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2.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工具,凭借其绿色环保,价格亲民,为大众所喜爱。目前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主要是电池驱动电机转动进而驱动汽车行进,电池包是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组件。
3.本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4.目前的电动汽车的电池一般固定在车体内部,当电池没电时,只能对汽车充电,而不能将电池拆下单独充电或更换电池,由此造成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的电动汽车的电池一般固定在车体内部,当电池没电时,只能对汽车充电,而不能将电池拆下单独充电或更换电池,由此造成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包括与电动汽车车体连接的电池槽以及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电池槽内的电池,其中:
8.所述电池槽包括开口端,所述电池由所述开口端进出所述电池槽;
9.所述电池上设置有正极、负极以及拉手,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分别位于所述电池上不相连的两处,所述拉手位于与所述正极、负极不同的端面和/或顶面上,当所述电池位于所述电池槽内时,所述拉手朝向所述开口端;
10.所述电池槽内设置有与所述正极、所述负极分别连接的正极连接结构和负极连接结构。
11.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其中:
12.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位于所述电池上,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位于所述电池槽内。
13.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电池的外表面上,设置为定位槽/定位凸起;
14.所述第二定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电池槽的内壁上,设置为定位凸起/定位槽。
15.优选地,所述电池的结构为方形结构,所述电池槽设置为方形结构,其中:
16.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分别设置于所述电池端面的两对角处。
17.优选地,所述开口端开设于所述电池槽的端面上,所述开口端的一侧铰接盖板,其中:
18.所述电池的一端面上设置所述拉手,所述电池的另一端面上设置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
19.所述电池槽的另一端面上设置有所述正极连接结构和所述负极连接结构,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弹性缓冲结构。
20.优选地,所述开口端开设于所述电池槽的顶面上,所述开口端的一侧铰接盖板,其中:
21.所述拉手设置于所述电池的顶面上,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位于所述电池的一端面上;
22.所述电池槽的一端面上设置有所述正极连接结构和所述负极连接结构,所述电池槽的另一端面上设置弹性缓冲结构。
23.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位于所述电池的底面上,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位于所述电池槽的底面上。
24.优选地,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电池槽的边缘固定连接的卡扣结构。
25.优选地,所述电池的截面为圆形结构,所述正极与负极均位于所述电池结构的一端面上,所述拉手位于所述电池的另一端面上,其中:
26.所述正极为第一圆形结构、所述负极为与所述正极同心的第二圆形结构;
27.所述电池槽内设置同心圆形的所述正极连接结构与所述负极连接结构,分别用于与所述正极、所述负极电连接。
28.优选地,电池上还设置拉手容置槽,所述拉手铰接连接于所述拉手容置槽内。
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通过设置电池可拆卸的连接于电池槽内并且电池槽内设置有与正极、负极分别连接的正极连接结构和负极连接结构,确保使用时电池与电池槽有效地配合,为电动汽车供电使用;设置拉手,使电池与电池槽形成抽屉式结构,使用时电池的拆卸与安装更加方便。设置电池槽包括开口端,电池可由电池槽的开口端进出电池槽,用于当电池槽内的电池电量不足或者其他需要更换电池时,可通过由电池槽的开口端取出电池进行更换,或者将电池拿出电动汽车充电,而不是必须给电动汽车进行充电,进而可通过增加备用电池的方式有效地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实施例一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实施例一中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实施例一中电池槽第二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中导电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实施例一中电池第一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38.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39.图9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实施例三中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实施例三中电池第一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1是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实施例三中电池槽第二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42.图中:1、电池槽;11、正极连接结构;12、负极连接结构;13、开口端;14、第二定位结构;101、电池槽顶面;102、电池槽底面;103、电池槽第一端面;104、电池槽第二端面;2、电池;21、正极;22、负极;23、拉手;24、第一定位结构;201、电池顶面;202、电池底面;203、电池第一端面;204、电池第二端面;205、电池第一侧面;206、电池第二侧面;3、盖板;4、弹性缓冲结构;5、拉手容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侧向”、“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6.实施例一:
4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图1是本实施例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中电池与电池槽分离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此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包括与电动汽车车体连接的电池槽1以及可拆卸地设置于电池槽1内的电池2。
48.其中,电池槽1包括开口端13,电池2由开口端13进出电池槽1,用于电池2可由电动汽车车体内取出,可取出电池2对电池2进行充电,或者当所使用的电池2电量不足时,通过更换备用电池的方式,必要时可更换电池2,以增加续航里程。
49.图3是本实施例中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电池2上设置有正极21、负极22以及拉手23,正极21与负极22位于电池2上不相连的两处,本实施例中,正极21与负极22位于同一端面上。
50.当然,在实际的生产和使用时,也可以设置正极21、负极22位于电池2上的不同平面上。
51.图4是本实施例中电池槽第二端面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电池槽1内设置有与
正极21、负极22分别连接的正极连接结构11和负极连接结构12,确保使用时电池2与电池槽1有效地配合,为电动汽车供电使用。
52.拉手23位于与正极21、负极22不同的端面和/或顶面上,当电池2位于电池槽1内时,拉手23朝向开口端13,设置拉手23,使电池2与电池槽1形成抽屉式结构,使用时电池2的拆卸与安装更加方便。
53.此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通过设置电池槽1内设置有与正极21、负极22分别连接的正极连接结构11和负极连接结构12,确保使用时电池2与电池槽1有效地配合,为电动汽车供电使用;设置拉手23,使电池2与电池槽1形成抽屉式结构,使用时电池2的拆卸与安装更加方便。通过设置电池槽1包括开口端13,电池2可由电池槽1的开口端13进出电池槽1,用于当电池槽1内的电池2电量不足或者其他需要更换电池2时,可通过由电池槽1的开口端13取出电池2进行更换,或者将电池2拿出电动汽车充电,而不是必须给电动汽车进行充电,进而可通过增加备用电池的方式有效地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54.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电池2的结构为方形结构,正极21与负极22分别设置于电池2一端面的两对角处。电池槽1也设置为方形结构,电池槽1内的正极连接结构11和负极连接结构12位于电池槽1内端面的两对角处,用于与电池2的正极21、负极22相配合。
55.在实际的生产和使用时,优选地,设置电池2与电池槽1的结构相同,便于节省电动汽车车体内电池组件占用的空间。并且电池2上设置的正极21、负极22在电池2上的安装面,与电池槽1内设置的正极连接结构11和负极连接结构12在电池槽1内的安装面的设置,满足电池2安装于电池槽1内后正极21、负极22与正极连接结构11和负极连接结构12配合。
56.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定位结构24和第二定位结构14。
57.其中,第一定位结构24位于电池2上,第二定位结构14位于电池槽1内,通过第一定位结构24与第二定位结构14的配合进行有效地定位。
58.电池2安装时,第一定位结构24与第二定位结构14匹配安装,安装后,电池2的正极21、负极22与电池槽1内的正极连接结构11和负极连接结构12自动匹配,使用更加方便。
59.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24设置于电池2的外表面上,设置为定位槽/定位凸起。第二定位结构14设置于电池槽1的内壁上,设置为与电池上的定位槽/定位凸起相配合的定位凸起/定位槽。
60.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电池2的外表面指的是电池顶面201、电池底面202或者电池第一端面203、电池第二端面204、电池第一侧面205、电池第二侧面206上,定位槽/定位凸起可设置为一个,也可设置为多个,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61.本实施例中,设置开口端13开设于电池槽1的端面即电池槽第一端面103上,即电池2采用由电池槽第一端面103可拆卸地进出电池槽1,并且的开口端13的一侧铰接盖板3。
62.其中,电池2的一端面即电池第一端面203上设置拉手23,电池2的另一端面即电池第二端面204上设置正极21与负极22;电池槽1的另一端面即电池槽第二端面104上设置有正极连接结构11和负极连接结构12。
63.本实施例中,正极连接结构11和负极连接结构12采用导电弹片,如图5所示。
64.盖板3上设置有弹性缓冲结构4,本实施例中的缓冲结构采用弹簧,用于电池2安装后起到弹性缓冲的作用,使电池2与电池槽1连接的更加紧密。
65.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盖板3上设置有与电池槽1的边缘固定连接的卡扣结构,在实际的使用时,卡扣结构可设置为在盖板3的周侧均匀地设置多个,用于电池2安装完毕后,通过盖板3与电池槽1固定连接,连接的更加稳固,进而对电池槽1内的电池进行有效地防护,优选地,盖板3采用密封盖。
66.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24位于电池底面202上,第二定位结构14位于电池槽底面102上,便于定位使用。
67.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图6是本实施例中电池第一端面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电池2上还设置拉手容置槽5,拉手23铰接连接于拉手容置槽5内,拆装完毕后,将拉手23置于拉手容置槽5内,实用性更强。
68.实施例二:
69.图7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开口端13开设于电池槽顶面101上,开口端13的一侧铰接盖板3。
70.其中,拉手23设置于电池顶面201上,正极21与负极22位于电池第二端面204上;电池槽1的一端面即电池槽第二端面104上设置有正极连接结构11和负极连接结构12,电池槽1的另一端面即与电池槽第二端面104相对设置的电池槽第一端面103上设置弹性缓冲结构4。
71.本实施例中,电池2采用由电池槽顶面101可拆卸地进出电池槽1,适用于目前的大部分电池组件设置于电动汽车前盖处的电动汽车使用,且拆、装使用均较方便。
72.实施例三:
73.图8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电池2的截面为圆形结构,图9是本实施例中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电池第一端面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和图10所示,正极21与负极22均位于电池2结构的一端面即电池第二端面204上,拉手23位于电池2的另一端面即电池第一端面203上。
74.其中,正极21为第一圆形结构、负极22为与正极21同心的第二圆形结构。在实际的使用时,可设置内圆为正极21,外圆为负极22;也可设置外圆为正极21,内圆为负极22。
75.图11是本实施例中电池槽第二端面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电池槽第二端面104设置同心圆形的正极连接结构11与负极连接结构12,分别用于与正极21、负极22电连接,电池槽第一端面103设置为开口端13。
76.由于本实施例的电池2的截面为圆形结构,并且设置正极21、负极22也为设置于电池第二端面204上的圆形结构,当电池2与电池槽1配合后,正极21、负极22可自动配合,因此,本实施例在不设置定位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满足使用需求。
7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