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插端子,属于接线端子结构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2.框架断路器上使用的一种接线端子包括静插端子和静插端子,静插端子与静插端子插接后实现电连接。现有市场上一种静插端子包括两个端子座和设在两个端子座之间的多个静插单元;两端子座和所有静插单元锁紧成整体,其中各静插单元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导电组件,各导电组件由多个部件,且部分导电部件之间通过软导线连接,并采用螺丝压线的方式接线。上述现有静插端子在实际生产中存在导电组件结构较为复杂,组装不便,生产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优化合理的静插端子,能够解决现有静插端子中导电组件定位安装不便的技术问题。
4.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静插端子,包括两个端子座和设在两个端子座之间的多个静插单元;两端子座和所有静插单元锁紧成整体;
6.每个静插单元包括一侧设置侧开口的壳体和由所述侧开口装入所述壳体内的导电组件;所有壳体的侧开口朝向同一方向,各壳体的与其上侧开口相背的一侧面及末端的端子座内侧面为限位面,各限位面将与其相向的侧开口封闭;
7.各壳体内设有插接腔和接线槽,所述插接腔上端设有供动插端子插入的插入口,所述壳体侧端设有供导线伸入的穿线孔;所述导电组件包括两个导电片,各导电片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上具有定位于所述插接腔内的接电部和定位于所述接线槽内的接线部;
8.两导电片的接电部分别处于所述插接腔内两相对侧且沿所述插接腔高度方向设置,所述插接腔与所述接电部之间设有卡位结构,在所述限位面上设有用于抵压限位所述导电片的限位凸台。
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卡位结构包括至少分别成型于所述插接腔顶部和中部处的上卡槽和下卡槽、以及至少分别成型于所述接电部上部和中部的上卡钩和下卡钩,所述上卡钩和所述下卡钩对应卡入所述上卡槽和下卡槽,且卡入方向为所述导电片装入所述壳体的方向。
10.上述技术方案中,各壳体的上端侧部形成有平面,所有壳体上的平面拼接构成用于贴标贴的条形平面部。
1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线槽内还设有将导线压接在所述接线部上的压线弹片;
12.所述压线弹片具有用于定位安装的定位部和用于压接导线的弹性压线部。
1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面上设有用于抵压所述定位部的抵压凸台。
14.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壳体之间及壳体与端子座之间通过定位结构定位连接;
15.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于其中一个上的定位凸起和设于另一个上的定位槽,所述定位凸起与定位槽配合实现定位连接。
1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定位槽的横截面形状为匹配的圆形、半圆形或多边形。
17.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静插端子结构经过优化设计,构成导电组件的导电片采用具有接电部和接线部的一体成型结构,简化组装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及电连接可靠性,并在组装静插单元时将导电组件由侧开口装入壳体内,导电片的接电部通过卡位结构定位于插接腔内,并通过在组装静插端子时壳体的限位面上的限位凸台从侧开口向相邻壳体内的导电片进行抵压从而保证导电片快速可靠定位安装,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及产品质量,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静插端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静插单元的一种正向视图;
20.图3为图2所示静插单元的立体结构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从另一角度观察图4所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静插单元去掉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端子座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所示附图标记为:1-端子座;2-静插单元;20-平面;21-壳体;22-限位面;27-抵压凸台;23-插接腔;24-接线槽;25-插入口;26-穿线孔;221-限位凸台;28-上卡槽;29-下卡槽;3-导电片;31-接电部;32-接线部;33-上卡钩;34-下卡钩;4-压线弹片;41-定位部;42-弹性压线部;5-定位凸起;6-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静插端子,如图1至图6所示,其包括两个端子座1和设在两个端子座1之间的多个静插单元2;两端子座1和所有静插单元2锁紧成整体;每个静插单元2包括一侧设置侧开口的壳体21和由所述侧开口装入所述壳体21内的导电组件;所有壳体21的侧开口朝向同一方向,各壳体21的与其上侧开口相背的一侧面及末端的端子座1内侧面为限位面22,各限位面22将与其相向的侧开口封闭;各壳体21内设有插接腔23和接线槽24,所述插接腔23上端设有供动插端子插入的插入口25,所述壳体21侧端设有供导线伸入的穿线孔26;所述导电组件包括两个导电片3,各导电片3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上具有定位于所述插接腔23内的接电部31和定位于所述接线槽24内的接线部32;两导电片3的接电部31分别处于所述插接腔23内两相对侧且沿所述插接腔23高度方向设置,所述插接腔23与所述接电部31
之间设有卡位结构,在所述限位面22上设有用于抵压限位所述导电片3的限位凸台221。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构成导电组件的导电片采用具有接电部和接线部的一体成型结构,简化组装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及电连接可靠性,并在组装静插单元2时将导电组件由侧开口装入壳体21内,导电片3的接电部31通过卡位结构定位于插接腔23内,并通过在组装静插端子时壳体21的限位面22上的限位凸台221从侧开口向相邻壳体21内的导电片3进行抵压从而保证导电片3快速可靠定位安装,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及产品质量,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28.进一步的,所述卡位结构包括至少分别成型于所述插接腔23顶部和中部处的上卡槽28和下卡槽29、以及至少分别成型于所述接电部31上部和中部的上卡钩33和下卡钩34,所述上卡钩33和所述下卡钩34对应卡入所述上卡槽28和下卡槽29,且卡入方向为所述导电片3装入所述壳体21的方向;通过至少设置上卡钩33与上卡槽28卡接配合,并设置下卡钩34和下卡槽29卡接配合,并限定卡入方向为导电片3装入壳体21内的方向,如此可以保证接电部31安装定位的可靠性,并且便于安装定位。
29.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各壳体21的上端侧部形成有平面20,所有壳体21上的平面20拼接构成用于贴标贴的条形平面部,静插端子在生产时,可将标贴贴在条形平面部上。
30.本实施例中,所述接线槽24内还设有将导线压接在所述接线部32上的压线弹片4;所述压线弹片4具有用于定位安装的定位部41和用于压接导线的弹性压线部42,通过定位部41将压线弹片4定位安装在接线槽24内,在连接导线时,将导线的端部由穿线孔26插入壳体21内并通过压线弹片4上的弹性压线部42将导线压紧在相应接电部31上从而接通电路。
31.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面22上设有用于抵压所述定位部41的抵压凸台27;通过在壳体21和端子座1上设置所述抵压凸台27,在组装完成时通过抵压凸台27将相应压线弹片4上的定位部41抵压使压线弹片4进行有效的限位,避免不能对压线弹片4进行有效限位而导致压线弹片4移位而造成弹性压线部42不能及时弹性复位的问题,从而保证接线效果。
32.在本实施例中,相邻壳体21之间及壳体21与端子座1之间通过定位结构定位连接;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于其中一个上的定位凸起5和设于另一个上的定位槽6,所述定位凸起5与定位槽6配合实现定位连接,通过定位凸起5与定位槽6插接配合加强了相邻静插单元2及静插单元2与端子座1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增强了静插端子抗扭曲能力,提高使用性能。
33.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凸起5与所述定位槽6的横截面形状为匹配的圆形、半圆形或多边形,优选为半圆形或多边形,这样在定位凸起5与定位槽6形成配合时能够加强相邻静插单元2及静插单元2与端子座1之间连接的紧密性,从而增强静插端子抗扭曲的能力。
34.本实施例中两端子座1和所有静插单元2通过若干横向贯穿的拉杆组件锁紧连接;所述拉杆组件包括锁紧拉杆和连接在所述锁紧拉杆端部的锁紧部件,所述锁紧部件为螺栓或螺母。
35.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