,增加了插接端子与对插端子的接触点,增大了插接端子与对插端子的接触面积;
17.2.悬臂从插接臂的自由端向叠片基体延伸方向为对插端子插入方向,实际应用中避免了因从斜向插入而造成的悬臂失效,从而影响插接端子与对插端子的电接触。
18.3.叠片端子堆叠后采用卡扣固定,起到了防止叠片端子的转动,起到了固定作用,卡扣可以为塑料或其他硬性材料,节约成本;
19.4.当对插端子插入插接端子后插接臂张开,叠片基体会受到的张力会通过固定卡扣进行传导,卡扣的设置可以为插接臂提供支撑力,避免对插端子插拔次数过度造成的插接端子失效。
20.5.固定侧壁内部设弹片,当对插端子插入插接端子时收缩,致固定凹槽收缩,起到了对插接端子的固定支撑作用;
21.6.插接端子与弹片的固定块配合,因弹片的弹性作用,在插接端子安装过程中可拆卸,为后期的维护节约了成本;
22.7.本插接端子装于绝缘体后,可实现与对插端子90
°
和180
°
两个方向的插合,实现与大电流对插端子的转接。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叠片端子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叠片端子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1叠片端子组合成的插接端子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叠片端子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图4叠片端子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图4叠片端子与第一卡扣组合成的插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图4叠片端子与第二卡扣组合成的插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图4叠片端子堆叠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32.图9为第一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0为第二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1为插接端子与固定侧壁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5.图12为固定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3为端子安装结构与对插端子在180
°
方向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7.图14为端子安装结构与对插端子在90
°
方向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8.图15为端子安装结构与对插端子安装结构平面示意图;
39.附图标号说明:
40.100、插接端子;
41.10、叠片端子;11、叠片基体;12、插接臂;13、插接空间;14、卡扣凹陷;15、固定凹陷;
42.121、接触部;122、悬臂;1221、弯折部;
43.23、插接槽;24、卡扣凹槽;25、固定凹槽;
44.30、第一卡扣;301、固定部;302、卡持部;31、第二卡扣;311、第一固定部; 312、第二固定部;32、中空结构;
45.40、固定侧壁;41、弹片;42、固定块
46.200、对插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一种插接端子100,包括多个沿横向层叠设置的叠片端子10,每一所述叠片端子10包括:叠片基体11,和自所述叠片基体 11一端纵向延伸且成对设置的插接臂12,成对设置的所述插接臂12形成插接空间 13;沿所述插接臂12的自由端到所述叠片基体11依次设置有朝向所述插接空间13 凸起的接触部121和凸伸的具备弹性的悬臂122;多个所述插接空间13沿所述横向层叠设置形成插接槽23,用于与对插端子200对接实现电连接,横向方向如图3所示的端子叠片1堆叠的延伸方向。
49.插接端子100的插接臂12上设置悬臂122,增加了插接端子100与对插端子200 的接触点,增大了插接端子100与对插端子200的接触面积;
50.当对插端子200插入插接端子100时,接触部121和悬臂122与对插端子200进行接触并实现电连接,能够保障连接的可靠性和导电效果。多个所述叠片端子10组合成插接端子100能够保证夹持结构稳固,减少变形,增加插接臂12的强度。
51.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7所示,每一所述叠片端子10还包括自所述叠片基体11的另一端纵向延伸且成对设置的所述插接臂12。叠片基体11的两端分别设置插接臂12可以实现叠片端子10双向分别与对插端子200插接。
52.叠片端子10可以利用板材冲压或切割而成,叠片端子10为薄片状,该插接端子 100中的叠片端子10层叠分布,使该插接端子100具有较高的机械连接性能,同时保障了该
插接端子100与对插端子200的导电连接性能。板材冲压或切割的加工方式简单,工艺成熟,可以快速大批量的加工叠片端子10,节省加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该插接端子100配合的对插端子200可以为片状或者板状。通过调整插接臂 12的宽度或者叠片端子10的数量,控制夹紧力的大小,方便与对插端子200适配,满足多种对插要求。通过不同尺寸的插接臂12,可以适应不同形状的对插端子200。
53.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5所示,所述叠片端子10中的所述接触部121对称设置。在插入对插端子200的时候,可以使插入的应力对应,实现更好的夹持效果。
54.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5所示,所述叠片端子10中的所述悬臂122对称设置。对在插入对插端子200的时候,可以使插入的应力对应,实现更好的夹持效果。
55.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7所示,所述悬臂122从所述插接臂12的自由端向所述叠片基体11延伸。悬臂122从插接臂12的自由端向叠片基体11延伸方向为对插端子200插入方向,实际应用中避免了对插端子200因从斜向插入而造成的悬臂 122失效,从而影响插接端子100与对插端子200的电接触。
56.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悬臂122的自由端一侧具有弯折部1221,所述弯折部1221的外侧朝向所述插接空间。
57.悬臂122设置有弯折部1221,在插接端子100插入对插端子200时能够增加叠片端子10对对插端子200的夹持力。弯折部1221的外侧为突起的一侧。
58.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1221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等于所述接触部121 之间的最小距离。在自由状态下的弯折部1221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等于所述接触部 121之间的最小距离,当所述对插端子200插入时,能够使悬臂122对对插端子200 产生更好的夹持力。
59.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每一所述叠片基体11的所述一端包括相对对设置的至少一对卡扣凹陷14,如图8所示,多个所述叠片基体11的所述卡扣凹陷 14分别沿横向层叠设置形成对应的卡扣凹槽24;如图3所示,所述插接端子100还包括至少一对第一卡扣30,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卡扣30包括固定部301和设置在所述固定部301两端的卡持部302,一对所述第一卡扣30的所述固定部301分别扣合在对应的所述卡扣凹槽24内,至少一对所述第一卡扣30的所述卡持部302相互卡接,将多个所述叠片端子10固定在一起。
60.如图3所示,可以是一对第一卡扣30与带有一对卡扣凹槽24的插接端子相配合,也可以如图6所示,插接端子100包含两对卡扣凹槽24,两对第一卡扣30分别与两对卡扣凹槽24相配合,将多个叠片端子10固定在一起。
61.所述第一卡扣30的材质为塑料材质或其他硬性材料。
62.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3-图14所示,当对插端子200插入插接端子100后插接臂12张开,叠片基体11会受到的张力会通过第一卡扣30进行传导,第一卡扣30 的设置可以为插接臂12提供支撑力,避免对插端子200插拔次数过度造成的插接端子100失效。
63.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6、图7所示,每一所述叠片基体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相对的卡扣凹陷14,如图8所示,多个所述叠片基体11的两对所述卡扣凹陷14 分别沿所述横向层叠设置形成对应的卡扣凹槽24,所述叠片基体11的一端的所述卡扣凹陷14与所述叠片基体11的另一端的所述卡扣凹陷14之间还设置有固定凹陷15,多个所述叠片基体11的所述固定凹陷15沿所述横向层叠设置形成固定凹槽25;如图9所示,所述插接端子100还包一对
第二卡扣31,所述第二卡扣31包括固定部301 和设置在所述固定部301两端的卡持部302,所述固定部301具有中空结构32将所述固定部301分为第一固定部311和第二固定部312,所述第一固定部311和第二固定部312分别扣合在对应的所述卡扣凹槽24内,一对所述第二卡扣31的同侧的所述卡持部302相互卡接,将多个所述叠片端子10固定在一起,所述固定凹槽25通过中空结构32显露。
64.所述第二卡扣31的材质为塑料材质或其他硬性材料。
65.一种插接端子安装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侧壁40,插接端子10,所述固定侧壁40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延伸出的弹片41,所述弹片41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突出的固定块42,所述固定块42与所述固定凹槽25配合连接。
66.固定侧壁内部设弹片41,当对插端子200插入插接端子100时收缩,致固定凹槽25收缩,起到了对插接端子200的固定支撑作用;插接端子100与弹片41的固定块42配合,因弹片41的弹性作用,在插接端子100安装过程中可拆卸,如图所示的方向设置,将插接端子100从下至上安装,因弹片41的弹性作用,插接端子100 可以很容易的插入,进而使固定块42能够成功插入到固定凹槽25内,为后期的维护节约了成本;如图13-图15所示,本插接端子100装于绝缘体后,可实现与对插端子 200在90
°
和180
°
两个方向的插合,插接方向都为至上而下插接,实现与大电流对插端子200的转接。
6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内容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6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69.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