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端子,其包括母连接器端子和位于该母连接器端子中的公连接器端子。
【背景技术】
[0002]公电连接器的公连接器端子配合至母电连接器的母连接器端子从而与其电连接。母电连接器端子设计为包括鞘部,公连接器端子的呈针形式的舌片部位于鞘部中。当插入鞘部时,公连接器端子的舌片部与容置在鞘部中的片簧形成接触。
[0003]当舌片部被插入鞘部或从鞘部中拔出时,舌片部相对于片簧滑动。例如,舌片部在其平坦接触表面上与片簧的平坦接触表面形成滑动运动,导致产生大量摩擦。由于在包括众多端子的电连接器中产生大量摩擦,因此必须以过大的力将舌片部插入鞘部或从鞘部中拔出。结果,公电连接器和母电连接器配合到彼此中或从彼此中拔出时有困难。另外,由于舌片部和片簧通过其接触表面相互滑动,因而其接触表面可被磨光。
[0004]为解决该问题,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7-18803提出一种连接器,其中接触表面难以被磨光,使公母连接器端子之间的电接触保持充分的可靠性。
[0005]图15示出上述公开文献中提出的连接器1010的一部分。
[0006]示出的连接器1010包括公端子1022和供公端子1022插入的母端子1014。当沿公端子1022插入母端子1014的方向观察时,公端子1022具有波浪形横截面。母端子1014被压向公端子1022从而在两个点位与公端子1022形成接触。即使在不以过大的力将母端子1014压向公端子1022的情况下,具有上述结构的连接器1010也不存在母端子1014与公端子1022之间的接触缺陷。
[0007]在图15示出的连接器1010中,由于公端子1022呈波浪形的形式,因此公端子1022在两个点位与母端子1014形成接触。
[0008]然而,如果公端子1022相对于母端子1014水平偏移,那么公端子1022的波浪形的突出部也会发生偏移,从而导致公端子1022仅有一个突出部分与母端子1014形成接触。因此,不能保持公端子1022与母端子1014之间接触的稳定性,故而不能保证公端子1022与母端子1014之间的接触可靠性。
【发明内容】
[0009]针对传统连接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减小使连接器端子相互配合或相互脱离所需的力并能提高连接器端子之间的接触可靠性的连接器端子。
[0010]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其包括第一连接器端子和用于配合至第一连接器端子的第二连接器端子,第一连接器端子包括与第二连接器端子的一定区域形成接触的片簧和端子本体,所述一定区域包括第二连接器端子的自由端,该端子本体包括一对侧壁,在所述一对侧壁之间布置有片簧,第二连接器端子具有矩形横截面,第二连接器端子在所述一定区域内在其相互面对的两个表面中的一个上包括两个或更多个第一突起,所述两个或更多个第一突起各自沿第二连接器端子配合至第一连接器端子所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突起中的至少两个第一突起与侧壁之间的片簧形成接触。
[0011]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中,第二连接器端子在一定区域中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突起,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突起各自沿第二连接器端子配合至第一连接器端子所沿方向延伸。因此,能减小用于将第二连接器端子插入第一连接器端子或从第一连接器端子中拔出所需的力。另外,由于至少两个第一突起与片簧保持接触,因此即使第二连接器端子的所述一定区域在鞘部中在侧壁之间移动,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端子也能保持相互稳定接触。
[0012]优选地,端子本体包括各自相互连接侧壁的顶部和底部,第二连接器端子在所述一定区域中包括与顶部形成接触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突起,第二突起形成在所述两个表面的另一表面上。
[0013]通过将第二连接器端子设计成在其所述一定区域处不仅与片簧形成接触而且与顶部形成接触,增大了第二连接器端子与第一连接器端子的接触面积,由此增大了将第二连接器端子插入第一连接器端子和从第一连接器端子中拔出所需的力。然而,由于第二连接器端子在所述区域内在第二连接器端子与顶板接触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二突起,因此能减小将第二连接器端子插入第一连接器端子和从第一连接器端子中拔出所需的力。
[0014]优选地,片簧包括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突起形成接触的扩张部。
[0015]通过将片簧设计成包括扩张部,与片簧形成接触的第一突起的数量小于与不包括扩张部的片簧形成接触的第一突起的数量,因此能减小将第二连接器端子插入第一连接器端子和从第一连接器端子中拔出所需的力,从而保持第二连接器端子和片簧之间的稳定接触。
[0016]优选地,片簧包括以拱形形式延伸的中央区,扩张部形成在中央区中。
[0017]插入第一连接器端子时,第二连接器端子可在所述一定区域处与形成在拱形中央区中的扩张部形成接触。
[0018]优选地,片簧包括与至少两个第一突起形成接触的多个扩张部,扩张部沿片簧的宽度方向布置。
[0019]通过用多个扩张部在一定区域处支承第二连接器端子,能提高第二连接器端子与片簧之间的接触稳定性。
[0020]优选地,每个扩张部均与至少两个第一突起形成接触。
[0021]通过将各个扩张部设计成与至少两个第一突起形成接触,能进一步提高第二连接器端子与片簧之间的接触稳定性。
[0022]优选地,每个第一突起均具有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的拱形横截面。
[0023]通过将各个第一突起设计成具有拱形横截面,片簧在第二连接器端子插入第一连接器端子时难以被损坏。
[0024]例如,第一突起通过压制形成。
[0025]在由单块金属片制造出第二连接器端子的过程中,第一突起能通过压制金属片而方便地形成。
[0026]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突起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一定区域与其中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所述一定区域与其中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在所述一定区域布置在片簧中间时进行测量。
[0027]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突起之间的距离与所述一定区域和其中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一定区域和另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均相等,所述一定区域和其中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一定区域和另一个侧壁之间的距离均在所述一定区域布置在片簧中间时进行测量。
[0028]优选地,第二连接器端子包括三个或更多个第一突起,相互邻近的第一突起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
[0029]优选地,布置在沿第二连接器端子宽度方向的相对两端处的第一突起中的每个均具有面向外侧的倾斜表面。
[0030]优选地,布置在沿第二连接器端子宽度方向的相对两端处的第一突起布置成即使第二连接器端子沿其宽度方向相对于片簧移动也不与片簧形成接触。
[0031]以下将阐明通过上述本发明实现的优点。
[0032]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中,片簧总是与第二连接器端子上的一定区域中形成的至少两个第一突起形成接触。由此,能减小将第二连接器端子插入第一连接器端子和从第一连接器端子中拔出所需的力,并能保持第二连接器端子与片簧之间的稳定接触。因此,伴随着上述力减小,还能提高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端子之间电接触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包括公母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端子的剖视图;
[0034]图2是图1所示母电连接器的母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0035]图3是图1所示公电连接器的公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0036]图4是图1所示公电连接器的公连接器端子的放大立体图;
[0037]图5是示出当公连接器端子插入母连接器端子的鞘部时公连接器在一定区域处与片簧的扩张部形成接触的立体图,其中鞘部的一部分被切去;
[0038]图6是示出公连接器端子进一步插入母连接器端子鞘部的立体图,其中鞘部的一部分被切去;
[0039]图7是示出公连接器端子和母连接器端子之间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其中公连接器端子的所述一定区域位于片簧中央。
[0040]图8是示出公连接器端子和母连接器端子之间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其中公连接器端子的所述一定区域沿片簧宽度方向偏移至片簧一端;
[0041]图9是示出公连接器端子和母连接器端子之间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其中公连接器端子的所述一定区域沿片簧宽度方向偏移至片簧另一端;
[0042]图10是示出当公连接器端子插入母连接器端子的鞘部时公连接器端子在一定区域处与片簧的多个扩张部形成接触的立体图,其中鞘部的一部分被切去;
[0043]图11是示出公连接器端子进一步插入母连接器端子鞘部的立体图,其中鞘部的一部分被切去;
[0044]图12是示出公连接器端子和母连接器端子之间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其中公连接器端子的所述一定区域位于片簧中央;
[0045]图13是示出公连接器端子