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550012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固定孔142,以便于将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稳固固定至一电路板(未图标)上。
[0026]所述对接部12具有纵长延伸的对接槽121和相对设置于对接槽121上下两侧的第一壁122和第二壁123。所述对接槽121向前开放设置,并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所述第一壁122具有与对接槽121相连通的凹槽1221以及被凹槽1221间隔形成的第一部分1222和第二部分1223。所述凹槽1221内没有设置导电端子且沿对接方向贯穿绝缘本体1的前端面。
[0027]第二壁123具有沿厚度方向与凹槽1221相对设置的第一扩展部1231和与第二部分1222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二扩展部1232。于绝缘本体1的纵长方向上,所述第一扩展部1231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222和第二部分1223之间。所述第二扩展部1232两侧和第一扩展部1231暴露于对接槽121的内壁面前侧朝向对接槽121内侧突起呈台阶状,所述第二壁123的内壁面前侧还设置有若干朝向对接槽121内突伸且间隔设置的支撑块1233,所述支撑块1233的内壁面与第一扩展部1231两侧、第二扩展部1232前侧突起的内壁面对应设置为台阶状,以便于本发明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可采用倾斜插接配合。相应地,所述导柱13的柱状部132朝向第一壁122的一侧也向下凹陷呈台阶状设计,以导引本发明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采用倾斜插接配合。第二壁123背离对接槽121的外壁面为一平整的平面。
[0028]所述基部11具有与第一壁122的外壁面位于同一面上的顶面111、相对设置的底面112、位于后侧的后表面113、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贯穿设置的第一端子固定槽15、若干沿垂直第二壁123的上下方向延伸并连通基部11底面112的第二端子固定槽16、自后表面113向后延伸的凸台114。所述底面112后部经向上凹陷形成有用以安装电路板的安装面1121,以使得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可以沉板方式安装至电路板上。所述第一端子固定槽15向前延伸贯穿对接部12的第一部分1222、第二部分1223和第一扩展部1231。所述第二扩展部1232设置有上下连通对接槽121和第二壁123外壁面的端子收容槽1234,所述端子收容槽1234与第二端子固定槽16前后连通。
[0029]其中,所述第二部分1223和第一扩展部1231上分别设置有七个所述第一端子固定槽15,所述第一部分1222上设置有十五个所述第一端子固定槽15。所述凸台114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开口 1141。所述开口 1141与第一部分1222和第二部分1223上的第一端子固定槽15 —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扩展槽1222上设置有三个所述端子收容槽1234,相应地,所述第二端子固定槽16也设置有三个。所述第二扩展部1232于所述端子收容槽1234前侧形成有限位突块12321。
[0030]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部分1222、第二部分1223、第一扩展部1231和第二扩展部1232上的第一端子组20、第二端子组21、第三端子组22和第四端子组23。每一导电端子2具有固定于基部11的固定部24、突伸入对接槽121的接触臂25、延伸出安装面1121的焊脚26以及连接固定部24和焊脚26的连接部27。
[0031]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组20包括有十五根导电端子2,后续分别称为第一端子,第一端子分别对应设置于绝缘本体1的第一部分1222上的第一端子固定槽15内,并且十五根第一端子符合SATA连接器规格书中端子P1-P15的定义。所述第二端子组21和第三端子组22中分别包括有七根导电端子2,并且分别对应设置于绝缘本体1的第二部分1223和第一扩展部1231上的第一端子固定槽15内。第二端子组21中的七根导电端子2后续称为第二端子,其符合SATA连接器规格书中信号端子S1-S7的定义;所述第三端子组22中的七根导电端子2后续称为第三端子,其符合SATA连接器规格书中信号端子S8-S14的定义。所述第四端子组23包括有分别对应固定于第二扩展部1232上的端子收容槽1234内的三根导电端子2,后续分别称为第四端子,该三根第四端子符合SATA连接器规格书中端子E7-E9的定义。另,所述导电端子2于绝缘本体1中的排布方式与SATA连接器规格书中的排布方向相同,即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接触臂25成一排设置于对接槽121上侧,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的接触臂25成一排设置于对接槽121下侧。
[0032]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均为经冲压折弯形成的长条状端子,并且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的固定部24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水平设置,从而于安装时可自绝缘本体1后端向前安装至第一端子固定槽15内。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的接触臂25分别具有呈V型或倒V突伸入对接槽121的第一接触部251、连接第一接触部251和固定部24且倾斜延伸的第一悬臂252。所述第一端子的连接部27和焊脚26均垂直于固定部24延伸,并且连接部27定位于凸台114的开口 1141内。所述第二端子的连接部27垂直于固定部24延伸,焊脚26自连接部27下端平行于固定部24向后弯折延伸,以采用表面焊接方式焊接至电路板上;并且第二端子的连接部27沿绝缘本体1纵长方向的宽度大于其焊脚26沿绝缘本体1纵长方向的宽度,以对第二端子的阻抗匹配进行调节。所述第三端子的连接部27先向上、再向后延伸,第三端子的焊脚26自连接部27后端弯折延伸,并呈与固定部24平行设置,并且第三端子和第二端子的焊脚26位于同一平面上,但是,第二端子的焊脚26和第三端子的焊脚26前后错开设计,藉此方便焊接,避免短路。
[0033]请结合图2至图4、图7所示,所述第四端子组23中各导电端子2,即第四端子均为经下料成型的片状端子,从而各片状端子的固定部24、接触臂25、焊脚26及连接部27于绝缘本体1的纵长方向上的宽度均相同;下料成型的所述第四端子的焊脚26强度较佳,无需后制成折弯,组装工艺简单,还可为后方第二端子的焊脚26的安装及折弯操作省出极大的空间。各片状端子的固定部24沿垂直第二壁123方向向上延伸,并且于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突刺241,从而自基部11底面112外侧沿垂直第二壁123方向安装入第二端子固定槽16内。
[0034]所述第四端子组23中各片状端子的接触臂25与固定部24前侧靠近基部11底面112位置处相连接,并且向前倾斜突伸入所述对接槽121中。各片状端子的接触臂25具有位于自由端的第二接触部253及连接于第二接触部253和固定部24之间的第二悬臂254 ;所述第二悬臂254具有朝对接槽121方向暴露的内侧面2541 ;所述第二接触部253朝向对接槽121内突伸超出所述内侧面2541,并且大致呈三角型状,以增强第二接触部253的抵接力。所述限位突块12321位于第二接触部253正前方,以对第二接触部253进行限位。
[0035]所述第四端子组23中各片状端子的连接部27具有与固定部24连接的前侧连接部271和连接前侧连接部271和焊脚26的后侧连接部272 ;前述前侧连接部271相较后侧连接部272靠近基部11底面112设置,使得前侧连接部271、后侧连接部272与固定部24之间形成一间隔槽270,所述绝缘本体1上还设置有沿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二端子固定槽16间隔设置的端子限位槽17,所述后侧连接部272收容于端子限位槽17内,以进一步对第四端子进行前后和左右方向限位。所述第二端子固定槽16和端子限位槽17之间形成有一隔梁18,第四端子安装后,所述隔梁18收容于间隔槽270内;所述第四端子的焊脚26垂直延伸出安装面1121,并且位于第二端子的焊脚26前侧。
[0036]此外,为增强第四端子的强度,本发明第四端子的固定部24、第二接触部253和第二悬臂254的连接位置处、前侧连接部271与后侧连接部272的连接处、后侧连接部272与焊脚26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